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逃離紅色恐怖 許鞍華這部經典老片情節又再上演?

逃離紅色恐怖 許鞍華這部經典老片情節又再上演?

文章來源: 聯合報 於 2020-09-24 13:21:03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李誌銘 24 Sep, 2020



《投奔怒海》海報。 圖/IMDb

追溯30年前,成千上萬的越南船民基於對共產黨統治的恐懼,以及政治經濟上受到的壓迫,毅然選擇逃亡海外,僥倖生還者紛紛抵達香港、馬來西亞、台灣、泰國、菲律賓,乃至澳洲和日本等地。

當時在台灣島內,也有以黨國虛構的反共宣傳樣板《南海血書》喧騰一時,許多老一輩的讀者或許都還記得其中的一句話:「今日不為自由鬥士,明天將為海上難民!」豈料30年後的今天,以往曾是許多難民尋求自由庇護之地的香港,由於中共強推「港版國安法」,一夕之間竟也成了他國眼中的「難民」,近年「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警語更是言猶在耳。

從過去到現在,為了逃離國內迫害而尋求海上路線逃亡的「難民」,向來都必須冒著極高的風險與代價,包括如何掩人耳目,設法避開當地軍警的攔截與追捕;又或是順利到了海上,在長途航行下也都有可能麵臨翻船溺斃、饑餓病死,乃至不幸遭遇海盜搜掠或滅口的種種危機。

正由於「海上逃難」具有相當的高風險與保密性,因此檯麵上往往「隻能做不能說」。有些事情若是公開了(比方逃亡路線、接應之人或地點),反而會危害波及後續者的退路。

許鞍華的傳世經典《投奔怒海》

1982年,香港導演許鞍華以漂泊逃亡海外的越南華人為題材,拍出膾炙人口的傳世經典《投奔怒海》。中文片名出自香港《明報》創辦人暨小說家查良鏞(金庸)之手,英文名稱「Boat People」則是直譯為「船民」。

該片是繼1978年許鞍華在香港電台拍攝的《獅子山下》之《來客》,以及1981年電影《胡越的故事》之後,所謂「越南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投奔怒海》上映翌年(1983),許鞍華即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該片也獲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美術和最有前途新人獎,票房口碑雙豐收,自此奠定其影壇地位。

觀諸《投奔怒海》劇情,以林子祥飾演在越南峴港採訪拍照的日本記者「芥川汐見」為主要視角。透過手上的攝影鏡頭,芥川汐見揭露許多越南當地華人社會底層貧困求生的黑暗麵,包括破舊的老屋、雜亂的市場、寂寥的雨中小巷等。影片以一種冷靜銳利卻不亂灑狗血的寫實手法,呈現出當時陰鬱而淒涼的時代氛圍,甚至還頗有膽色地拍出在大街上隨處可見軍警恣意抓人槍斃處決、死者曝屍荒野的血腥場景。

這部電影的另一亮點,即是起用了當時剛從香港演藝訓練班畢業不久的新人劉德華。劉德華於片中飾演一位曾在戰時擔任美軍翻譯官、其人生最大夢想便是湊錢逃亡到海外開設酒吧的越南華裔青年「祖明」。後來祖明曆經重重險阻,終於買通地方幹部,要和好友一起逃亡,好友卻在挖地雷時被爆彈炸死。最後他雖然順利登上難民船,卻在起航後不久遭遇軍人搜捕開槍掃射而慘死。




《投奔怒海》劇照。 圖/IMDb

大時代下的難民潮

電影《投奔怒海》上映時,正值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和時任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首度展開有關「香港回歸」的談判,無形中反映了當時香港人麵對前途不明的憂慮,以及對於中國文革與中共統治下根深蒂固的恐懼。電影中亦有出現描述越南排華的場麵,毋寧也碰觸到當年中越交惡時代背景下的敏感神經。

