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家項飆談內卷:一種不允許失敗和退出的競爭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2020年,可能沒有第二個人類學術語比內卷更加出圈了,它本來是人類學家解釋為什麽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發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隻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自我重複的概念發明。現在則意味著白熱化的競爭,人們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拚盡全力,以使自己在社會上獲取少量競爭優勢,擠占他人的生存空間,同時造成精神內耗和浪費。人們可以在當代生活的方方麵麵識別出內卷,可以說是從幼兒園一路卷到職場、連婚戀也可以卷到天上去。

澎湃新聞請到了人類學家項飆來談談內卷,今天的內卷和它在被發明之初的含義有什麽區別?我們又如何描述當代生活中的內卷?

人類學家項飆非常擅長使用比喻和日常觀察來深化和細化我們對於概念的理解。他把內卷描述為一種不斷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環,他更是站在人類學視野下競爭的大框架內理解內卷,指出內卷現象是人類社會的例外現象,它的背後是高度一體化的缺乏退出機製的競爭。

今天的內卷是一個陀螺式的死循環

澎湃新聞:內卷最開始就是人類學家用的術語,就是格爾茨先在他的研究裏用到,然後杜讚奇也有個術語叫政權內卷化。 所以我覺得我們請一位人類學家來談內卷來澄清這個概念,是非常合適的。內卷的英文是involution,我查到一個自然科學家的科普,說內卷這個詞源是描述貝殼,有一種貝殼的尖尖是會伸出來的,而內卷的貝殼,它不是往外長的,它是在內部越來越卷,有很多的構造,但是你從外觀上完全看不出來這些彎彎繞繞的構造。

項飆:內卷這個概念最早是格爾茨通過對爪哇島的農業經濟的總結裏麵提出來。他要解釋的是為什麽農耕社會長期沒有大的突破。農耕經濟是越來越精細化的,在每個(土地)單位上投入的人力越來越多,我們可能會想象說投入的人力越多,你的產出也會是高的,可實際上這一點的提高,因為人力多投入而增加的產出,就也隻夠人力本身的消費了,就是說你多了一張嘴就被這張嘴消費了,如此而已。所以就造成了一種平衡狀態,多少年一直如此。

為什麽叫內卷?是說你在耕作的時候,大家對每一個細節都越來越關注,可是到最後產出跟你投入是沒有關係的,甚至是負增長。如果你要到一個荒野上去開墾荒地,粗放地耕種,其實你的產出和投入的比例反而更高。我在讀書的時候,我的老師北大孫立平教授就說,你看中國農民,他們種田跟種花一樣。精耕細作這四個字,是對亞洲農業很好的概括。後來學者黃宗智研究長江三角洲的及農業經濟的發展,他把內卷的概念引到了對中國的農業經濟史的分析,他的分析跟Mark Elvins高水平陷阱的意思,基本上是相通的。 高水平陷阱是說,中國在很早就在農業技術、行政管理,還有社會組織、人力動員方麵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它達到高水平之後一直就沒有突破。農業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就沒有變化。Mark Elvins的解釋是指在17世紀以後,中國基本上開墾了所有能開墾的土地,土地沒有增長,但是人口一直在增長。人口的增長靠什麽來維持?主要就是靠精耕細作,靠這種非常內卷的方式。

人口增長是跟文化有關係的,因為我們文化是要多子多福,然後人口的增長倒過來就使得人力變得非常便宜,所以沒有技術創新的動力,覺得有事兒就是靠人力。這是中國農業跟歐洲農業很大的一個差別。比如說,扁擔在歐洲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你找不到扁擔這個東西,而中國在任何農業家庭裏都有扁擔。在歐洲所有重的活都是動物做的,很少需要人做,然後歐洲後來有了蒸汽機,要機械,就是說靠自然的物理的能源來解決。

