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知道“太歲”、“肉靈芝”真相的我,終於離科學近了一步

知道“太歲”、“肉靈芝”真相的我,終於離科學近了一步

文章來源: 新華網 於 2020-05-30 00:55:4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我們對“太歲”的印象,除了“太歲頭上動土”這一俗語外,最著名的就是新聞裏時不時提到的、從土裏挖出來的各種不明“生物體”了。

有著濃濃走近科學風的“太歲”,到底是什麽?

今天,讓我們走近太歲。

01

為什麽“太歲頭上不可動土”?

古人將木星稱作歲星。木星繞太陽運行一周的時間約為12年,人們通過每年木星行經位置來紀年,便有了“歲星紀年法”。

不過,木星的公轉周期不是精確的12年,而是約11.86年,每85.7年木星的實際運行便會比紀年法多出一年的位置。考慮到這個誤差帶來的混亂,再加上木星運行方向與黃道十二支順序相反,古人假想了一個完美的假歲星——太歲,來代替歲星紀年,由此在戰國時代創造出了“太歲紀年法”。

哈勃太空望遠鏡在2014年拍攝到的木星丨NASA

雖說依然達不到準確紀年要求的太歲紀年法在東漢後就已不再被使用,但太歲卻在古代的觀星占卜領域大顯身手。太歲曾被視為天帝和君王的象征,為迎合古代尊卑等級之分,普通百姓要避開其所在之向。太歲也逐漸產生了凶神征兆,軍隊征戰、民間修葺、婚喪等事宜都要事先占卜以忌避,否則會在行經之處驚動太歲而遭遇災難——“太歲頭上不可動土”的傳言和習俗便由此而來。

傳說在太歲運行下方的土地中會出現其化身,有古籍認為,從土中挖出的肉狀物即為太歲,也把它稱作“肉芝”、“肉靈芝”、“視肉”、“聚肉”、“封”,最早見於《山海經》。《本草綱目》描述太歲形態似肉,顏色較黑,有肚無嘴眼,把它和蟲魚歸為一類,認為它可食用。甚至還有古籍把太歲誇張地描述為“萬歲蟾蜍”、“千歲蝙蝠”、“千歲靈龜”。

即使進入到科技文明的現代社會,我們依然不太確定,古人所謂的“太歲”到底是何方神聖。或許受到諸多古籍和誌怪紀錄的影響,人們對“太歲”先入為主的印象便是一種特殊的生命體。

可能是最出名的一個“太歲”樣本丨新聞視頻截圖。

02

“太歲”是微生物嗎?

1992年8月,有人從陝西周至縣渭河中打撈起一個重達20多千克的“不明生物體”,發現它會“生長”變重,表麵凹凸不平呈褐色,內部細膩柔軟呈白色。有人據此與古籍記載對比後,認為這便是傳聞中的太歲。最初打撈的村民甚至還將其油烹食用。

當時的西北大學生物係組織各學科專家對此不明物體進行了研究,認為它“含蛋白質與核酸,實屬生物”,但內部無細胞結構。經微生物分離培養和觀察,發現其表層長有多種黏菌,夾雜酵母菌、黴菌、藻類和細菌,研究人員認為該不明生物體內部為不定形的原生質,含有真菌孢子和細菌顆粒,有定向流動趨勢。

因為黏菌的典型形態特征正是無定型細胞結構的原生質團,就像變形蟲那樣可以改變原生質團的形態去探測、攝取食物,所以在當時有限的科研條件下,專家們總結認為,這個所謂“太歲”的不明生物體是一種“特大型黏菌複合體”。

發網菌便是一類黏菌丨J Brew / flickr

在此之後,陸續有太歲被人發現和研究的報道。有科研人員利用高通量DNA測序和分析方法,還從“太歲”表層和內部組織中鑒定出多類細菌和古菌,相關化學定量分析也表明“太歲”組織含有蛋白和核酸這樣的生命體指標物質。這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太歲是一類微生物複合體”的認識。

然而,此類研究從科學嚴謹性的角度來看其實略有缺陷。首先,從“太歲”表層組織分離鑒定到的微生物,並不能完全排除環境微生物依附其上的可能;其次,偶然被人發現的“太歲”也很難避免在進入實驗室前因儲藏不當,而導致微生物侵入汙染。也有人據此猜測,鑒定出的微生物或生物成分,或許就來自於環境中的微生物。

遼西朝陽出土的“太歲”丨圖蟲創意

03

真身竟是高分子材料?

