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娛樂新聞 » 姚明全資買上海隊:他傻嗎?前幾年不打算掙錢(圖)

姚明全資買上海隊:他傻嗎?前幾年不打算掙錢

文章來源: 卜人 於 2009-08-04 10:34:43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9810/1981068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姚老板

七年前,姚明會為汽車剮蹭這種小事就操心半天;七年後,姚明大手筆到全資買下上海籃球隊。

七年前,姚明離開上海隊時被迫簽下上交NBA收入33%的合同;七年後,姚明在以前的球隊生活舉步維艱時決定出手相助。

此前,智商高達130的姚明每一筆投資都相當謹慎,都經過“姚之隊”測算和評估。但是,決定買下上海隊時,所有的投資顧問剛開始幾乎都不讚成,堅持的隻有姚明一個。看起來五年甚至十年都沒辦法收回投資的購買,對姚明而言,會是一次單純的情感投資嗎?

做一個職業籃球隊到底能不能賺錢,姚明和他的“姚之隊”應該心裏有數。而中國職業籃球賽的元老級人物李元偉也認為在中國這種大環境下盈利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就此斷定姚老板是在做虧本買賣也還言之過早。

有人說姚明是在為將來在上海的實業投資鋪路,這個說法並未得到姚明的回應,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精明的上海男人不會僅僅為了感情去做出如此重大的商業決策。

不管怎樣,姚老板回來了,上海男籃活了,CBA更熱鬧了,這是一件好事。

請叫他姚老板

姚明離開上海東方俱樂部時被迫簽下上交NBA收入33%的合同,七年後,曾經委屈離開的姚明即將成為上海男籃的老板

時間退回到七年前,叫他姚老板就像個巨大的笑話,小巨人會在那裏紅著臉噎上個小半天,眼睛骨碌地轉一圈兒,指不定就能損回一句不帶髒字的詞兒。

那時的姚明,走在路上就像棵移動的白楊樹,高,而且瘦,汽車被剮蹭這樣的小事,就足夠讓他拿起手機瞎嚷嚷一陣。

“這幾年大姚最大的變化就是他不再像從前那樣怕事躲事,而是會主動地去承擔一些責任了。”這是姚明身邊人最大的感受。

本是好好先生

從2002年到2009年,熟悉姚明的朋友和記者看到他的身體越練越壯,球技越來越好,收入越來越高,名氣越來越大——但他還像從前一樣是個“好好先生”:隨和、善良,或者,一如既往的圓滑?

他從不樹敵。從邁進美國職業籃球賽NBA的第一天起,他用盡了各種溢美之詞誇獎自己的隊友、對手和教練。麵對菜鳥賽季對他大肆譏諷的奧尼爾,他最多也是緘口不言。

他對媒體一視同仁。為了表示自己的公平公正,不管媒體的規模大小和影響程度,盡量一碗水端平。每個賽季結束,他還會主動邀約在休斯敦的所有媒體共進晚餐。聽說小貝接受一個采訪要付出高額費用,像姚明這樣願意自己掏腰包的明星,真的少之又少。

他最愛交朋友。拍廣告時他能很快和成龍變成哥們,在隊裏即使是拎鞋級別的小弟也可以和他勾肩搭背。更別說是球迷,他從不會因為心情好壞拒絕簽名(他的原則是方不方便)。為了顯示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他甚至會非常自覺地去安檢的地方排隊,其實他隻要隨便打個招呼就能走貴賓通道。

沒有誹聞,沒有文身,沒有私人飛機,手腕上連塊上百萬的名表都沒有——他的簡單和簡樸讓不了解他的人覺得難以理解,也讓了解他的人自愧不如。

曾經委屈離開

自 2004年《福布斯》雜誌中文版推出名人榜以來,姚明以年年上億的收入高居榜首,但他很少投資理財。除了在美國休斯敦的姚餐廳、在北京世貿天階的加州姚明健身中心、在北京通州的“太陽花”酒店和與經紀人章明基共同投資300萬美元打造的巨鯨音樂網外,姚明像是很多舊式的中國人一樣,大部分的積蓄都放進銀行。

於是,姚明購買上海隊的消息簡直就成了重磅炸彈,首筆甩出2000萬人民幣,為的是一支六年都沒能進入季後賽的球隊。上海男籃是整個中國職業籃球賽CBA上座率最低的主場,門票史無前例地賣到2塊錢一張還無人問津。

僅僅是出自感情的回報嗎?讓我們回到七年之前的那個夜晚——姚明的團隊宣布上海東方俱樂部同意放姚明參加NBA選秀的那個晚上。這件事情隻有姚明身邊少數幾個記者和朋友知道,礙於上海文廣集團和上海職業運動技術學院的壓力,所有人都無一例外地選擇了沉默。

迫於輿論的壓力,東方俱樂部稍稍做出讓步,條件是:放行小巨人需要天價賠償,知情人透露“相當於姚明整個新秀合同都白打了”。當時“姚之隊”準備了兩套向媒體發布的方案,一個是上海同意放行,另一個是宣布姚明放棄參加選秀,結束職業生涯,從此斷絕NBA巨星的夢想,做個普通人。當時,“姚之隊”和上海東方俱樂部之間的談判已經近乎破裂,“姚之隊”已經做好了寧為玉碎的準備。

最後,一位俱樂部前副總經理半夜3點脅迫姚家在浦東簽下了一紙上交姚明NBA所有收入33%的合同。接下來是曠日持久的談判。33%隻是上繳給上海隊的費用,並不包括中國籃協的另一筆巨額提成。當時的中國籃協根據原國家體委下發的一份《國內外有獎比賽獎金、獎品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要姚明向國家上繳50%的收入。可以說,姚明還沒有向NBA邁出第一步時,已經為之背上了巨額債務。幸運的是,改革派李元偉執掌籃協,免掉其後姚明需要上交給籃協的錢。

這段故事姚明從未對外講過。最初去NBA時,他隻是偶爾會歎氣,半是抱怨半是鬱悶地說:“你們都不知道我經曆了些什麽??”

君子愛財

22 歲,普通人大學剛畢業,姚明卻不得不為債務煩心。此後,他和他的“姚之隊”都養成謹小慎微的理財習慣。進入NBA,隨著知名度的提高,各種企業蜂擁而至,但“姚之隊”簽訂商業合同仍然非常謹慎。“姚之隊”負責人之一陸浩說“不是中國一流或世界一流的品牌,不管多少錢,姚明都不會簽約。”在姚明進入NBA的第一年,為了讓姚明這一“金字招牌”持續升值,“姚之隊”就拒絕了至少3000萬美元的合同。

姚明代言的品牌一度超過10個,包括聯通、VISA、蘋果電腦、佳得樂、麥當勞、MIG手機短訊、SORRENT手機遊戲、銳步和百事可樂,而他的這些廣告總收入超過1億美元。現在想要姚明做代言人的公司更多,但凡是不符合自己形象的廣告姚明都不接,他曾經就拒絕過日本豐田汽車價值上億元的廣告合同。

姚明拒絕耐克用“詹姆斯+2/3科比”的出價在圈子裏麵更成了傳奇。“這不是錢的問題,”姚明說,“你可以給我更少的錢,但是你必須坦白地對待我。”這就是姚明對拒絕耐克、選擇銳步做出的解釋。

太陽星座處女的姚明更像是保守的金牛座,每次投資都會精打細算。決定投資上海隊,姚老板看中的是上海這座城市的潛力、人群的購買能力和上海籃球在低穀的超低價位。這次收購,與其說是感情投資,不如說是經過測算的商業運作。

熟悉姚明的人又覺得他還不太像老板,他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還在與火箭和球隊上,投資謹慎的他對金錢也完全沒有概念。NBA的菜鳥賽季時,母親方鳳娣掌握著經濟大權,他自己身上隻帶些需要的零花錢。早在結婚前他就自掏腰包為葉莉家買了別墅,完全不擔心會人財兩空。NBA的球星們把豪華跑車當作玩具收藏,他換一輛BMW750I就激動得四處炫耀。

《體壇周報》籃球部主任楊毅一直記得他第一次采訪姚明時的細節:不到20歲的姚明不像其他球員一樣追捧時尚雜誌,他床邊堆著的是《三國》這類的名著,“當時我就隱隱地感覺到,這個孩子可能將來不一樣。”

愛學習是姚明去美國之後很快融入環境的主要原因。為了改變自己“文盲”的狀態,姚明一直在閱讀各種英語書籍,到後來他甚至能看得懂《搖搖欲墜的哭牆》。這本專業書由兩位美國法學專家合著,主要敘述了美國曆史中一些重大民事案件以及判決。

這樣的姚明,還有什麽事情會做不成功?

2009年7月22日,火箭官方宣布,姚明左腳骨裂修複手術成功。接受完手術之後的姚明要在未來6~8周內使用拐杖輔助行動,預計康複時間將長達一年。就在手術成功之前,姚明成功收購上海隊百分之百股份的消息也被確認。善良的小巨人兼具智慧、韌性和變通於一體,當老板,豈不是如摘下一顆籃板一般容易?