杜讚奇把內卷的概念轉化為行政和政治上。他要解釋清朝末年的新政要加強國家的控製,所以它要建各種各樣的官僚機構,國家投入了很多錢,建立官僚機構,但是國家基層的行政能力並沒有增強,對這個地方社會的服務沒有增強。這是國家建設中的內卷。這導致什麽後果?它有了那麽多的官吏,就不得不從農民那裏汲取更多的稅務來養這些管理人員。但這些官吏很快就變成拿了工資為自己服務而不是為農村社會服務。最後導致了農村社會的解體和革命,因為攫取越來越多,但是沒有反饋。

澎湃新聞:這幾位學者講的內卷似乎和今天我們談內卷的語境很不同,表達的意思也不一樣。

項飆:這兩位學者談的內卷和今天講的內卷在主觀感覺上都是在講沒有突破,走進死胡同,但是它的運行機製是很不一樣的。從格爾茨、黃宗智、 Mark Elvin來看,內卷一個很重要的意思是缺乏經濟意義上的競爭。因為它的目標是為了家庭生存機會的最大化,然後就是要多養孩子,要解釋的是為什麽沒有工業化,沒有資本主義。在人類學裏麵,內卷是解釋為什麽這個社會運行沒有出現一個大的突破,沒有從一個量的積累變成一個質的突破,特別沒有從一個農耕社會轉化為一個資本主義經濟。這跟我們今天講的內卷是相反的。現在大家講的內卷是指競爭的白熱化。但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今天我們講的內卷到底是怎麽回事?內卷這個詞還是很直觀的,它顯然反映了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澎湃新聞:中國社科院的楊可研究員有一篇論文叫《母職的經紀人化》,就是講這個媽媽慢慢變成了孩子的經紀人。她也提到母職的內卷化,就是媽媽會在一個孩子身上越做越多。我當時還不理解,去年我也做了母親,我就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可以做的事情真的是無窮無盡,越做越多越做越多,比如說我比另外一個媽媽要花的時間更多,給孩子時間表排得密密麻麻,給他護理抹油,臉上抹的跟身上抹的不一樣,身上抹的跟屁股上抹的又不一樣,總之就是特別精細。這種內卷你覺得它有意義嗎? 還有一個就是在母職上用這個詞兒是否可以?我的意思是現在內卷這個詞已經非常的泛化,它也更多的是一個貶義,是一種吐槽,對社會的吐槽,從我這個例子上麵,你能不能用一句話講,就是說大家現在的用法的主要錯誤在哪兒,或者是我們在什麽情況下不可以用這個詞兒,有沒有這種分界或是澄清?

項飆:用詞是個社會現象,如果大家覺得內卷這個詞表達了他們的焦慮,應該是我們(學者)認真聽大家的,然後去分析,不是說告訴你們不能用這個詞。但是我們可以做的工作是幫助大家去界定內卷究竟是什麽,跟曆史上的用法有什麽不一樣。

你說的母職內卷,大概是兩點。一個當然是投入的不斷增加,無限的增加;第二個是走進死胡同的意思,走進死胡同就是說不知道哪裏是終結,然後也不知道還有什麽意義,這個究竟能夠帶來什麽產出,但是又覺得停不下來。

這個死胡同是自己循環的一個死胡同,跳不出來了,是走進一個死循環,這可能是內卷裏一個死循環的意思,它是個很消耗精力的死循環。在中國語境下麵,你為什麽會走進這麽一個高度耗能的死胡同和死循環的?當然是來自於這個群體壓力,因為是別的母親都在那裏那麽做,這是來自一個群體壓力,所以這裏就帶著有一種有意的或者是無意識的競爭或者攀比在裏麵,這可能是一個背景和語境。

做家務都是女性的職責嗎?攝影師Rezkallah選擇了一些上個世紀50年代的廣告照片進行重拍,並將其中人物的性別角色進行互換。視覺中國 資料圖

你要把它叫做內卷,我覺得完全可以,但是如果要跟原來講的內卷做一個比較,就提出一個新的問題了。傳統上談內卷是說為什麽會形成一個高水平陷阱,一代重複一代,從17世紀以後沒有競爭,大家都隻是維持糊口的水平。 而今天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死循環的陷阱,你不是每天都在重複你的工作,你在不斷發現新的抹油和輔食的品種,成天在微信群裏麵看別人在用的最新的東西,你如果重複的話,你心裏就很慌。而且孩子不斷的長大,選幼兒園就開始煩,然後到了小學就糾結,然後到小升初的時候,就是說是快逼瘋的時候了。這個當然跟農耕社會裏邊的高水平相結合不一樣。

