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1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走出方艙的他在上海街頭睡了23天 終於結束漂泊

走出方艙的他在上海街頭睡了23天 終於結束漂泊

文章來源: 澎湃新聞 於 2022-05-14 08:40:5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出方艙後,在上海街頭睡了23天,52歲的陳朝鬆有了一份包吃住的臨時工作。



在上海市楊浦區控江路街道一個居民小區,陳朝鬆負責看管一棟封控樓,白天給樓內居民收垃圾、配送快件,對樓棟角角落落進行消殺,晚上睡在底樓一張行軍床上,一天賺400元。

陳朝鬆在小區配送快遞。本文圖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圖(除署名外)

陳朝鬆在小區看管樓棟。

換上一身新行頭,陳朝鬆很興奮。5月9日,他再次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采訪時,摸摸身上的防護衣說,“我們這些‘大白’給樓裏居民服務”。

二十多天前,4月15日,陳朝鬆從上海世博方艙醫院出院。以前他借住在朋友的裁縫鋪裏,出艙後朋友婉拒了他,沒了去處,隻好露宿街頭。

他搜尋背風的台階,溜進空置的拆遷房,也住過帳篷,碰見各色人等。或許是經曆過風浪,他總是樂觀地解釋自己的處境,“這些天在外麵飄,感覺還好,很多人都不容易”。

陳朝鬆的境遇並非孤例。

一位住家保姆說,出艙前雇主結完工資,告訴她別再來了。一位保潔員與四五人合住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房東問,“這種隔離環境,你回來了我們怎麽辦?”

根據上海的政策,出艙人員由各區通過“閉環轉運”,“點對點”地送回居住地,進行7天居家健康監測。各區村委、業委會、物業公司等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擾治愈的出院患者和解除醫學觀察人員返回居住地。事實上,絕大多數出艙人員都順利回家。

然而,由於居住環境擁擠,抑或沒有常住地,屬於流動人員等種種原因,一些人出艙後不得不開始漂泊的日子。

日子總是向前的,他們的境況也在變化。

在黃浦區永壽路一座商廈底層的台階上,陳朝鬆在這裏住了一星期。 澎湃新聞記者 鞏漢語 圖

“外麵風大,晚上有點冷”

距離外灘兩公裏,黃浦區永壽路一座商廈底層的台階上,現在還留著一張黃色海綿墊子,那是陳朝鬆撿來鋪上去的。

4月18日至25日,他在這裏睡了一星期。4月23日下午記者碰到他時,他的睡鋪旁放著一個黑色行李箱,兩個鼓鼓的綠色包袱,裏麵有四季衣物、床單等生活用品,一套理發工具,一隻小型電飯煲和一袋大米。這是他所有家當,去哪都帶著。

原本,他應該把這些行李帶回居住地。

2022年1月起,陳朝鬆借住在朋友袁先生的裁縫鋪裏,這裏屬於黃浦區小東門的街道東街片區,一月付800元房租。那裏住著8、9個人,他睡在一張稍高的製衣台子上,因為個頭不高,晚上爬上去時要踮著腳。

3月29日,因為感染新冠病毒,陳朝鬆被收治進入方艙醫院,經過一段時間治療,4月15日他獲準出艙,拿到了《解除隔離醫學證明》,當天被轉運回居住地。

陳朝鬆借住的裁縫鋪,袁先生在門口。

他聯係袁先生要回家,對方委婉地表示有難處。“因為他們好幾個人,有的人會有埋怨,就是這樣。”陳朝鬆理解,說他一個人好將就,沒什麽。

無家可回,出艙頭天晚上,陳朝鬆就近在東街一帶露宿。那幾天恰逢上海下雨,他說其他都好對付,但他沒被子,“外麵風大,晚上有點冷”。

小東門街道東街片區,陳朝鬆住過兩晚的拆遷房,門已上鎖。

東街屬於老城廂,是上海拆違整治的重點區域之一,陳朝鬆在這有一段奇遇。他說,街上有人告訴他旁邊一間拆遷房有床睡,裏麵的工人剛搬走,房門沒鎖。4月16日他就搬進這個簡陋的拆遷屋,有了遮風避雨的空間。