姚之隊:

前幾年不打算掙錢

姚明出手救場,收購上海男籃,所有投資顧問都持反對意見。當然,他也知道靠投資俱樂部賺錢並不現實

梅隴訓練基地現已是閑人免進,然而總還有不死心的記者在門口打探。恪盡職守的門衛擺擺手:沒有體育局的批準一律不許進入。

但他額外又感慨了一句:“很久沒有那麽多人來采訪的了。”

不是上海男籃沒有新聞價值,隻是2002年之後,與他們相關的話題,越來越讓人感覺意興闌珊。現在的上海男籃,門票最低賣過兩塊,主場上座率已淪為CBA(中國職業聯賽)最低,而在奪得CBA冠軍的2002年,500塊也可能是一票難求。

隊員屢屢流失,媒體無甚關注,球迷情緒低落,讚助商都是外地企業,中間還空缺過一年。上海隊慘淡的現狀總令人格外緬想起這支原CBA冠軍隊曾有的輝煌,以及看起來與這段由盛而衰的命運緊密相關的一個人。

一夜間,這個人要回來的消息,瞬間調動起了各種有關或無關的熱情。7月15日,由姚明授權、“姚之隊”全權運作的投資管理公司已與上海東方籃球俱樂部簽署了俱樂部股權轉讓的框架協議。對姚老板與球隊前景的關注,一時熱過天氣。



隊員月薪從一萬到一千


上海隊“大鯊魚”這一年,遠不止是慘淡經營所能形容的。

08-09 賽季開始之前,上海男籃就險些被取消進入CBA聯賽的資格:中國16支籃球隊中,唯有上海男籃未交納2000萬元注冊資金。主教練李秋平百般求情,將注資的最後期限由2008年6月30日延至7月30日,讚助方西洋集團還是覺得無能為力。西洋集團副總經理仇廣純當時這麽表示:“我們努力想解決問題,甚至跟籃協提出,這筆錢由我們來掏,行不行?”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西洋集團雖然投資,但沒有股份,而注冊資金按規定是要由股東按股比支付,也就是由上海文廣傳媒集團、上海體育職業學院和虹橋機場集團分別擔負其中的50%、40%和10%。當時隻有文廣集團願意繳費,而體職院,作為上海體育局的直屬事業單位,自稱無法負擔這麽大的款項,一直要求由文廣全權負責。

2008年7月中旬,體職院答應注資,總算沒出現李秋平口中“上海人老臉都丟光”的情況。但是球隊的表現,卻也未見得長臉:一開賽就14連敗,70場比賽僅4勝,最後得了倒數第二。在準備期,上海隊內部訂下的目標是:前四。

雪上加霜的是,2009年1月,西洋集團宣布,將在本賽季常規賽結束後,正式結束對上海男籃的讚助。

讚助商一走,直接導致的是球隊沒錢。在2007年西洋集團投資之前,上海隊培養成主力的王思章,就因為與其他球隊的球員收入差距太大,轉投廣東隊。

當時王思章的年薪約20萬,轉會之後能夠翻番。不到兩年之後,隊員想到轉會,已不再僅為改善生活,而是關係到能不能生活下去。李秋平向《新世紀周刊》分析了隊員的生活現狀:“隊員工資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體育局發的,一部分是俱樂部的。撤資以後,俱樂部工資就沒有了,那有些小隊員沒有進體育局編製的,就什麽也沒有了。”

參加全運會的15名上海男籃隊員中,老隊員原來月收入最低也有一萬元,現在隻有體職院發的1500元,而像張笑維、孟令源和李根這樣不在編的隊員,連這點工資都拿不到。西洋一撤資,前來挖人的外地球隊蜂擁而至,像羅旭東這樣的老隊員直接給出150萬轉會費,外加四五十萬年薪,如果考慮到房貸在身,確實是個更為實際的選擇。而隊員們選擇留下,隻不過是因為對球隊和對教練的深厚感情。



沒有決定權,那就撤資


西洋集團撤資,是因為每年1500萬還打不住的投入沒有獲得任何回報。西洋集團要的回報,不是球隊的成績,而是該有的權力。

2004年,上海男籃終於有了第一個冠名讚助商:遠在遼寧的西洋集團,而在其中牽線的,正是李秋平。他自言又搞訓練又拉讚助的,CBA教練中也就他能算一個。當時西洋提出想購買股份,但沒談成。第二年,“東方大鯊魚”失去了“西洋”前綴,也沒有其他讚助商願意成為新前綴。

2007年9月,因為“文廣集團的領導熱情邀請我們共建上海東方籃球隊,我們被他們的真誠打動”,雖然還是沒辦法購買股份,但西洋集團仍再次讚助了上海男籃,合同為期五年。在簽字儀式上,西洋集團董事長周福仁表示:“隻要上海不提出收回球隊,我們將永遠承擔下去。”

這份雄心,過了一年多後,變成寒心。

依照李秋平的描述,“我們現在俱樂部的體製是國企,可這個國企(偏偏)又是合資的。在這裏麵有很多問題,大家很難解決,可能在處理方麵比較困難一些。所以,也會有一些管理上和經營上不太協調的地方。”

矛盾主要集中在西洋俱樂部與上海體育職業學院的關係上。西洋對體職院的評價是:“做事一直不能以大局為重,斤斤計較、處處刁難”,“比賽訓練都要管,教練組還得給體技院寫報告。而且什麽都收費。”

導致西洋撤資的直接原因是沒有權力,“經營和管理權”最主要的是買單權。周福仁希望引進國外球員,並願意為此增加投資,但在這方麵西洋集團並沒有決定權。上賽季上海男籃僅一名外援,球隊成績的不理想,與此也有關係。

更直接的導火索在女籃。西洋集團開始僅想讚助男籃,因為上海方麵的要求,才將女籃一並納入。2008年10月,女籃主教練叢學娣未經俱樂部同意,私自讓幾名職業隊員代表華東師大參加學生運動會。西洋俱樂部提出解聘叢學娣的要求,遭到體職院的拒絕。雙方對西洋俱樂部是否具有主教練的任免權,各持己見,僵持不下。

西洋集團於2008年11月19日發布《鄭重聲明》,宣布退出女籃的經營管理, “把俱樂部工作的重心放到男籃一邊”。不到1個月,周仁福就被另一件事激怒:12月17日其侄女董翠被“勸退”。開始董翠想在上海體育職業學院初中部借讀,遭拒,隻能跟著青年女籃代訓。而西洋集團一退出女籃,就有體職院領導找她談話,連代訓的機會都沒了。當月,西洋集團即致函上海文廣傳媒和體職院兩大股東,表示要提前退出原先的讚助計劃。為了照顧到球員情緒,最後將期限定在了次年3月。



為上海籃球賺點麵子


自從西洋要撤資的消息傳出,要姚明來接手的呼聲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姚明和姚明的父親姚誌源,都是上海男籃的老隊員。自姚明以後,上海男籃的15號球衣再沒有其他主人。姚明當年的離開似乎也帶走了上海男籃的黃金時代,人們都期待他的回來能接續上之前的輝煌。

“這些聲音姚明能夠知道,因為媒體上也有不少這樣的報道,他肯定會知道。”姚之隊的中方經紀人陸浩對《新世紀周刊》表示。

當然,姚明采取行動,倒也不是因為輿論的壓力,事實上,效力美國職業籃球賽NBA的姚明一直關心著他離開七年的上海男籃。西洋集團退出,上海男籃成績不好,都讓姚明很著急。他甚至擔心球隊會離開上海,一直在想自己能做點什麽。

但姚明想做的,並不隻是西洋集團能到達的程度。6月下旬,在CBA聯賽總結會議上,傳出了上海東方籃球俱樂部兩大股東要進行股權轉讓的消息,而在此之前,姚明就得到消息,有所行動。

姚明的老教練李秋平,並不諱言在其中起的作用:“他們雙方都早有意向了,所以我就在當中牽牽線。”

但據一位不願透露身份的知情人士含蓄透露,“是姚明那邊先得到了對方給的信息。”

經過慎重考慮,姚明仍然作出了大膽決定:收購連年虧損達9600萬元的上海男籃俱樂部全部股權。“姚之隊”感到非常驚訝,所有的投資顧問都持反對意見。

然而姚明主意已定:“有些人買球隊是想賺球,有些人買球隊是為了賺麵子。我不是這樣的人。”

在後來的解釋中,姚明堅持他的目的並非基於投資,“想在俱樂部賺大錢是不現實的。我更多的是希望為上海的球迷、為上海籃球賺點麵子,讓所有的球迷享受到籃球的快樂,讓球迷們有一支值得他們自豪的球隊。”

這一點也為陸浩所證實,麵對“抄底”和“投資”的說法,他回應為:“要是投資的話,肯定不會投資俱樂部,因為大家知道,現在的籃球俱樂部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虧損的,每年都是貼錢的。在中國更好的投資項目應該還有很多,要跟姚明一起做好項目的企業跟人也很多。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很明顯的。”

幾乎一拍即合

“姚之隊”在6月初正式與俱樂部進行談判,所幸三家股東對姚明入主均無異議,都願意將股權轉給這位上海形象大使。更幸運的是,他可以單收上海男籃,女籃則由體職院收回,無須他連帶負責。

這當然和此前的時間裏“姚之隊”進行了一係列的市場調查與分析,並與上海市政府、體育局、籃球隊的相關人士進行溝通了解有關。而這樣的前期準備,也使談判進展順利,能在7月15日就簽署股權轉讓框架協議,速度不可謂不快。

按照股權轉讓程序,東方男籃俱樂部將在交易市場股權掛牌,掛牌期間如有其他企業與“姚之隊”競價,那姚明也未必能最後當上眾望所歸的姚老板。但在目前情勢下,可能性並不大。

因此對老教練李秋平來說,已經開始設想姚明接手之後,球隊將會發生的變化:“首先把機製理順,他完全是民營的,他說了就算,他拍板就算。對於俱樂部在市場上怎麽走,他可以借鑒美國的經營模式,(把先進的管理)帶到俱樂部裏麵來。另外,我們請外援,渠道也會比較暢通,他知道美國有哪些人,我們隊需要什麽。他很清楚,包括價位上,應該出什麽價,都很清楚。”

更重要的一點是,球迷認同感的重新塑造。李秋平分析,上海球迷比較挑剔,任何方麵都隻愛看“精品”,“上海的球迷可能挑挑揀揀,看你條件怎麽樣,體育館是不是很冷或很熱,對你球隊的水準,對你場館的設施,服務上的要求也很嚴格,考慮的比較全麵。”而他認為“姚之隊”在市場運作上本身就有強項,“怎麽跟球迷溝通,怎麽互動,通過什麽手段把球迷吸引到球場來,他們都會去做。”

陸浩也強調了這一點:“姚明有這樣的願望,那我們這個管理團隊就要去建立一個強大的管理班子。因為上海隊是代表上海的一種精神,所以我們格外要在球隊的精神麵貌,怎麽讓上海的球迷、各界的球迷恢複對籃球的信心,從服務的角度多做一點事情。這樣可能在營造籃球環境、俱樂部的品牌建設等地方起到作用,從而創造一種好的氣氛,在經營上帶來好的基礎,為經營創造一些好的這方麵的環境。我們前幾年肯定努力打造氛圍,能不能賺錢,要虧多少錢,現在肯定沒辦法很詳細地測算。”