如果說原來內卷指的是一個重複的,沒有競爭的,不能擺脫農耕社會這麽一個結構性格局,今天的內卷是一個陀螺式的死循環,我們要不斷抽打自己,讓自己就這麽空轉,每天不斷地自己動員自己。所以它是一個高度動態的陷阱,所以非常耗能。

在小農社會裏麵,它體力上很累,但是不會有這種在精神上的這種折磨的。

傳統上我們對祖先的崇拜非常重要,因為它是一個重複。所以他不肖子孫的肖,是說你不像,沒有能力去重複你原來祖先的工作,你的重複能力是最重要的。而今天是完全相反的,我們養孩子的方式一定要跟我們父母養孩子的方式不一樣。這也是現在中國家庭教育的一個特色,不斷的教育孩子,你長大了千萬不要跟你爸爸一樣。所以它是另外一種陷阱,要不斷的超越,是奧林匹克,要更高更快更強。

內卷背後:高度一體化的競爭

澎湃新聞:內卷現在這個詞這麽火,無論是外賣小哥,還是互聯網大廠程序員,都在吐槽工作太卷了,或者是我要去銀行或者其他好的單位應聘,然後筆試題目也隻是為了讓我在競爭中比別人強(為了競爭而競爭),它考察的內容本身跟我的工作內容可能沒什麽關係,最後大家很無奈地用內卷諷刺這個現象。我想確定一下你的意思,我們當下在談內卷的時候,其實是用來批判資本主義的?比如大家可能一邊在拚命加班,一邊在社交媒體上去吐槽996的文化,我們也注意到特別是90後95後的年輕人,其實對大的社會結構他們是已經意識到了,並且特別要去想象一種替代性的生活方式。

項飆:在職場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說內卷是用來對現在資本主義的批判。但是用資本主義這個詞太寬泛了,不太精確。因為資本主義最早起源的地方,比方英國,然後現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好的,可能是德國,在這些國家並沒有出現這種內卷現象,所以它是有一點中國特色的。

內卷背後,可能指的是高度一體化的市場競爭成為生活導向,成為社會的基本組織方式和生活和資源分配方式。

首先當然是市場競爭。但是很多競爭其實不是市場性的,比方說你教育在嚴格意義上並不是市場性的,考試都是國家或者學校設定的。但是它會模擬市場競爭,把這個東西搞成像市場競爭一樣,讓大家來參與。

然後高度一體化非常重要。我們今天講的內卷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條件是不分化,大家認準一個目標,為同一個唯一的目標活著。否則的話,如果你在職場不高興,你去幹點別的,開個麵館不行嗎?不可以,大家一定要擠在一個道上。

大家現在對三和日結工其實是有一種恐懼的,就是說你怎麽就這樣退出競爭了,這個怎麽行?在中國,大家麵臨的壓力不僅是說你要往上走,而且不允許你往下走。最近一位讀了研究生的同學告訴我,他去麥當勞應聘,麥當勞看了他的學曆之後,第一句話就問你有沒有考慮你父母怎麽想。這句話是問得很重的,不是說你這個書都白讀了,學費都白交了,直接是牽涉到情感問題和道德問題,好像是一種背叛。就是說你要把自己的社會階層往下走,在道德意義上是背叛,到了這個程度。

全國人民朝著一個目標去,要多賺錢,買一百多平的房子,要買車,一定要成家等等。這個線規劃的非常好的,大家高度一體化,都要在這樣一個市場裏麵爭奪一樣東西。

澎湃新聞:一體化的意思其實就是單一對嗎?就是跟多元對立?

