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唯,這個名字讀起來很順口,姓是四聲,名是二聲,很符合中國人發音的習慣。但是,這個名字引起的聯想卻是複雜的。自從2006年5月,竇唯在某報社門前怒燒編輯私家車以來,他就與癲狂、怪癖、潦倒等這些判性嚴重的詞匯聯係在一起。間或有少數圈中人和媒體告訴公眾,其實他很好相處,其實他一直都很努力。但是大多數人依然對他心存固有的觀念。
2007年9月7日,“燒車事件”在北京宣武法庭進行了開庭審理,本報記者第一時間聯係到人在深圳的竇唯,在一段並不順暢的對話後,記者與竇唯都選擇了麵談。(見9月12日版權頁“娛樂圖片編年史”)
9月12日,在竇唯回京的第二天,本報記者與其進行了近兩個小時的交談。竇唯很平靜,很坦率地講了很多,即便提到那些讓他不快的人和事,他的臉上也是平和的,頂多眼神裏透露出一些不屑。
而記者也試圖以最合適的距離去看待這樣一個曾經對中國流行音樂有重要影響力的人,這樣一個注定成為日後中國娛樂史的標誌性人物的人。
記者有些擔憂的是,竇唯依然有幾分像驚弓之鳥,長期被誤解的狀況讓他堅持“陰謀論”:陰謀依然存在,燒車事件也許僅僅是個序幕。而又讓記者放心的是,竇唯說:“音樂是我安身立命的根本,我現在38歲,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達到這樣的數字。”
采訪結束後,記者的情緒依然處在不能明說的複雜狀態中,一如竇唯這個名字指代的全部細節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