《再見愛人》大概是楊迪綜藝生涯的劫。
做了兩季飛行嘉賓,衝突越來越升級,場子越來越難救。
每天祈禱渡劫錄製盡早結束,後采也仿佛陽了般心力交瘁。
問:這一季和上一季有什麽不一樣的地方嗎?
答:上一季的人都正常。
笑死,不愧是迪。
這梗上一次懟的,可有我國著名法製咖。
拿張婉婷和她相提並論,你是懂陰陽的。
玩笑歸玩笑,但真論罵功,張婉婷的瘋癲程度確實也難輸任何人。
這兩期她更是把那套絕活發揮到極致:
攻擊技能:胡攪蠻纏。防禦技能:我知我錯。控製技能:為了你好。
絕殺大招:臣妾改不掉。
其含沙射影撒潑打滾擺臉子的能力,能讓整團人吃不下飯,還能讓楊迪自扇巴掌。
而這次發瘋,距離上一次被全網勸離的那場罵戰,不過短短兩周。(補課的同學可以看看飄往期這篇)
不同在於,"二戰"裏的張婉婷還是那個張婉婷,但宋寧峰已然不是那個宋寧峰。
他不再一會熱淚一會便秘地凝望張婉婷發瘋,而是全身心投入戰鬥,奮起回懟。
甚至以赴死的姿態頭次勾選了"離"的選項。
隻不過……事後服軟的速度,以及服軟後對張婉婷的遷就程度,讓楊迪險些懷疑自己在看川劇變臉:
他下午還會說"表達自己的權利"
白天他的思考,好像又蕩然無存了
果然,把生活當爽劇,最後受傷的隻有觀眾。
但宋此前聽他人淒慘身世悲傷到嘔吐(物理意義)的畫麵在我心中刻得太深,實在是對這麽柔軟的人氣不起來。
不如說點實際的吧——
宋冤種,我來教你怎麽吵贏張婉婷。
"二戰"起因源自上期。
宋張二人在車內聊天,聊起某明星車禍事件,宋寧鋒想發表評論,張婉婷讓他閉嘴。
理由還是那個——
"我在保護你。"
換做以前的宋寧峰,大致就會噤聲蹙眉做無語問蒼天狀。
但這次有點不一樣。
他直言對張婉婷這種堵嘴行為很不滿,不但在爭執中堅持表達完了自己的觀點,還一點兒不示弱地與張爭辯。
我就是正常地在做我自己
你又在給我打預防針
這個我特別不認同
我怎麽想或者我要說什麽
就完全不重要?
照理說,直接表明心跡,在溝通中大多是一件減少成本的好事。
隻可惜宋寧峰選的時間點有些玄妙。
在他爆發前幾小時,恰逢節目組後采二人,對宋提出"多表達,讓張婉婷也學會傾聽"的建議。
顯然宋采納了這個建議,並適時地對張婉婷捂嘴行為表示不滿。
本意,是想告訴張婉婷自己也是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個體,應被尊重。
卻因為時機問題,適得其反。
張婉婷一口咬定他是受節目組洗腦才會奮起反擊。
場麵就進入了"車軲轆話來回說"階段。
宋:你尊重尊重我的人格獨立。
張:你獨立個屁,你就是聽信他人讒言。
於是宋寧峰也徹底暴走:要麽是聽製片人,要麽是聽你的,我在哪?