小東門街道東街片區,一些房門和窗戶已被混凝土砌塊封堵。

可好景不長,4月17日晚上忽然有人半夜闖進來,搜尋一圈,說陳朝鬆用來當枕頭的被子是他的,房間的泡麵、雞蛋、花生米被陳朝鬆吃掉了。借著手機微弱的光線,陳朝鬆看對方穿著保安製服。他解釋自己沒動過房間的食品,隻用過被子,這個陌生男子要他賠200元。

“半夜三更我不想跟他扯皮,我跟他說我身上沒多少錢,給他湊了110多塊。”陳朝鬆說,他留了電話,沒想到次日一早對方又來電警告,他不想惹麻煩,當天便搬走了。

澎湃新聞記者在東街找到了這間房子,現在房門已上鎖,周圍沒人。附近有許多空置的拆遷房,有的房門和窗戶已被混凝土砌塊封堵。

“想找事做,找一個包吃住的誌願者”

4月18日,陳朝鬆用共享單車馱著行李包袱來到永壽路,落腳在一處凹進去的台階上,“這裏背風,不冷”。

在黃浦區永壽路附近,陳朝鬆找到一處水泵。

他找到附近一處水泵,解決了洗漱問題,還用電飯煲煮粥,早上煮一鍋可以吃兩餐。大米、糯米是他平時常備的物資。一百米外,寧海東路上一家全家便利店已恢複營業,陳朝鬆偶爾去買點泡麵、麵包、鹹鴨蛋。

他比劃著圓圈說,“東西很貴,這麽大的麵包就要6塊”。

出艙後陳朝鬆堅持做核酸,隻要在街上碰到居民排隊檢測,就過去一起做,不要錢,這樣他能保證隨時有48小時內的核酸陰性報告。上海封控期間,民警在許多路口設卡檢查和登記,48小時內的核酸陰性報告是必查項。

陳朝鬆在街上尋找插座給手機和充電寶充電,充滿以後盡量省著用。打開手機,他看得最勤的是微信群裏各種招聘信息。

他需要工作。

對陳朝鬆來說,結束露宿街頭的方式不是簡單找一間睡覺的房間,“我想找事做,做一個包吃住的‘誌願者’。”

陳朝鬆微信裏有許多招聘信息。

他加了很多招工微信群,每天有通知跳出,比如招聘方艙醫院誌願者、物資裝卸工、看管樓棟人員、公廁保潔。可惜,合適的機會不多。有一次,一條方艙醫院誌願者的招聘信息吸引了他,一天800元,看到消息後他馬上跟招聘人員私聊。

“兄弟,我來一個可以嗎?”他用微信語音詢問。

“48小時核酸有嗎?”對方問他。

“有。”

“今年多大?”

“52。”

“大哥你再仔細看看招聘通知好嗎——50歲以內。”

52歲,采訪時陳超鬆經常提自己的年齡,因為許多招聘啟事附帶一條年齡限製:18-50歲。這使他與幾個待遇優厚的機會失之交臂。

在上海二十多年,找工作對陳朝鬆而言一直是稀鬆平常的事。

1999年他和妻子離婚後,從家鄉湖北鍾祥來上海闖蕩,至今一個人生活。這些年在滬打零工、幹外勤、理發、在餐館端盤洗碗,他都幹過,還跟著廚師學會上海本幫菜。

如果不是因為疫情,廚師會是他的主業。陳朝鬆自信地說,小籠包、湯包、紅燒肉、素雞、素鮑魚、辣醬、雪菜肉絲、各類蓋飯澆頭,他都會做。

“都是小飯店,私人老板,老板人好就做的時間長,不好相處就做的時間短。”他說,工作經常變換。

“萬一他複陽了,整個樓其他人怎麽辦?”