項飆:是說在目標上的高度單一,價值評價體係的高度單一,然後競爭方式也是高度單一,比如說都要考試,然後獎懲方式也是高度單一的,獎金或者怎麽樣。

從人類學來講,這是比較特殊的一個情況。在其他社會,特別在原始社會裏麵有沒有競爭?是有的。 但是原來我們在很多社會裏麵的競爭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點,社會生活經常分成兩個部門,一個部門是聲望部門,另一個部門是生存部門。生存部門指打獵種田,在這個部門,大家一般不太競爭的而是合作的,讓大家吃飽飯。但是這個社會裏是有競爭,誰和誰競爭呢?一般就是說頭人,部落的頭人或者說家族的首領,一般都是男性,這些人跟其他村裏的頭是有一種競爭關係的。他們要競爭什麽?他要競爭的是一個聲望。所以在聲望部門裏麵是競爭。最有名的例子可能是散財宴,頭人把積累的財富分給大家,或者把自己的財富當眾銷毀,通過這個方式來競爭他的聲望。這個就非常有意思。因為這種頭人對聲望的競爭,跟再分配是直接聯係在一起的。他們獲得聲望的方式是把自己的財富重新分給大家,所以聲望競爭是物質上的重新再分配,最後達到一種均衡。

但是在生存方麵是不競爭的,這裏的安排是比較複雜的。比如每個人的守獵能力有高低,比如你能夠打到一隻鹿,大家在聲望上都會認可你的,讚揚你的勇敢以及打獵技巧,但是肉是一定要平均分配的。中國的情況是,現在像這樣的分化沒有了,通通就是要競爭。

澎湃新聞:你在《把自己作為方法》裏麵也談到了,富有的人想要更富,同時也沒有再分配的願望,我們不存在這樣的分化,每一個階層都有他的焦慮,底層的人還是希望能通過教育達到階層的提升,中產階層可能在想,是不是我再努把力就可以成為精英,我的孩子是不是就可以去常青藤,就可以讀金融,去投行去華爾街工作;然後精英的人更不想下來,然後肯定孩子要去學藝術或者是怎麽樣,他們也有他們標榜自己的身份跟品位的一個辦法,也沒有去再分配的意願,現狀就是大家每個人都很著急,無論你屬於什麽階層,好像都很害怕,這就是你之前說的末班車心態吧,我在想這個末班車心態是不是在每個階層都存在?

項飆:底層還是希望能改變命運,但是中層和高層不是說繼續往上走,他們最大的恐懼是不要掉下來。得到的不能再失去,這可能是更大的恐懼。

所以內卷是想表達,我參與了那麽多競爭以後,連最基本的期望都沒有達到。

剛才你提到的幾點就很重要,第一個就是我們沒有橫向的分化。德國很強調學徒工製度,學徒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就業方式。在德國我去理發,理發之前我有點忐忑,因為我們亞洲的發質跟歐洲的發質很不一樣,不知道理發師能不能處理。結果理得非常好,是我理過的最滿意的一次,而且理發師也很投入很高興。我的假設是,在德國,理發師很早就當作一個學徒工來培養的,理發就是他的事業,很上心。不像說我們在亞洲說讀書讀不出來了,沒辦法了,開個理發館謀生,從此不參加同學會了。

我們的競爭不允許失敗和退出

澎湃新聞:你剛才說末班車已經過了,我不是特別確定,可能這個也確實是一個爭議的點。你覺得我們到底怎麽樣去定性,現在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情況?還是說在社會的不同層麵,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項飆:當然這是一個很粗淺的隱喻。大家現在掙紮的就是說在結構裏麵找個縫隙。

情況不會這麽簡單,這裏就重新回到分化這個問題。如果看一些比較成熟的社會,為什麽大家相對安生了?大家安生了並不是因為說大家知道沒有希望了,而是說把你的希望你的努力重新分配。你看到自己的特長,看到自己的興趣,然後有很多不同的渠道,活得好的方式也是很不一樣的。大家各自去找渠道,這樣的情況下會有安生。他並不是說努力沒有用了,而是說大家還是要努力,但是努力的方式不一樣,你找出自己的途徑來。我們最大的問題是末班車過了,但是我們又不願意開出新的小道來。

所謂內卷性不僅僅是說競爭激烈不激烈的問題,而是說白競爭,明明知道最後的收獲也沒有什麽,大家還是要競爭。不知道除了競爭之外,還有別的什麽方式值得去生活。如果你退出競爭的話,你有道德壓力。

澎湃新聞:我想接著退出競爭再聊一聊,你觀察到中國社會的競爭幾乎不允許退出?

