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何種定性,速度,是飆車中的最重要元素。可以說,沒有改裝,就沒有飆車。杭州”5·7“飆車案從某種意義上看,成為了社會對汽車改裝行業重新認識的一個切入口。 2008年中國汽車改裝行業產值達到了25億元。目前通過民間賭場、民間非法賽車等方式,一條地下零配件轉讓、技術支持等改裝汽車的灰色鏈條已基本形成。
飆車族出沒——注意!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8322/18322855.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2009年5月7日,杭州富家子胡斌因飆車撞死白領譚卓,被置於輿論的風口浪尖。
遠在北京、深圳,那些熱愛飆車的男女青年們,也感受到了這股來自民眾“反飆車”情緒的爆發。但即便壓力增大,暗夜街頭,他們依舊在車流中急速穿梭,享受飄移帶來的生死快感。速度——這個石屎城市的奢侈品,讓他們不顧一切,衝動之下甚至踩到危害公共安全的“紅線”。
地下飆車、賽車運動,於上世紀中葉在美國誕生,距今已有近60年的曆史。“沒有飆車這一說法,隻是你超我、我超你的追逐!”杭州西湖區交警大隊副大隊長王建國的這番話,曾引起公眾強烈的質疑。由於相關法律規章中並沒有明確的界定,在中國,“飆車”隻是民間說法。5月31日,浙江省公安廳副廳長張景華表示,浙江準備出台一個具體標準,以便準確認定何為“飆車”。
不管何種定性,速度,是飆車中的最重要元素。可以說,沒有改裝,就沒有飆車。杭州”5·7“飆車案從某種意義上看,成為了社會對汽車改裝行業重新認識的一個切入口。
2008年中國汽車改裝行業產值達到了25億元。目前通過民間賭場、民間非法賽車等方式,一條地下零配件轉讓、技術支持等改裝汽車的灰色鏈條已基本形成。
飆車族的急速江湖
無論是北京的“二環十三郎”,還是杭州“富二代”胡斌,抑或深圳失業青年阿彥,速度是他們最迷戀的玩意,也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而對於他們身居的城市,日益龐大的急速飆車人群,也在考量城市管理者的能耐。
時光倒轉三年。2006年,北京二環路鼓樓橋。陳震的白色戰車像離弦之箭一樣射了出去,13分鍾後,車子回到了起點,全程32.7公裏。13分鍾,陳震確立了在北京飆車族中的地位,江湖中人稱“二環十三郎”。
時光倒轉一年。2008年3月,杭州龍井山。狹長的賽車座椅,緊湊得剛好能包住胡斌瘦小的身子。方向盤,是小直徑的賽車方向盤,握住方向盤的雙手,剛好夠與肩膀平行。那是一輛經過改裝的“馬6”,2擋能讓轉速達到6000,時速飆過100公裏/小時。
在逼仄的石屎城市,速度讓陳震成名,也讓胡斌身陷囫圇。2009年5月7日,杭州文二西路,依然是直筒牛仔褲、休閑T恤,胡斌坐在警車裏低頭掩麵。他沒有想到,飆車會讓另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失去生命,而自己也被置於輿論風口。
但追求極品飛車的急速江湖,依舊有不怕死的後來者在追隨。在深圳,失業的阿彥說,除了飆車,我沒有什麽本事可以讓普通人感到驚歎了。
“不會出事”駕馭不住衝動的魔鬼
杭州龍井山,自從《頭文字D》熱播後,又多了一個江湖稱號——杭州的秋名山。它以彎道多、急而聞名。這裏是杭州飆車手最常飆的路段,而胡斌,也是龍井山那條山道的常客。
2008年3月,胡斌的座駕,不是那輛三菱跑車,而是一輛馬6。那時,他才19歲,給汽車渦輪增壓,改裝了進排氣係統和製動係統。
駕駛台上,3隻儀表盤閃著紅光。
“碼表、水溫儀、油溫儀。”胡斌說:“飆車的時候,沒有時間去看方向盤前的儀表,所以得裝在最顯眼的位置。
“正式開始了,你可要抓緊哦!”上山前,胡斌給出了忠告。
說話的功夫,他已經聚精會神地盯緊了前方的道路。接連幾次40°的轉彎,胡斌駕車速度均不低於70公裏/小時。記者耳邊,盡是發動機轟鳴和刺耳的輪胎抓地聲。
在迎麵駛來的車輛與同方向的車輛之間,胡斌老練地刹車與變道,反光鏡裏,一輛輛汽車飛速消失。為了能在拐彎處節省足夠短的時間,每經過一個拐彎處,他都會借道逆行線上行駛。
“有人!”記者突然發現前麵的行人,驚恐地大喊。不料,胡斌動作嫻熟地輕輕將方向盤往左側一打,留下10多厘米旁被驚呆的行人。
“最怕的就是行人和自行車突然出現在彎道上。”整趟飆車過程中,胡斌僅說過這一句話。
“你這樣開車,真不害怕出事?”