出艙後露宿街頭的不僅是陳朝鬆。

西藏南路,亞龍國際一樓出入口的玻璃隔間內,唐全睡在一張躺椅上。

4月下旬,離開陳朝鬆幾百米遠的西藏南路上,唐全住在亞龍國際一樓出入口的玻璃隔間內。4月23日他從方艙醫院出院後先回了租住地,沒能進去。他是亞龍國際一名保潔員,於是又到公司求助,公司也表示無能為力。

哪都進不去,唐全不想鬧了。“我不想給單位添麻煩,也不想給居委添麻煩,我自己在外麵找個空地自我隔離,隻要有口飯吃。”這個中年男人無奈地說。

亞龍國際物業相關負責人孫先生對澎湃新聞記者解釋,商務樓不具備隔離條件,沒辦法接收出艙員工。他們有4名員工先後感染,出艙後1人已回小區,公司為回不了小區的員工聯係酒店,費用由公司出。

但疫情期間酒店不好找。“附近一帶的酒店都找遍了,還打了不少電話,都找不到,有的是不營業,有的是滿了。”孫先生說。

唐全住在巨鹿路270號,是一座磚木結構的老房子。

小區管理者也覺得兩難。唐全住在巨鹿路270號,是一座磚木結構的老房子,裏麵住的人多,唐全居住的3樓就有7、8個租戶。樓組長告訴記者,樓內空間狹小、煤衛共用,不是不想讓唐全回來,而是不具備居家隔離條件。

“萬一他複陽了,整個樓其他人怎麽辦?”樓組長說。

樓內居民認為唐全應該由單位接收。4月1日浦西封控前,唐全提出要回公司住,鄰居們勸他留在家隔離,但他堅持去了。此後他在單位感染病毒並被收治。“他自己要出去掙鈔票,憑什麽現在把風險給我們。”一位居民說。

唐全住的房間內空間逼仄,樓組長說沒有隔離條件。

公司給唐全提供了躺椅,他把被子鋪上去睡。上述物業相關負責人稱,會為唐全等出艙員工管飯。唐全自己還留了心眼,在方艙醫院治療期間把早餐吃不完的麵包、牛奶、雞蛋裝進袋子,出艙後以備不時之需。

澎湃新聞記者5月9日去亞龍國際回訪時,現場一名物業人員說唐全健康檢測期結束後已返回小區居住。

“等上海解封後,還是要做回老本行”

陳朝鬆的微信滴滴地彈窗,每個消息都有可能結束他的漂泊。

在楊浦區做卸貨工作期間的陳朝鬆。

4月24日,他看到一條裝卸物資的招聘信息,工資日結、一天300元,包吃不包住。他打電話谘詢,各項條件都符合。唯一的問題是工作地點在10公裏外的楊浦區延春公園附近,需要自行前往集合。上海公交、地鐵基本停運,機動車憑通行證才能上路,出行有很多限製。

這沒有難倒陳朝鬆。在永壽路露宿期間,他注意到附近有一家海友酒店,每天一輛廂式貨車來收運床單被褥。4月25日,他問貨車老板能不能去,對方說能去,路費200元。

陳朝鬆把行李拎上車,成交。

在延春公園旁,他和十幾個工友覓得一處,睡在帳篷和廊簷下。4月25日晚上暴雨襲擊上海,大雨斜落進來,陳朝鬆站起來背靠著牆,把鋪蓋先收起,雨勢小了再攤開。

他們負責為小區居民卸物資。外省市開過來集裝箱大卡車,停在小區門前,陳朝鬆和工友們把物資一件件搬下,有雞蛋、蔬菜、肉類。陳朝鬆說,卸貨要用巧勁,猛力會把菜籃子拉壞。一個小區卸完去下一個小區,一天下來腰酸背痛。

裝卸的活不是每天都有,賦閑時他翻出包袱裏的理發工具四處尋人理發。“帥哥,我這裏理發、修臉,需要不?”他通常這麽問。理發店都關門了,他不缺客人。他的價格不高,一次10塊、15塊。“錢賺不完的,做生意都是這樣。”他說。

5月8日中午,他接到一個朋友電話:“兄弟,找事做吧,我們這邊缺人。”

“啥活?”

