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大地產商捐地,能否解開香港住房問題的“死結”?(組圖)

大地產商捐地,能否解開香港住房問題的“死結”?

文章來源: 俠客島 於 2019-09-28 08:21:3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更多新聞請進入文學城“占中專題”專題頁麵
香港反修例風波折騰了3個多月,暴力仍未平息,但也出現了一些積極苗頭。其中最出人意料的好消息,是有大地產商突然主動宣布捐地,用以疏解市民住房難題。

  痼疾

  9月25日,香港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鄭誌剛宣布,將捐出300萬平方英尺(約等於27.87萬平方米)農地給社會,包括給政府興建公屋,期望紓緩社會上的房屋問題,也會捐給社企或其他慈善團體等以回饋社會。

  據香港媒體報道,上述農地中,鄰近天水圍港鐵站的三塊合計2.8萬平方英尺地皮經已捐出,將興建全港首個大型“創意社會房屋”項目“光村”,涉及逾100個單位,預計可以有累計一萬人受惠,三塊地皮最快2022年可以啟用。

  

  圖片來源: 香港經濟日報

  這三塊地皮以象征式的1港幣租金捐出。 由此,新世界發展成為香港首家無償捐地以解決社會民生問題的企業。

  不容易。在“止暴製亂”成為香港最大民意之後,各方終於開始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邁進了,尤其不容易的是,有大地產商願意拿出真金白銀,直麵根本問題。

  數據顯示,香港有約一半人未能置業,麵對逐年上漲、動輒每平方米20餘萬港元的高房價,基層市民和年輕人隻能望樓興歎。多數已經置業的家庭,首付要麽靠父母幫忙,要麽符合低收入條件排隊購買特區政府提供的居屋、公屋。

  有房一族的居住環境也十分擠迫,在香港一些好地段,麵積能達到50平米就算豪宅,他們中的大多數還要背負沉重的房貸;未置業的大量低收入人群,則棲身在“鴿子籠”,或狹小、不安全的“劏房”裏。他們同樣壓力山大,因為三平方米大的“劏房”,租金動輒也兩三千元。

  

  香港 “劏房”(來源: 攝影師Benny Lam )

  2016年初,美國物業顧問機構Demographia發布最新調查報吿指,香港的樓價是全球87個大城市中最高的,是平均家庭年入息的19倍,這是香港連續第6年成為該調查中樓價最高的城市。

  其實,高房價影響到的遠不止是“住”的問題。不斷推高的香港樓價、房租,不僅桎梏了政府、社會經濟發展的思路,也吞噬了產業發展空間,阻礙了新興經濟的發展。

  久而久之,香港經濟結構單一化、空心化日趨嚴重,地產經濟獨大,中小企業失去生存空間,社會漸失活力,中產向下淪陷,青年難覓上升通道,貧富差距加大,階層固化,社會矛盾不斷產生。

  數據顯示,從1996年香港工作人口每月主要職業收入和住戶月入中位數分別為9500港元、17500港元;到了2014年,這兩項分別為14800港元和23500港元,分別僅增長56%、34%;同期,香港GDP總量增長92%;但一些地產企業的淨資產則暴漲473%。

  顯而易見,這種財富分配失衡、向上流動渠道窄化的局麵,最終扼殺的是香港創新創業奮發進取的精神。

  所以香港有一種頗有市場的意見認為,“地產霸權”控製香港,質疑香港地產商有效操控全港市民需要的商品及服務的供應及價格(包括地產、電力、煤氣、巴士、小輪、超市等),通過主宰這些事實壟斷的經濟命脈控製社會。

  根據《福布斯》2014年的統計,在港排名前50的富豪或富豪家族中,以房地產業或房地產業為核心多種經營的有20位,且排名均非常靠前。

  有香港評論者指出,香港曆次大規模遊行或抗爭的背後,“住房難”都是最大的怨氣源頭所在;香港社會長期動蕩不安,房屋痛苦指數居全球最高是核心因素;除去政治原因,青年成為社會運動主力的關鍵原因之一,是房價使青年上樓無望並極大扼殺他們流動到社會中上層的機會,使之強烈發泄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前首席顧問劉兆佳就曾指出,回歸後香港貧富懸殊快速惡化、“厭富”和“仇富”情緒彌漫、社會衝突上升、底層人士實質生活水平下滑、中產階級兩極分化……社會上累積了大量怨氣、民粹主義爆發、反權威和反建製主義蔓延,人們普遍對自己、下一代和香港的前景感到悲觀和擔憂。