姚明不是衝革命去的

這種球隊你要去買它隻有兩種考慮,一種是抄底,在最低價時買過來;還有一種是,我傻。姚明顯然不屬於任何一種

新浪網“姚明收購上海男籃”專題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投票者認為姚明收購是“明智之舉”,30%的人認為“值得商榷”,而明確持反對意見的隻有15%。與網民的樂觀相比,圈內人士在談及此事時要謹慎很多。在姚明決定注資前,他的投資顧問都曾一致反對此次收購。

姚明完成收購上海男籃後四天,《籃球先鋒報》主編蘇群在博客上貼出文章《姚明買了一隻“ST”》。ST是股票的一種,即Special Treatment(特別處理),當某隻股票連續兩個財年報虧,就可能被冠以“ST”,提醒股民注意投資該股的風險。上海東方大鯊魚隊已經連續九年報虧,累計虧損近一個億。如果它是一隻股票,應當早已退市。

在熟悉中國男籃現狀者的眼裏,上海男籃是一隻“ST”,如蘇群在博客中所言:“ST”並不意味著一定是爛股。“如果判斷準,眼光毒,就能從‘ST’上掙大錢。‘ST’鹹魚翻身的不在少數,隻要經營得法就可以卷土重來。”

“能否擺脫‘ST’的身份,並不僅僅取決於新老板姚明和他的專業團隊,更取決於中國籃球的大環境,而正是這一點,姚明無法左右。”

7月23日,蘇群接受了《新世紀周刊》的采訪,認為姚明選一隻“ST”股,最大的可能就是為將來做實業鋪路。

收購對上海隊是好事

姚明的焦點一直都是腳部的手術,不是這個問題。收購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單就上海隊本身來講,是個好事。因為過去這種管理關係、管理方的構成非常混亂,所以到最後就變成了沒人給錢的地步。要讓政府每年往裏撥錢這是不對的。CBA至少表麵上是要求俱樂部管、公司化的體製,上海這麽大一個都市,(上海男籃) 錢的來源發生枯竭,這是很大的一個問題。

最早上海男籃是東方電視台做大股東,跟虹橋機場和上海體育局訓練局一塊做的。現在東方電視台變成文廣傳媒集團,是國企,不可能沒事就給球隊撥錢。李秋平找來遼寧的一個西洋集團,一直無法獲得股東的地位。上海西洋隊隻是一個冠名,但投資商不需要這個,他需要的是參與實際運作,做老板,需要參與討論、提意見。

上海隊有體製上的問題,可能在很多地方能解決但是在這兒解決不了。國企參與,然後跟體育局做的例子不少,比如北京首鋼、江蘇南鋼和浙江萬馬。但是人家關係比較容易,也願意扛這個,這些球隊就能夠正常運營下去。上海市沒有這麽多錢投,也不願意投,所以上海隊一直是靠冠名,讚助商想要獲得的東西一直拿不到,體製上比較僵化。這次姚明直接把股份的格局改掉了,變成一家來做,他投資,他來經營管理,最後有收益和盈虧他自己負責。至少上海作為個體來說是有好處的,這個關係理順了。

中國籃球隊在CBA當中生存,服從中國籃協的管理,投資、經營、盈虧情況並不完全由股東決定。(上海隊)不像NBA球隊,有共同的公平的競爭環境。CBA現在是多種模式存在,各個俱樂部的經營模式不一樣,有老板獨資的,有公私合營的,也有軍隊,八一那樣的。甚至還有“三不管”,就體育局一邊撐著,吉林就是那樣。CBA的模式多,政策又比較多變,這對投資人來講不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環境。不知道下一屆的聯賽怎麽打,不知道上邊會給什麽權力,也許這次突然放開下次就又收回去了,標準說是這樣的,可能執行起來是另外一回事。CBA 發展過程本身就充滿起伏,連螺旋式發展都算不上,這種環境對姚明來講,收購我不認為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

隻能是長線投資

我不認為姚明是在還感情債,他這就是一個經營行為。“姚之隊”做決定時受哪些因素影響並沒有公開,所以我覺得姚明可能更多看重的是:籃球總是一個未來可以掙錢的東西,至於多久,現在還不知道。

姚明的財富在中國文體界排第一,但如果不分娛樂、文體、實業界,根本找不到他在哪。我不認為姚明能完全靠自己的錢來回報一個城市。

在 CBA中有很多投機分子,但姚明不是其中一個。現在整個CBA球隊,掙錢的隻有廣東宏遠。以足球為背景,掙錢模式有很多種,純粹靠經營一個球隊掙錢不現實。以前足球最火爆時,大連萬達隊很牛,但它經營模式屬於官商合作,大連市政府需要創這麽一塊牌子:足球城,有全國最優秀的足球隊。一個項目作為一個城市的名片,每年願意投入上億的資金給這個球隊運作。對一個房地產商,一億元不是什麽大事,可能收回來三四千萬,虧了的六千萬可以在房地產的優惠政策上獲得回報。那就不是六千萬,也許是六個億。

在美國做生意跟在中國做生意是完全兩回事。到美國去可能就是開個餐廳,投資股票或期貨,交給團隊去操作這件事。趕上大環境好,完全可以錢生錢。中國有很多的非商業因素。姚明在中國沒有實際的產業,他可能買房子、買股票,但都不叫產業,產業是要去運營的。將來這四年中,姚明不太可能有盈利機會,但從長遠看,拿籃球做名片,今天我幫上海東方一把,10年以後他獲得的政策性回報,將來他要做產業的時,遠遠超過現在的投入。上海畢竟是中國的一個都市,有非常複雜的因素,可以利用。

NBA 有一半以上的球隊在虧錢。它的模式是大老板買個球隊,存在手裏,然後開始經營。比如說當初買的兩億美金,然後哪天不高興就把它賣掉,賣4個億,掙兩個億。但這兩個億對他的產業來講是一個非常小的部分,在美國有很多這樣的,每年投個六七千萬美金不算什麽,至於說這個球隊有沒有替他這個產業帶來幫助,另說。但如果說金融危機使他虧了很多錢,他可能會壓縮球隊的投資。這就是NBA現在的情況,一半以上的球隊是不掙錢的,原來是三分之二不掙錢,然後虧錢。總冠軍也虧錢,馬刺05年拿冠軍的時候,一年虧800萬,但紐約或什麽地方的球隊進不了季後賽可能就不虧錢,這個是不一定的,不是以成績論的。

NBA 的球隊是從私人那兒買的,在商言商,該多少錢就多少錢。在CBA買,你就得跟國家商量說這個球隊當初投入多少錢,現在值多少錢,如果太多我就不買。免多少單,你跟國家去談。但我剛才也講投資環境的問題,就是CBA現在信蘭成上台以後要求每一個球隊跟體育局有一種並行領導的關係,就是在體育局得注冊,俱樂部也得注冊,然後大事小事你還不能自做主張。如果體育局高興,“你弄去吧!”——每年給弄點福利就行了,體育局可能就不幹涉你們,老板就像過去那樣想幹什麽幹什麽。如果體育局不高興,你就沒辦法了。這些東西都是不確定的。

信蘭成也不見得是個反麵典型,我是說中國體育沒有完全走出國有體製和舉國體製的製度,現在小項目不錯,以籃球為代表的大項目現在就是往回收的這種,就跟原來想的08年以後往外放是相反的。也不是說舉國體製不好,我隻是說單純從做生意的角度來講,這種政策的多變性對做生意是不利的。

姚明改變不了任何東西

姚明的收購對中國籃球職業化產生不了什麽影響,他沒有改變任何東西。很多人都在做類似的事情,甲A的名額有限,甲B隨便開。很多人就是攢一個隊,沒人沒關係,我有錢。投幾千萬進去,找個教練,沒隊員就去挖,然後就去打甲B。打了甲B希望能升到甲A,但三年不讓打甲A,這樣投資的積極性就會受挫折。鳳鋁事件 (廣東鳳鋁俱樂部第一個狀告中國籃協的規則和程序,最後以遣散所有隊員收場)就是因為政策的多變導致投資商的利益受損。不說誰是誰非,隻是說,由於投資環境的政策多變,導致投資人的風險非常大。鳳鋁這個事情是鳳鋁自己的問題,但放大到一個高度,球隊解散,投資的錢不就打了水漂?

姚明隻是在體製內規則內做事情,他沒有任何革命性的行動,隻因為他是姚明而顯得特別。CBA現在有很多,梁誌斌投資的東莞新世紀就是靠甲B打上來的。當初老板做房地產,花錢找一幫人打甲B,最後慢慢升上來,這樣的老板不受人管。這樣獨立的老板很多,比如山西中宇。鋼廠老板王興江去跟河南隊搞,把球隊完全買過來,體育局就不管這個隊。挪到山西,原來是河南的一支民營球隊,變成了山西的一支民營球隊,誰都不管。姚明的身份現在與梁誌斌和王興江沒有任何區別。

做球隊不見得能掙錢,一定得有別的辦法。歐洲比較複雜,美國相對單純一些。一個有產業的老板去購買一支球隊私營化的管理運作,這是國際上通行的方式。CBA 的“職業化”也是這個意思。以前國內的籃球隊都是各個體委下屬的,訓練局養著球隊,純粹靠體育局從國家體委拿到資金,再下撥到下麵各個項目,籃球隊也有一個項目。

球員理論上講,是事業單位的職工,領工資的。現在CBA逐漸從當中脫離開來,18個球隊有多種不同的模式。私營老板的球隊有的也承擔國家任務,比如廣東宏遠、北京首鋼、江蘇南鋼、八一、廣東宏遠、浙江萬馬,都是有打全運會的任務。隻要有這個任務國家就有經費,自己掏一點,國家給一點。這是舊的體製下的比賽形式,但現在有許多民營的資金在支撐他,有些就不管,就不用打全運會,比如東莞新世紀。多種形式並存在是CBA的一大特點,它不可能像美國那樣純私營。