雖然人們對太歲的認識和研究越來越像《走近科學》的劇情那樣撲朔迷離,但在科研手段日益進步的加持下,“太歲”的真麵目還是逐漸顯現了出來。

2010年的一項研究,分析了1992年陝西周至的“太歲”和後續采集的其他樣品,發現它們的核磁共振波譜和紅外光譜與聚乙烯醇(PVA)標準品一致,真空幹燥後的樣品中大部分物質均為由聚乙烯醇組成的純聚合物,並非構成生命體原生質的主要成分。

有科研人員還利用冷凍後的聚乙烯醇溶液脫模製作出了人造“太歲”,質地、形態和核磁共振氫譜也與此前研究報道的“太歲”樣品相差無幾。

聚乙烯醇的單體結構很簡單。這種聚合物可溶於水,可用作塗料、粘合劑等丨LHcheM & Jü / wikimedia

為什麽土壤中會出現聚乙烯醇高分子材料呢?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這與天上歲星的運行沒有半點關係。在現代采礦和基建工程中,時常會采用化學灌漿材料進行防滲加固、土壤固結、湧水封堵等操作,而聚乙烯醇作為一種無毒的灌漿材料,便被用於改善工程材料的性能。有觀點推斷,現代發現的所謂“太歲”,其實是基建工程在土壤中留存的聚乙烯醇高分子材料;之所以曾觀察到它“生長”,或許是由於聚乙烯醇的吸水作用。

含有聚乙烯醇的膠水丨Babi Hijau / wikimedia

不過如此一來,在沒有高分子材料製造技術的古代,人們發現的“太歲”又是什麽呢?關於太歲的疑惑似乎又回到了原點。

也有文獻認為,微生物具有強大的代謝和適應能力,過去發現的具有降解石油和塑料活性的細菌和真菌便是例證,所以尚不能完全排除這些聚乙烯醇是由土壤中某類特殊微生物的代謝產物聚集而成的。

所以,這期“走近太歲”的節目就這樣結束了?

並不是。

04

揭開超自然的麵紗

2020年5月19日,中科院微生物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表了針對“太歲”的最新研究。(
https://doi.org/10.1007/s11427-019-1640-6)

研究人員對國內不同地區的七個“太歲”樣本進行了全麵細致的科學分析,發現樣本的DNA含量低於其原生的環境土壤,蛋白質含量也極低,鑒定出的主要微生物僅為日常環境常見的一些真菌和細菌。可以確定這些“太歲”樣本中的生物成分極有可能來自於環境汙染。化學成分分析也確認了肉狀“太歲”樣本的主要物質為聚乙烯醇,而膠狀太歲則是聚丙烯酸(PAA)和聚乙烯醇的混合物。

研究中最為新奇的一點在於,加速器質譜(AMS)碳14測年法測定出這些“太歲”樣本的形成年代大約都在四萬年前。

至此,至少在我們現有的科學認知中,這些“太歲”樣本既不是由生命體代謝產生,也非人造產物。傳聞中所謂的“太歲”並不是生命體,而是非生命起源的“古老有機物”。

TS1、TS2、TS3為肉狀“太歲”,TS6為膠狀“太歲”。圖譜顯示,幾個“太歲”樣本的化學成分與PVA、PAA高度一致丨Erwei Li, et al. /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2020)

不過,作祟的好奇心不禁讓人又產生新的疑惑:四萬前地球上到底發生了什麽,從而誕生出“太歲”這樣奇奇怪怪的東西。

嚴格來說,古籍中記載的“太歲”與現代的發現是否為同一物,已無法科學準確考證,但它並非什麽超自然的神秘存在。所謂的“生命複合體”(如真菌和藻類共生的地衣)在自然界也經常可見。

“太歲”曾被古人賦予藥用價值,甚至在傳說中能讓人長生不老,不過現在的最新研究證實,它並無明顯的抗菌和抗腫瘤細胞活性;充滿神話色彩的“太歲”更多代表的是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和想象。至於從土裏挖出來的土疙瘩,如果你真想品嚐的話,市場上的各類菌子或許是個安全又美味的選擇。

長生不老終究還是幻想丨微博截圖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中國旅行團8人瑞典采野蘑菇中毒 醫生驚歎“罕見”
吳京出品的電影官宣撤檔 上映6天 票房僅26.7萬
特朗普威脅將向芝加哥紐約派兵 奧巴馬公開發警告
“被以色列遺忘的英雄,中國給了他獎章”
不許普京削藩 卡德羅夫權力歸一 更大風暴要來了?