張婉婷卻呈現出一種不理解的狀態,不明白宋這塊木頭怎麽突然被點燃了。
說張自我,那是真的自我。
但凡她對宋有過一絲認真的洞察,都不至於認為宋是個木頭,表達一下個人感受還需要受他人指使。
張一直詬病宋的悶葫蘆姿態,其實多半出現在張火力全開進攻時。
這種狀態下,一來,宋根本找不到說話的氣口。
二來,宋明確表態過,對張這種瘋癲狀既有痛苦,又有一種心疼。
所以他自己常常也不知該作何反應,回罵,怕更傷這個大刺蝟,不罵,自己快溺斃在口水裏。
而一到張婉婷情緒正常時,宋寧峰的表達能力絕對是直男中的第一梯隊。
當其他兩隊還隻能靠不成體係的零碎語言展露自己的婚姻故事時,宋是第一個將自己對兩性關係的困惑和參加節目的目的給大家剖得無比清晰。
同時,他對張的示愛也向來赤誠大方。
這些張婉婷都看在眼裏。
但向她示愛的,她表示受用。
向她坦誠不舒適的,她卯足了勁兒去找各種理由進行否認。
所以明眼人都看得出,宋的回擊是壓抑已久的心之所向,節目組頂多算最後一根稻草。
尊重獨立人格的問題,一直是宋寧峰在這段婚姻中的紅線。
唯有張婉婷,也道不出個一二三,隻得一下拿離婚要挾,一下逼宋寧峰發誓,一下幹脆玩賴的——
"反正我就不信(你不是被節目組催眠的)"。
觀察室對張婉婷這段發瘋的評價是"張婉婷不允許宋寧峰的情緒來自除自己外的第三人(包括宋寧峰自己)。"
這句話其實不算準確。
很容易造成"張生氣是因為覺得宋聽信了節目組的話"這樣的誤導。
實際上張非但不是生氣宋被節目組帶偏,她還巴不得如此呢。
很多人忽略一個細節——這次爭吵,張婉婷不是最先歇斯底裏的那一個。
無論是爭辯時的車內,還是爭辯後的陰陽怪氣階段,大小聲、擺臭臉的那個,其實是宋寧峰。
張婉婷甚至還有意破冰,用她獨到的地獄幽默插科打諢。
放在別人身上,你可以說"那是因為臭臉那個本來就受傷更深,更有道理"。
但放張婉婷身上這套說辭無效。
因為張就是那種無理也要攪三分,主觀世界大過宇宙,永遠最委屈的人。
但這次,她對宋寧峰的嘶吼居然能一定程度地平心靜氣,其實原因全在:
她堅信宋寧峰不過是被節目組洗腦了。
節目組給足了她否定宋寧峰"不舒適"感受的理由。
從強調"保護論"開始,她都自認做著一件從小到大最擅長的事:
照顧不懂事的小屁孩。
所以她毫不猶豫地選擇相信了蘇詩丁安慰她的一句"你隻是態度不好",還抓牢這句話主動與宋寧峰溝通,甚至在後采就態度問題認錯。
和許多"假開明"的家長的腦回路一樣。
小孩是被我態度嚇到了才應激,可以。
小孩是被別人教唆了才學壞,也行。
但如果小孩真心覺得我是在害他,否認我良苦用心的出發點,爆炸。
真正把張婉婷逼瘋的,是宋寧峰無數次和她強調自己的心路曆程,並通過質問"我在哪裏"變相地告訴張婉婷:
要懟你的,就是我自己。
一個熱知識,當一個人強調"不相信",又說不出道理的時候。
多半不是"不信",而是"不能信"。
家長不能信小孩是真心反抗自己,因為在他們的邏輯裏,這就意味著養出了個"沒良心"的白眼狼。
更直白點,意味著自己養的小孩都不疼愛自己,否定了自己所有付出。
張婉婷眼裏也一樣。
她篤定自己的行為是出於"愛",宋寧峰卻告訴她這是一種傷害。
如果承認了這確實為宋寧峰本意,則意味著要麽承認宋寧鋒是個絕情白眼狼。
要麽承認自己篤定的"愛"是假的,錯的,放屁的。
而這個二選一的題,怎麽選,對張姐都是剜肉刺骨。
常人不理解張婉婷,因為但凡戀愛觀端正些,這樣的老公都是道送分題。
宋寧峰和"絕情"倆字掛不上半毛錢關係。
"兩性間的愛意味著懂得尊重,細心體諒,而不是命令與控製",這話都快被情感博主盤到爛了。
宋寧峰做得不說頂尖,但也可以算個優秀。
他的細膩與共情力,有目共睹。
單說這一次,前十分鍾還憤然離席,信誓旦旦要"表達自我",要堅持做自己。
轉眼卻還是看不得張婉婷深陷情緒的狀態,借遊戲示弱,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張婉婷指責他"不站在我這邊",他就全程陪著故意落單的張婉婷。
張埋怨自己永遠唱白臉,宋就能唱紅臉,宋就一遍遍承認自己的不足,強調張絕非惡人。
然後觀眾感慨:"張姐,如果這都不算愛"。
但一轉眼就發現,張婉婷冷麵石心地告訴你:
"不算。"
種種我們求之不得的細膩對張婉婷而言毫無效用。
至多帶來點片刻溫情,也隻是平添了他們離不離的選擇難度,卻絲毫不解決問題。
張發的瘋,次數永遠不減,道理永遠不多。
所以包括宋寧峰在內的所有人,都不住發問——"張姐,你到底想要什麽?"
