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城的神秘傳說 揭開鐵山寺古城消失之謎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ul/news/2009/09-21/U136P4T8D1877480F107DT2009092115103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鐵山寺古城消失之謎

  在離南京不遠的盱眙縣,其西南角有一座大山,關於這座山,當地老百姓一直流傳著一個神奇的傳說。據說在山裏曾經有過一座古城,古城扼住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在曆史上一度繁華至極。但是,不知什麽原因,也不知道是哪一年,這座古城神秘消失了。

  這座傳說中的古城究竟是否存在過呢?如果存在過的話,它是一座什麽樣的城呢?為何後來又消失了呢?如果不存在的話,這個傳說是從哪裏來的呢?本版主筆 快報記者 戎丹妍 本版攝影 快報記者 施向輝


  神秘的石堆,當地人認為是古戰場遺址

  有關古城的神秘傳說

  2009年9月16日,記者來到了這座大山腳下,開始了尋訪古城之旅。

  這座大山位於盱眙縣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內,屬於大別山餘脈的一部分,這裏的山勢較緩,山也不高,不過連綿起伏,非常壯觀。

  由於山中地形複雜,記者先找到了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沈思為,請他為我們帶路。沈思為書記對這裏的地形非常熟悉,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向山腹進發了。


  路上,沈思為簡單向記者介紹了有關古城的曆史。沈思為說,在鐵山寺附近的山裏,曾經誕生過一個古城,這個古城名叫拷城,這座城市在史書中很少提到,所以有關它的資料也極少。

  關於這座古城,還有一個美麗傳說:在古城裏,有一塊梅花石,誰要是能找到它,就會得到幸福。有很多人都曾經去山裏找過,但都沒有找到,而奇怪的是,當你不刻意尋找時,它會突然出現在你麵前。據說,山裏一些放牧者就曾無意中看到過這塊梅花石,還有一位村婦稱自己就曾經在這塊石頭上睡過覺。

  據村民說,這塊石頭之所以叫梅花石,是因為石頭上麵有無數小孔,就跟梅花鹿身上的斑點一樣,多得你沒辦法數清楚。當然也有一個方法可以數清梅花石上小孔的數目。拿一捧豆子,先數好豆子的數目,再把豆子挨個放到孔裏,最後數數手裏還有多少豆子,就能算出小孔的數目。

  沈思為分析,梅花石之所以難以找到,可能跟這裏的地形複雜,又雜草叢生有關。梅花石被掩映在草叢裏,有時又顯露出來,所以就有人能找到有人找不到了。

  按照山裏人的說法,這座古城應該就在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的西北方向,在一個大峽穀裏麵。那裏後來還有考古學家來豎了一塊古城遺址碑。


  記者也很想見見這塊傳說中的梅花石,於是加快了尋找古城的步伐。

  這裏曾經是一座火山?

  汽車沿著一條新修的石子路一路上行。一路上風景秀麗,因為這裏很少有人來過,還保存著最原始的狀態,山裏的空氣非常清新,偶爾會看到一兩隻白鷺在山坡上棲息,顯得悠然自得。汽車在到達一處界碑的時候,記者看到路旁有一塊平地,平地上豎立著很多柴草垛,這裏是否就是當年古城的舊址呢?

  出乎記者的意料,沈思為說,這塊界碑是江蘇和安徽的分界碑。此處是江蘇和安徽的交界地,橫跨兩省三縣,在界碑的西麵是安徽的明光縣,界碑的南邊是安徽的來安縣,而盱眙縣就在界碑的東北。

  汽車又向前行駛了十幾分鍾,漸漸地,記者看到路旁開始出現很多石頭,大大小小分布在四周,沈思為介紹說,這是因為這座山曾經是一座火山,石頭都是火山噴發形成的。所以這座山上漫山遍野都是石頭。這裏還不十分明顯,如果到山頂就會更明顯。路旁的石頭是在修築道路時挖出來堆積而成的。


  那麽,會不會就是因為火山噴發,導致古城遭殃而消失的呢?