上海東方隊我說它是“ST股”,是因為在CBA18隻股票當中它是一個虧得比較厲害的,完全沒有市場價值,需要國家往裏輸錢。這種球隊你要去買它隻有兩種考慮,一種是抄底,在最低價時買過來;還有一種是,我傻。姚明也不是這兩種,他作為上海的明星,有這個實力,為了將來的產業考慮,得先給上海做點事情。

如果說姚明來做老板,會對球隊有改變的話,那就是原來的管理關係疏通了。原來是多頭的,上海文廣、國企和體育局,大家都在裏麵占了股份又不給錢,各方麵跟老的國營企業一樣。姚明來了以後可以用現代化的經營方式,在現有的政策裏去挖掘紅利。所謂看事情都要一分為二,其實就是微觀宏觀近期和長遠,這麽個分法。

如果割裂它跟將來的關係,這就是一個純粹的、非常失敗的經營行為。它對中國籃球也沒有什麽本質上的觸動,沒有做任何新的東西。隻不過是使一支死氣沉沉、苟延殘喘的球隊有了一點內部的活力,其他沒有什麽。

李元偉:職業化絕對沒錯

聯賽還得做得像產業,這樣球員打球機會多,有人願意看,企業感興趣,籃球才能生存下去

李元偉是近五年CBA職業化改革的核心人物。在中國籃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的位置上,他提出“北極星計劃”,將甲A聯賽變為職業聯賽;促成王治郅順利回歸,引進外教,北京奧運會帶領男、女籃取得驕人戰績。五年時光,可謂賺得滿堂紅。

2005 年《財富》論壇體育圓桌會議上,李元偉首次公開提出“籃球已成中國第一運動”的觀點。之所以敢這麽說,李元偉有自己的理由:“參與人數第一;運動場館第一,乒乓球台還不能算場館;媒體正麵報道數量第一,各種媒體對本賽季CBA聯賽的報道篇數為40多萬份,平均每天2300篇報道;市場潛力第一,光大學生籃球聯賽就包含了非常巨大的未來消費群;國際影響力第一,光說姚明帶來的影響力,哪個能比呀?”

這些第一,都與李元偉堅定推行籃球職業化改革分不開。對於五年執掌CBA,李元偉本人還是滿意的:“我這幾年隻是為中國籃球發展做了點基礎性的準備工作。CBA現在還不能算是職業聯賽,但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至少我們這幾年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

2009 年1月19日,李元偉正式將籃管中心主任的接力棒交給了信蘭成。6月23日,中國籃協在京召開CBA聯賽總結會,信蘭成對李元偉治下的CBA聯賽指出了八點不足,今後將通過各種改革措施,重新倡導舉國體製。李元偉在接受本刊的專訪中,表達了對中國藍球職業化進程的憂慮。他說起自己對改革的心得是:“進兩步退一步,你不退一步都不行。”

很多人覺得姚明的收購不大靠譜,你怎麽看?

怎麽不靠譜啊。現在這個時間是非常重要的時間,收購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不僅對姚明本人,對上海籃球俱樂部,對上海籃球,對目前整個CBA聯賽都是利好消息。姚明具有特殊的經曆,他在上海的影響,他擁有籃球的國際資源,也包括國內資源,很少有人能與他相比,所以他很可能把上海俱樂部打造成一個比較規範、健康的職業俱樂部。這對於整個CBA有個示範效應,對整個聯賽也會有比較好的影響。姚明的形象積極正麵,另外他的團隊也具備很強的能力,社會各界,包括球迷都會支持他們。



你認為姚明接手後俱樂部會盈利嗎?


我就想談談對盈利的看法。在目前的環境下,讓體育俱樂部來盈利,是不現實的,因為現在不具備一個發展職業體育的良好環境。籃球聯賽也好,足球聯賽也好,你看美國NBA,最主要的收入來自電視轉播費,這要占到NBA總收入的40%,它的電視台是有競爭的。而在中國,姚明、易建聯登陸NBA,中央電視台包括各地方電視台購買它的轉播權,這本該是一筆很大的收入。但現在國內轉播基本上是壟斷性質,支付的費用很少。

投資人本身對籃球有愛好,願意搞一個隊。搞了以後,社會地位和影響就發生變化,政府也很高興,同時也是企業回報社會的一種形式。現在我們的體育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公益性的,我們還沒有完全進入到商品體育的階段。

在我們這樣的大環境下,籃球有沒有可能實現真正的職業化?

我覺得職業化是一個方向。現在中國職業體育,隻能叫做準職業,或者半職業體育。我們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尤其是足球、籃球,本身都有很好的社會基礎,群眾有激情,這些項目要能很好地生存發展,一定要走職業化道路。這對提高項目的整體水平也是必須的,因為職業體育是世界體育發展的一個趨勢,當然,不是所有的運動項目都能走上職業體育的道路。

另外一點,足球籃球成績不好,不是說職業化不好,而恰恰說明了職業化搞得不夠,路走得不順,職業化中間的偏差造成了這樣的結果。你可以拿日本足球和中國足球比較,日本搞了10年職業足球改革以後,現在我們跟人家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再看歐洲五大聯賽,看看人家什麽水平,我們跟人家是沒法相比的。

但是職業體育跟運動成績也不是絕對的正相關關係。比如2002年的世錦賽、2004年的奧運會美國隊連吃敗仗,有人評論美國隊死於基本功差和戰術素養低。NBA的花架子看起來更像是個電視秀。

一般來講,世界上職業體育發展得好的,成績就好。美國職業籃球世界最好,盡管前幾年它在奧運會或世錦賽上的成績不是特別理想,那是它們的重視程度不夠。 NBA是商業聯盟,美國籃球隊每年集訓的時間很短,準備得不充分,但誰也不能說美國籃球運動水平不高。2008年奧運會他們重視了,隊員也有了一定拿金牌的願望,他們犧牲了自己休假,提前集訓準備。事實證明,隻要重視了,冠軍就是它的。這是態度問題,不是水平問題。

職業體育的核心就是靠賽事、球星。沒有拔尖的球星,其他附屬的東西都搞不起來。高水平的競賽是核心,球星的水平高了才有能力表演。

西方國家的體育職業化,都是從業餘轉過來的,是自下而上。咱們的職業化則是相反,自上而下,你現在覺得這個東西能改得通嗎?

這個跟我們整個體製、環境、文化都是有關係的,因為我們的體育發展時間還是比較短的。在國外體育傳統是非常深厚的,人們把體育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到國外去看,一到周末,全家出去運動。而我們現在還沒辦法做到。我們是(把體育)看成一種健身手段,或者和能不能拿到金牌聯係起來。人家那些國家,它也渴望拿金牌,但拿不到也沒關係。



你理解的“體育價值本身”是什麽?


金牌隻是其中一個方麵,也要讓體育來造福全國人民,滿足全國人民對體育的需求。金牌當然可以有效地激勵大家,增強民族自豪感。但是體育首先要能改善健康,首先得是個健康的生活方式。你還得滿足他觀賞高水平比賽的需求。那麽多球迷,就是真心喜歡這項運動。

以前我們籃球就是競技籃球,現在我們還有娛樂籃球、財富籃球、文化籃球,我們是四位一體的籃球觀,這是從職業籃球的角度看的。

你在任籃管中心主任這五年,大刀闊斧改革CBA,你的動力從哪來的?你是知道幹完這任就要退休的。

職業化改革不是從我開始的。1995年就開始了,那時候叫甲級聯賽,開始搞主客場製,引進外援。你知道,搞一個籃球隊,光有一線不行,還要有二線三線,投入非常大,但要出成績卻不容易。而那些個人項目,我帶幾個隊員,中間有一個出來,就可能拿到一塊金牌。投入是不一樣的,所以集體球類項目就叫: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投入產出比跟個人項目沒法比。但是呢,影響也是不一樣的。集體球類項目,老百姓喜聞樂見,大家都非常關注。

我隻是從2003年開始,加快了籃球職業化進程。因為我前期在籃管中心也工作過,就是認識到要堅定地走職業化道路,這個項目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國家隊的水平要靠職業聯賽水平的提高,現在籃球不是像原來那樣靠長期封閉集訓,弄來十幾個人天天練就可以的,一定要有長期的職業賽事做基礎。國際上講,一個優秀運動員的成長,每年要打80場左右高水平的比賽才行,僅靠國家隊集訓期間的比賽是滿足不了的。國內聯賽、外援的水平高了,年輕隊員才能經受足夠的鍛煉,才能成長。

另外一點就是,長期的聯賽對這個項目發展和資金保障都是必須的,對青少年也有很好的吸引。籃球運動在學校裏麵成為一種時尚,參與的人數多了,優秀的人才就會冒出來。另外聯賽搞好了,可以給國家隊輸送更多的高水平球員。聯賽本身也朝著產業的方向去做,球迷願意看,企業感興趣,這個項目才能生存發展。現在我們的CBA聯賽,國家是不投一分錢的,所有的錢都來自於市場,而且聯賽中間有收入,可以支持青少年籃球運動的開展,來彌補國家經費的不足。所以職業體育是競技體育發展的一個高級階段、高級形態。國外的職業籃球搞得如火如荼,裏麵醞釀了巨大的商機。

人民有業餘生活的需求。所以新疆搞了一個俱樂部之後,萬人空巷跑去看比賽。新疆體育局的領導就跟我講,那個時候烏魯木齊的刑事發案率都降低了。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中方檢出興奮劑物質近一年後,美方FDA承認了
蔡磊深夜發文:我還有眼睛和耳朵 寧可戰死 不會等死
42歲女市長多次與已婚男下屬進酒店:我們去開會
囚號“3617”,尹錫悅出庭受審,形象大變
美國“戰爭部”頒布緊急全球召集令,要有大事發生?