或更精確一點,人人都看出張姐缺愛。
但張姐到底想要什麽樣的愛?
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得倒倒帶,來到張婉婷所透露的童年往事。
我知道原生家庭很老生常談,但沒辦法,出廠設置這種東西就是這樣,一輩子擺不脫。
張姐的童年有幾大核心元素:
早年喪父,巨嬰母親,12歲隻身北漂無人問。
這位母親已經巨嬰到了一種黑色幽默的程度,張姐質問她"爸爸死那天我在幹嘛你有印象嗎",她脫口就是一個"工作"。
直接讓罵神張姐臉上首露近似"無語"的表情,堪稱世界奇觀:
"我12歲,在工作?"
事實是,彼時的小婉婷,拿著一本成山的電話簿,在一個一個打給父親的親友們,邀請他們參加葬禮。
母親隻顧崩潰,孩子卻在頂天。
甚至於葬禮過後,12歲的小婉婷隻身闖北京,當媽的居然心大到不聞不問。
說張姐是一把屎一把尿把親媽帶老也不為過。
而這樣的經曆,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張婉婷的缺愛。
但畫重點,缺的是父母之愛。
再精確一些,是童年時的父母之愛。
劃分得如此之細,是因為親子愛在不同階段,展現形式是不一樣的。
這裏我套用黃執中的一個觀點,方便理解。
在張婉婷強調自己捂嘴宋寧鋒的行為是出於保護時,黃執中有一段很生動的評論:
保護應該是隔熱手套,是讓你能更好地去端鍋,而不是告訴你不要端鍋。
這段話乍聽有道理,但細嚼也是需要些前提。
比方勸小孩遠離黃賭毒,"保護"就是告訴你絕對不能碰,"不要端鍋"。
但如果是勸成年人遠離風投,"保護"就是給你說清楚風險點甚至給你一點避險金,允許你嚐試"戴著手套去端鍋"。
區別就在於給不給你選擇權。
這是不同的兩種保護體係,手套保護類似於供你墜落時的氣墊,是後盾式的保護,它允許你勇敢試錯,並在後麵永遠提供一方回血棲息地。
而"遠離警示"的保護則是一種前鋒式的保護,它以剝奪一部分你的個人意誌為代價,替你畫好警戒線,堵住你通往懸崖的路口。
將這兩種保護替換為"愛",道理也是一樣的。
提供哪種愛更有價值,一涉及危險程度,二涉及個體意識的健全程度。
事越危險,對方越沒有自理能力,越需要給前鋒式的愛。
好比嬰兒,最好的愛不是放任ta到處亂爬,相反,該是為ta劃定世界的一切,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吃穿用度都由家長衝在前方做決策。
但當年齡漸長,個人意識逐漸健全,兩種愛便開始並行。
出於對個體的尊重,那些前端強製型的愛理應遞減,相應地化為後盾式的愛。
理解了這個概念,我們再回頭看張婉婷。
因為喪父+巨嬰母親的組合,童年的張婉婷其實兩種愛都十分欠缺。
既沒有人替她在前料理那個年紀承受不了的事。
母親也沒什麽精神力給予後方支撐。
但好在,張婉婷自己爭氣,在北京成就了一番事業。