放下引擎蓋前,他愣了一下,用手,輕輕地撣去了落在發動機上的一粒煙灰。“我是受過專門訓練的,不會出事。”他接著吐煙圈,看上去很滿足。
“不會出事”的信心,並不見得能駕馭住速度所帶來的魔鬼衝動。
一年後,胡斌仍然穿著休閑T恤和直筒牛仔褲。再見,他已遮臉坐在警車裏了。而他所居住的這座被稱為中國最安全的城市,市民們一到入夜聽到馬達轟鳴聲,就下意識地拿起電話,給媒體報料——又有人在飆車了。
二環不再有十三郎
“這都是他運氣不好。”
6月1日,提及胡斌撞人事件,“二環十三郎”之一的張博,還在哀歎,“飆車完全靠運氣,當年我在二環路上飆車時,要是撞上別的車,說不定自己也沒命了。”
2006年,北京飆車愛好者陳震、張博等人組成二環戰隊,常常在北京二環路上飆車,他們都曾用13分鍾的時間跑完全程32.7公裏的北京二環路,因此被稱作“二環十三郎”。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他們每周都要接受來自各路飆車愛好者的挑戰。直到2006年3月,陳震因超速被拘留7天。這場“飆車盛宴”才戛然中止。
二環不再有十三郎。
3年多來,受“二環十三郎”事件的影響,從1997年開始形成的北京地下飆車活動,不再張揚和成群結隊,北京飆車手們也從二環轉到偏僻的大道上。
在職業賽車界,“二環十三郎”成為了不太受歡迎的人。一位職業賽車手說,“快別提他們了,我們的名聲都快被他們弄壞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震一度成了媒體競相追逐的對象。他頻頻接受采訪,成為“二環十三郎”中最廣為人知的一個。“我當時比較高調,是想為改裝車這個行業爭取說話的空間,讓大家不要對這個行業一竿子打死”。陳震說。
越來越高名氣的他,很快就不再賣汽車配件,開了一家汽車修理廠。口口相傳的客戶找上門來,1年多的時間裏,生意紅火的他,接連買了三輛車:一輛寶馬,比較正式的場合開;一輛保時捷SUV,出門郊遊開;還有一輛自己改裝的菱帥,飛車玩。
而張博有些懊悔。“我和張縉 (“二環十三郎”之一)都挺低調的,不願接受采訪。”張博認為,陳震今天生意紅火和他的高調有著密切關係。
現在在經營一家小旅行社的張博,很少再開快車。他說:“飆車是一件不積德的事情,如果不是有什麽急事的話,不會再輕易飆車了”。他的內心甚至對於那段張揚的青春有些矛盾。“有時候覺得自己挺牛的,喜歡飆車,就飆到了最好,似乎成了自己炫耀的資本。”而當有新認識的朋友問及這段往事,“我又會覺得挺不好意思,挺丟人的。”
名噪一時、沸沸揚揚的“二環”事件,在北京的飆車族中成為了長時間的熱門話題。不少人把他們的成績作為參照,偷偷跑起了二環。
“二環我也跑過,我跑了14分多一點。”27歲的飆車愛好者安鵬說,前幾年原本也想挑戰一下十三郎,但是想想自己當時的車隻不過是一輛吉利,“再改也跟人家的車沒法兒比”。
安鵬為自己沒有能夠搶先成為“二環十三郎”這樣的明星人物而感到有些沮喪,在他看來,隨便一改,幾十萬就進去了,他的家庭條件不足以支撐豪華的改車夢。
“如果生在舒馬赫的家庭,我也能成為舒馬赫。”他說。
