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大裁員,揭開英特爾千億賭局敗相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這場大裁員,揭開英特爾千億賭局敗相

 

2021年2月,帕特·基辛格被任命為英特爾第八任首席執行官,就像當年喬布斯重新執掌蘋果時一樣,基辛格也準備了一次“回歸演講”。

之所以說是回歸,是因為他曾是英特爾的首任CTO(首席技術官)。那一年,他剛滿26歲。

這位工程師出身的CEO在現場展現出了絕佳的演講技巧,全程慷慨激昂地向英特爾的員工介紹自己的宏偉藍圖:我們不僅要在芯片設計上保持領先地位,還要重拾芯片製造的業務,將來甚至要為其他公司造芯片。

隨後三年,英特爾先後重啟代工業務、提出IDM 2.0模式、收購Tower半導體……還有圍繞業務部門之間的各種重組與整合齊頭推進。

盡管在這個過程中,他屢屢被華爾街的分析師們警告,公司的財務負擔已經有積重難返的跡象。

但基辛格仍願意賭上一切,在他看來,芯片製造將幫助英特爾重拾當年的“技術自信”。

不過,投資者們似乎已經失去了耐心。

美東時間8月2日,英特爾開盤後股價大跌26.06%,創下自1982年以來的最大跌幅。盤後,標普直接將英特爾列入“負麵信用觀察名單”。

英特爾所遭受的暴擊來源於其發布的一份財報,2024年第二季度,該公司營收128億美元,同比下降1%;淨虧損16億美元,而上年同期的淨利潤為15億美元。

與財報一同發布的,還有一份100億美元的“成本縮減計劃”:英特爾將在全球範圍內裁員約1.5萬名員工,並暫停向股東派發股息。

命運似乎與這家藍色巨頭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自去年生成式AI爆火後,英特爾是最早推動端側AI及邊緣計算的芯片公司,也是率先提出“AIPC”這個產品類別的公司。

但就當同行們靠著AI賺得盤滿缽滿時,這個“藍色巨人”的一隻腳,儼然已經踏出懸崖邊上。

基辛格,真的賭輸了嗎?

01 技術極客的“撥亂反正”

如果回顧英特爾過去十幾年的發展曆程,或許大概能理解為什麽基辛格要以“All In”的姿態去發展芯片代工(製造)業務。

2006年,喬布斯找到時任英特爾CEO的歐德寧,詢問對方是否願意為蘋果的一個絕密項目供應芯片,在對市場需求及成本進行簡單評估後,他婉拒了喬布斯。

後來,歐德寧在接受《時代周刊》采訪時說出了那個“絕密項目”的名字——iPhone。

有許多人將英特爾的衰落歸咎於10納米工藝製程難產,但實際上與iPhone的擦肩而過才是英特爾進入21世紀以來最大的戰略失誤。

某種程度上,這一事件甚至直接改變了世界線,因為從那時起,大量的半導體產能開始湧向台灣,以英特爾為代表的美國芯片代工企業,幾年後便淪為追趕者的角色。

歐德寧退休後,繼任者科再奇強行把公司推向移動端業務,在花費12億美元重組部門後因“桃色醜聞”被董事會解雇,接替科再奇的鮑勃·斯旺,曾被評選為“美國最佳年度財務官”,但對技術一竅不通,以至於曾在財報發布後的電話會議上表示,“我們可能要讓台積電幫忙生產芯片了。”

當基辛格接手英特爾時,這家芯片巨頭公司全然沒有往日風采,曾經引以為豪的“工程師文化”也已千瘡百孔。

因此,他首先想到的是為英特爾重塑以技術驅動的企業文化,落到執行層麵上,就是重建芯片代工業務。

為此,基辛格還提出了一個名為IDM 2.0的設想。

所謂IDM,是指從芯片設計,到製造,再到封裝測試全部包辦的半導體垂直整合型模式。與之對應的是,以台積電為代表的Foundry模式(晶圓代工),還有以AMD為代表的Fabless模式(無晶圓廠,隻做IC設計)。

而更進階的IDM 2.0,就是堅持自己生產芯片的同時,也為第三方芯片設計公司提供代工服務,同時把部分製程芯片交給其他代工廠,來實現對自家工藝的補充。在這個設想下,這種“混合模式”在產能分配與產線調整上更加靈活,非常適用於多元化產品開發。

基辛格提出的另外一項戰略則是“四年五製程”,即從2021年到2025年,逐步攻克Intel 7、Intel 4、Intel 3、Intel 20A和Intel 18A五個製程節點。如果進展順利,理論上英特爾明年可以追趕上,甚至小幅領先台積電。

當然,這些激進的設想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投入。

在芯片製程處於55/65納米的時代,一座12寸晶圓廠的投資大概在20-30億美元左右,但當芯片製程走入3納米、2納米時代,這個投資變成了天文數字。

以英特爾目前在俄亥俄州興建的兩座晶圓廠為例。在2022年破土動工時,英特爾表示該項目投資為200億美元,而就在一周前,英特爾表示需要為這個項目再追加80億美元的投資。

按照英特爾的規劃,他們在俄亥俄州預留的土地,可以再建設6座先進製程晶圓廠。

02 遙遙無期的“2030”

目前英特爾新擴充的產能中,最快也要等到明年才能投產,那在此之前,麵對巨額投入所導致的虧損問題,英特爾該如何向投資者交代?

