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老板撤出股市樓市 投資百億轉戰新能源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江浙老板賭油 新能源教授身價千萬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訊

  國際油價衝擊100美元,替代能源的巨大產業價值再次凸現

  一名歸國教授,10年潛心研究新能源開發,終握核心技術並導入產業化

  一群江浙老板,從股市樓市撤出,轉戰新能源領域,重金下注

  是教授 也是公司大股東

  11月21日上午,劉錦超要完成兩件事:一是和學生們討論學術報告;另外還要接待宜賓縣相關部門的負責人,談建設生產基地事宜。
“短時間內完成這兩種不同思維的轉變是一門藝術。”打理完一上午的事情之後,他微笑著坐到記者麵前。

  劉錦超是四川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的教授,每年他都要帶五到六名博士生。他的另一個身份則是兩家公司的技術總監和第一大股東。

  學生中都流傳叫他“老板”,但他在實驗室裏卻已經幹了十幾年。上世紀80年代,他是國內第一批考取杜邦獎學金的留學生,從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拿到博士學位歸國後,他主要從事汙水處理方麵的研究。到1997年左右,他開始進入汽車液體替代燃料這個全新的領域。

  “目前全世界都還沒有專門的新能源學科,我所學的也隻能算與新能源沾了個邊。”劉錦超介紹,在新能源迅速興起後,奔向這個領域的專家的背景也是千差萬別。

  2002年,川投集團曾成立過一家川投博士創新科技開發公司,試圖開發新能源,此時在業界已小有名氣的劉錦超被聘為該公司的總經理。

  “在國外時,我曾與這樣的新能源公司合作過,但當時國內做新能源的依然是鳳毛麟角。”他回憶,當時他邀請包括美國同學在內的一大批專家,建立了多個試驗小組,並領隊參加各種科技展會。

  然而,好景不長,還未滿一年,川投就因高層人事變動,整個集團戰略轉向。新能源這一塊被完全砍斷。劉錦超一年心血建立起來的科研項目資金鏈斷裂,研發宣告失敗。

  二度歸國 再戰新能源

  川投之敗後,劉錦超一度心灰意冷。“那個時候可以說是我人生的一個最低穀”,隨後,他遠走美國和新加坡。

  出國之後,劉錦超依然從事與新能源相關的工作。“當時美國、巴西以及歐洲的新能源開發已掀起熱潮,先進的技術不斷湧現。”看到國外的新氣象,他大受鼓舞。

  2004年,劉錦超帶著滿腔熱情和他所籌集的資金再次歸國。2005年,他的技術研究趨於成型,他和幾個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共同成立了四川循環科技有限公司,同時被召進公司的還包括先前川投團隊的研究成員。

  “這個公司的研發能力非常強大,同時也運作非常特別。”劉錦超介紹,公司的科研力量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川大。他與學校簽訂了協議,公司負責科研投入,並享受研究成果,學校則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大量經費,同時可大大推動學科發展。

  循環科技最先主要從事煤製甲醇汽油方麵的研究。“煤炭與石油之間存在巨大的價格差異,最初搞新能源的資金幾乎都把目光瞄準以煤為生產原料的甲醇。”據介紹,當時甲醇汽油的成本不到成品油價格一半。在利益的驅動下,劉錦超們砸入巨資,開始在樂山興建試驗生產線,進行汽車實地試驗。

  到去年,他開始重點攻克燃料乙醇。“我們原本以為,以植物為原料的燃料乙醇成本高昂,短期內難以適應市場,但油價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漲得快。”

  他選擇的是適合四川實際情況的紅薯製乙醇。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川大的生物工程專家蘭先秋和留日博士李建民等人。

  技術注入 股權體現身價

  一年後,劉錦超取得了成果。他的團隊創立了無需高溫的“紅薯燃料乙醇介觀一步法生產新工藝”,該技術首次實現免蒸煮的酒精發酵。

  “我們的常溫發酵過程不用蒸煮,又不影響效率。”劉錦超稱,這項技術使生產成本降低了20%以上,同時大大減少了對環境的汙染。

  在他的帶領下,記者跟隨來到川大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一間不到30平方米的實驗室,他們製作的一條完整試驗生產線已經就緒。“別看它構造簡單,鮮紅薯在這裏隻需3天就能自動變成汽車燃料。”

  這一技術在今年9月中旬得到鑒定,由四川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閻文昭任組長的鑒定委員會稱,該項技術已經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建議“擴大實驗規模,積極推進工業化應用”。