儘管《投奔怒海》一片在香港票房口碑極佳,也頗受國外影評注意,但因全片皆在中國海南島拍攝,且為香港左派影星夏夢投資創設的「青鳥影業公司」發行,再加上片中起用中國演員,影片內容亦對共產黨有頗多深刻批判,因此在台灣和中國兩地都被納入禁映之列,直到1997年才在台灣發行錄影帶。而當時負責撰寫劇本的邱剛健為了規避台灣當局的禁忌,遂以筆名「戴安平」掛名編劇。

有趣的是,雖然《投奔怒海》這部電影背景宣稱是在越南,但觀看片中人物的種種語言習慣與風俗文化,反倒更像是在影射中國。這種情況就好比羅大佑當年在中美斷交的悲憤心情下,引用吳濁流的同名小說而寫出的〈亞細亞的孤兒〉這首歌:「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後來為了讓歌曲能夠順利通過新聞局審查,羅大佑刻意還在歌名後麵添加了副標題「紅色的夢魘致中南半島難民」,試圖藉由佯裝致意越南難民,來掩護暗地指涉台灣人的真實心聲。




林子祥、劉德華 / 《投奔怒海》劇照。 圖/IMDb

以香港為鑑,重新省思難民問題

回顧上世紀80年代以降,參照港、台、中國兩岸三地較廣為人知的大規模逃難事件,除了早年因逃難者的生存困境引發人道危機,而經常登上香港國際新聞版麵的「越南船民」逃亡潮,其後亦有港人發起協助中國民運人士偷渡出境的「黃雀行動」。後者在該事件經過十多年後逐漸曝光,而有了法國製作的紀錄片《黃雀行動》問世。

前者則是直到晚近2017年,才有香港出生的加拿大籍女作家黃雋慧採訪早年偷渡來港的越南移民家庭的口述曆史,寫成了《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在台出版(衛城出版社)。

該書名「不漏洞拉」意指越南語「從今以後」的諧音,乃是當時港英政府針對逃亡香港的越南難民,透過廣播說明實施「甄別政策」的開場白。內容強調這些船民上岸後不再自動取得難民身分,隻有被確認受到政治迫害的政治難民,方有資格在香港等候收容。

作者黃雋慧在書中提到,70年代末英國政府在日內瓦簽署公約,將香港定為第一收容港,此後香港就被難民問題困擾多年。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從1975至1995年,總共有79萬越南船民出海逃亡,其中以馬來西亞收留最多,約25萬人;香港居次,曾收容過20萬人。當時提供短期居留的難民營房幾乎遍佈港九新界,最後留在香港長住的越南移民約1,000多人。他們為了在當地重過新生,大部分都對過去絕口不提,也努力掩飾自己的難民身分,從此隱沒在人群當中。

此處值得深思的是,香港人一開始原本基於人道立場,對於遭受越共政權迫害,而紛紛逃亡海外的大批越南船民大多抱以深切同情。然而,隨著開放難民營接連湧入的船民人數愈來越多,在收容管理上也愈形困難、治安日差,乃至挑起各種紛爭與騷亂,後來終於引發香港人的抗議與排斥,並要求政府早日遣返船民。

俗話說:「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大舉接納難民所耗費的人力、物資、政治風險皆為茲事體大,過去的曆史經驗告訴我們,凡事還須量力而為。




《投奔怒海》劇照。 圖/IMDb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6)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中方檢出興奮劑物質近一年後,美方FDA承認了
蔡磊深夜發文:我還有眼睛和耳朵 寧可戰死 不會等死
42歲女市長多次與已婚男下屬進酒店:我們去開會
囚號“3617”,尹錫悅出庭受審,形象大變
美國“戰爭部”頒布緊急全球召集令,要有大事發生?