24小時討論排行

澤連斯基要歐洲盟友明確回答:俄軍下次來襲怎麽做?
美國上訴法院裁定特朗普對多國征收關稅違法
巴西政府被曝啟動正式程序,開始報複美國
黎智英等待判決,命運取決於北京和特朗普
白忙一場?特朗普私下大發雷霆,怒噴烏歐不切實際
莫迪在日本表態:與中國保持緊密關係至關重要
37204886498253!美國國債上限快要守不住了!
中媒曝趙一曼被審訊日文檔案:被捕時受致命傷
韓磊報警後妻子緊急回應,疑造謠者深夜發聲道歉
中國境內第一個被允許破產的人,怎麽樣了?
佩通坦被泰國憲法法院裁定違憲 即日解除總理職務
不討論釋永信、管好朋友圈,少林寺內會議消息曝光
李連傑生日當天發現頸部有腫塊 手術後確定是良性
寒武紀這個“印鈔機”,值不值6000億?
一個美好的,罕見的,東亞家庭樣本
澤連斯基最新發聲:俄軍集結多達10萬人,準備進攻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知道“太歲”、“肉靈芝”真相的我,終於離科學近了一步

新華網 2020-05-30 00:55:44

我們對“太歲”的印象,除了“太歲頭上動土”這一俗語外,最著名的就是新聞裏時不時提到的、從土裏挖出來的各種不明“生物體”了。

有著濃濃走近科學風的“太歲”,到底是什麽?

今天,讓我們走近太歲。

01

為什麽“太歲頭上不可動土”?

古人將木星稱作歲星。木星繞太陽運行一周的時間約為12年,人們通過每年木星行經位置來紀年,便有了“歲星紀年法”。

不過,木星的公轉周期不是精確的12年,而是約11.86年,每85.7年木星的實際運行便會比紀年法多出一年的位置。考慮到這個誤差帶來的混亂,再加上木星運行方向與黃道十二支順序相反,古人假想了一個完美的假歲星——太歲,來代替歲星紀年,由此在戰國時代創造出了“太歲紀年法”。

哈勃太空望遠鏡在2014年拍攝到的木星丨NASA

雖說依然達不到準確紀年要求的太歲紀年法在東漢後就已不再被使用,但太歲卻在古代的觀星占卜領域大顯身手。太歲曾被視為天帝和君王的象征,為迎合古代尊卑等級之分,普通百姓要避開其所在之向。太歲也逐漸產生了凶神征兆,軍隊征戰、民間修葺、婚喪等事宜都要事先占卜以忌避,否則會在行經之處驚動太歲而遭遇災難——“太歲頭上不可動土”的傳言和習俗便由此而來。

傳說在太歲運行下方的土地中會出現其化身,有古籍認為,從土中挖出的肉狀物即為太歲,也把它稱作“肉芝”、“肉靈芝”、“視肉”、“聚肉”、“封”,最早見於《山海經》。《本草綱目》描述太歲形態似肉,顏色較黑,有肚無嘴眼,把它和蟲魚歸為一類,認為它可食用。甚至還有古籍把太歲誇張地描述為“萬歲蟾蜍”、“千歲蝙蝠”、“千歲靈龜”。

即使進入到科技文明的現代社會,我們依然不太確定,古人所謂的“太歲”到底是何方神聖。或許受到諸多古籍和誌怪紀錄的影響,人們對“太歲”先入為主的印象便是一種特殊的生命體。

可能是最出名的一個“太歲”樣本丨新聞視頻截圖。

02

“太歲”是微生物嗎?

1992年8月,有人從陝西周至縣渭河中打撈起一個重達20多千克的“不明生物體”,發現它會“生長”變重,表麵凹凸不平呈褐色,內部細膩柔軟呈白色。有人據此與古籍記載對比後,認為這便是傳聞中的太歲。最初打撈的村民甚至還將其油烹食用。

當時的西北大學生物係組織各學科專家對此不明物體進行了研究,認為它“含蛋白質與核酸,實屬生物”,但內部無細胞結構。經微生物分離培養和觀察,發現其表層長有多種黏菌,夾雜酵母菌、黴菌、藻類和細菌,研究人員認為該不明生物體內部為不定形的原生質,含有真菌孢子和細菌顆粒,有定向流動趨勢。

因為黏菌的典型形態特征正是無定型細胞結構的原生質團,就像變形蟲那樣可以改變原生質團的形態去探測、攝取食物,所以在當時有限的科研條件下,專家們總結認為,這個所謂“太歲”的不明生物體是一種“特大型黏菌複合體”。

發網菌便是一類黏菌丨J Brew / flickr

在此之後,陸續有太歲被人發現和研究的報道。有科研人員利用高通量DNA測序和分析方法,還從“太歲”表層和內部組織中鑒定出多類細菌和古菌,相關化學定量分析也表明“太歲”組織含有蛋白和核酸這樣的生命體指標物質。這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太歲是一類微生物複合體”的認識。

然而,此類研究從科學嚴謹性的角度來看其實略有缺陷。首先,從“太歲”表層組織分離鑒定到的微生物,並不能完全排除環境微生物依附其上的可能;其次,偶然被人發現的“太歲”也很難避免在進入實驗室前因儲藏不當,而導致微生物侵入汙染。也有人據此猜測,鑒定出的微生物或生物成分,或許就來自於環境中的微生物。

遼西朝陽出土的“太歲”丨圖蟲創意

03

真身竟是高分子材料?