基辛格曾在公開場合中,多次提到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2030年。

按照他的設想,照他的估算,6年後英特爾將製造出能夠集成一萬億枚晶體管的芯片。作為對比,目前市麵上能夠買到的最強消費級顯卡RTX 4090,其晶體管數量為763億。

同時,基辛格強調,代工業務也會在那一年實現盈虧平衡。言外之意,隻要熬到2030年,日子就會好起來的。

當然,基辛格也明白,光靠畫大餅是不夠的,任誰都無法接受連年虧損的狀況。於是,這位“技術極客”想出了三條“陽謀”來解決代工業務帶來的問題。

首先是舉辦代工服務大會(Foundry Direct Connect),向外界展示自身的技術實力,同時給投資者服下一劑定心丸。

客觀來說,盡管英特爾在芯片代工的市場份額上遠遠落後於台積電,但其在代工服務大會上所展現出的技術實力非常出色。

比如RibbonFET柵極全環繞場效應管,以及PowerVia背部供電網絡。簡單地說,前者可以推動芯片上的晶體管尺寸進一步微縮;後者則是將芯片的電源線及信號線移植到晶圓背後,從而降低功耗。

或許是基辛格的改革立竿見影,亦或許是英特爾仍具備強大的技術底蘊,總之在芯片服務代工大會後,業界對英特爾開始有了信心。

不過,光是亮肌肉還不夠,必須得從財務報表上做點文章。

從2023年第一季度開始,英特爾調整了折舊標準,將部分資產的折舊期從5年調整為8年,這就造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由物業廠房及設備構成的固定資產金額變高,而同期的折舊費用卻降低了。

以2021年Q1為例,期內英特爾固定資產為573.3億美元,24.54億美元,而到了2023年Q4,期內英特爾固定資產攀升至999億美元,折舊費用卻降低到21億美元。

從這裏也能看出,英特爾近年來的投資有多麽誇張,其固定資產在三年的時間裏增長74%。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英特爾還從今年二季度起,對代工業務營收做了新的披露標準,現在內部抵消項也被納入晶圓代工業務的營收之中,避免由晶圓代工產生的虧損分攤給其他業務部門。

除上述調整外,英特爾還將部分業務部門做了拆分,從而使他們能夠獨立核算。比如自動駕駛部門Mobileye、FPGA芯片業務部門Altera,還有就是最重要的IFS部門(晶圓代工業務)。

總的來說,在投入逐年激增的背景下,基辛格幾乎把能想到的辦法都用上了,但就像按下葫蘆浮起瓢一樣,當晶圓代工業務開始走向平穩的時候,另一邊自家的“主業”又受到了挑戰。

03 為他人做嫁衣?

“AI將通過雲與PC的緊密協作,進而從根本上改變、重塑和重構PC體驗,釋放人們的生產力和創造力,我們正邁向AIPC的新時代。”

2023年9月,在Intel On技術大會上,基辛格做出了這樣的判斷,這也是行業中首次出現“AIPC”這個概念,在英特爾的帶動下,行業中一眾PC OEM廠商跟進,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AIPC遍地開花。

那麽作為始作俑者的英特爾,有吃到AIPC的紅利嗎?

至少現階段來看,似乎還沒有。2024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期內英特爾CCG部門(客戶端計算事業部,可理解為PC芯片部門),實現營收74.1億美元,同比增長 9.3%,是該公司各業務中唯一增長的一項。

不過,目前CCG部門的盈利狀況可能並不樂觀,英特爾首席財務官David Zinsner在財報發布後的電話會議上表示:“第二季度毛利率受到AIPC產品加速增長帶來的負麵影響。”

而在未來,AIPC芯片的研發費用可能會進一步提高,根據英特爾的計劃,產品部門正在18A工藝節點上加速開發新的AIPC芯片。

要知道,Intel 18A是在去年剛完成首批流片的工藝節點,基於這個節點進行消費級產品開發,勢必會大幅提高研發費用。基辛格也直言不諱地表示,“這會對當前利潤造成影響,但將有助於未來發展。”

在英特爾承受高額研發費用的同時,行業內的競爭對手也在進行高位壓迫。

今年5月,在微軟Build開發者大會上,微軟攜手高通展示了“Copilot+PCs”的組合,在主機廠發布的首批產品中,全部搭載了高通驍龍 X Elite/X Plus芯片。

這枚去年10月發布的芯片,由台積電4nm工藝製程打造,搭載了全新定製的Oryon CPU,在4+4+4的三叢集中,12顆核心的主頻均可達到3.4GHz,其配備的NPU具有45TOPS的算力,集成的Adreno GPU也能提供4.6TOPS算力。