“看樓,400塊一天,包吃住,想來趕緊來。”

陳朝鬆在小區配送快遞。

陳朝鬆說當時心情挺激動,他知道這種招聘不止他一個會收到,去晚就沒了。他開著借來的一輛電瓶車,帶上行李火速出發,當天中午就完成了工作對接。

現在,陳朝鬆每天早晨穿上防護衣,先帶2個垃圾桶上樓收垃圾,從28樓一層層收到一樓。喘口氣,他配好消毒液,背上電動消毒噴霧器再上樓消殺。樓道、通道、扶手、門把手,對樓棟的公共區域進行地毯式噴灑消毒。每天上下午各一次,要把家家戶戶的快遞包裹送上門。

街頭漂泊二十多天,他的日子變得忙碌踏實起來。“最起碼有吃有住,還可以賺點零用錢,這十天半個月做下來也有好幾千。”他說,看管樓棟預計持續兩個星期。

至於下一步,“邊做邊看,再找活吧”,陳朝鬆頓了頓又說, “等上海解封後,還是要做回老本行,做廚師,穩定一點。”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1)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大而美法案"眾院219票闖關!5共和黨人一度倒戈
14歲屢教不改,中國法律出手了
房產大王被清華學霸兒子手撕 曾挪用國企5千萬入獄
B站高管“小姐姐”遭逮捕!曾任職華為等知名企業
利物浦球星若塔因車禍喪生 年僅28歲 十天前剛結婚

24小時討論排行

曝殲20纏鬥F35 央視強調“犧牲準備”令小粉紅洩氣
為什麽加拿大的豬肉總有股“尿味”?真相竟是…
已入籍也不保險!川普動手 這10類人恐失去美籍!
遙祝薄熙來生日快樂 薄瓜瓜發文:最偉大的父親
亞裔女川粉遭逮捕 老公:川普是對的 他為美國好
攻台B計劃?美媒曝北京更大野心 垂涎俄資源寶地
烏轟炸庫斯克俄軍指揮部 成功擊殺俄海軍副司令
鑒別一個大學最好的方法,就是問它有沒有空調!
美國6月非農新增14.7萬人超預期 失業率意外降至4.1%
中國工程師持旅遊簽入境 對美海關說"來工作" 結果…
人民日報紀念李克強冥誕發出了什麽信號
以色列空襲學校避難所!加薩民防機構曝:已25死
印度小哥簡曆90%造假 身兼數職 幹翻矽穀AI創業公司
“大而美”法案過關 盤點9大影響 馬斯克最不開心?
河南省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和它的一份無恥的判決
朝鮮將派遣額外3萬名士兵,前往俄烏戰爭前線協助莫斯科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走出方艙的他在上海街頭睡了23天 終於結束漂泊

澎湃新聞 2022-05-14 08:40:54

出方艙後,在上海街頭睡了23天,52歲的陳朝鬆有了一份包吃住的臨時工作。



在上海市楊浦區控江路街道一個居民小區,陳朝鬆負責看管一棟封控樓,白天給樓內居民收垃圾、配送快件,對樓棟角角落落進行消殺,晚上睡在底樓一張行軍床上,一天賺400元。

陳朝鬆在小區配送快遞。本文圖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圖(除署名外)

陳朝鬆在小區看管樓棟。

換上一身新行頭,陳朝鬆很興奮。5月9日,他再次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采訪時,摸摸身上的防護衣說,“我們這些‘大白’給樓裏居民服務”。

二十多天前,4月15日,陳朝鬆從上海世博方艙醫院出院。以前他借住在朋友的裁縫鋪裏,出艙後朋友婉拒了他,沒了去處,隻好露宿街頭。

他搜尋背風的台階,溜進空置的拆遷房,也住過帳篷,碰見各色人等。或許是經曆過風浪,他總是樂觀地解釋自己的處境,“這些天在外麵飄,感覺還好,很多人都不容易”。

陳朝鬆的境遇並非孤例。

一位住家保姆說,出艙前雇主結完工資,告訴她別再來了。一位保潔員與四五人合住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房東問,“這種隔離環境,你回來了我們怎麽辦?”