  

  6月14日,因占領香港立法會被警方帶走的年輕示威者(來源: 香港星島日報)

  轉機

  希望理性解決問題的各方,顯然也已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比如,特區政府近日推出房屋空置稅,落實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所提的“向空置的一手私人住宅征收’額外差餉’”,意在為樓市降溫;

  香港最大政團民建聯近日建議,特區政府應積極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把土地收回作公共用途,增加土地供應,大量興建公營房屋;

  由香港前特首董建華牽頭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25日建議特區政府參考新加坡組屋模式,推出“港人組屋”計劃,政府應重推“租置計劃”,具體內容包括以平均單位市價的二五折出售公屋單位,為40歲以下首次置業但不符合申請居屋資格的青年提供“首置免息貸款”等;

  香港地政總署26日發布公告,稱根據《收回土地條例》等多項法規,擬收回逾748幅私人土地,涉及麵積約68公頃,以發展位於香港北部新界的新市鎮工程。

  看起來,一場瞄準香港最大痼疾的攻堅戰又要打響。

  之所以說“又”,是因為針對香港住房難問題,曆屆特區政府都曾有所行動,但出於種種原因,收效都不甚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政策總是遭遇巨大阻力,包括反對派“拉布”,有隱藏勢力撐腰的各類團體抗議等。

  香港要解決住房問題,增加土地供應是王道。跟一般人印象大相徑庭的是,香港富餘的土地並不少,香港土地麵積約為1106平方公裏,已發展的土地隻有四分之一,約276.6平方公裏,其中真正用作住宅用途的土地,隻占整體土地的7%。

  而未開發的土地中,除了占大頭的法定不可開發的郊野公園外,約有50平方公裏是農地,當中約9.71平方公裏農地由大地產商持有。

  香港民眾對大地產商有怨氣,媒體對地產大亨“囤積居奇”的批評也一直沒有斷過。按照2012年、2013年底的數據,主要地產商與特區政府擁有的土地儲備相比,比例大概是8:2——土地儲備8成在主要地產商手裏。拿著土地不開發,“捂著”等漲價,是常見的操作手法。

  現在,四大地產商之一的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主動出來捐地,且一次就捐了近30萬平方米、總價值約33.7億港元、全部開發可惠及4.5萬戶家庭的地,絕對是一股難能可貴的新風,給事情帶來了轉機。

  

  民建聯建議,特區政府應積極引用《收回土地條例》(來源:香港星島日報)

  良策

  香港的住房問題成因盤根錯節,因而被人稱為“死結”。但如果地產商都像新世界發展那樣,願意回饋社會,以各種形式增加土地供應,降低房價,則“死結”有望解開。

  實際上,其他幾大地產商已經陸續給出正麵回應了。

  新鴻基地產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曾表示,明白香港房屋供應嚴重短缺,願意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措施,並會盡最大努力加快興建住宅項目;原則上支持及歡迎特區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農地以加快興建公營房屋;積極配合特區政府提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

  對於新世界本次捐出農地,恒基地產表示,此前曾捐地興建安老院舍,青年宿舍及提供單位作過渡性房屋,該公司樂意與政府磋商,積極協助增加房屋供應,照顧不同階層的需要。

  長實集團則回應說,農地用作房屋發展,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讓有需求的人士受惠,該集團會就此作出研究。

  應該說,香港有許多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有待解決,住房問題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要解決住房問題,需要包括大地產商在內的各方一起參與,給出綜合方案。

  有論者指出,香港“僅靠轉口貿易倒買倒賣,僅靠炒樓炒股搏資產升值,這樣輕鬆賺錢的時代可能一去不複返了”。但要讓香港社會尤其是年輕一代投入製造和創造,首先要做的基礎性工作就是打破地產獨大的局麵,否則創業拚搏都可能淪為一輩子為地產商打工,高昂的租金尤其扼殺創新空間。