  古城是被火山掩埋的嗎

  南京大學地理科學院院士王徳滋告訴記者,盱眙這裏的山脈大多形成於幾千萬年前,這裏的火山形成的地

  理風貌獨特,叫做玄武岩台地風貌,形成這種風貌的火山是一種“寧靜式”噴發形式。火山分兩種,一種是 “爆發式”的,就是火山岩漿會突然之間噴發出來,並且噴發得很高。還有一種是“寧靜式”的火山,就是火山噴發的氣勢沒那麽強烈,而是像在煮東西一樣不斷往外冒岩漿,這樣的火山威力沒有“爆發式”火山那麽大,山體是經過一層層的岩漿不斷堆積形成的,所以就形成如今這種山勢較緩的山體,這種地貌特征是“山頂平坦、山坡陡峻、穀底幽深”,被叫做“有頂無峰”的山體,人走在上麵一點也不覺得累,非常輕鬆,沒有高山那種壓迫感。

  而這裏的石頭大多表麵都有小孔,這是因為火山在往外冒岩漿時,石頭裏麵注入了空氣,產生氣泡形成的。而傳說中的梅花石可能也是因為這個緣故而形成。


  但是,這座火山在3000萬年前噴發過後,就再也沒有活動過了。而3000萬年前地球上還沒有誕生人類,所以更沒有這座古城存在。古城被火山掩埋的說法就被排除了。

  古城為什麽要建在山上

  汽車又沿著山路往北行駛,來到了一個更高的山峰。這裏就是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最高峰了,海拔大約 198米。但是當我們來到山頂時,發現這裏的風景又和剛才完全不同,山頂上是一望無際的草場,如果不是因為公路就在峽穀旁邊,你會以為來到了內蒙古草原。而行走在峽穀旁邊,望著幽深的穀底,又讓你感覺仿佛來到了青藏高原,心中豁然開朗,這種感覺真是難以用文字來形容。

  沈思為說,古城就建在離這不遠的一座山上,那裏的山峰也很高,有190米以上。這就令人奇怪了,為什麽古人要在這麽高的山上修築一個城市呢?這樣的工程量得多大啊。

  沈思為說,在這一帶,流傳著一個俚語,叫“石頭蓋房房不倒”,因為這是一座火山,山上石頭很多,所以山裏的房子大多是用石頭修建的,這種房子不僅堅固,而且裏麵冬暖夏涼,所以要在這裏蓋房子也不是太難的事情。


  確實,在記者經過的有人居住的地方,很多村民的房子都是用石頭修建。記者走到一座村民蓋的石頭房子前,看到這座房子牆麵石頭非常平整光滑。主人告訴記者,這些石頭都是在修築前經過打磨的,所以非常平整,而且石頭之間沒有用任何的黏膠材料連接。

  除了就地取材的原因,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胡阿祥還給記者提供了另一種解釋。胡阿祥在他寫的一本名叫《兵家必爭之地》的書中,在講述盱眙的戰略位置時說道:“盱眙今屬江蘇省徐淮地區,除了西麵臨淮河外,全境皆為低山丘陵。古代,蘄水由西北而來在盱眙對岸入淮。淮河以北是廣袤的平原,人們從北方南下,到此才見山丘,以故,宋人米芾將縣東北的慈氏山改稱第一山。唐代以前,縣城在山上,背靠綿延起伏的山岡,麵臨滔滔不絕的淮河以及一望無際的淮北平原,戰守形勢之利顯而易見。”

  也就是說,在唐代之前,盱眙的縣城也是修建在山上的,因為這樣的地勢條件非常優越,對作戰非常有利。據此推斷,這座古城修在山上也不稀奇了。

  “考城”和“拷城”的疑問

  汽車來到一片草地時停下了,沈思為說,傳說中的古城遺址就在這附近,這裏位於鐵山寺的正東方,這座山叫大陽山,山高191.71米,而古城遺址就在山穀。記者小心翼翼走向穀底,一路上亂石密布,雜草叢生。


  終於,我們來到了一個較為平坦的地方,周圍沒有任何建築物,隻豎著一塊牌子,上麵寫著“拷城遺址”幾個字,這裏難道就是古城遺址嗎?

  現場根本看不到一點古城牆之類的建築,隻在一片草叢裏看到一些碎瓦片。那麽,曆史上這裏真的存在過這樣一座城市嗎?