項飆:現在內卷的一個很重要的機製,就是沒有退出的機製,不允許你退出。剛才講到那位同學要去麥當勞工作,麵試官第一句話就是說你父母怎麽想?你要往下走,要退出競爭,過自己的生活,你麵對的道德壓力是非常大的。現在對三和青年的各種討論背後也是有一種焦慮,就覺得這些人怎麽就這樣退出競爭了。因為整個社會的穩定,整個社會的所謂發達都是靠這種白熱化的競爭維係起來的。

所以,成功者要失敗者一定要承認自己是失敗的。你不僅是在錢上少一點,物質生活上差一點,而且你一定要在道德上低頭,一定要去承認你是沒有什麽用的,是失敗的。如果你不承認自己失敗,而是悄然走開退出競爭,不允許的,會有很多指責。所以現在能夠退出競爭的人是非常富有的人,孩子送到國外去或者是怎麽樣。有退出這個機製是很重要。就是說應該有這樣的一個機製,孩子上學不好,讓他有別的好的出路。在學校教育應該要涉及到這一塊,所謂教育家是說培養一個公共教育體製,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快樂,都能夠發揮他自己的特長,這個不容易。

澎湃新聞:最近是有一篇叫《績點為王,中國頂尖高校年輕人的囚徒困境》的文章比較受關注,是說在清北這樣的高校裏麵,這些中國最聰明的年輕人在極度競爭中成功壓倒了成長,同伴之間彼此PK,然後精疲力竭。在古典教育中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認識自己,但在現代社會教育被賦予了改變命運的使命,用教育實現階層躍升成為一種慣性思維。然後學生因內卷而迷茫,老師又因為找不到潛心治學的學生而感到苦惱,是以這兩所高校的績點為王的這種現象,來去引出了內卷的這麽一個情況,可能跟你當時在北大的讀書時候是非常不一樣了,你覺得為什麽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項飆:績點為王,精打細算這樣的經曆對我來講不完全是陌生的。1990年到1991年,我們在一年軍訓的時候,一點點的績點,也被看得很大。這裏是不是一個競爭問題,是不是你在跟別人的PK問題?不是的。你真正要的是讓權威認可你,是一個取悅。這種取悅倒過來當然會影響你和你同學之間的關係。

競爭不完全是一個水平的,雙邊關係的。競爭從來都是一個三角關係,因為競爭它需要一個一個的第三方來確定。在最普遍的模型裏麵,比方說像體育競爭,當然你需要一個第三方,一個裁判,或者說一個經濟的集團社團,確定競爭規則。這個是第三方。今天我們同學和同學之間的競爭,其實完全是由第三方來控製的。我們原來認為競爭是因為資源有限,是因為大家所謂供給需求關係不均衡。但是如果我是一個村長的話,如果我今天發明出一種方法,讓所有的人互相競爭,最高的獎賞是我對他的認可,這樣我作為一個村長是不是非常舒服?所謂的短缺,都是人為的。什麽樣是好的生活,什麽樣的東西是有體麵的,這不都是人造的?

這種競爭導致一種非常高度的整合能力,就把所有的人都統一思想,所有的人一起消耗精力和生命,也不想別的,讓大家就是這麽的忙碌著。

內卷是人類曆史上的例外

澎湃新聞:在牛津,你應該不需要帶本科生對吧?內卷好像更多的是發生在本科生中間,我不知道在西方這些特別頂尖的高校,他們有這種內卷嗎?