根據上海的政策,出艙人員由各區通過“閉環轉運”,“點對點”地送回居住地,進行7天居家健康監測。各區村委、業委會、物業公司等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擾治愈的出院患者和解除醫學觀察人員返回居住地。事實上,絕大多數出艙人員都順利回家。

然而,由於居住環境擁擠,抑或沒有常住地,屬於流動人員等種種原因,一些人出艙後不得不開始漂泊的日子。

日子總是向前的,他們的境況也在變化。

在黃浦區永壽路一座商廈底層的台階上,陳朝鬆在這裏住了一星期。 澎湃新聞記者 鞏漢語 圖

“外麵風大,晚上有點冷”

距離外灘兩公裏,黃浦區永壽路一座商廈底層的台階上,現在還留著一張黃色海綿墊子,那是陳朝鬆撿來鋪上去的。

4月18日至25日,他在這裏睡了一星期。4月23日下午記者碰到他時,他的睡鋪旁放著一個黑色行李箱,兩個鼓鼓的綠色包袱,裏麵有四季衣物、床單等生活用品,一套理發工具,一隻小型電飯煲和一袋大米。這是他所有家當,去哪都帶著。

原本,他應該把這些行李帶回居住地。

2022年1月起,陳朝鬆借住在朋友袁先生的裁縫鋪裏,這裏屬於黃浦區小東門的街道東街片區,一月付800元房租。那裏住著8、9個人,他睡在一張稍高的製衣台子上,因為個頭不高,晚上爬上去時要踮著腳。

3月29日,因為感染新冠病毒,陳朝鬆被收治進入方艙醫院,經過一段時間治療,4月15日他獲準出艙,拿到了《解除隔離醫學證明》,當天被轉運回居住地。

陳朝鬆借住的裁縫鋪,袁先生在門口。

他聯係袁先生要回家,對方委婉地表示有難處。“因為他們好幾個人,有的人會有埋怨,就是這樣。”陳朝鬆理解,說他一個人好將就,沒什麽。

無家可回,出艙頭天晚上,陳朝鬆就近在東街一帶露宿。那幾天恰逢上海下雨,他說其他都好對付,但他沒被子,“外麵風大,晚上有點冷”。

小東門街道東街片區,陳朝鬆住過兩晚的拆遷房,門已上鎖。

東街屬於老城廂,是上海拆違整治的重點區域之一,陳朝鬆在這有一段奇遇。他說,街上有人告訴他旁邊一間拆遷房有床睡,裏麵的工人剛搬走,房門沒鎖。4月16日他就搬進這個簡陋的拆遷屋,有了遮風避雨的空間。

小東門街道東街片區,一些房門和窗戶已被混凝土砌塊封堵。

可好景不長,4月17日晚上忽然有人半夜闖進來,搜尋一圈,說陳朝鬆用來當枕頭的被子是他的,房間的泡麵、雞蛋、花生米被陳朝鬆吃掉了。借著手機微弱的光線,陳朝鬆看對方穿著保安製服。他解釋自己沒動過房間的食品,隻用過被子,這個陌生男子要他賠200元。

“半夜三更我不想跟他扯皮,我跟他說我身上沒多少錢,給他湊了110多塊。”陳朝鬆說,他留了電話,沒想到次日一早對方又來電警告,他不想惹麻煩,當天便搬走了。

澎湃新聞記者在東街找到了這間房子,現在房門已上鎖,周圍沒人。附近有許多空置的拆遷房,有的房門和窗戶已被混凝土砌塊封堵。

“想找事做,找一個包吃住的誌願者”