24小時討論排行

FBI前局長被起訴 特朗普:他是這個國家最垃圾的人
殘酷的紀實:加沙饑餓家庭的一天
默克爾自述:蘇聯解體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
最高100%!新一波特朗普關稅襲來 這些企業在哀嚎
中國首個移植豬腎的人,手術後存活超過200天
“不會屈膝而活!” 特朗普與前FBI局長8年恩怨迎爆點
被丈夫推下懸崖6年後,她隻想離婚
特朗普與馬斯克“再聯手” 為聯邦機構推“政府版Grok”
智利總統:我不想內塔尼亞胡被殺,我想他受審判
曾說“收複台灣捐5000萬”的他,怎麽也被封了?
美計劃明年初執行載人繞月探測任務“阿爾忒彌斯2號”
首例!以軍被爆使用微軟雲服務大規模監控巴勒斯坦人
青年的呐喊:抗議之聲點燃“亞洲之春”
罕見!芬蘭總統要求取消五常一票否決權
中國在北極冰區首次成功實現載人深潛
微軟杠上以色列國防部 “停止和禁用”某些“訂閱服務”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姚明全資買上海隊:他傻嗎?前幾年不打算掙錢

卜人 2009-08-04 10:34:43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9810/1981068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姚老板

七年前,姚明會為汽車剮蹭這種小事就操心半天;七年後,姚明大手筆到全資買下上海籃球隊。

七年前,姚明離開上海隊時被迫簽下上交NBA收入33%的合同;七年後,姚明在以前的球隊生活舉步維艱時決定出手相助。

此前,智商高達130的姚明每一筆投資都相當謹慎,都經過“姚之隊”測算和評估。但是,決定買下上海隊時,所有的投資顧問剛開始幾乎都不讚成,堅持的隻有姚明一個。看起來五年甚至十年都沒辦法收回投資的購買,對姚明而言,會是一次單純的情感投資嗎?

做一個職業籃球隊到底能不能賺錢,姚明和他的“姚之隊”應該心裏有數。而中國職業籃球賽的元老級人物李元偉也認為在中國這種大環境下盈利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就此斷定姚老板是在做虧本買賣也還言之過早。

有人說姚明是在為將來在上海的實業投資鋪路,這個說法並未得到姚明的回應,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精明的上海男人不會僅僅為了感情去做出如此重大的商業決策。

不管怎樣,姚老板回來了,上海男籃活了,CBA更熱鬧了,這是一件好事。

請叫他姚老板

姚明離開上海東方俱樂部時被迫簽下上交NBA收入33%的合同,七年後,曾經委屈離開的姚明即將成為上海男籃的老板

時間退回到七年前,叫他姚老板就像個巨大的笑話,小巨人會在那裏紅著臉噎上個小半天,眼睛骨碌地轉一圈兒,指不定就能損回一句不帶髒字的詞兒。

那時的姚明,走在路上就像棵移動的白楊樹,高,而且瘦,汽車被剮蹭這樣的小事,就足夠讓他拿起手機瞎嚷嚷一陣。

“這幾年大姚最大的變化就是他不再像從前那樣怕事躲事,而是會主動地去承擔一些責任了。”這是姚明身邊人最大的感受。

本是好好先生

從2002年到2009年,熟悉姚明的朋友和記者看到他的身體越練越壯,球技越來越好,收入越來越高,名氣越來越大——但他還像從前一樣是個“好好先生”:隨和、善良,或者,一如既往的圓滑?

他從不樹敵。從邁進美國職業籃球賽NBA的第一天起,他用盡了各種溢美之詞誇獎自己的隊友、對手和教練。麵對菜鳥賽季對他大肆譏諷的奧尼爾,他最多也是緘口不言。

他對媒體一視同仁。為了表示自己的公平公正,不管媒體的規模大小和影響程度,盡量一碗水端平。每個賽季結束,他還會主動邀約在休斯敦的所有媒體共進晚餐。聽說小貝接受一個采訪要付出高額費用,像姚明這樣願意自己掏腰包的明星,真的少之又少。

他最愛交朋友。拍廣告時他能很快和成龍變成哥們,在隊裏即使是拎鞋級別的小弟也可以和他勾肩搭背。更別說是球迷,他從不會因為心情好壞拒絕簽名(他的原則是方不方便)。為了顯示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他甚至會非常自覺地去安檢的地方排隊,其實他隻要隨便打個招呼就能走貴賓通道。

沒有誹聞,沒有文身,沒有私人飛機,手腕上連塊上百萬的名表都沒有——他的簡單和簡樸讓不了解他的人覺得難以理解,也讓了解他的人自愧不如。

曾經委屈離開

自 2004年《福布斯》雜誌中文版推出名人榜以來,姚明以年年上億的收入高居榜首,但他很少投資理財。除了在美國休斯敦的姚餐廳、在北京世貿天階的加州姚明健身中心、在北京通州的“太陽花”酒店和與經紀人章明基共同投資300萬美元打造的巨鯨音樂網外,姚明像是很多舊式的中國人一樣,大部分的積蓄都放進銀行。

於是,姚明購買上海隊的消息簡直就成了重磅炸彈,首筆甩出2000萬人民幣,為的是一支六年都沒能進入季後賽的球隊。上海男籃是整個中國職業籃球賽CBA上座率最低的主場,門票史無前例地賣到2塊錢一張還無人問津。

僅僅是出自感情的回報嗎?讓我們回到七年之前的那個夜晚——姚明的團隊宣布上海東方俱樂部同意放姚明參加NBA選秀的那個晚上。這件事情隻有姚明身邊少數幾個記者和朋友知道,礙於上海文廣集團和上海職業運動技術學院的壓力,所有人都無一例外地選擇了沉默。

迫於輿論的壓力,東方俱樂部稍稍做出讓步,條件是:放行小巨人需要天價賠償,知情人透露“相當於姚明整個新秀合同都白打了”。當時“姚之隊”準備了兩套向媒體發布的方案,一個是上海同意放行,另一個是宣布姚明放棄參加選秀,結束職業生涯,從此斷絕NBA巨星的夢想,做個普通人。當時,“姚之隊”和上海東方俱樂部之間的談判已經近乎破裂,“姚之隊”已經做好了寧為玉碎的準備。

最後,一位俱樂部前副總經理半夜3點脅迫姚家在浦東簽下了一紙上交姚明NBA所有收入33%的合同。接下來是曠日持久的談判。33%隻是上繳給上海隊的費用,並不包括中國籃協的另一筆巨額提成。當時的中國籃協根據原國家體委下發的一份《國內外有獎比賽獎金、獎品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要姚明向國家上繳50%的收入。可以說,姚明還沒有向NBA邁出第一步時,已經為之背上了巨額債務。幸運的是,改革派李元偉執掌籃協,免掉其後姚明需要上交給籃協的錢。

這段故事姚明從未對外講過。最初去NBA時,他隻是偶爾會歎氣,半是抱怨半是鬱悶地說:“你們都不知道我經曆了些什麽??”

君子愛財

22 歲,普通人大學剛畢業,姚明卻不得不為債務煩心。此後,他和他的“姚之隊”都養成謹小慎微的理財習慣。進入NBA,隨著知名度的提高,各種企業蜂擁而至,但“姚之隊”簽訂商業合同仍然非常謹慎。“姚之隊”負責人之一陸浩說“不是中國一流或世界一流的品牌,不管多少錢,姚明都不會簽約。”在姚明進入NBA的第一年,為了讓姚明這一“金字招牌”持續升值,“姚之隊”就拒絕了至少3000萬美元的合同。

姚明代言的品牌一度超過10個,包括聯通、VISA、蘋果電腦、佳得樂、麥當勞、MIG手機短訊、SORRENT手機遊戲、銳步和百事可樂,而他的這些廣告總收入超過1億美元。現在想要姚明做代言人的公司更多,但凡是不符合自己形象的廣告姚明都不接,他曾經就拒絕過日本豐田汽車價值上億元的廣告合同。

姚明拒絕耐克用“詹姆斯+2/3科比”的出價在圈子裏麵更成了傳奇。“這不是錢的問題,”姚明說,“你可以給我更少的錢,但是你必須坦白地對待我。”這就是姚明對拒絕耐克、選擇銳步做出的解釋。

太陽星座處女的姚明更像是保守的金牛座,每次投資都會精打細算。決定投資上海隊,姚老板看中的是上海這座城市的潛力、人群的購買能力和上海籃球在低穀的超低價位。這次收購,與其說是感情投資,不如說是經過測算的商業運作。

熟悉姚明的人又覺得他還不太像老板,他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還在與火箭和球隊上,投資謹慎的他對金錢也完全沒有概念。NBA的菜鳥賽季時,母親方鳳娣掌握著經濟大權,他自己身上隻帶些需要的零花錢。早在結婚前他就自掏腰包為葉莉家買了別墅,完全不擔心會人財兩空。NBA的球星們把豪華跑車當作玩具收藏,他換一輛BMW750I就激動得四處炫耀。

《體壇周報》籃球部主任楊毅一直記得他第一次采訪姚明時的細節:不到20歲的姚明不像其他球員一樣追捧時尚雜誌,他床邊堆著的是《三國》這類的名著,“當時我就隱隱地感覺到,這個孩子可能將來不一樣。”

愛學習是姚明去美國之後很快融入環境的主要原因。為了改變自己“文盲”的狀態,姚明一直在閱讀各種英語書籍,到後來他甚至能看得懂《搖搖欲墜的哭牆》。這本專業書由兩位美國法學專家合著,主要敘述了美國曆史中一些重大民事案件以及判決。

這樣的姚明,還有什麽事情會做不成功?

2009年7月22日,火箭官方宣布,姚明左腳骨裂修複手術成功。接受完手術之後的姚明要在未來6~8周內使用拐杖輔助行動,預計康複時間將長達一年。就在手術成功之前,姚明成功收購上海隊百分之百股份的消息也被確認。善良的小巨人兼具智慧、韌性和變通於一體,當老板,豈不是如摘下一顆籃板一般容易?

