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孫海平發掘劉翔始末 飛人竟有超級管家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作為中國第一教練,他改變了一項技術傳統和一種榮譽傳統。作為第一超級大總管,他用一張張病曆單,來告訴同事他所承擔的壓力。

  大阪田徑世錦賽之後,凱迪拉克給劉翔和孫海平各準備了一輛新款車,劉翔的車牌號是“1288”,孫海平的是“1277”。

  12秒88是榮耀,12秒77是期望。

  這是兩個為數字活著的人,他們矢誌不渝的目標就是讓單位跨欄的耗時量以零點零幾秒的速度減少。

 馬俊仁在上個世紀幹過類似的研究,他帶領一幫姑娘,試圖讓單位長跑的耗時量以幾秒的速度減少。他在全運會和斯圖加特世錦賽上成功了,集團性披金奪銀、破世界紀錄的壯舉,讓他的“馬家軍”斬獲三輛奔馳車,讓他自己成為各類報告演講會的主角。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070918/Img25220578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lub.'>
孫海平與劉翔

  但是神話消失得很快。

  女子中長跑重新被歐洲或非洲統治,邢慧娜後來在雅典奧運會上奪金頗多意外,而被寄予厚望的孫英傑則一頭栽進尿瓶子。那種刺激到民眾頭上的自豪感,變成更深的失落。就像陸大安被外國大力士踢下擂台,就像跳高天才朱建華以世界紀錄之軀隻斬獲奧運銅牌。劉翔也曾被視為一朵耀眼的曇花。

  人們看到他像跳躍的風,以12秒91的平世界紀錄成績,刮過雅典城的田徑跑道,歡天喜地了一陣子,然後自然而然地擔心潮水會凶猛地退去,正如它曾凶猛地到來。

  雅典奧運會後的2005年,是人們的觀望年。人們擔憂亞洲的這棵獨苗在阿蘭·約翰遜、杜庫裏、阿諾德、特拉梅爾等高手的聯合摧殘下,進入枯萎狀態。人們呼籲,讓劉翔趕緊地回到訓練場,別參加什麽商業活動了。

  這一年,劉翔將成績保持在了13秒到13秒10之間。

  人們視此為有競爭力的表現,卻並不奢望劉翔有更大的突破。就是劉翔自己,也對打破12秒88的世界紀錄三緘其口,大打棉花拳。

  但在2006年的洛桑田徑大獎賽上,在亞洲人民都睡著了的時候,劉翔突然把紙捅破了。12秒88,天下第一。然後就是今年,大阪,被上帝踢到第九道的劉翔,逆轉特拉梅爾,奪取世錦賽冠軍,完成個人運動生涯的大滿貫。

  此時,看起來是長青樹的約翰遜帶著零個世界紀錄退隱江湖,杜庫裏逐漸泯然眾人,阿諾德和特拉梅爾時常也能在江湖上說說話,但沒有拿到足夠有分量的冠軍。而新起來的羅伯斯則處於某種可怕的搖擺狀態中。隻有劉翔在這江湖的起起落落中,幾乎始終站在前三的序列。

  誰也沒有撼動他。

  這個時候,人們開始相信劉翔。

  而再笨的人,也知道,這背後孫海平的分量。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070918/Img25220578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lub.'>

如今已霸氣十足的劉翔

  15歲的時候,劉翔留給孫海平的是一個瘦高的背影。這個從別的項目轉來練跨欄的少年,讓孫海平大感興趣。

  他找到劉翔的父母說:這是棵好苗子,如果不繼續練下去,就真的可惜了。

  孫海平說他看到了劉翔的“天賦異稟”:他跑步的節奏感和踝關節力量,先天出色。

  那個時候,人們相信已經帶出亞洲欄王陳雁浩的孫海平,具有將劉翔點化為國內名將的能力,但不可能相信,也不敢相信,就憑這隻踝關節,就可以蹬出世界冠軍。

  那個時候,孫海平還是一名手拿攝像機的學習型教練。據《新民晚報》報道,自從在1995年世錦賽上拍攝到阿蘭·約翰遜的訓練鏡頭後,孫海平嚐到甜頭,看到好一點的外國選手,就抓拍。幾年過去,錄像帶塞滿幾抽屜。

  同在抽屜裏的還有一些外國專業雜誌。擁有普通國內教練所不擁有的外語能力,使他能精確閱讀、精確翻譯一些專業文章。

  人們會想到,這是拜師學藝,沒有學生打敗老師的道理。

  但人們猜錯了事情的出發點,孫海平一開始的主要目的就是找黑人的漏洞。

  他會說:“歐美選手的優勢在於他們的身體素質,爆發力,彈跳力。”(早在帶“亞洲欄王”陳雁浩出國比賽時,他就一直對歐美選手的“倒蘿卜腿”驚歎不已),他會設計專門的訓練方案,讓劉翔在身體素質方麵盡可能追趕歐美選手,但更多情況下,他還是思考如何讓黃種人發揮出自己的優勢。