  沈思為介紹了當地一位文史專家給記者,這位專家叫王行政,是盱眙縣文史委副主任。

  王行政跟記者大致講述了拷城的來龍去脈。他說,拷城最早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至今已經有 1800多年,一度屬於東陽郡管轄,此後又經曆了各種建製,一直到宋朝,史書上還有拷城記載,但後來的史書就沒有記錄了,這座城市也隨之不見了。具體它是怎麽消失的,也就成了一個謎。

  不過胡阿祥告訴記者,史書上隻有關於盱眙的“考城”的記載,沒有找到“拷城”,關於“考城”的記載是這樣的:“東晉義熙年間,僑置考城縣(此縣本在河南,因為北方喪失,人口南遷,於是僑置),隸屬於盱眙郡,治所在今盱眙縣南五十裏古城鄉。隋初廢入盱眙縣。”也就是說,這個考城是個外來戶,是東晉時期由北方人南遷過來建立的。


  王行政也說,確實現在的古城鄉就是當年拷城的前身。但究竟是“拷城”還是“考城”,可能後人將兩個字混淆了。

  王行政說,關於拷城,在曆史上雖然名不見經傳,但在這裏卻發生過很多戰役。比如宋朝時期和金兵作戰時,大多時候就在這裏,楊家將焦讚練兵大營就設在這附近,另外著名的嶽飛抗金的青龍山戰役也是在這附近發生的。王行政說,在鐵山寺附近的山上,到處都有戰場遺留下來的痕跡。

  古城附近神秘的石堆有何用途

  在王行政的帶領下,記者又來到跟安徽交界的一處山頂。這裏有一片榆樹林。

  走進樹林,記者發現這裏的地貌非常奇特,樹林裏到處散落著一個個大小不一的石頭,大的有磨盤大,小的有碗口大,最奇怪的是,樹林中間還有一堆堆用石頭壘起來的石頭堆。石頭堆壘得非常整齊,有一米多高,底座呈圓形,直徑有兩米左右,這些石頭堆是用來幹嗎的呢?這難道就是古城居民生活的地方嗎?


  王行政說,這些石堆是這個地方的一大特色,也一直是個謎,這些石頭堆不是現在人堆積的,從石頭上長滿的青苔來看已經有一些年代了。就在樹林深處,記者看到有一戶人家住在這,這戶農戶的主人姓鬱,已經在山裏住了20多年,就在他家房子的前麵也有一堆石頭堆,記者本以為這個石堆是他自己堆積的,裏麵圈養著一些家畜。但鬱先生說,他到這裏時這個石堆就已經存在了,他隻不過拿來用一下而已。具體這個石堆用來幹嗎的他也不知道。

  那這些石堆究竟是用來幹嗎的呢?用來居住也太小了。

  王行政說,曾經有一些曆史學家到這裏考察過,專家們分析這些石堆可能是用來作戰的。在古代有一種戰術叫滾木擂石,當敵人攻上來的時候,就用石頭作為武器滾落下山,阻擋敵人。另外這些石頭堆堆放密集,還可以用來做掩體。王行政說,這裏以前叫高平關,後來又叫高塘,所以現在都叫高塘關。高塘關曾經是一個重要的關口,著名的高塘關借人頭事件可能就誕生於此。

  不過胡阿祥教授說,他查考了幾部主要的史書地誌,與盱眙有關的高塘關、高平關均無可考。可能稍有聯係的是,“東魏武定七年(549)置高平縣,治今盱眙縣西北,598年改為徐城縣。”但不知是否就指這裏。

  胡阿祥說,盱眙在古代一直是個兵家必爭之地,這裏出現古戰場也不足為奇。隻是具體是什麽時候的戰場,僅憑石頭無法測算出年代,所以就難以考證是哪個年代留下的了。


  古城後來成為朱元璋的跑馬場了?

  而古城究竟為何消失,王行政說,“可能由於連年戰火,這座城市也就被戰火所摧毀了。不過雖然城市沒有了,但這裏依然是皇家、兵家長期占據的地方。”

  說著,王行政又帶記者來到了一塊非常大的草地前,這塊草地也是典型的玄武岩台地風貌,上麵淩亂地散落著大大小小的石頭,大的有磨盤那麽大。但在這個海拔180多米的地方,卻存在一塊濕地。

  這塊濕地非常奇怪,一年四季都是有水的,從來沒有幹涸過,而周圍也沒有其他水源,所以,據說朱元璋當年就在這裏設了一個跑馬場,為南京的宮廷輸送戰馬。不過在這塊濕地周圍,已經難覓跑馬場的任何遺跡了,倒是有成群的牛在悠閑散步。

  最後,記者想在古城遺址周圍尋找到那塊梅花石,隻可惜天又下起雨來。在雨霧迷蒙中,神奇的梅花石始終沒有出現在記者的視野裏。在尋找的路上,記者還遇到了一位從南京來尋找梅花石的遊客。他是金陵飯店的一位工作人員,姓李,李先生告訴記者,這已經是他第三次來尋找梅花石了,但至今還沒有找到,不過他不會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