24小時討論排行

FBI前局長被起訴 特朗普:他是這個國家最垃圾的人
殘酷的紀實:加沙饑餓家庭的一天
默克爾自述:蘇聯解體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
最高100%!新一波特朗普關稅襲來 這些企業在哀嚎
中國首個移植豬腎的人,手術後存活超過200天
“不會屈膝而活!” 特朗普與前FBI局長8年恩怨迎爆點
罕見!芬蘭總統要求取消五常一票否決權
特朗普與馬斯克“再聯手” 為聯邦機構推“政府版Grok”
被丈夫推下懸崖6年後,她隻想離婚
智利總統:我不想內塔尼亞胡被殺,我想他受審判
美計劃明年初執行載人繞月探測任務“阿爾忒彌斯2號”
青年的呐喊:抗議之聲點燃“亞洲之春”
中國在北極冰區首次成功實現載人深潛
微軟杠上以色列國防部 “停止和禁用”某些“訂閱服務”
首例!以軍被爆使用微軟雲服務大規模監控巴勒斯坦人
陝西小村莊,住一晚居然已經要兩千了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逃離紅色恐怖 許鞍華這部經典老片情節又再上演?

聯合報 2020-09-24 13:21:03

李誌銘 24 Sep, 2020



《投奔怒海》海報。 圖/IMDb

追溯30年前,成千上萬的越南船民基於對共產黨統治的恐懼,以及政治經濟上受到的壓迫,毅然選擇逃亡海外,僥倖生還者紛紛抵達香港、馬來西亞、台灣、泰國、菲律賓,乃至澳洲和日本等地。

當時在台灣島內,也有以黨國虛構的反共宣傳樣板《南海血書》喧騰一時,許多老一輩的讀者或許都還記得其中的一句話:「今日不為自由鬥士,明天將為海上難民!」豈料30年後的今天,以往曾是許多難民尋求自由庇護之地的香港,由於中共強推「港版國安法」,一夕之間竟也成了他國眼中的「難民」,近年「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警語更是言猶在耳。

從過去到現在,為了逃離國內迫害而尋求海上路線逃亡的「難民」,向來都必須冒著極高的風險與代價,包括如何掩人耳目,設法避開當地軍警的攔截與追捕;又或是順利到了海上,在長途航行下也都有可能麵臨翻船溺斃、饑餓病死,乃至不幸遭遇海盜搜掠或滅口的種種危機。

正由於「海上逃難」具有相當的高風險與保密性,因此檯麵上往往「隻能做不能說」。有些事情若是公開了(比方逃亡路線、接應之人或地點),反而會危害波及後續者的退路。

許鞍華的傳世經典《投奔怒海》

1982年,香港導演許鞍華以漂泊逃亡海外的越南華人為題材,拍出膾炙人口的傳世經典《投奔怒海》。中文片名出自香港《明報》創辦人暨小說家查良鏞(金庸)之手,英文名稱「Boat People」則是直譯為「船民」。

該片是繼1978年許鞍華在香港電台拍攝的《獅子山下》之《來客》,以及1981年電影《胡越的故事》之後,所謂「越南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投奔怒海》上映翌年(1983),許鞍華即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該片也獲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美術和最有前途新人獎,票房口碑雙豐收,自此奠定其影壇地位。

觀諸《投奔怒海》劇情,以林子祥飾演在越南峴港採訪拍照的日本記者「芥川汐見」為主要視角。透過手上的攝影鏡頭,芥川汐見揭露許多越南當地華人社會底層貧困求生的黑暗麵,包括破舊的老屋、雜亂的市場、寂寥的雨中小巷等。影片以一種冷靜銳利卻不亂灑狗血的寫實手法,呈現出當時陰鬱而淒涼的時代氛圍,甚至還頗有膽色地拍出在大街上隨處可見軍警恣意抓人槍斃處決、死者曝屍荒野的血腥場景。

這部電影的另一亮點,即是起用了當時剛從香港演藝訓練班畢業不久的新人劉德華。劉德華於片中飾演一位曾在戰時擔任美軍翻譯官、其人生最大夢想便是湊錢逃亡到海外開設酒吧的越南華裔青年「祖明」。後來祖明曆經重重險阻,終於買通地方幹部,要和好友一起逃亡,好友卻在挖地雷時被爆彈炸死。最後他雖然順利登上難民船,卻在起航後不久遭遇軍人搜捕開槍掃射而慘死。