經濟能力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她後方糧草吃緊的空虛。
可童年時缺失的,本該來自父母的,那種有人替她大包大攬的愛,她一直不曾獲得。
世事就殘酷在,時間從不等傷口彌合。
我們說了,年齡越長,大家越需要基於尊重的愛。
母親拿柵欄圈住嬰兒是負責任,成年人拿柵欄圈成年人,這叫非法監禁。
互作避風港而非衝鋒艦,是成年人關於愛的潛規則。
但張婉婷對愛的理解,以執念的形式,停在了童年。
她控訴母親不喜歡宋寧鋒為什麽不當麵和宋寧鋒說,非要背後同她講,讓她承擔。
她質問母親在她嫁人時為什麽不給宋寧鋒施威下軍令狀。
她崩潰於母親連是否來節目裏都做不了決定,事事要問她怎麽辦。
拋開年輕種種不稱職,如今讓張婉婷崩潰的母親形象,其實是大多成年人夢寐以求的媽。
不摻和孩子小家庭的家務事,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做有關孩子的決定時征求孩子的意見。
但張婉婷體會不到這種好。
或者說,她不需要這種適合成年人的"鬆綁的愛"。
她的需求始終停留在小時候,那種時刻被管製、事事替你做主的"窒息的愛"。
什麽細膩的共情,什麽成年人間的平等尊重,什麽被描摹靈魂。
對於那個一遍遍打報喪電話的小女孩來說,都是虛的。
她隻需要一個替她打電話的大人。
我說過,《再見愛人》節目組是帶點兒"會挑人"在身上的。
張婉婷要的那種"大包大攬"的蜜糖,卻是tvb夫婦的婚姻砒霜。
艾威哥與張婉婷第一期的幾句對話我一直記得。
當時艾威談到如何照顧lisa,為了她身體不允許她打麻將,張感慨一句:"我老公這樣我就知足了。"
艾威哥表達愛意的方式乍看確實符合張的需求,儼然一個包辦老婆人生的霸總。
隻是現實中,霸總往往能把一個青春靚麗美少女霸成唯唯諾諾老婦人。
(想補課飄分析tvb夫妻"父母愛情"模式的,點擊看往期這篇)
張並非沒意識到這一點,了解多了就開始實心實意替lisa說話。側麵展示了,這種霸道之愛的真實細節,張婉婷未必滿意。
成為艾威,也不會是宋寧鋒的出路。
因為張婉婷的訴求其實是"做女兒",不是"做小女人"。
差異在於,女兒是被包容任性的,而小女人恰是不能任性的。
可摸索到"當女兒寵"這步了,依然還不是標準答案。
一個從未做過孩子的成年人,執念要做的那個孩子,多半也不是真實的"孩子"。
她會因渴望而不自覺為這一種愛添加許多濾鏡與完美想象。
這種想象,張婉婷自己都未必有意識,但其實都移植進了她對宋寧峰的要求裏。
第三期選雕塑拍照時,張婉婷提了一嘴喜歡枷鎖雕塑。
宋寧峰說他覺得枷鎖不好,禮物好點。
張婉婷爽快答應:"好,那去禮物。"
後采卻大吐苦水,說宋寧峰完全沒有注意到自己的心情。
這筆舊賬到上一期還在翻,縱使心細如宋寧峰,也抵不住覺得這要求太顯微鏡了吧?