奢侈的賽道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8322/1832285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賽車是一項十分刺激的體育項目,但同樣也是一項高風險、高投資的運動項目。比賽時賽手需要高度集中精神。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8322/1832285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雷蕾、張牧尼夫妻二人對賽車情有獨衷。攝影·劉浚
“以前,杭州附近沒有場地,我們隻能把車子運到上海的天馬賽場,在賽道上一決高下。” 在賽道上跑,成了那些追求高安全性的飆車愛好者另一個選擇。
但這種選擇,相比改裝車來說,更為昂貴。江銀如果要到上海天馬賽場馳騁一下,就必須2個月前就排隊等候,而賽一場,一天沒幾萬塊錢拿不下來。
2006年5月,北京某職業車隊曾經有意招募陳震入隊。但僅僅培訓了3天之後,雙方都放棄了。陳震說,“一場比賽就要好幾萬,隨隨便便幾十萬就打了水漂。沒勁。”而車隊的說法是,我們對車手的要求極其苛刻,尤其是“不能有汙點”。
2009年5月底,北京金港賽車場舉行了一場04直線加速賽,這是一場麵向普通人的正規比賽,比賽規則是從起點開始,到400米的直線距離內進行比賽。然而,這場比賽似乎並不太受飆車愛好者的追捧,在32名參賽選手中,大多數都是主辦方邀請的媒體和客戶代表。隻有4名是以個人身份報名參賽的,這其中就有安鵬。
陳震聽說這場比賽的主辦方是某國產車車隊,他的反應是,“車那麽破,有什麽好跑的。”
“我是第一個報名的,今天是第一個來的,就是衝著拿第一名來的。”安鵬興奮地說。
玩了多年的車,感覺今天是一個為他正名的時候。這次比賽,他隻需要繳納300元的報名費,平時一天就要三四萬元租金的賽道,第一次距離他這麽近。
這場比賽有點像安鵬的“青春告別賽”,“要是還跑不出什麽好成績,我就死心了。”現在他的一輛新車取名“大白”,一輛白色的豐田,後座上貼著一張“baby in car”,安鵬的兒子已經8個月了。
安鵬是個典型的愛車如命的人。“我10歲就會開車了,站著開的”。他飆車的形式是隨機的。“在馬路上,不知怎麽的就會和人較上勁。你追我趕一陣,到了就搖下車窗,舉手致敬一下。”
在說話的間隙,賽車場正在參加職業房車精英賽的車輛一圈圈呼嘯著疾馳而過,“要閉眼享受,光聽聽這個油門聲就太爽了。”安鵬有些興奮地說。
“飆車”這個詞現在聽上去有點人人喊打的味道。“我們是理性飆車”,安鵬和他的妻子,趕緊為自己的愛好辯解,“我們就兩口子自己跟自己飆。”
安鵬最後獲得了第四名的成績,陪他比賽的老婆說,“行了啊,這下終於成大英雄了,都上雜誌了”。
聽說記者要去采訪“二環十三郎”,安鵬眼睛一亮,隨後他看了一眼坐在副駕駛位上的老婆,想了想了,說,“算了,我就不去了,兒子在家鬧呢。”
沒錢照樣飆
有媒體稱胡斌為“富二代”。但在朋友眼裏,他的家境隻能算普通。汽車改裝店“車世界”的江銀說:“他家要是很有錢,就不會配一輛十幾萬元的汽車了。”
盡管並非大富大貴,胡斌的父母一直在當地做服裝等生意,從小衣食無憂,家境優越。而在深圳,記者親曆了飆車族的生活,發現在他們當中,無所謂富貧。
5月28日晚,在深圳田貝四路公交站,一輛公車剛駛進站台,後麵緊跟著一輛海馬轎車。看到前車窗上的拉花,記者直覺應該就是他了。
“阿彥?”