項飆:我對牛津本科生了解很少。但是非常績點化的,一切都工具化的、小心翼翼的取悅權威,然後把同學都看作是潛在的競爭對象的情況,這個現象應該不存在。

首先,這種績點性的競爭,或者叫內卷,在人類曆史上是一個例外。在中國也就是這10年才發生這樣的情況。在英國當然也會有群體壓力,牛津本科生的群體壓力是什麽? 是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大家期望你要說出來為什麽覺得這個事情有趣? 如果你說不清楚這個事情為什麽有趣,就會對你的聲望會打一點折扣的,大家就覺得你這個人不是非常authentic(本真的),好像你做這個事情是為了取悅別人,或者說是因為別人覺得好你才去做,大家會覺得你這樣的人會比較無趣。所以你要做事情一定要有一個比較好的narrative。這是一個習慣,他們寫報告或者研究申請,你也都看到那樣的軌跡,比較強調他為什麽覺得這個事情有趣。中國學生出來以後,在這方麵有一點困難,他們的申請報告裏就寫說社會意義很重要。但是社會意義很重要的東西很多,再說這個社會意義重要的話題已經做過無數次了,能夠做出什麽新的東西?中國學生往往這方麵講不太清楚,到最後那就不接地氣了,講的都是重複別人講過的這些主流話語。

澎湃新聞:一些文章說是因為東亞的文化,就中日韓這三個國家,因為儒家文化的原因,大家就可能更重視教育,然後東南亞就是完成另外一個風景了,大家在工作上也不會這麽拚,在學習上也不會這麽拚。這個內卷是不是也跟儒家有一個關聯?

項飆:跟這個是有關聯的,儒家文化有一個內涵就是不能夠讓什麽人特別落後,這是一個很好的傳統。大家都要往上則是因為儒家它的整合性特別強。儒家本來是不強調競爭的,但是儒家它提供了一個一體化的背景。

我們今天談的內卷是非常的個人主義的,一切都是績點,這個都是非常不儒家的。但同時又是非常儒家的,因為是把大家都放到一個思想空間裏麵去琢磨一個事,所以它是一個競爭化了的儒家文化。

但儒家也還是一個很大的泛概念,比方中國式的這種內卷跟日本式的這種工作壓力和學習壓力,體驗不是完全一樣的。日本也有加班過勞死,但主要是一種群體壓力,它跟儒家更接近,是說它的公共性特別強,同一化的道德判斷很強,別人不下班你也不下班,否則覺得對不起別人;但另一方麵,在日本那種要出人頭地的欲望,不太存在。

日本有很大量的宅男宅女,是沒有上進心的。昨天我還在問我愛人,你怎麽理解日本一方麵勞累死,但一方麵卻沒有什麽競爭意識。日本的教育是非常平均主義,不讓一個掉隊,一個班裏麵的教學是根據最差的學生定,讓大家等最差的學生,跟中國教育相反,中國是要拔尖。中國是有儒家的底子,然後又加入了非常自由主義的市場競爭的這一套。

澎湃新聞:確實,我本來想問日本的內卷是不是比國內卷的更嚴重,但是剛才聽你講完之後發現這種比較是很難的,因為它內在是很複雜的。

澎湃新聞:今天我們談到了內卷的概念,還有不同的情況下的卷,也涉及到好的競爭應該有什麽樣的標準,競爭要不要退出機製,應該在什麽時間段設置退出機製,我們這個社會應該怎麽樣對待他們等等,包括今天我們要去推崇工匠精神,近些年其實對工匠精神的討論非常多,我覺得這個還蠻有意思的,我不知道跟內卷有沒有一個呼應?

項飆:我對工匠精神是很推崇的。因為工匠精神比方說燜一碗米飯,開一個小店,賣的東西就是兩三種,故意要把這個店保持得很小,完全地投入到你做的這個東西裏麵去。

我在日本去做天婦羅的店,它就是做天婦羅這一道菜,那些師傅拿起一塊海膽,會講到跳到海裏麵去撈海膽的那個人,然後怎麽樣從瀨戶內海運到東京,這一個海膽裏包含了很多人的勞動,然後他去做天婦羅的時候,他抱著一種敬畏之心,然後包括那個油啊,麵粉啊,會去想是怎麽過來的,這樣建立自己和一係列的人的聯係。所以工匠精神是在這個意義上的,是對當下,對自己所在的角落,在世界上的位置有非常深刻的投入和體會。我覺得是處理現在這種懸浮和焦慮的一個比較好的出路。

查看評論(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