相比之下,目前在AIPC上普遍搭載的英特爾酷睿Ultra總算力約為34TOPS。

在前不久結束的ChinaJoy上,AMD也露出了獠牙。這家英特爾最直接的競爭對手,宣布首批搭載銳龍AI 300係列處理器的PC開始上市,該係列芯片配備了號稱“移動端最強 NPU”的 XDNA AI NPU,NPU 算力可達 50 TOPS。

盡管英特爾仍然把持著PC端的頭把交椅,但高通和AMD等公司也展現出了危及英特爾行業地位的實力。

另一邊的DCAI(數據中心和AI,可以理解為服務器芯片)業務部門,情況同樣不容樂觀。2024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該部門實現營收30.5億美元,同比下降3%。

可以橫向做個對比:英偉達在2025財年第一財季(截至本年度4月28日),數據中心業務營收達22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27%;AMD數據中心業務在第二季度營收達28億美元,同比增長115%。

英偉達的一騎絕塵,AMD的奮起直追,英特爾能否在基辛格的帶領下殺出一條血路,還有待觀察。

04 寫在最後

在“技術官僚”這個身份之外,基辛格還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名為《平衡的智慧》,分享自己如何平衡“工作、家庭,以及與上帝的關係”。

書中他把自己比作成“兩手拋接三個網球的雜技演員”,他要求自己在三個場景中必須遊刃有餘,不能讓其中任何一個“掉下來”。

然而,如今的英特爾幾乎沒有任何平衡可言。

一方麵,這個芯片巨頭仍具備相當強大的技術實力,無論是即將問世的Meteor Lake、Gaudi 3芯片,還是“四年五節點”的規劃,都足以證明這一點。

另一方麵,這些海量資金砸出的技術革命,在耗光投資者的耐心後,仍不知道何時才能轉化為實打實的收益。

而對於基辛格來說,無論是芯片代工,還是AI芯片,他都不可能放棄,因為前者代表英特爾的根基,後者代表著英特爾的未來。

現在的英特爾,就像是一輛油門踩到底的戰車,但它究竟會衝向終點,還是途中拋錨?作為駕駛員的基辛格,還沒能給出答案。

灣區範兒 發表評論於
美國高科技企業大裁員, 水深火熱,中國人千萬不要來留學旅遊移民,留在中國最安全最有前途。
River_Hudson_NY 發表評論於
不是DEI,是印度外包。 洛印占據了應該留給當少數族裔的名額,是BLM的最大受益者因為他們的膚色和非洲美國人相似。這些外包公司貪得無厭的搞職場詐騙近20年,印度教政客煽動仇華,背後就是去基督化的陰謀和納粹主義的回歸。
三心三意 發表評論於
DEI 害死了英特爾,就像害死波音一樣
River_Hudson_NY 發表評論於
把種族主義帶到高科技領域,招聘歧視華人工程師,現在自食其果。
一個頭兩個大 發表評論於
製造業在美國沒有出路,除非造武器。蘋果就是清楚地看到這一點才把製造部分委托給了台積電富士康。玩慣了金融的老爺們怎麽能看上製造業這藍領工作啊。
Chinucks 發表評論於
Intel沒戲。晶片製造成本是台積電的三倍,如何競爭?除非美國對台灣韓國的晶片加200%的關稅。
novtim2 發表評論於
INTEL如果不換上個像蘇大媽那樣真正懂半導體的能幹的華裔;股票會到達5美元。

目前的CEO根本不懂技術;一個不懂技術的在26歲被提名為CTO,可見INTEL當初多麽荒唐;現在要為這麽多年來的荒唐事買單---
直待淩雲 發表評論於
收購阿爾司通的是GE,不是GM
glaciers 發表評論於
台海戰爭可能離我們越來越近,拯救英特爾的唯一可能是戰爭。
說實話的男人 發表評論於
如果這人真的聰明, 當年也不會去Li你Lincohn Tech, the Univ. of Santa Clara
矽穀工匠 發表評論於
從這個人舔拜登把晶片廠放在鳥不拉屎的俄亥俄,就知道是個傻子。
jinzhengping 發表評論於
已經賣了二個圓晶廠了 賣家當過日子啦 再過幾年就被拆解啦
anchoret98 發表評論於
2015年,GM 與司法部合作,成功收購了法國阿爾斯通的電力業務。

Intel 也別太死心眼兒。
背後有美國政府的全力支持,完全可以複製一下以前的成功案例。
何西2017 發表評論於
這位CEO要麽就是沒有能力完全不懂芯片製造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加班加點,要麽就是賭台海戰爭,芯片定製不得不回歸
無煙煤 發表評論於
這位基新格就像那位中國人民老朋友的基新格,都喜歡誇誇其談,但眼光真的不行
jw2009 發表評論於
美國政府希望芯片能夠在美國國內製造,起碼美國要有能夠製造芯片的公司以滿足美國的部分需求,英特爾應該是美國政府鼓勵的首選。
旁觀者XWY 發表評論於
應該說東亞人適合大規模芯片製造,耐操。
體製內 發表評論於
芯片以後還得讓台灣人來幹,白人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