  比如與香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加坡。有論者指出,香港與新加坡同為“四小龍”,均為城市、多有競爭,曾經香港一度領先;同樣,新加坡人均GDP在2003年反超香港,到2010年時更是高出39%。十年時間,香港名義人均GDP增長25%,同期新加坡卻大漲87%。

  這其中固然有多種原因,但新加坡能長期保持社會穩定、並且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一個關鍵性因素不容忽略:新加坡2007年便已實現自由住房率90.7%,81%的人口都居住在政府建設並廉價賣給市民的組屋中,人均居住麵積30平米。

  同樣,政府也應著力破除過度依賴土地的財政收入結構。受製於財力,政府難以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公共產品及公共服務;受製於財政收入結構,亦會在政策選擇的騰挪空間有限。香港信奉“小政府”,但不能變成“弱政府”;香港信奉自由市場,但不能變成嗜血的、貧富差距巨大的“原教旨資本主義”。

  香港的問題需要大企業擔起社會責任,因為其貧富懸殊程度已高於世界多數發達地區。“東方之珠”要重現光芒,需要各階層和衷共濟,共謀良策。解決頑疾,需要找準病根,但更需要信心、決心和藥方,需要團結、勇氣與智慧。

  

  香港夜景(來源: 香港旅遊發展局)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日本最美公主被批當眾沒穿內衣 日網友怒斥“辱日”
鄧文迪翻盤!布局20年 2女躺贏上位 默多克3兄妹出局
現形!加州州長候選人霸淩員工視頻曝光 民主黨切割
疑因投資失敗 越裔華女殺2女和丈夫後 在車庫上吊…
中國女星鼓吹“中國統治日本論” 日本全網炸鍋




24小時討論排行

多久能擺脫稀土卡脖子?如何做?還要小心中國這招
中國再打稀土牌 貝森特分析3種可能原因
一場突發的“愛國衝突” 愛國賊的表演算不算尋釁滋事?
小米電動車高速失控翻滾!車門難開 司機葬身火海
胡錫進“寬容度變低 人們都不願在網上發聲了”引熱議
中國宣布免除美國擁有中國造船舶港口稅,運價回跌
解密!中國成為“稀土王國”的戰略野心 直攻美國咽喉
魯比奧讚揚特朗普卻遭其當場質疑 迅速改口遭嘲諷
中國大規模抓捕錫安教會成員 近30人被捕或失聯
哈瑪斯重掌加薩 街頭行刑式處決異己
在報複與和解之間"拉鋸":特朗普對中國的矛盾心態
“曆盡滄桑無怨悔” 四通創始人 民運領袖萬潤南病逝
荷蘭政府出手控製安世半導體 防技術流向中國母企
小米SU7又爆燃!雷軍,是時候停下看看後視鏡了
哈馬斯已釋放全部人質,以後要空著手上談判桌了
法國第一夫人站上法庭,證明自己不是男人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大地產商捐地,能否解開香港住房問題的“死結”?

俠客島 2019-09-28 08:21:34
更多新聞請進入文學城“占中專題”專題頁麵
香港反修例風波折騰了3個多月,暴力仍未平息,但也出現了一些積極苗頭。其中最出人意料的好消息,是有大地產商突然主動宣布捐地,用以疏解市民住房難題。

  痼疾

  9月25日,香港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鄭誌剛宣布,將捐出300萬平方英尺(約等於27.87萬平方米)農地給社會,包括給政府興建公屋,期望紓緩社會上的房屋問題,也會捐給社企或其他慈善團體等以回饋社會。

  據香港媒體報道,上述農地中,鄰近天水圍港鐵站的三塊合計2.8萬平方英尺地皮經已捐出,將興建全港首個大型“創意社會房屋”項目“光村”,涉及逾100個單位,預計可以有累計一萬人受惠,三塊地皮最快2022年可以啟用。

  

  圖片來源: 香港經濟日報

  這三塊地皮以象征式的1港幣租金捐出。 由此,新世界發展成為香港首家無償捐地以解決社會民生問題的企業。

  不容易。在“止暴製亂”成為香港最大民意之後,各方終於開始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邁進了,尤其不容易的是,有大地產商願意拿出真金白銀,直麵根本問題。