姚之隊:

前幾年不打算掙錢

姚明出手救場,收購上海男籃,所有投資顧問都持反對意見。當然,他也知道靠投資俱樂部賺錢並不現實

梅隴訓練基地現已是閑人免進,然而總還有不死心的記者在門口打探。恪盡職守的門衛擺擺手:沒有體育局的批準一律不許進入。

但他額外又感慨了一句:“很久沒有那麽多人來采訪的了。”

不是上海男籃沒有新聞價值,隻是2002年之後,與他們相關的話題,越來越讓人感覺意興闌珊。現在的上海男籃,門票最低賣過兩塊,主場上座率已淪為CBA(中國職業聯賽)最低,而在奪得CBA冠軍的2002年,500塊也可能是一票難求。

隊員屢屢流失,媒體無甚關注,球迷情緒低落,讚助商都是外地企業,中間還空缺過一年。上海隊慘淡的現狀總令人格外緬想起這支原CBA冠軍隊曾有的輝煌,以及看起來與這段由盛而衰的命運緊密相關的一個人。

一夜間,這個人要回來的消息,瞬間調動起了各種有關或無關的熱情。7月15日,由姚明授權、“姚之隊”全權運作的投資管理公司已與上海東方籃球俱樂部簽署了俱樂部股權轉讓的框架協議。對姚老板與球隊前景的關注,一時熱過天氣。



隊員月薪從一萬到一千


上海隊“大鯊魚”這一年,遠不止是慘淡經營所能形容的。

08-09 賽季開始之前,上海男籃就險些被取消進入CBA聯賽的資格:中國16支籃球隊中,唯有上海男籃未交納2000萬元注冊資金。主教練李秋平百般求情,將注資的最後期限由2008年6月30日延至7月30日,讚助方西洋集團還是覺得無能為力。西洋集團副總經理仇廣純當時這麽表示:“我們努力想解決問題,甚至跟籃協提出,這筆錢由我們來掏,行不行?”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西洋集團雖然投資,但沒有股份,而注冊資金按規定是要由股東按股比支付,也就是由上海文廣傳媒集團、上海體育職業學院和虹橋機場集團分別擔負其中的50%、40%和10%。當時隻有文廣集團願意繳費,而體職院,作為上海體育局的直屬事業單位,自稱無法負擔這麽大的款項,一直要求由文廣全權負責。

2008年7月中旬,體職院答應注資,總算沒出現李秋平口中“上海人老臉都丟光”的情況。但是球隊的表現,卻也未見得長臉:一開賽就14連敗,70場比賽僅4勝,最後得了倒數第二。在準備期,上海隊內部訂下的目標是:前四。

雪上加霜的是,2009年1月,西洋集團宣布,將在本賽季常規賽結束後,正式結束對上海男籃的讚助。

讚助商一走,直接導致的是球隊沒錢。在2007年西洋集團投資之前,上海隊培養成主力的王思章,就因為與其他球隊的球員收入差距太大,轉投廣東隊。

當時王思章的年薪約20萬,轉會之後能夠翻番。不到兩年之後,隊員想到轉會,已不再僅為改善生活,而是關係到能不能生活下去。李秋平向《新世紀周刊》分析了隊員的生活現狀:“隊員工資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體育局發的,一部分是俱樂部的。撤資以後,俱樂部工資就沒有了,那有些小隊員沒有進體育局編製的,就什麽也沒有了。”

參加全運會的15名上海男籃隊員中,老隊員原來月收入最低也有一萬元,現在隻有體職院發的1500元,而像張笑維、孟令源和李根這樣不在編的隊員,連這點工資都拿不到。西洋一撤資,前來挖人的外地球隊蜂擁而至,像羅旭東這樣的老隊員直接給出150萬轉會費,外加四五十萬年薪,如果考慮到房貸在身,確實是個更為實際的選擇。而隊員們選擇留下,隻不過是因為對球隊和對教練的深厚感情。



沒有決定權,那就撤資


西洋集團撤資,是因為每年1500萬還打不住的投入沒有獲得任何回報。西洋集團要的回報,不是球隊的成績,而是該有的權力。

2004年,上海男籃終於有了第一個冠名讚助商:遠在遼寧的西洋集團,而在其中牽線的,正是李秋平。他自言又搞訓練又拉讚助的,CBA教練中也就他能算一個。當時西洋提出想購買股份,但沒談成。第二年,“東方大鯊魚”失去了“西洋”前綴,也沒有其他讚助商願意成為新前綴。

2007年9月,因為“文廣集團的領導熱情邀請我們共建上海東方籃球隊,我們被他們的真誠打動”,雖然還是沒辦法購買股份,但西洋集團仍再次讚助了上海男籃,合同為期五年。在簽字儀式上,西洋集團董事長周福仁表示:“隻要上海不提出收回球隊,我們將永遠承擔下去。”

這份雄心,過了一年多後,變成寒心。

依照李秋平的描述,“我們現在俱樂部的體製是國企,可這個國企(偏偏)又是合資的。在這裏麵有很多問題,大家很難解決,可能在處理方麵比較困難一些。所以,也會有一些管理上和經營上不太協調的地方。”

矛盾主要集中在西洋俱樂部與上海體育職業學院的關係上。西洋對體職院的評價是:“做事一直不能以大局為重,斤斤計較、處處刁難”,“比賽訓練都要管,教練組還得給體技院寫報告。而且什麽都收費。”

導致西洋撤資的直接原因是沒有權力,“經營和管理權”最主要的是買單權。周福仁希望引進國外球員,並願意為此增加投資,但在這方麵西洋集團並沒有決定權。上賽季上海男籃僅一名外援,球隊成績的不理想,與此也有關係。

更直接的導火索在女籃。西洋集團開始僅想讚助男籃,因為上海方麵的要求,才將女籃一並納入。2008年10月,女籃主教練叢學娣未經俱樂部同意,私自讓幾名職業隊員代表華東師大參加學生運動會。西洋俱樂部提出解聘叢學娣的要求,遭到體職院的拒絕。雙方對西洋俱樂部是否具有主教練的任免權,各持己見,僵持不下。

西洋集團於2008年11月19日發布《鄭重聲明》,宣布退出女籃的經營管理, “把俱樂部工作的重心放到男籃一邊”。不到1個月,周仁福就被另一件事激怒:12月17日其侄女董翠被“勸退”。開始董翠想在上海體育職業學院初中部借讀,遭拒,隻能跟著青年女籃代訓。而西洋集團一退出女籃,就有體職院領導找她談話,連代訓的機會都沒了。當月,西洋集團即致函上海文廣傳媒和體職院兩大股東,表示要提前退出原先的讚助計劃。為了照顧到球員情緒,最後將期限定在了次年3月。



為上海籃球賺點麵子


自從西洋要撤資的消息傳出,要姚明來接手的呼聲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姚明和姚明的父親姚誌源,都是上海男籃的老隊員。自姚明以後,上海男籃的15號球衣再沒有其他主人。姚明當年的離開似乎也帶走了上海男籃的黃金時代,人們都期待他的回來能接續上之前的輝煌。

“這些聲音姚明能夠知道,因為媒體上也有不少這樣的報道,他肯定會知道。”姚之隊的中方經紀人陸浩對《新世紀周刊》表示。

當然,姚明采取行動,倒也不是因為輿論的壓力,事實上,效力美國職業籃球賽NBA的姚明一直關心著他離開七年的上海男籃。西洋集團退出,上海男籃成績不好,都讓姚明很著急。他甚至擔心球隊會離開上海,一直在想自己能做點什麽。

但姚明想做的,並不隻是西洋集團能到達的程度。6月下旬,在CBA聯賽總結會議上,傳出了上海東方籃球俱樂部兩大股東要進行股權轉讓的消息,而在此之前,姚明就得到消息,有所行動。

姚明的老教練李秋平,並不諱言在其中起的作用:“他們雙方都早有意向了,所以我就在當中牽牽線。”

但據一位不願透露身份的知情人士含蓄透露,“是姚明那邊先得到了對方給的信息。”

經過慎重考慮,姚明仍然作出了大膽決定:收購連年虧損達9600萬元的上海男籃俱樂部全部股權。“姚之隊”感到非常驚訝,所有的投資顧問都持反對意見。

然而姚明主意已定:“有些人買球隊是想賺球,有些人買球隊是為了賺麵子。我不是這樣的人。”

在後來的解釋中,姚明堅持他的目的並非基於投資,“想在俱樂部賺大錢是不現實的。我更多的是希望為上海的球迷、為上海籃球賺點麵子,讓所有的球迷享受到籃球的快樂,讓球迷們有一支值得他們自豪的球隊。”

這一點也為陸浩所證實,麵對“抄底”和“投資”的說法,他回應為:“要是投資的話,肯定不會投資俱樂部,因為大家知道,現在的籃球俱樂部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虧損的,每年都是貼錢的。在中國更好的投資項目應該還有很多,要跟姚明一起做好項目的企業跟人也很多。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很明顯的。”

幾乎一拍即合

“姚之隊”在6月初正式與俱樂部進行談判,所幸三家股東對姚明入主均無異議,都願意將股權轉給這位上海形象大使。更幸運的是,他可以單收上海男籃,女籃則由體職院收回,無須他連帶負責。

這當然和此前的時間裏“姚之隊”進行了一係列的市場調查與分析,並與上海市政府、體育局、籃球隊的相關人士進行溝通了解有關。而這樣的前期準備,也使談判進展順利,能在7月15日就簽署股權轉讓框架協議,速度不可謂不快。

按照股權轉讓程序,東方男籃俱樂部將在交易市場股權掛牌,掛牌期間如有其他企業與“姚之隊”競價,那姚明也未必能最後當上眾望所歸的姚老板。但在目前情勢下,可能性並不大。

因此對老教練李秋平來說,已經開始設想姚明接手之後,球隊將會發生的變化:“首先把機製理順,他完全是民營的,他說了就算,他拍板就算。對於俱樂部在市場上怎麽走,他可以借鑒美國的經營模式,(把先進的管理)帶到俱樂部裏麵來。另外,我們請外援,渠道也會比較暢通,他知道美國有哪些人,我們隊需要什麽。他很清楚,包括價位上,應該出什麽價,都很清楚。”

更重要的一點是,球迷認同感的重新塑造。李秋平分析,上海球迷比較挑剔,任何方麵都隻愛看“精品”,“上海的球迷可能挑挑揀揀,看你條件怎麽樣,體育館是不是很冷或很熱,對你球隊的水準,對你場館的設施,服務上的要求也很嚴格,考慮的比較全麵。”而他認為“姚之隊”在市場運作上本身就有強項,“怎麽跟球迷溝通,怎麽互動,通過什麽手段把球迷吸引到球場來,他們都會去做。”