  結論是——“我們的優勢在於,身體的平衡和節奏感的把握,這是我們可以超越歐美選手的最佳突破口。”

  看來,他找到了這個準確的爆破口。

  很多人說,劉翔隻是因緣巧合的個案。

  在這次世界錦標賽上,劉翔的眼淚和一些出人意料的表現,讓國外記者感受到他“獨木難撐”的壓力。美國媒體描述,在北京奧運會前,沒有一位世界冠軍得到的宣傳和承受的期望能與劉翔相比。在這個第一次充當奧運會東道主、並把此次奧運會的成功當做自己民族驕傲的國家,劉翔是唯一的個人項目超級體育明星。與澳大利亞400米運動員弗裏曼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遇到的挑戰相比,現年24歲的劉翔麵臨的挑戰很可能是相似的,但卻更加大。

  而美國田徑協會負責人馬斯巴克也表示:“從未有一位運動員肩負如此沉重的期望負擔。在他參加的這個眾目睽睽的體育項目中,競爭十分激烈,因而不容犯錯。”但孫海平在大阪世錦賽上證明了他不是隻會栽一棵樹的人。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070918/Img252205784.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海平在訓練中

  110米欄,老大劉翔、老二史冬鵬,老三邢衍安,各自完成或靠攏自己的最好成績。史冬鵬這次跑出了13秒19的個人最好成績,這使他在世界欄壇突具競爭力。

  2006年亞運會前,史冬鵬開始有比較多的時間和劉翔一起跟隨孫海平訓練,結果亞運會上他跑出個人最好成績,今年上半年,在廣州二沙島上,劉翔和史冬鵬一起進行封閉訓練,主要負責指揮的,是孫海平,結果這次世錦賽三槍都跑出高水平。

  史冬鵬說自己的進步主要是節奏好了。

  劉翔好的恰恰也是節奏。

  節奏是孫海平阻擊黑人選手的法寶。

  現在,孫海平基本上以訓練劉翔的方式來指導史冬鵬和他的主管教練。孫海平盡量加強與史冬鵬自身教練蘆全彬的交流。他放手讓蘆全彬帶史冬鵬,而蘆也經常會把一些成功的經驗結合到史冬鵬的實際情況中去。

  孫海平說:“你看,大史在這方麵是不是需要改進一下?”然後,再由蘆全彬具體去指點史冬鵬。這樣效果很好。

  孫海平說他很有幸,因為至少在這屆世錦賽上,中國跨欄的整體水平明顯提高了。

  中國軍團有了點叫板美國軍團的意思。

  但孫海平看起來更自信於自己的技術,“以前是我們看歐美選手,但現在在男子短跨這個項目上,歐美選手要來看我們了。”

  在孫海平看來,不光是中國,還有日本,都出現了一批能把成績穩定在13秒50左右的選手,“如果再假以時日,再冒出一兩個尖子選手,完全有可能。”

  世錦賽一戰,他點石成金的能力已經得到共識。世錦賽之後,史冬鵬前往上海和劉翔一起訓練,其教練蘆全彬也一同前往。以備戰9月28日開始的上海黃金大獎賽。

  而此後,他們一起訓練的狀態,將延續到2008年奧運會之前。在這個過程中,田管中心將盡量為史冬鵬 創造比賽的機會。

  而北大學生邢衍安渴望孫海平指點的願望也異常強烈,但因為他是一名學生選手,目前就讀於北大,進行專業訓練還要和學校協調。

  邢衍安說:“我目前正在辦理休學手續,我希望能跟著他們一起練。為了2008年奧運會,必須放棄一些東西。”

  這種改革的結果,是一些記者的尊重。2004年雅典奧運會後,諸多跑劉翔條線的記者,總是恭恭敬敬地叫他一聲:“孫指導”;而從2005年後開始,一幹記者見到孫海平,已經發自內心地改口,開始跟著劉翔一起叫“師父”了。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070918/Img252205785.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劉翔在比賽中

  除了技術方麵的變革,孫海平還是劉翔的大管家。

  劉翔的父親劉學根至今仍然記得劉翔進隊的那一天,孫海平對自己的承諾:你放心,劉翔到我這裏,不僅僅是練跨欄,更重要的,是我會教他怎麽做人。

  師父的做人,也是劉翔印象最深的。在和師父接觸的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小細節裏,他都能體會到這點。