  數據顯示,香港有約一半人未能置業,麵對逐年上漲、動輒每平方米20餘萬港元的高房價,基層市民和年輕人隻能望樓興歎。多數已經置業的家庭,首付要麽靠父母幫忙,要麽符合低收入條件排隊購買特區政府提供的居屋、公屋。

  有房一族的居住環境也十分擠迫,在香港一些好地段,麵積能達到50平米就算豪宅,他們中的大多數還要背負沉重的房貸;未置業的大量低收入人群,則棲身在“鴿子籠”,或狹小、不安全的“劏房”裏。他們同樣壓力山大,因為三平方米大的“劏房”,租金動輒也兩三千元。

  

  香港 “劏房”(來源: 攝影師Benny Lam )

  2016年初,美國物業顧問機構Demographia發布最新調查報吿指,香港的樓價是全球87個大城市中最高的,是平均家庭年入息的19倍,這是香港連續第6年成為該調查中樓價最高的城市。

  其實,高房價影響到的遠不止是“住”的問題。不斷推高的香港樓價、房租,不僅桎梏了政府、社會經濟發展的思路,也吞噬了產業發展空間,阻礙了新興經濟的發展。

  久而久之,香港經濟結構單一化、空心化日趨嚴重,地產經濟獨大,中小企業失去生存空間,社會漸失活力,中產向下淪陷,青年難覓上升通道,貧富差距加大,階層固化,社會矛盾不斷產生。

  數據顯示,從1996年香港工作人口每月主要職業收入和住戶月入中位數分別為9500港元、17500港元;到了2014年,這兩項分別為14800港元和23500港元,分別僅增長56%、34%;同期,香港GDP總量增長92%;但一些地產企業的淨資產則暴漲473%。

  顯而易見,這種財富分配失衡、向上流動渠道窄化的局麵,最終扼殺的是香港創新創業奮發進取的精神。

  所以香港有一種頗有市場的意見認為,“地產霸權”控製香港,質疑香港地產商有效操控全港市民需要的商品及服務的供應及價格(包括地產、電力、煤氣、巴士、小輪、超市等),通過主宰這些事實壟斷的經濟命脈控製社會。

  根據《福布斯》2014年的統計,在港排名前50的富豪或富豪家族中,以房地產業或房地產業為核心多種經營的有20位,且排名均非常靠前。

  有香港評論者指出,香港曆次大規模遊行或抗爭的背後,“住房難”都是最大的怨氣源頭所在;香港社會長期動蕩不安,房屋痛苦指數居全球最高是核心因素;除去政治原因,青年成為社會運動主力的關鍵原因之一,是房價使青年上樓無望並極大扼殺他們流動到社會中上層的機會,使之強烈發泄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前首席顧問劉兆佳就曾指出,回歸後香港貧富懸殊快速惡化、“厭富”和“仇富”情緒彌漫、社會衝突上升、底層人士實質生活水平下滑、中產階級兩極分化……社會上累積了大量怨氣、民粹主義爆發、反權威和反建製主義蔓延,人們普遍對自己、下一代和香港的前景感到悲觀和擔憂。

  

  6月14日,因占領香港立法會被警方帶走的年輕示威者(來源: 香港星島日報)

  轉機

  希望理性解決問題的各方,顯然也已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比如,特區政府近日推出房屋空置稅,落實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所提的“向空置的一手私人住宅征收’額外差餉’”,意在為樓市降溫;

  香港最大政團民建聯近日建議,特區政府應積極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把土地收回作公共用途,增加土地供應,大量興建公營房屋;

  由香港前特首董建華牽頭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25日建議特區政府參考新加坡組屋模式,推出“港人組屋”計劃,政府應重推“租置計劃”,具體內容包括以平均單位市價的二五折出售公屋單位,為40歲以下首次置業但不符合申請居屋資格的青年提供“首置免息貸款”等;