“上車啊。”他甩了一下頭。車裏播放著沒有太多韻律感的DJ舞曲。“七八萬的車,能有這樣效果已經不錯了。”阿彥邊說邊開動車子,離合、擋位、油門,比一般司機要快許多。這輛車原是阿彥家裏人買的,因為一直用不著,所以就給了他開。
阿彥的膚色較黑,長得略顯瘦削。他剛剛把保險行業的工作給辭了,用阿彥的話說:“做保險是為了撞車理賠能夠方便一些。”
這時,又進來一個人,大家叫他“阿強”。阿強目前的工作是在出入境機構打雜。“阿強是我們這裏玩車玩得最瘋的人。”阿彥說。
“玩得最瘋,不過技術不是最好,要說技術,有這位。”阿強指了指另外一個人,“他是上賽道的,我隻是不要命而已。夠不夠膽坐我的車啊?”
阿強的車是一輛用了十年的富康,排量1.4,小改了一下,據說極速衝到過190公裏/小時。車牌處也動了點小手腳,隻要車速上去了,車牌會自動被風吹得飄起來,然後就看不見了。以往在人們印象中,改車出去飆的都是有錢人,不過阿彥卻告訴記者:“其實很多飆車的人都沒太多的錢,車子也爛,因為車爛,才更有得改。”
坐阿強的車,整個人都會全神貫注起來。從小路插進大道的時候,阿強一手扶擋,一手猛打方向盤,速度之快叫人目眩。正當記者驚歎的時候,阿強自嘲道:“快什麽,真要有情況,兩個手都不會動了。”
路上有些堵,一輛公交車開得婆媽了一些,阿強讓半個車駛上了人行道,從右側超了過去。阿強一腳油門下去,十年的富康開出了難以置信的推背感,然後就像好萊塢大片一樣,隻見一輛玩命的車忽左忽右地穿梭於車流中。再次回到車行的時候,阿強刻意搞一個甩尾進庫。此時,阿強拿到駕照剛滿一年。
阿彥盡管沒有什麽錢,至少還有一輛車可以飆,而一些窮到沒有車的人,心裏也有一個“飆車夢”。
在北京金港賽車場舉行的04賽場邊,一位個子不高、皮膚黝黑的男孩在一群打打鬧鬧的人中顯得不合群。他叫候風臣,今年22歲。和安鵬一樣,也是以個人名義參加比賽的。有所不同的是,他沒有自己的車,是乘坐公交車,花了近兩個小時才來到比賽場地的。
候風臣老家在山東德州農村,“我7歲就開始開拖拉機”,候風臣這樣介紹他的駕駛生涯。盡管家庭背景和安鵬等有著很大的差異,但是對賽車的喜愛是一樣的。
兩輪比賽下來,候風臣的成績距最好的差了兩秒多,晉級無望。而他的臉上還是非常平靜,甚至都不願主動去問自己的成績。“我就是性格太靜了,才會喜歡賽車這種瘋狂的動感。”
高中畢業後,原本考上青島一所大學的他,不喜歡所上專業,8個月後,退學,然後跑去了上海一家賽車場。在那裏,他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以為會離當車手的夢近一些。“結果連車隊的門都沒有摸到。”候風臣自嘲說。
現在北京打工的他,一個月能掙1300元。這距離攢錢買一部車實在太遙遠。“我總覺得我身上有當車手的天賦,總想有人來挖掘我。”
江湖大哥
吃飯時,阿彥接了一個電話。掛斷後,他麵露喜色地說:“今晚浩哥要出來。”
“浩哥”這個名字,記者在廣州的時候就聽阿湯介紹過。“最早在這個玩車的圈子裏,浩哥就是挑頭的人,大家都跟他混。”1990年代,浩哥曾是中國黃河車隊的賽車手,說起浩哥,阿強也收斂了一些銳氣,“曾有一次,我跟著浩哥他們的八輛車一起開去吃夜宵,我夾在中間。開著開著,前麵四輛車已經沒了,再開一會,後麵四輛也沒了,抄別的路走了。等我到的時候,浩哥已經吃完夜宵,他問我怎麽這麽慢?我隻好說迷路了。”
阿彥也心悅誠服:“我從來跟不住浩哥的車。”
“浩哥家有的是錢。”阿彥、阿強異口同聲地說,“待會見到他,你就知道了。”
