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隊員在進行發掘
8月10日,周口店遺址保護性發掘階段性發掘成果發布,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下簡稱研究所)人員組成的發掘隊,已發現近千件動物化石和人工性質明確的石片、石錘等178件。考古隊員還發現了灰燼、燒過的骨頭、炭屑等用火遺跡,這對北京猿人當時已可控製性地用火提供了堅實證據。
經國家文物局批準,6月24日,考古隊開始對第1地點西剖麵進行從上到下、極其細致的搶救性發掘。
考古發掘隊領隊、研究所副所長高星介紹,6月24日至7月13日,發掘隊對猿人洞西剖麵發掘區進行布方、地形測量,並進行了初步的清理發掘。7月13日22點左右,猿人洞西剖麵已開裂的危岩體發生局部坍塌,坍塌堆積的土體量約為20立方米。
針對該情況,發掘隊暫停原來對剖麵的發掘,開始對洞內坍塌掉落的土石進行清理。目前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但廢石廢渣的運輸清理還需一段時間。高星介紹,8月1日開始,發掘隊已恢複了對西剖麵上部的發掘工作。
高星介紹,發掘工作原本預計在今年10月結束,但預計發掘工作結束後,砂土清理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他表示,這次發掘應該是有史以來周口店遺址最為精細、細密的一次發掘。
>>重大發現
燒骨證明北京猿人會用火
發掘人員發現了灰燼、燒骨、炭屑等一些北京猿人用火的遺物和遺跡。“此前對北京猿人是否會用火一直存在爭議。”研究所副所長高星分析說,雖然山火或偶爾用火也能形成用火痕跡,“但這塊骨頭被燒得龜裂,偶爾用火或山火是不會有這種情況的。”他認為,這些遺跡為北京猿人已可以有控製性地用火提供了有力證據,“但當時北京猿人還不具備鑽木取火的能力,很有可能是保存了自然火種後,對火進行使用。”
高星說,後期將對這些遺跡進行細致研究,以進一步確定北京猿人當時的生活、生存狀態。
千件動物化石“重見天日”
清理發掘中,發掘隊員共發現脊椎動物化石數量近千件,其中大多為小型齧齒類如老鼠、食蟲類如蝙蝠和鳥類化石。大中型動物如獼猴、熊、鹿等的化石種類基本為殘破的牙齒、肢骨等。發掘人員還發現了人工性質明確的石片、石錘等石製品共178件。“這表明我們的祖先已經熟練掌握了製造工具的工藝,並在生產生活中使用這些工具。”
>>發掘故事
“一天下來一身土一身泥”
37歲的張雙權1997年就進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開始從事考古發掘工作,此前他曾參與過寧夏水洞溝、北京田園洞等古人類遺址的發掘。“這次發掘是多年工作中最辛苦的一次。”張雙權說,但這次發掘的精細程度前所未有。
張雙權說,以前很多發掘中基本挖掘等工作都會雇工人來幫忙,但這次為了保證工作的精細,除了清理、鑒定,“也得自己搬石頭、運輸、篩選。”
由於天氣炎熱,“一幹活沒幾分鍾身上就濕透了,一天下來渾身一身土一身泥,有幾個同事還中暑了。”為了避開最熱時段,發掘工作時間為早7點半至11點半,下午3點至晚7點。隊裏還給大家買了防止中暑的藥、防蚊的花露水。
張雙權說,周口店遺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古人類遺址,此次發掘後很長時間都不會再發掘了,能參與這次發掘太難得了。雖然工作辛苦,“但在清理中突然發現了一個小動物化石,我們就特別高興,覺得再苦再累也沒什麽。”
>>化石發掘三部曲
1.現場篩選 用雙層篩子初步挑揀
“當年裴文中先生發掘周口店時就是用的滑輪運輸,我們對裴先生使用過的滑輪運輸方式進行了複原。”高星說,凡是有用的化石、砂土等,都采取滑輪運輸,以避免碰撞。
2. 二次篩選 小老鼠牙齒也不放過
在山下的臨時“實驗室”旁,堆積著近百袋土樣。工作人員將一些土樣裝在篩子裏,用水不斷衝洗。篩子網格極為細密,“要確保再小的化石也不會被衝走。”
衝洗後,工作人員用鑷子等在小砂石中仔細篩選,尋找微體化石。一位工作人員用鑷子夾起一個淡黃色、比螞蟻略長的細細的東西對記者說,“你看,這就是小老鼠的牙齒化石。”
3.顯微鏡研究 防止漏掉微小化石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dxisdh.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十名觀眾將參與發掘猿人洞
8月15日至30日,周口店遺址將舉辦“周口店遺址文化節”活動。8月15日上午10:30前,觀眾可憑當日門票參與抽獎活動,抽取出的10名幸運遊客將由講解員引領到第1地點西剖麵搶救性清理發掘現場,在專家指導下參與、觀看發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