4月18日,陳朝鬆用共享單車馱著行李包袱來到永壽路,落腳在一處凹進去的台階上,“這裏背風,不冷”。

在黃浦區永壽路附近,陳朝鬆找到一處水泵。

他找到附近一處水泵,解決了洗漱問題,還用電飯煲煮粥,早上煮一鍋可以吃兩餐。大米、糯米是他平時常備的物資。一百米外,寧海東路上一家全家便利店已恢複營業,陳朝鬆偶爾去買點泡麵、麵包、鹹鴨蛋。

他比劃著圓圈說,“東西很貴,這麽大的麵包就要6塊”。

出艙後陳朝鬆堅持做核酸,隻要在街上碰到居民排隊檢測,就過去一起做,不要錢,這樣他能保證隨時有48小時內的核酸陰性報告。上海封控期間,民警在許多路口設卡檢查和登記,48小時內的核酸陰性報告是必查項。

陳朝鬆在街上尋找插座給手機和充電寶充電,充滿以後盡量省著用。打開手機,他看得最勤的是微信群裏各種招聘信息。

他需要工作。

對陳朝鬆來說,結束露宿街頭的方式不是簡單找一間睡覺的房間,“我想找事做,做一個包吃住的‘誌願者’。”

陳朝鬆微信裏有許多招聘信息。

他加了很多招工微信群,每天有通知跳出,比如招聘方艙醫院誌願者、物資裝卸工、看管樓棟人員、公廁保潔。可惜,合適的機會不多。有一次,一條方艙醫院誌願者的招聘信息吸引了他,一天800元,看到消息後他馬上跟招聘人員私聊。

“兄弟,我來一個可以嗎?”他用微信語音詢問。

“48小時核酸有嗎?”對方問他。

“有。”

“今年多大?”

“52。”

“大哥你再仔細看看招聘通知好嗎——50歲以內。”

52歲,采訪時陳超鬆經常提自己的年齡,因為許多招聘啟事附帶一條年齡限製:18-50歲。這使他與幾個待遇優厚的機會失之交臂。

在上海二十多年,找工作對陳朝鬆而言一直是稀鬆平常的事。

1999年他和妻子離婚後,從家鄉湖北鍾祥來上海闖蕩,至今一個人生活。這些年在滬打零工、幹外勤、理發、在餐館端盤洗碗,他都幹過,還跟著廚師學會上海本幫菜。

如果不是因為疫情,廚師會是他的主業。陳朝鬆自信地說,小籠包、湯包、紅燒肉、素雞、素鮑魚、辣醬、雪菜肉絲、各類蓋飯澆頭,他都會做。

“都是小飯店,私人老板,老板人好就做的時間長,不好相處就做的時間短。”他說,工作經常變換。

“萬一他複陽了,整個樓其他人怎麽辦?”

出艙後露宿街頭的不僅是陳朝鬆。

西藏南路,亞龍國際一樓出入口的玻璃隔間內,唐全睡在一張躺椅上。

4月下旬,離開陳朝鬆幾百米遠的西藏南路上,唐全住在亞龍國際一樓出入口的玻璃隔間內。4月23日他從方艙醫院出院後先回了租住地,沒能進去。他是亞龍國際一名保潔員,於是又到公司求助,公司也表示無能為力。

哪都進不去,唐全不想鬧了。“我不想給單位添麻煩,也不想給居委添麻煩,我自己在外麵找個空地自我隔離,隻要有口飯吃。”這個中年男人無奈地說。

亞龍國際物業相關負責人孫先生對澎湃新聞記者解釋,商務樓不具備隔離條件,沒辦法接收出艙員工。他們有4名員工先後感染,出艙後1人已回小區,公司為回不了小區的員工聯係酒店,費用由公司出。

但疫情期間酒店不好找。“附近一帶的酒店都找遍了,還打了不少電話,都找不到,有的是不營業,有的是滿了。”孫先生說。

唐全住在巨鹿路270號,是一座磚木結構的老房子。

小區管理者也覺得兩難。唐全住在巨鹿路270號,是一座磚木結構的老房子,裏麵住的人多,唐全居住的3樓就有7、8個租戶。樓組長告訴記者,樓內空間狹小、煤衛共用,不是不想讓唐全回來,而是不具備居家隔離條件。

