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陷傳承困境(組圖)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陷傳承困境

文章來源: 新華網 於 2019-12-25 08:47:1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55歲的土家漢子辛誌成,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鹹豐縣高樂山鎮沙壩村辛家坡人。他打過工,當過村官,但最喜歡的還是對土家吊腳樓的營造。他16歲學藝,24歲獨自掌墨。出自他手的吊腳樓已超過120座。2019年6月,鹹豐縣將他認定為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吊腳樓為土家人居住生活的場所,仿佛懸在空中,故名吊腳。吊腳樓是鄂渝黔邊界的特色建築,樓多依山就勢而建。圖為辛誌成站在吊腳樓上。

辛誌成學習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已三十多年,他被村裏人尊稱為土家“掌墨師”。所謂“掌墨師”,是在房屋修建全程中的“總工程師”。負責包括從房屋選址、規劃設計、地基開挖、來料加工到掌墨放線、房屋起架、上梁封頂等一係列工作。圖為辛誌成建造吊腳樓。

辛誌成16歲開始跟著父親辛宜端學習祖傳的木匠手藝,每天起早貪黑奔走在鹹豐縣的各個鄉村,辛苦卻也樂在其中。辛誌成說:“在父親身邊幹活的每一位師傅都有自己的絕活。他們手把手教我,那些木匠、石匠、漆匠、瓦匠都把自己的絕活傳給了我。”經過了幾年磨煉,辛誌成很快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掌墨師傅。新華網發 周孝莉攝圖為辛誌成背著他的工具出門幹活。

1988年辛誌成的父親將傳承了六代掌墨人的“五尺”正式交於辛誌成。“五尺”是木匠用於丈量材料的木製專用尺,因長度五尺而得名。從此辛誌成就正式出師成為獨立的掌墨師傅。這根“五尺”伴隨著辛誌成風風雨雨度過了大半輩子。圖為辛誌成家世代相傳的“五尺”。

辛誌成為人謙和,做藝踏實,每當鄉鄰們有了請托,總是欣然應允,從不推脫,受到鄉親們的敬重。圖為辛誌成幫鄉鄰做木匠活。

辛誌成為人誠實又有見識,曾被選為村支書。在做村支書的10年裏,他勤勤懇懇為村民辦實事,但還是忘不了他的木匠活兒。2009年任期屆滿,他卸掉村幹部的擔子,又專心做起木匠活兒。迄今為止,辛誌成帶著自己的小施工隊主持建蓋了120多棟各種風格的土家吊腳樓。圖為辛誌成。

辛勞一天的辛誌成回到家裏,看到妻子和孫子在吊腳樓走廊裏收曬好的玉米芯,他便趕去幫忙,一家人其樂融融。圖為辛誌成和妻子、孫子一起收玉米芯。

2018年3月10日辛誌成主持鹹豐縣一棟百年五柱二騎(指五根柱子落地、兩根柱子懸空)吊腳樓的易地搬遷保護工程。辛誌成說,現在新建吊腳樓已十分少見,這樣的百年老宅能夠保護下來十分不易。圖為辛誌成主持易地搬遷的吊腳樓。

萬丈高樓從地起!“起——”,預先準備好了的得力漢子一鼓作氣把木屋柱枋一扇扇地立起來。吊腳樓立起來後,由掌墨師辛誌成和另外一名大師將“梁木”請進堂屋的中央位置 。圖為辛誌成主持易地搬遷的吊腳樓。

中午12點工匠們把“梁木” 吊上屋脊,安放在中柱頂端的銜口內,鞭炮齊鳴直到上梁結束。一棟百年五柱二騎的吊腳樓便穩穩地坐落在鹹豐縣高樂山鎮麻穀溪村。圖為辛誌成主持易地搬遷的吊腳樓。

2018年5月,鹹豐縣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也是恩施州唯一入選項目。2019年6月,辛誌成被認定為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圖為辛誌成主持易地搬遷的吊腳樓。

辛誌成希望能將這門祖傳手藝傳給自己的兩個兒子。他從手鋸、斧子、鑿子、推刨子等技藝開始傳授,大兒子跟著學習了6年,小兒子也從師3年,但因為木匠手藝來錢慢、又辛苦,僅靠修建吊腳樓手藝無法維持生計,他的兩個兒子都相繼轉行不做木工了。圖為辛誌成教授兒子吊腳樓建造技藝。

辛誌成感歎,現在的年輕人基本都不願意學習傳統木工手藝,目前仍在從事傳統木工行當的都是50到70歲的老手藝人。麵對傳統建築技藝頗為尷尬的傳承現狀,辛誌成顯得有些擔憂和無奈。圖為辛誌成站在村裏的吊腳樓前。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給川普的見麵禮 傳高市早苗考慮送“安倍高球杆”
退休後的中國超模,現在混得如何?
鐵飯碗的神話,居然被一個基層公務員打破了
雙十一最大“受害者”:買了iPhone 17的人
“一隻手”,掐住了特斯拉的萬億市值




