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攤販獲城管鼓勵,在街頭“違規”擺賣。(誌願者提供/記者喬龍)
五月底,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人大會上大力提倡“地攤經濟”,推出鼓勵失業人士做小販謀生的保民生政策。“地攤經濟”在中國大街小巷熱議不過一個多禮拜,卻接連遭到北京市官方及中央級媒體"打臉"。
6月6日,《北京日報》先刊出一篇題為《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的文章,引述北京城管執法部門稱將"依法嚴格查處占道擺攤設點違法行為"。7日及8日,央視則連續兩天發出熱評文章: 《“地攤經濟”不能一哄而起》、《一線城市不宜推行“地攤經濟”》。
習李之爭浮上台麵?
這些批評聲音與李克強在6月1日走訪山東煙台考察時大讚“地攤經濟”是“人間的煙火,是中國的生機”的畫麵形成強烈對比。
美國哈德遜研究所客座研究員韓連潮向本台分析,習近平與李克強的內部矛盾鬥爭,已浮上台麵。
韓連潮: "很明顯中共內部高層出現分裂,李克強(五月底)講話同時,也提到中國有六億人月收入不到一千元,在中等城市要租房都困難。這個話捅破了習近平的中國夢的謊言,習進平肯定不滿。北京又是習掌控的地方,所以李克強地攤經濟這個事情,由北京與黨媒先(發難)。"
中國經濟觀察人士秦鵬則認為,政策迅速遇到阻力與中共權力鬥爭雖有關,但更像是政府在為快速升溫的地攤經濟"設置邊界"。
秦鵬:“純粹解讀為內鬥我不太同意,很大程度上是中共為了解決執政危機,不得不尋找一些出路,在其它方麵沒辦法,就想到最原始的經濟生態。”
秦鵬告訴本台,"地攤經濟"有其副作用跟局限性。首先是對房地產、商鋪的衝擊,中共地方政府財政有許多仰賴賣地賺錢,勢必受到影響;另一個問題是對城市街景、形象的管理,但政府也很難出一個詳細清單,劃分哪些城市、哪些攤販可以被允許擺攤。
分析:"地攤經濟"是拯救失業的權宜之計
在中國著名獨立智庫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看來,推行地攤經濟是中國政府麵臨經濟下滑的權宜之計。2019年,曾是自由派思想堡壘的天則經濟研究所遭政府施壓關閉。
盛洪:"中國經濟一直在減速。我們估算去年就是零增長,今年也是。沒有疫情以前就很糟了。中國每年要新增百萬的勞動力,沒有創造出就業機會,就是失業。"
秦鵬則分析,中國經濟動力失靈,而國有企業是執政基礎、權貴的錢袋,不可能動;在國進民退後政府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縮小,對中小企業的減稅降稅政策不明;外貿上,又因為疫情造成影響,且產業外移是趨勢。因此中共想到開放地方經濟,至少讓失業的人們有機會"自求生路"。
秦鵬:“(大規模失業)對中共的統治是一個很大的危機,很多人會造反的。”
盛洪:百姓的經濟自由 為什麽要感謝政府?
社交媒體上,有關"地攤經濟"的視頻及文章仍在不斷出現,各地的人們還在熱烈地討論。
盛洪感歎提到,以北京為例,近幾年有許多菜市場、小區被政府強迫拆除、征收,或是對"低端人口"進行強製驅逐。而如今,政府突然為了保經濟、保就業,以一種"恩賜"的姿態推動"地攤經濟",他難以苟同。
盛洪:“完全以政府的意願為依據,想開就開、想關就關,這種經濟自由是無法得到持久和穩定的保證的。(經濟自由)是憲法問題、權力問題。權力不是被‘允許’出來的,權力本來就在那兒。”
他說,地攤經濟的大概念是正確的,但這在幾十年前的中國就有了,直到政府逐步剝奪百姓的權力。如今把人民被剝奪的權力還回來,有什麽好高興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