  劉翔總是感覺,在他接受采訪、給雜誌拍封麵照片,或者做其他幫不上忙的事情的時候,孫海平就會在一旁靜靜看著,眼神裏盡是笑意和溫柔。

  在大阪也是如此。一次在大阪機場,剛下飛機劉翔因為身體不適,並不願意接受采訪。

  但諸多媒體空等數小時,如果連一點采訪也沒有就回去的話,畢竟是一件非常難交代的事。

  這時候,同樣疲憊的孫海平就站了出來,一邊請媒體體諒劉翔,一邊有問必答。

  而之後的幾天,因為記者們都無法接觸到劉翔,而報道劉翔每天的動態又是每一個中國記者最主要的任務,孫海平又一次充當了“發言人”的角色。

  頭一次訓練,孫海平為了和記者們說上話,甚至被賽場保安驅逐。但之後,眾人就找到了一個穩妥的所在——熱身場地外的一片小樹林。孫海平每天都會如約出現在那裏,這種每天一次的碰麵,被記者們親昵地稱為“小樹林裏的約會”。

  一位來自東北的記者以前從沒有采訪過劉翔師徒,但通過和孫海平兩天的接觸,東北爺們豎起了大拇指:“孫指導,真的很平易近人,有如鄰家大叔。”

  但鄰家大叔再厲害,也無法阻止外界滲透來的壓力。誰叫他在中國,北京奧運會就要舉行呢?在2005年世界錦標賽取得銀牌之後,各種懷疑和議論就一直保衛著他。即便是他打破世界紀錄之後。

  在大阪,就算西方記者,也能從劉翔的眼淚以及抓狂的表現中,切身感受到了他的巨大壓力。在歐洲和美國的比賽前,總有人不斷提醒他關於北京奧運會的話題。這種話聽多了,會像病菌一樣,無孔不入地侵襲到他們的細胞中,形成巨大的壓力。

  壓力大時,劉翔會捂著腦袋,或者時常冷著一張臉自我暗示。但被內心的重壓煎熬著的孫海平,隻能用病曆單告訴他的同事們,這是他常常夜不能寐的結果:他的心髒房顫、早搏,在一段時期裏夜夜折磨著他。

  但麵對劉翔,他會告知:什麽都不要想,管好自己就行。

  “我隻要和師父配合好,其他什麽都不管。隻要師父喊我,我可以拎起包就走。”劉翔聽從師父的安排,甚至有時連出門比賽前一天,他可能都還不知道比賽到底在哪一天、什麽時間舉行。這一切都建立在孫海平的指揮上。也正因為如此,從日常訓練到吃喝拉撒,或者穿哪身衣服、哪雙鞋,都必須由孫海平來操心。“因為他哪怕是帶錯了一雙釘鞋都有可能影響比賽。好在我們在北京有馮主任(田管中心副主任馮樹勇)幫忙,在上海還有個助理,現在的情況已經比過去好很多了。但很多東西還是要我拍板。”

  “2008年一過去,什麽就都好了,”他苦笑著,“2008年,早點過去吧。”

  但現在,他還必須做好這個大總管。

  世錦賽結束後,孫海平是和劉翔一起回國的。劉翔隨即投入訓練,而孫海平也隨即將投入新的思考和研究中去。

  他做出的第一個舉措,就是參加完9月底的上海黃金大獎賽後,劉翔會將2008年的商業活動全部提前到今年做掉。“劉翔的大合同也就五個,這些讚助商的活動計劃早就提出,並列在我們的大計劃裏了。怕的就是其他一些社會活動,推也推不掉,把我們的訓練計劃全給打亂了。就像這次世錦賽之前,按我的想法,要安安心心地搞訓練,但還是沒能如願。這種情況下,就算是連哄帶騙地去了,劉翔還是免不了情緒波動非常大。其實別說他了,我都給弄得煩得不得了。” 通過這次世錦賽,孫海平已經可以肯定,要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奪冠,必須要有跑進13秒的成績。

  如今,劉翔已經完全具備了這樣的實力,但問題在於,如何讓他能進一步穩定下來?世錦賽比三槍,奧運會更是要比四槍。劉翔的起跑已有了顯著提高,但前三欄是不是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這一係列的問題,都是孫海平在白天監督完劉翔訓練之後,晚上要獨自一人默默思考的。

  他曾說劉翔的極限是12秒85或12秒86。這在目前看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像在當年,覺得奧運會冠軍和世錦賽冠軍是不可能染指的榮譽。

  但他一直走在不可能的理想之途上,理性地運轉著。

  他不是一招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