  與此同時,新能源投資資金也找上門來。劉錦超透露,循環科技約80%的股權已經陸續被幾個投資者認購。僅此,他就套現數百萬元,而且他還成功的保留了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地位。

  “前期的試驗投入幾乎耗完了我所有的積蓄,現在我終於開始盈利了。”劉錦超介紹,循環科技公司始終是以科研為主,隻出未進。但是,隨著核心技術的掌握,這個公司的價值也就體現出來了。

  百億熱錢 江浙商人盯上新能源

  劉錦超承認,雖然技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時至今日,循環科技公司仍然沒有賣出過一升油。
也就是說,公司在市場運營方麵還是個未知數。那麽是誰又在大膽買單?

  這種奇特的“盈利模式”背後實際上是一群義烏商人在猛“頂”。“現在,好的新能源技術根本不愁找不到‘伯樂’。”他透露,目前國內已經出現一批以江浙商人為主體的新能源投資隊伍。接手他公司八成股權的正是幾個來自浙江義烏的商人。因為投資人要求,他拒絕透露具體情況。

  據稱,這些投資人大多從事傳統行業,並且有很多資金是從樓市退出來的。劉錦超預計,其規模可能接近100億元。因為他們的活動逐漸頻繁,國內開始形成了比較統一的行情:每萬噸的燃料乙醇技術價值約在1500萬元左右。

  中科院生物研究所專家趙海也證實,去年以來輾轉於新能源的資金在迅速增加,“雖然很多企業和科研機構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技術力量,但這個行業必須要有組織成型的生產體係,因此‘熱錢’大多選擇收購股權,而不是技術。”他分析,國內新的車用替代能源技術還將走俏,在國際油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行情看高。

  “玩技術概念並非我們的目的。”劉錦超一直強調,他最終的目標是建立真正的新能源生產廠。目前,在循環公司的技術開發已基本成型,他正在籌建一家負責運營產業的公司。“公司核名已經完成,目前正在做工商驗資,”他稱,新公司依然是由幾個義烏商人的資金在推動。新公司的出資額將達到3500萬元,他本人則是以技術要素入股,協商後,他所占的股權比例達到40%。若以此計算,他的身價將一舉超越1000萬元。

  最快半年 開始正式賣油

  在車用替代能源發展過程中,油價是命脈。

  “這是一個蹺蹺板,石油坐一頭,我們坐的則是另一頭。”劉錦超如此比喻。在他看來,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他涉足這一塊的研發以來,整個行業實際上就是在和油價博弈。“之前川投砍斷新能源研究也受到當時每桶不到30美元低價油影響。”

  他認為,這個蹺蹺板的平衡點就是國際油價達到70美元。從另一個角度講,隻有在原油價格達到每桶70美元以上,相應的替代能源才具有市場競爭力。

  他為紅薯製燃料乙醇算過一筆賬,生產一噸燃料乙醇的成本約為4000~4500元。11月1日,國家發改委在控製價格的前提下,已把汽油的平均零售基準價提至5980元/噸。“即使不領補貼,生產燃料乙醇也已經可以賺錢。”

  搞了10多年新能源,劉錦超未賣出過一升油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產業政策變動頻繁。無論是甲醇汽油還是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在產業政策上都曾經曆過大的改變。

  如今,直接煤變油基本被否定,發展甲醇和二甲醚的政策也主要傾向煤炭資源豐富的山西和陝西地區以及神華集團。受此影響,劉錦超早期投入研究的甲醇汽油項目也基本擱置。同樣,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發展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產業政策也遇到了極大的變化。國家已經叫停了以糧食為原料的能源生產項目。以紅薯、木薯、麻瘋樹、蓖麻等非傳統主流糧食作物的能源轉換項目得到鼓勵。

  在產業政策已經較為明朗的情況下,國內包括各大石油企業在內紛紛製定了新能源計劃。日前,中石油就透露,將在四川新建60萬噸紅薯燃料乙醇以及10萬噸麻瘋樹生物柴油項目。

  “現在,整個新能源行業的公司都在‘搶先’了”,劉錦超透露,他的造油計劃也有了明確的時間表。最快在明年5月,他將在資陽、宜賓等地建成年產規模1000~2000噸的燃料乙醇生產線。

  “屆時上千輛汽車將可用我生產的油。”劉錦超躊躇滿誌。(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