也是這些時刻,一度讓宋寧峰誤以為張婉婷需要的是更細的體察,更入微的共情。
在宋的世界裏,人與人間的共情一定是出自平視的角度,俯視那叫同情,仰視產生不了理解。
平視意味尊重,但也意味著注定會有疏漏。
顯然,張婉婷接受不了疏漏。
且,好像有時候她也不怎麽需要"尊重"。
上一期宋張有這麽幾句爭執。
宋怒問:"我從來沒對你說過‘你應該怎麽怎麽說話’。"
張回懟:"你可以說,但你不具備這個能力。"
她很愛視宋寧峰對她的尊重為"無能"。
說白了,張婉婷需要的"理解",不是我們認知的,人與人之間的"理解"。
她希冀的伴侶,是一個幻想中全知全能的父親。
在多年執念中,張婉婷將大家長式的"愛"已經美化到了一種境界——
即"愛"應該能讓人成為一個對被愛者擁有上帝視角的,無所不能的"father"。
她不那麽看重"尊重",因為她需要自上而下的地位差給予她被360度環繞守護的感覺。
自欺欺人的解讀已經暗示了她要什麽
要求對方高高在上注視自己的同時,又要確認這地位差不會演變成一場傷害。
宋冤種真的太難了。
別說老公,甚至都沒有能滿足此的父母。
這隻是存在張婉婷幻想中的父職母職。
這樣的"愛",是個白日夢。
將幻想帶進現實關係中,注定隻能攪渾一池水。
如果順應她的邏輯去解決問題,宋寧峰大抵得上山打坐,得道升仙。
治本之策,隻能是糾正張婉婷對這種"愛"的畸形執念。
卻又得麵對橫亙在其間的一大悖論——
如果道理能講得明白,張婉婷就不是張婉婷了。
別聽信她那套"你好好跟我說我會懂"的鬼話,對旁人或許她做得到,但對宋寧峰,"全知全能伴侶"的要求架在那,一講道理就會陷入"這是立場問題"的死循環。
張宋問題,隻有靠一起發瘋來解決。
但宋寧峰這瘋得發得有技巧,發得有目的,發得有意義。
首要便是,在口頭上不要再將"尊重我的獨立人格"作為發瘋終點了。
因為在張的邏輯中,她發瘋的終點永遠是乞愛,而她想要的愛,如我們所見,是一種甘願自降身份的愛。
這時候跟她強調"尊嚴與人格",在她眼裏就會變為:
我可以全然不顧臉麵地去愛你,你卻在這裏向我要什麽體麵。
一方乞愛,一方乞尊嚴,錯位得無法溝通。
這其實是個話術問題。
是時候回到我開頭說的,教教宋冤種如何吵架了。
如果宋寧峰發的每一句火,都直接與"愛"去掛掛鉤,或許就能好很多。
譬如,不要隻問"我在哪裏",而要問"如果你不尊重我的自我,你對我的愛在哪裏?"
這樣做的好處,一是會讓張婉婷覺得宋並非冷麵木頭,他發瘋是為了她的愛,而不是為自己。
便能削弱她的委屈感,讓二人站在同一個高度對話。
二來,將"愛"與"尊重"在爭吵中不停地強關聯,也是對張婉婷一種潛移默化的灌輸。
宋寧峰其實可 憐
愛在他超強的共情力很容易著了張婉婷的道,但同時也忽視不了自己的難受,越盤越盤不清楚,最後隻能一個人憋悶。
呈現出的狀態,就是情緒平淡,但大腦混亂,時常自己給自己就pua了。
而對付張婉婷,恰需要大腦清楚,但情緒激烈。
要知道,對歇斯底裏的人而言,對手情緒穩定本身就是一種傷害。
用魔法打敗魔法。
當然,這隻是一個親測過的小建議,效用如何,取決於張婉婷在執念下陷得多深。
更取決於宋寧峰到底有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觀察團有一點是對的。
倘若宋寧峰不坦然接受離的可能,那這段婚姻也不存在變好的可能。
因為"離婚"現在就是張婉婷的核武器,談判怎麽進行都沒意義,她一威脅宋寧峰就繳械。
世間萬事,爛到一定程度,就隻有置死地而後生一條路走。
張宋婚姻基本如此。
真心建議宋寧鋒反複觀看易立競懟張婉婷那一期。
彼時張被一通狠辣尖刻的盤問後,沒有發飆,甚至開心地說了一句:
"終於有人知道怎麽治我了。"
這句話其實早就暗示著張婉婷之謎的答案,也是二人婚姻的答案——
她要被治。
才能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