陸浩也強調了這一點:“姚明有這樣的願望,那我們這個管理團隊就要去建立一個強大的管理班子。因為上海隊是代表上海的一種精神,所以我們格外要在球隊的精神麵貌,怎麽讓上海的球迷、各界的球迷恢複對籃球的信心,從服務的角度多做一點事情。這樣可能在營造籃球環境、俱樂部的品牌建設等地方起到作用,從而創造一種好的氣氛,在經營上帶來好的基礎,為經營創造一些好的這方麵的環境。我們前幾年肯定努力打造氛圍,能不能賺錢,要虧多少錢,現在肯定沒辦法很詳細地測算。”

姚明不是衝革命去的

這種球隊你要去買它隻有兩種考慮,一種是抄底,在最低價時買過來;還有一種是,我傻。姚明顯然不屬於任何一種

新浪網“姚明收購上海男籃”專題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投票者認為姚明收購是“明智之舉”,30%的人認為“值得商榷”,而明確持反對意見的隻有15%。與網民的樂觀相比,圈內人士在談及此事時要謹慎很多。在姚明決定注資前,他的投資顧問都曾一致反對此次收購。

姚明完成收購上海男籃後四天,《籃球先鋒報》主編蘇群在博客上貼出文章《姚明買了一隻“ST”》。ST是股票的一種,即Special Treatment(特別處理),當某隻股票連續兩個財年報虧,就可能被冠以“ST”,提醒股民注意投資該股的風險。上海東方大鯊魚隊已經連續九年報虧,累計虧損近一個億。如果它是一隻股票,應當早已退市。

在熟悉中國男籃現狀者的眼裏,上海男籃是一隻“ST”,如蘇群在博客中所言:“ST”並不意味著一定是爛股。“如果判斷準,眼光毒,就能從‘ST’上掙大錢。‘ST’鹹魚翻身的不在少數,隻要經營得法就可以卷土重來。”

“能否擺脫‘ST’的身份,並不僅僅取決於新老板姚明和他的專業團隊,更取決於中國籃球的大環境,而正是這一點,姚明無法左右。”

7月23日,蘇群接受了《新世紀周刊》的采訪,認為姚明選一隻“ST”股,最大的可能就是為將來做實業鋪路。

收購對上海隊是好事

姚明的焦點一直都是腳部的手術,不是這個問題。收購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單就上海隊本身來講,是個好事。因為過去這種管理關係、管理方的構成非常混亂,所以到最後就變成了沒人給錢的地步。要讓政府每年往裏撥錢這是不對的。CBA至少表麵上是要求俱樂部管、公司化的體製,上海這麽大一個都市,(上海男籃) 錢的來源發生枯竭,這是很大的一個問題。

最早上海男籃是東方電視台做大股東,跟虹橋機場和上海體育局訓練局一塊做的。現在東方電視台變成文廣傳媒集團,是國企,不可能沒事就給球隊撥錢。李秋平找來遼寧的一個西洋集團,一直無法獲得股東的地位。上海西洋隊隻是一個冠名,但投資商不需要這個,他需要的是參與實際運作,做老板,需要參與討論、提意見。

上海隊有體製上的問題,可能在很多地方能解決但是在這兒解決不了。國企參與,然後跟體育局做的例子不少,比如北京首鋼、江蘇南鋼和浙江萬馬。但是人家關係比較容易,也願意扛這個,這些球隊就能夠正常運營下去。上海市沒有這麽多錢投,也不願意投,所以上海隊一直是靠冠名,讚助商想要獲得的東西一直拿不到,體製上比較僵化。這次姚明直接把股份的格局改掉了,變成一家來做,他投資,他來經營管理,最後有收益和盈虧他自己負責。至少上海作為個體來說是有好處的,這個關係理順了。

中國籃球隊在CBA當中生存,服從中國籃協的管理,投資、經營、盈虧情況並不完全由股東決定。(上海隊)不像NBA球隊,有共同的公平的競爭環境。CBA現在是多種模式存在,各個俱樂部的經營模式不一樣,有老板獨資的,有公私合營的,也有軍隊,八一那樣的。甚至還有“三不管”,就體育局一邊撐著,吉林就是那樣。CBA的模式多,政策又比較多變,這對投資人來講不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環境。不知道下一屆的聯賽怎麽打,不知道上邊會給什麽權力,也許這次突然放開下次就又收回去了,標準說是這樣的,可能執行起來是另外一回事。CBA 發展過程本身就充滿起伏,連螺旋式發展都算不上,這種環境對姚明來講,收購我不認為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

隻能是長線投資

我不認為姚明是在還感情債,他這就是一個經營行為。“姚之隊”做決定時受哪些因素影響並沒有公開,所以我覺得姚明可能更多看重的是:籃球總是一個未來可以掙錢的東西,至於多久,現在還不知道。

姚明的財富在中國文體界排第一,但如果不分娛樂、文體、實業界,根本找不到他在哪。我不認為姚明能完全靠自己的錢來回報一個城市。

在 CBA中有很多投機分子,但姚明不是其中一個。現在整個CBA球隊,掙錢的隻有廣東宏遠。以足球為背景,掙錢模式有很多種,純粹靠經營一個球隊掙錢不現實。以前足球最火爆時,大連萬達隊很牛,但它經營模式屬於官商合作,大連市政府需要創這麽一塊牌子:足球城,有全國最優秀的足球隊。一個項目作為一個城市的名片,每年願意投入上億的資金給這個球隊運作。對一個房地產商,一億元不是什麽大事,可能收回來三四千萬,虧了的六千萬可以在房地產的優惠政策上獲得回報。那就不是六千萬,也許是六個億。

在美國做生意跟在中國做生意是完全兩回事。到美國去可能就是開個餐廳,投資股票或期貨,交給團隊去操作這件事。趕上大環境好,完全可以錢生錢。中國有很多的非商業因素。姚明在中國沒有實際的產業,他可能買房子、買股票,但都不叫產業,產業是要去運營的。將來這四年中,姚明不太可能有盈利機會,但從長遠看,拿籃球做名片,今天我幫上海東方一把,10年以後他獲得的政策性回報,將來他要做產業的時,遠遠超過現在的投入。上海畢竟是中國的一個都市,有非常複雜的因素,可以利用。

NBA 有一半以上的球隊在虧錢。它的模式是大老板買個球隊,存在手裏,然後開始經營。比如說當初買的兩億美金,然後哪天不高興就把它賣掉,賣4個億,掙兩個億。但這兩個億對他的產業來講是一個非常小的部分,在美國有很多這樣的,每年投個六七千萬美金不算什麽,至於說這個球隊有沒有替他這個產業帶來幫助,另說。但如果說金融危機使他虧了很多錢,他可能會壓縮球隊的投資。這就是NBA現在的情況,一半以上的球隊是不掙錢的,原來是三分之二不掙錢,然後虧錢。總冠軍也虧錢,馬刺05年拿冠軍的時候,一年虧800萬,但紐約或什麽地方的球隊進不了季後賽可能就不虧錢,這個是不一定的,不是以成績論的。

NBA 的球隊是從私人那兒買的,在商言商,該多少錢就多少錢。在CBA買,你就得跟國家商量說這個球隊當初投入多少錢,現在值多少錢,如果太多我就不買。免多少單,你跟國家去談。但我剛才也講投資環境的問題,就是CBA現在信蘭成上台以後要求每一個球隊跟體育局有一種並行領導的關係,就是在體育局得注冊,俱樂部也得注冊,然後大事小事你還不能自做主張。如果體育局高興,“你弄去吧!”——每年給弄點福利就行了,體育局可能就不幹涉你們,老板就像過去那樣想幹什麽幹什麽。如果體育局不高興,你就沒辦法了。這些東西都是不確定的。

信蘭成也不見得是個反麵典型,我是說中國體育沒有完全走出國有體製和舉國體製的製度,現在小項目不錯,以籃球為代表的大項目現在就是往回收的這種,就跟原來想的08年以後往外放是相反的。也不是說舉國體製不好,我隻是說單純從做生意的角度來講,這種政策的多變性對做生意是不利的。

姚明改變不了任何東西

姚明的收購對中國籃球職業化產生不了什麽影響,他沒有改變任何東西。很多人都在做類似的事情,甲A的名額有限,甲B隨便開。很多人就是攢一個隊,沒人沒關係,我有錢。投幾千萬進去,找個教練,沒隊員就去挖,然後就去打甲B。打了甲B希望能升到甲A,但三年不讓打甲A,這樣投資的積極性就會受挫折。鳳鋁事件 (廣東鳳鋁俱樂部第一個狀告中國籃協的規則和程序,最後以遣散所有隊員收場)就是因為政策的多變導致投資商的利益受損。不說誰是誰非,隻是說,由於投資環境的政策多變,導致投資人的風險非常大。鳳鋁這個事情是鳳鋁自己的問題,但放大到一個高度,球隊解散,投資的錢不就打了水漂?