“萬一他複陽了,整個樓其他人怎麽辦?”樓組長說。

樓內居民認為唐全應該由單位接收。4月1日浦西封控前,唐全提出要回公司住,鄰居們勸他留在家隔離,但他堅持去了。此後他在單位感染病毒並被收治。“他自己要出去掙鈔票,憑什麽現在把風險給我們。”一位居民說。

唐全住的房間內空間逼仄,樓組長說沒有隔離條件。

公司給唐全提供了躺椅,他把被子鋪上去睡。上述物業相關負責人稱,會為唐全等出艙員工管飯。唐全自己還留了心眼,在方艙醫院治療期間把早餐吃不完的麵包、牛奶、雞蛋裝進袋子,出艙後以備不時之需。

澎湃新聞記者5月9日去亞龍國際回訪時,現場一名物業人員說唐全健康檢測期結束後已返回小區居住。

“等上海解封後,還是要做回老本行”

陳朝鬆的微信滴滴地彈窗,每個消息都有可能結束他的漂泊。

在楊浦區做卸貨工作期間的陳朝鬆。

4月24日,他看到一條裝卸物資的招聘信息,工資日結、一天300元,包吃不包住。他打電話谘詢,各項條件都符合。唯一的問題是工作地點在10公裏外的楊浦區延春公園附近,需要自行前往集合。上海公交、地鐵基本停運,機動車憑通行證才能上路,出行有很多限製。

這沒有難倒陳朝鬆。在永壽路露宿期間,他注意到附近有一家海友酒店,每天一輛廂式貨車來收運床單被褥。4月25日,他問貨車老板能不能去,對方說能去,路費200元。

陳朝鬆把行李拎上車,成交。

在延春公園旁,他和十幾個工友覓得一處,睡在帳篷和廊簷下。4月25日晚上暴雨襲擊上海,大雨斜落進來,陳朝鬆站起來背靠著牆,把鋪蓋先收起,雨勢小了再攤開。

他們負責為小區居民卸物資。外省市開過來集裝箱大卡車,停在小區門前,陳朝鬆和工友們把物資一件件搬下,有雞蛋、蔬菜、肉類。陳朝鬆說,卸貨要用巧勁,猛力會把菜籃子拉壞。一個小區卸完去下一個小區,一天下來腰酸背痛。

裝卸的活不是每天都有,賦閑時他翻出包袱裏的理發工具四處尋人理發。“帥哥,我這裏理發、修臉,需要不?”他通常這麽問。理發店都關門了,他不缺客人。他的價格不高,一次10塊、15塊。“錢賺不完的,做生意都是這樣。”他說。

5月8日中午,他接到一個朋友電話:“兄弟,找事做吧,我們這邊缺人。”

“啥活?”

“看樓,400塊一天,包吃住,想來趕緊來。”

陳朝鬆在小區配送快遞。

陳朝鬆說當時心情挺激動,他知道這種招聘不止他一個會收到,去晚就沒了。他開著借來的一輛電瓶車,帶上行李火速出發,當天中午就完成了工作對接。

現在,陳朝鬆每天早晨穿上防護衣,先帶2個垃圾桶上樓收垃圾,從28樓一層層收到一樓。喘口氣,他配好消毒液,背上電動消毒噴霧器再上樓消殺。樓道、通道、扶手、門把手,對樓棟的公共區域進行地毯式噴灑消毒。每天上下午各一次,要把家家戶戶的快遞包裹送上門。

街頭漂泊二十多天,他的日子變得忙碌踏實起來。“最起碼有吃有住,還可以賺點零用錢,這十天半個月做下來也有好幾千。”他說,看管樓棟預計持續兩個星期。

至於下一步,“邊做邊看,再找活吧”,陳朝鬆頓了頓又說, “等上海解封後,還是要做回老本行,做廚師,穩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