24小時討論排行

“是否願為保台犧牲生命?”台媒最新民調出爐
吳石、朱楓後人講述往事:她可以選擇不去,但....
中國學者解讀四中全會政策:2035年人均GDP翻倍
金正恩單膝下跪,向毛岸英之墓獻花
中美關鍵談判第一天,美方用“非常建設性”安撫輿論
核技術領域,“美國早年是領頭羊,如今落後中國15年”
“普特會”突然取消,特朗普為何改口製裁俄羅斯?
上海一理想Mega行駛中無碰撞起火,車輛被燒成空架
美小夥撞見母親與他人在家門口車震 射殺他後自首
鄭智化吐槽深圳機場 稱“連滾帶爬進飛機” 機場致歉
特朗普建白宮宴會廳出資方曝光 有人可通過關係獲利
水均益直播否認移民:額頭上放“中國人”紙條
上海機場總經理辭職,上任僅9個月!年薪上百萬元
石油美元的黃昏?人民幣撬動中東的三種姿勢
NASA回應馬斯克:目標隻有一個 趕在中國前頭登月
金價一夜暴漲1288元,華爾街做空黃金失敗?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陷傳承困境

新華網 2019-12-25 08:47:17


55歲的土家漢子辛誌成,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鹹豐縣高樂山鎮沙壩村辛家坡人。他打過工,當過村官,但最喜歡的還是對土家吊腳樓的營造。他16歲學藝,24歲獨自掌墨。出自他手的吊腳樓已超過120座。2019年6月,鹹豐縣將他認定為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吊腳樓為土家人居住生活的場所,仿佛懸在空中,故名吊腳。吊腳樓是鄂渝黔邊界的特色建築,樓多依山就勢而建。圖為辛誌成站在吊腳樓上。

辛誌成學習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已三十多年,他被村裏人尊稱為土家“掌墨師”。所謂“掌墨師”,是在房屋修建全程中的“總工程師”。負責包括從房屋選址、規劃設計、地基開挖、來料加工到掌墨放線、房屋起架、上梁封頂等一係列工作。圖為辛誌成建造吊腳樓。

辛誌成16歲開始跟著父親辛宜端學習祖傳的木匠手藝,每天起早貪黑奔走在鹹豐縣的各個鄉村,辛苦卻也樂在其中。辛誌成說:“在父親身邊幹活的每一位師傅都有自己的絕活。他們手把手教我,那些木匠、石匠、漆匠、瓦匠都把自己的絕活傳給了我。”經過了幾年磨煉,辛誌成很快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掌墨師傅。新華網發 周孝莉攝圖為辛誌成背著他的工具出門幹活。

1988年辛誌成的父親將傳承了六代掌墨人的“五尺”正式交於辛誌成。“五尺”是木匠用於丈量材料的木製專用尺,因長度五尺而得名。從此辛誌成就正式出師成為獨立的掌墨師傅。這根“五尺”伴隨著辛誌成風風雨雨度過了大半輩子。圖為辛誌成家世代相傳的“五尺”。

辛誌成為人謙和,做藝踏實,每當鄉鄰們有了請托,總是欣然應允,從不推脫,受到鄉親們的敬重。圖為辛誌成幫鄉鄰做木匠活。

辛誌成為人誠實又有見識,曾被選為村支書。在做村支書的10年裏,他勤勤懇懇為村民辦實事,但還是忘不了他的木匠活兒。2009年任期屆滿,他卸掉村幹部的擔子,又專心做起木匠活兒。迄今為止,辛誌成帶著自己的小施工隊主持建蓋了120多棟各種風格的土家吊腳樓。圖為辛誌成。

辛勞一天的辛誌成回到家裏,看到妻子和孫子在吊腳樓走廊裏收曬好的玉米芯,他便趕去幫忙,一家人其樂融融。圖為辛誌成和妻子、孫子一起收玉米芯。

2018年3月10日辛誌成主持鹹豐縣一棟百年五柱二騎(指五根柱子落地、兩根柱子懸空)吊腳樓的易地搬遷保護工程。辛誌成說,現在新建吊腳樓已十分少見,這樣的百年老宅能夠保護下來十分不易。圖為辛誌成主持易地搬遷的吊腳樓。

萬丈高樓從地起!“起——”,預先準備好了的得力漢子一鼓作氣把木屋柱枋一扇扇地立起來。吊腳樓立起來後,由掌墨師辛誌成和另外一名大師將“梁木”請進堂屋的中央位置 。圖為辛誌成主持易地搬遷的吊腳樓。

中午12點工匠們把“梁木” 吊上屋脊,安放在中柱頂端的銜口內,鞭炮齊鳴直到上梁結束。一棟百年五柱二騎的吊腳樓便穩穩地坐落在鹹豐縣高樂山鎮麻穀溪村。圖為辛誌成主持易地搬遷的吊腳樓。

2018年5月,鹹豐縣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也是恩施州唯一入選項目。2019年6月,辛誌成被認定為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圖為辛誌成主持易地搬遷的吊腳樓。

辛誌成希望能將這門祖傳手藝傳給自己的兩個兒子。他從手鋸、斧子、鑿子、推刨子等技藝開始傳授,大兒子跟著學習了6年,小兒子也從師3年,但因為木匠手藝來錢慢、又辛苦,僅靠修建吊腳樓手藝無法維持生計,他的兩個兒子都相繼轉行不做木工了。圖為辛誌成教授兒子吊腳樓建造技藝。

辛誌成感歎,現在的年輕人基本都不願意學習傳統木工手藝,目前仍在從事傳統木工行當的都是50到70歲的老手藝人。麵對傳統建築技藝頗為尷尬的傳承現狀,辛誌成顯得有些擔憂和無奈。圖為辛誌成站在村裏的吊腳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