姚明隻是在體製內規則內做事情,他沒有任何革命性的行動,隻因為他是姚明而顯得特別。CBA現在有很多,梁誌斌投資的東莞新世紀就是靠甲B打上來的。當初老板做房地產,花錢找一幫人打甲B,最後慢慢升上來,這樣的老板不受人管。這樣獨立的老板很多,比如山西中宇。鋼廠老板王興江去跟河南隊搞,把球隊完全買過來,體育局就不管這個隊。挪到山西,原來是河南的一支民營球隊,變成了山西的一支民營球隊,誰都不管。姚明的身份現在與梁誌斌和王興江沒有任何區別。

做球隊不見得能掙錢,一定得有別的辦法。歐洲比較複雜,美國相對單純一些。一個有產業的老板去購買一支球隊私營化的管理運作,這是國際上通行的方式。CBA 的“職業化”也是這個意思。以前國內的籃球隊都是各個體委下屬的,訓練局養著球隊,純粹靠體育局從國家體委拿到資金,再下撥到下麵各個項目,籃球隊也有一個項目。

球員理論上講,是事業單位的職工,領工資的。現在CBA逐漸從當中脫離開來,18個球隊有多種不同的模式。私營老板的球隊有的也承擔國家任務,比如廣東宏遠、北京首鋼、江蘇南鋼、八一、廣東宏遠、浙江萬馬,都是有打全運會的任務。隻要有這個任務國家就有經費,自己掏一點,國家給一點。這是舊的體製下的比賽形式,但現在有許多民營的資金在支撐他,有些就不管,就不用打全運會,比如東莞新世紀。多種形式並存在是CBA的一大特點,它不可能像美國那樣純私營。

上海東方隊我說它是“ST股”,是因為在CBA18隻股票當中它是一個虧得比較厲害的,完全沒有市場價值,需要國家往裏輸錢。這種球隊你要去買它隻有兩種考慮,一種是抄底,在最低價時買過來;還有一種是,我傻。姚明也不是這兩種,他作為上海的明星,有這個實力,為了將來的產業考慮,得先給上海做點事情。

如果說姚明來做老板,會對球隊有改變的話,那就是原來的管理關係疏通了。原來是多頭的,上海文廣、國企和體育局,大家都在裏麵占了股份又不給錢,各方麵跟老的國營企業一樣。姚明來了以後可以用現代化的經營方式,在現有的政策裏去挖掘紅利。所謂看事情都要一分為二,其實就是微觀宏觀近期和長遠,這麽個分法。

如果割裂它跟將來的關係,這就是一個純粹的、非常失敗的經營行為。它對中國籃球也沒有什麽本質上的觸動,沒有做任何新的東西。隻不過是使一支死氣沉沉、苟延殘喘的球隊有了一點內部的活力,其他沒有什麽。

李元偉:職業化絕對沒錯

聯賽還得做得像產業,這樣球員打球機會多,有人願意看,企業感興趣,籃球才能生存下去

李元偉是近五年CBA職業化改革的核心人物。在中國籃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的位置上,他提出“北極星計劃”,將甲A聯賽變為職業聯賽;促成王治郅順利回歸,引進外教,北京奧運會帶領男、女籃取得驕人戰績。五年時光,可謂賺得滿堂紅。

2005 年《財富》論壇體育圓桌會議上,李元偉首次公開提出“籃球已成中國第一運動”的觀點。之所以敢這麽說,李元偉有自己的理由:“參與人數第一;運動場館第一,乒乓球台還不能算場館;媒體正麵報道數量第一,各種媒體對本賽季CBA聯賽的報道篇數為40多萬份,平均每天2300篇報道;市場潛力第一,光大學生籃球聯賽就包含了非常巨大的未來消費群;國際影響力第一,光說姚明帶來的影響力,哪個能比呀?”

這些第一,都與李元偉堅定推行籃球職業化改革分不開。對於五年執掌CBA,李元偉本人還是滿意的:“我這幾年隻是為中國籃球發展做了點基礎性的準備工作。CBA現在還不能算是職業聯賽,但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至少我們這幾年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

2009 年1月19日,李元偉正式將籃管中心主任的接力棒交給了信蘭成。6月23日,中國籃協在京召開CBA聯賽總結會,信蘭成對李元偉治下的CBA聯賽指出了八點不足,今後將通過各種改革措施,重新倡導舉國體製。李元偉在接受本刊的專訪中,表達了對中國藍球職業化進程的憂慮。他說起自己對改革的心得是:“進兩步退一步,你不退一步都不行。”

很多人覺得姚明的收購不大靠譜,你怎麽看?

怎麽不靠譜啊。現在這個時間是非常重要的時間,收購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不僅對姚明本人,對上海籃球俱樂部,對上海籃球,對目前整個CBA聯賽都是利好消息。姚明具有特殊的經曆,他在上海的影響,他擁有籃球的國際資源,也包括國內資源,很少有人能與他相比,所以他很可能把上海俱樂部打造成一個比較規範、健康的職業俱樂部。這對於整個CBA有個示範效應,對整個聯賽也會有比較好的影響。姚明的形象積極正麵,另外他的團隊也具備很強的能力,社會各界,包括球迷都會支持他們。



你認為姚明接手後俱樂部會盈利嗎?


我就想談談對盈利的看法。在目前的環境下,讓體育俱樂部來盈利,是不現實的,因為現在不具備一個發展職業體育的良好環境。籃球聯賽也好,足球聯賽也好,你看美國NBA,最主要的收入來自電視轉播費,這要占到NBA總收入的40%,它的電視台是有競爭的。而在中國,姚明、易建聯登陸NBA,中央電視台包括各地方電視台購買它的轉播權,這本該是一筆很大的收入。但現在國內轉播基本上是壟斷性質,支付的費用很少。

投資人本身對籃球有愛好,願意搞一個隊。搞了以後,社會地位和影響就發生變化,政府也很高興,同時也是企業回報社會的一種形式。現在我們的體育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公益性的,我們還沒有完全進入到商品體育的階段。

在我們這樣的大環境下,籃球有沒有可能實現真正的職業化?

我覺得職業化是一個方向。現在中國職業體育,隻能叫做準職業,或者半職業體育。我們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尤其是足球、籃球,本身都有很好的社會基礎,群眾有激情,這些項目要能很好地生存發展,一定要走職業化道路。這對提高項目的整體水平也是必須的,因為職業體育是世界體育發展的一個趨勢,當然,不是所有的運動項目都能走上職業體育的道路。

另外一點,足球籃球成績不好,不是說職業化不好,而恰恰說明了職業化搞得不夠,路走得不順,職業化中間的偏差造成了這樣的結果。你可以拿日本足球和中國足球比較,日本搞了10年職業足球改革以後,現在我們跟人家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再看歐洲五大聯賽,看看人家什麽水平,我們跟人家是沒法相比的。

但是職業體育跟運動成績也不是絕對的正相關關係。比如2002年的世錦賽、2004年的奧運會美國隊連吃敗仗,有人評論美國隊死於基本功差和戰術素養低。NBA的花架子看起來更像是個電視秀。

一般來講,世界上職業體育發展得好的,成績就好。美國職業籃球世界最好,盡管前幾年它在奧運會或世錦賽上的成績不是特別理想,那是它們的重視程度不夠。 NBA是商業聯盟,美國籃球隊每年集訓的時間很短,準備得不充分,但誰也不能說美國籃球運動水平不高。2008年奧運會他們重視了,隊員也有了一定拿金牌的願望,他們犧牲了自己休假,提前集訓準備。事實證明,隻要重視了,冠軍就是它的。這是態度問題,不是水平問題。

職業體育的核心就是靠賽事、球星。沒有拔尖的球星,其他附屬的東西都搞不起來。高水平的競賽是核心,球星的水平高了才有能力表演。

西方國家的體育職業化,都是從業餘轉過來的,是自下而上。咱們的職業化則是相反,自上而下,你現在覺得這個東西能改得通嗎?

這個跟我們整個體製、環境、文化都是有關係的,因為我們的體育發展時間還是比較短的。在國外體育傳統是非常深厚的,人們把體育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到國外去看,一到周末,全家出去運動。而我們現在還沒辦法做到。我們是(把體育)看成一種健身手段,或者和能不能拿到金牌聯係起來。人家那些國家,它也渴望拿金牌,但拿不到也沒關係。



你理解的“體育價值本身”是什麽?


金牌隻是其中一個方麵,也要讓體育來造福全國人民,滿足全國人民對體育的需求。金牌當然可以有效地激勵大家,增強民族自豪感。但是體育首先要能改善健康,首先得是個健康的生活方式。你還得滿足他觀賞高水平比賽的需求。那麽多球迷,就是真心喜歡這項運動。

以前我們籃球就是競技籃球,現在我們還有娛樂籃球、財富籃球、文化籃球,我們是四位一體的籃球觀,這是從職業籃球的角度看的。

你在任籃管中心主任這五年,大刀闊斧改革CBA,你的動力從哪來的?你是知道幹完這任就要退休的。

職業化改革不是從我開始的。1995年就開始了,那時候叫甲級聯賽,開始搞主客場製,引進外援。你知道,搞一個籃球隊,光有一線不行,還要有二線三線,投入非常大,但要出成績卻不容易。而那些個人項目,我帶幾個隊員,中間有一個出來,就可能拿到一塊金牌。投入是不一樣的,所以集體球類項目就叫: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投入產出比跟個人項目沒法比。但是呢,影響也是不一樣的。集體球類項目,老百姓喜聞樂見,大家都非常關注。

我隻是從2003年開始,加快了籃球職業化進程。因為我前期在籃管中心也工作過,就是認識到要堅定地走職業化道路,這個項目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國家隊的水平要靠職業聯賽水平的提高,現在籃球不是像原來那樣靠長期封閉集訓,弄來十幾個人天天練就可以的,一定要有長期的職業賽事做基礎。國際上講,一個優秀運動員的成長,每年要打80場左右高水平的比賽才行,僅靠國家隊集訓期間的比賽是滿足不了的。國內聯賽、外援的水平高了,年輕隊員才能經受足夠的鍛煉,才能成長。

另外一點就是,長期的聯賽對這個項目發展和資金保障都是必須的,對青少年也有很好的吸引。籃球運動在學校裏麵成為一種時尚,參與的人數多了,優秀的人才就會冒出來。另外聯賽搞好了,可以給國家隊輸送更多的高水平球員。聯賽本身也朝著產業的方向去做,球迷願意看,企業感興趣,這個項目才能生存發展。現在我們的CBA聯賽,國家是不投一分錢的,所有的錢都來自於市場,而且聯賽中間有收入,可以支持青少年籃球運動的開展,來彌補國家經費的不足。所以職業體育是競技體育發展的一個高級階段、高級形態。國外的職業籃球搞得如火如荼,裏麵醞釀了巨大的商機。

人民有業餘生活的需求。所以新疆搞了一個俱樂部之後,萬人空巷跑去看比賽。新疆體育局的領導就跟我講,那個時候烏魯木齊的刑事發案率都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