在深圳飆車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競速,集中在濱海大道、羅沙路等地,車輛相互挑釁,一般改裝車車主受到挑戰都會應戰;再一種是找個空地鬥技術,燒胎、飄移,愛好者有很多。
傳說中的浩哥終於來了。不知為何,今天浩哥大罵了他們一頓。“你死了沒所謂,你邊上那位怎麽辦?”浩哥手指阿強的女友,再罵阿彥:“聽說你上一次撞得很厲害,氣囊都撞開了,平時怎麽教你開車的?我現在開的是奔馳,每天都有很多寶來、飛度在我麵前飛過,我追上他,又怎麽樣?”浩哥又說了好多親眼見過的交通事故,還有自己的斷骨經曆,直聽得阿強的女友花容失色。
“你慢慢開,一輩子不出事,我就說你厲害。”浩哥說:“我不會聽到,哪天飄移把車尾撞了,哪天飆到時速300差點翻車了。我也經曆過你們這個階段,現在我要告訴你們,馬路上別玩了,要玩車就去賽場。”浩哥這一番話,如一壺涼水澆在阿彥、阿強的頭上。兩人興致全無,今晚的第二次活動也宣告泡湯。
浩哥都這麽說了,他們當然不會再去飆。但車一啟動,還是那個動作,還是那個節奏,飆車的感覺已經融入了他們的血液中,已經成為了駕駛習慣的一部分。
“除了開車,我沒有什麽本事可以讓普通人感到驚歎了。”這是阿彥的價值觀。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8322/18322846.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杭州龍井山成為飆車族最熱的賽場。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8322/18322847.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2008年3月,胡斌站在掛著“bin”牌愛車前。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8322/18322848.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出現在杭州“5·7”飆車肇事現場的飆車手。
杭州“5·7”飆車案後,網絡上廣為流傳的一張照片,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經,江銀就在上麵。
江銀的身份很特殊。他是改裝車店“車世界”的合夥人,而胡斌是他的老客戶。5月7日車禍次日,杭州《都市快報》用了“富家子弟把城市道路當F1賽道”做標題。
而在此後,杭州交警展開了對市區非法改裝車的大清查。媒體和警方的電話,都不斷地接到市民類似的電話:“我剛才聽到XX路上,又有很響的發動機聲音,他們肯定又在飆了!”
在受到牽連的幾名車友眼裏,覺得媒體有失偏頗。FDS汽車俱樂部股東、27歲的翁振華說,“平時開的車子,馬達聲會很響,被人誤會成我們在飆車。”
5月23日,江銀開著朋友的法拉利,經過杭州文二路。“60公裏/小時的速度,這車的發動機就響得震耳。”江銀說,“你查查,每年那麽多車禍死人,有多少是玩賽車的人闖的禍?”
2008年,杭州交警部門共查處超速624930起。在飆車族中,一年“吃”10餘張罰單,是家常便飯,這裏麵還不算他們加速逃過交警的。
以前,胡斌每次去“車世界”,朋友們都會叫他“小鬼”。圈子裏,他是年紀最小的一個。“勸他不要在市區開得太快,但他沒聽進去過。他覺得自己的技術很棒。”江銀對這位小兄弟今後的前景很是擔憂。
在不少年長一些的飆車愛好者看來,胡斌“頂多一個玩街車耍帥的小鬼頭!”