雖然人們對太歲的認識和研究越來越像《走近科學》的劇情那樣撲朔迷離,但在科研手段日益進步的加持下,“太歲”的真麵目還是逐漸顯現了出來。

2010年的一項研究,分析了1992年陝西周至的“太歲”和後續采集的其他樣品,發現它們的核磁共振波譜和紅外光譜與聚乙烯醇(PVA)標準品一致,真空幹燥後的樣品中大部分物質均為由聚乙烯醇組成的純聚合物,並非構成生命體原生質的主要成分。

有科研人員還利用冷凍後的聚乙烯醇溶液脫模製作出了人造“太歲”,質地、形態和核磁共振氫譜也與此前研究報道的“太歲”樣品相差無幾。

聚乙烯醇的單體結構很簡單。這種聚合物可溶於水,可用作塗料、粘合劑等丨LHcheM & Jü / wikimedia

為什麽土壤中會出現聚乙烯醇高分子材料呢?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這與天上歲星的運行沒有半點關係。在現代采礦和基建工程中,時常會采用化學灌漿材料進行防滲加固、土壤固結、湧水封堵等操作,而聚乙烯醇作為一種無毒的灌漿材料,便被用於改善工程材料的性能。有觀點推斷,現代發現的所謂“太歲”,其實是基建工程在土壤中留存的聚乙烯醇高分子材料;之所以曾觀察到它“生長”,或許是由於聚乙烯醇的吸水作用。

含有聚乙烯醇的膠水丨Babi Hijau / wikimedia

不過如此一來,在沒有高分子材料製造技術的古代,人們發現的“太歲”又是什麽呢?關於太歲的疑惑似乎又回到了原點。

也有文獻認為,微生物具有強大的代謝和適應能力,過去發現的具有降解石油和塑料活性的細菌和真菌便是例證,所以尚不能完全排除這些聚乙烯醇是由土壤中某類特殊微生物的代謝產物聚集而成的。

所以,這期“走近太歲”的節目就這樣結束了?

並不是。

04

揭開超自然的麵紗

2020年5月19日,中科院微生物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表了針對“太歲”的最新研究。(
https://doi.org/10.1007/s11427-019-1640-6)

研究人員對國內不同地區的七個“太歲”樣本進行了全麵細致的科學分析,發現樣本的DNA含量低於其原生的環境土壤,蛋白質含量也極低,鑒定出的主要微生物僅為日常環境常見的一些真菌和細菌。可以確定這些“太歲”樣本中的生物成分極有可能來自於環境汙染。化學成分分析也確認了肉狀“太歲”樣本的主要物質為聚乙烯醇,而膠狀太歲則是聚丙烯酸(PAA)和聚乙烯醇的混合物。

研究中最為新奇的一點在於,加速器質譜(AMS)碳14測年法測定出這些“太歲”樣本的形成年代大約都在四萬年前。

至此,至少在我們現有的科學認知中,這些“太歲”樣本既不是由生命體代謝產生,也非人造產物。傳聞中所謂的“太歲”並不是生命體,而是非生命起源的“古老有機物”。

TS1、TS2、TS3為肉狀“太歲”,TS6為膠狀“太歲”。圖譜顯示,幾個“太歲”樣本的化學成分與PVA、PAA高度一致丨Erwei Li, et al. /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2020)

不過,作祟的好奇心不禁讓人又產生新的疑惑:四萬前地球上到底發生了什麽,從而誕生出“太歲”這樣奇奇怪怪的東西。

嚴格來說,古籍中記載的“太歲”與現代的發現是否為同一物,已無法科學準確考證,但它並非什麽超自然的神秘存在。所謂的“生命複合體”(如真菌和藻類共生的地衣)在自然界也經常可見。

“太歲”曾被古人賦予藥用價值,甚至在傳說中能讓人長生不老,不過現在的最新研究證實,它並無明顯的抗菌和抗腫瘤細胞活性;充滿神話色彩的“太歲”更多代表的是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和想象。至於從土裏挖出來的土疙瘩,如果你真想品嚐的話,市場上的各類菌子或許是個安全又美味的選擇。

長生不老終究還是幻想丨微博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