《投奔怒海》劇照。 圖/IMDb

大時代下的難民潮

電影《投奔怒海》上映時,正值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和時任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首度展開有關「香港回歸」的談判,無形中反映了當時香港人麵對前途不明的憂慮,以及對於中國文革與中共統治下根深蒂固的恐懼。電影中亦有出現描述越南排華的場麵,毋寧也碰觸到當年中越交惡時代背景下的敏感神經。

儘管《投奔怒海》一片在香港票房口碑極佳,也頗受國外影評注意,但因全片皆在中國海南島拍攝,且為香港左派影星夏夢投資創設的「青鳥影業公司」發行,再加上片中起用中國演員,影片內容亦對共產黨有頗多深刻批判,因此在台灣和中國兩地都被納入禁映之列,直到1997年才在台灣發行錄影帶。而當時負責撰寫劇本的邱剛健為了規避台灣當局的禁忌,遂以筆名「戴安平」掛名編劇。

有趣的是,雖然《投奔怒海》這部電影背景宣稱是在越南,但觀看片中人物的種種語言習慣與風俗文化,反倒更像是在影射中國。這種情況就好比羅大佑當年在中美斷交的悲憤心情下,引用吳濁流的同名小說而寫出的〈亞細亞的孤兒〉這首歌:「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後來為了讓歌曲能夠順利通過新聞局審查,羅大佑刻意還在歌名後麵添加了副標題「紅色的夢魘致中南半島難民」,試圖藉由佯裝致意越南難民,來掩護暗地指涉台灣人的真實心聲。




林子祥、劉德華 / 《投奔怒海》劇照。 圖/IMDb

以香港為鑑,重新省思難民問題

回顧上世紀80年代以降,參照港、台、中國兩岸三地較廣為人知的大規模逃難事件,除了早年因逃難者的生存困境引發人道危機,而經常登上香港國際新聞版麵的「越南船民」逃亡潮,其後亦有港人發起協助中國民運人士偷渡出境的「黃雀行動」。後者在該事件經過十多年後逐漸曝光,而有了法國製作的紀錄片《黃雀行動》問世。

前者則是直到晚近2017年,才有香港出生的加拿大籍女作家黃雋慧採訪早年偷渡來港的越南移民家庭的口述曆史,寫成了《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在台出版(衛城出版社)。

該書名「不漏洞拉」意指越南語「從今以後」的諧音,乃是當時港英政府針對逃亡香港的越南難民,透過廣播說明實施「甄別政策」的開場白。內容強調這些船民上岸後不再自動取得難民身分,隻有被確認受到政治迫害的政治難民,方有資格在香港等候收容。

作者黃雋慧在書中提到,70年代末英國政府在日內瓦簽署公約,將香港定為第一收容港,此後香港就被難民問題困擾多年。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從1975至1995年,總共有79萬越南船民出海逃亡,其中以馬來西亞收留最多,約25萬人;香港居次,曾收容過20萬人。當時提供短期居留的難民營房幾乎遍佈港九新界,最後留在香港長住的越南移民約1,000多人。他們為了在當地重過新生,大部分都對過去絕口不提,也努力掩飾自己的難民身分,從此隱沒在人群當中。

此處值得深思的是,香港人一開始原本基於人道立場,對於遭受越共政權迫害,而紛紛逃亡海外的大批越南船民大多抱以深切同情。然而,隨著開放難民營接連湧入的船民人數愈來越多,在收容管理上也愈形困難、治安日差,乃至挑起各種紛爭與騷亂,後來終於引發香港人的抗議與排斥,並要求政府早日遣返船民。

俗話說:「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大舉接納難民所耗費的人力、物資、政治風險皆為茲事體大,過去的曆史經驗告訴我們,凡事還須量力而為。




《投奔怒海》劇照。 圖/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