然而,正是這個小鬼頭,把“飆車界”掀起了軒然大波。“飆車”也成了需要重新定義的詞匯。
事實上,杭州是最早試圖規範飆車行為的城市之一。2006年出台《關於禁止機動車飆車等有關事項的通告》(簡稱《通告》),其中規定,“飆車是指以競技、追求刺激、娛樂或者賭博為目的,機動車在道路、廣場、校區等地方超速行駛,嚴重影響社會秩序和道路交通安全的駕駛行為”。
然而,這條通告由於缺乏具體操作性,而流於紙麵。對此,浙江省公安廳副廳長張景華5月31日表示,“我們現在準備出台一個標準,以便在執法中準確認定飆車行為”。
事實上,即使不對“飆車”這個詞定義,“超速”這個詞的意義是確定的。
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條款,公安部明確要求,對超速20%以上的車輛,要依法從重處罰,超速50%以上的車輛將直接吊銷駕照。公安部要求,每個交管大隊至少要設置兩處查處超速行駛的測速點,每天測速時間不得少於6小時。對超速50%以上的要依法從重處罰。
杭州交警根據新《交通法》的規定,向社會公布了杭州市區各測速點的詳細資料。
“對我們來說,測速點地圖早在心裏了。”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車友說,他與胡斌屬於同個圈子,並喜歡在街道上飆,“現在也有監控測速設備的電子狗,新裝多少我都不怕。”
“現在,中河高架橋和龍井山,應該是杭州目前最好的飆車地點了。”這名車友說,“但無論上高架或龍井山,晚上10點後行動(飆車),基本能萬無一失,那時交警都下班了,路上車子也少,隻要在測速點附近控製下車速就OK了。”
而對飆車,杭州交警景區大隊的一名民警說,他們也有自己的苦衷,“交警不能追擊飆車車輛,因為怕出次生事故。雖然很早就規定要嚴查,但我們執行起來卻困難重重。”
沒有改裝,就幾乎沒有飆車。汽車改裝在飆車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不管怎麽遊說,陳震都不願意透露自己汽車修理廠的位置。事實上,汽車修理和汽車改裝業務同時開展,是不少汽車修理廠賺錢的秘笈。
在經曆了很長的“地下”狀態之後,去年10月1日,公安部新出台的《機動車登記規定》允許機動車部分改裝,包括車身顏色、更換發動機、更換車身或車架,改裝車主隻需向車管所申請變更登記。這一規定,使北京汽車改裝業由“地下”轉入“地上”。
像陳震這樣半路出家的“飆車高手”順利轉型為“改車高手”。他所認識的改車就是“我改裝成性能指標更高的配件,安全性當然就高了。”
然而,北京市公安局車輛管理所張濤撰文分析:“性能指標可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可能對其他性能造成不良影響,綜合性能發生改變,使車輛整體性能或特征與出廠時不一致,從而不能滿足車輛運行安全技術條件,產生安全隱患。”
在國外,汽車改裝後必須到專業機構測評,過關後才能上路。具有賽車功能的改裝車,隻能到專用場地。由於缺乏測評機構,國家對改裝細節沒有具體標準,導致“改裝車市場處於管理真空”。
隻要有空閑,阿強一般都會來這家改車行,即使隻是幹耗時間也樂意。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8322/1832284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阿強和阿彥平時最常聊的話題就是對各個牌子的汽車品頭論足。
盡管無法進行詳盡的調查,“二環” 事件顯然成為了北京地下飆車活動的一個轉折點。從那以後很少再有大規模公開集結的飆車活動了。一直熱衷於觀察北京飆車的網站編輯張淼說,“現在飆車的,都是18、19歲左右的小孩。隻是沒有了那時的熱鬧。”
張淼認為,飆車隻不過是年輕人揮霍青春的途徑,跟貧富關係不大,“過了那個年齡段,大多數人也就慢慢覺得沒意思了。”
而在張博看來,飆車的樂趣之一,除了飆車本身以外,眾多的觀眾在抵達終點後的喝彩也是非常重要的誘惑。“那樣非常有麵子,就這樣默默地跑完,也沒多大意思。”
對於胡斌的未來,張博肯定地認為,他以後還會繼續飆車。“就像前幾年的我,天塌下來也攔不住。”
胡斌已被羈押一個月,杭州媒體並未放鬆對該案的關注。當事雙方的父母和律師,依然是各媒體持續關注的對象。
“現在就等他(胡斌)的判決結果了,怎麽說,大家都是朋友一場。”江銀說,“不玩車子,做人還有什麽樂趣?
第一次參加比賽的候風臣,坐著公交車回到了自己打工的住處,經過這次比賽,他有了新的想法,他決定花錢去健身房鍛煉身體,“我覺得我的臂力、頸力都不夠,這怎麽能當好一名車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