  香港地政總署26日發布公告,稱根據《收回土地條例》等多項法規,擬收回逾748幅私人土地,涉及麵積約68公頃,以發展位於香港北部新界的新市鎮工程。

  看起來,一場瞄準香港最大痼疾的攻堅戰又要打響。

  之所以說“又”,是因為針對香港住房難問題,曆屆特區政府都曾有所行動,但出於種種原因,收效都不甚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政策總是遭遇巨大阻力,包括反對派“拉布”,有隱藏勢力撐腰的各類團體抗議等。

  香港要解決住房問題,增加土地供應是王道。跟一般人印象大相徑庭的是,香港富餘的土地並不少,香港土地麵積約為1106平方公裏,已發展的土地隻有四分之一,約276.6平方公裏,其中真正用作住宅用途的土地,隻占整體土地的7%。

  而未開發的土地中,除了占大頭的法定不可開發的郊野公園外,約有50平方公裏是農地,當中約9.71平方公裏農地由大地產商持有。

  香港民眾對大地產商有怨氣,媒體對地產大亨“囤積居奇”的批評也一直沒有斷過。按照2012年、2013年底的數據,主要地產商與特區政府擁有的土地儲備相比,比例大概是8:2——土地儲備8成在主要地產商手裏。拿著土地不開發,“捂著”等漲價,是常見的操作手法。

  現在,四大地產商之一的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主動出來捐地,且一次就捐了近30萬平方米、總價值約33.7億港元、全部開發可惠及4.5萬戶家庭的地,絕對是一股難能可貴的新風,給事情帶來了轉機。

  

  民建聯建議,特區政府應積極引用《收回土地條例》(來源:香港星島日報)

  良策

  香港的住房問題成因盤根錯節,因而被人稱為“死結”。但如果地產商都像新世界發展那樣,願意回饋社會,以各種形式增加土地供應,降低房價,則“死結”有望解開。

  實際上,其他幾大地產商已經陸續給出正麵回應了。

  新鴻基地產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曾表示,明白香港房屋供應嚴重短缺,願意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措施,並會盡最大努力加快興建住宅項目;原則上支持及歡迎特區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農地以加快興建公營房屋;積極配合特區政府提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

  對於新世界本次捐出農地,恒基地產表示,此前曾捐地興建安老院舍,青年宿舍及提供單位作過渡性房屋,該公司樂意與政府磋商,積極協助增加房屋供應,照顧不同階層的需要。

  長實集團則回應說,農地用作房屋發展,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讓有需求的人士受惠,該集團會就此作出研究。

  應該說,香港有許多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有待解決,住房問題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要解決住房問題,需要包括大地產商在內的各方一起參與,給出綜合方案。

  有論者指出,香港“僅靠轉口貿易倒買倒賣,僅靠炒樓炒股搏資產升值,這樣輕鬆賺錢的時代可能一去不複返了”。但要讓香港社會尤其是年輕一代投入製造和創造,首先要做的基礎性工作就是打破地產獨大的局麵,否則創業拚搏都可能淪為一輩子為地產商打工,高昂的租金尤其扼殺創新空間。

  比如與香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加坡。有論者指出,香港與新加坡同為“四小龍”,均為城市、多有競爭,曾經香港一度領先;同樣,新加坡人均GDP在2003年反超香港,到2010年時更是高出39%。十年時間,香港名義人均GDP增長25%,同期新加坡卻大漲87%。

  這其中固然有多種原因,但新加坡能長期保持社會穩定、並且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一個關鍵性因素不容忽略:新加坡2007年便已實現自由住房率90.7%,81%的人口都居住在政府建設並廉價賣給市民的組屋中,人均居住麵積30平米。

  同樣,政府也應著力破除過度依賴土地的財政收入結構。受製於財力,政府難以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公共產品及公共服務;受製於財政收入結構,亦會在政策選擇的騰挪空間有限。香港信奉“小政府”,但不能變成“弱政府”;香港信奉自由市場,但不能變成嗜血的、貧富差距巨大的“原教旨資本主義”。

  香港的問題需要大企業擔起社會責任,因為其貧富懸殊程度已高於世界多數發達地區。“東方之珠”要重現光芒,需要各階層和衷共濟,共謀良策。解決頑疾,需要找準病根,但更需要信心、決心和藥方,需要團結、勇氣與智慧。

  

  香港夜景(來源: 香港旅遊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