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威尼斯電影節側記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毫無懸念還是出人意料
  
  □本報記者 袁蕾 □實習生 黃婷 發自廣州
  
  “集中天堂裏所有的力量,都不足以保證每個人都高興。”——評審團主席張藝謀試圖安撫一個對評審會決定持異議的記者
  
  念奴嬌
  
  薑文
  
  
雲飛風起,莫非是、五柳捎來消息?一代人來、一代去,太陽照常升起。浪子佳人,侯王將相,去得全無跡。青山嫵媚,隻殘留幾台劇。
  
而今我輩狂歌,不要裝乖,不要吹牛逼。敢駕閑雲,捉野鶴,攜武陵人吹笛。我戀春光,春光誘我,誘我嚐仙色。風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
  
威尼斯電影節頒獎之後,薑文給南方周末記者發來短信《念奴嬌》,這是他在頒獎後填的詞——他的《太陽照常升起》輸給了李安的《色,戒》。
  
薑文喜歡用詩詞進行表達,之前他曾將新片的票房比喻為“青山”:“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五柳”是陶淵明筆下一個安貧樂道、淡泊明誌,精神不受物質世界困擾的讀書人——薑文和《太陽照常升起》本來是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大熱門,薑文也在出征前辦過一個不小的酒會,引得好友王朔嘲笑:“怎麽搞得跟結婚似的,這事不大啊。”  
  
  電影節沒改變什麽  
  
  
杜海濱也是威尼斯電影節的失利者,他的紀錄片《傘》入選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紀錄片單元,跟11部影片一起競爭,最後賈樟柯的紀錄片《無用》獲得了地平線單元獎項。
  
《傘》和《無用》看上去有些相似:一個是用“傘”,一個是用“服裝”,來表現底層中國人的生活現狀。
  
“馬克·穆勒是個中國通,他非常喜歡《傘》,因為他對中國問題非常清楚,尤其是中國農村現狀。”杜海濱說。
  
馬克·穆勒不僅是中國通,甚至是中國迷,去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穆勒曾經玩笑式地單膝跪地,對章子怡說:“歡迎皇後娘娘。”穆勒也是張元的電影《看上去很美》的製片人。
  
這是杜海濱第一次參加威尼斯電影節,也是馬克·穆勒最後一次擔任威尼斯電影節主席。
  
杜海濱並不在乎是否失利,“電影節不會改變什麽”,杜海濱說他的上一部紀錄片《鐵路沿線》,曾獲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特別獎,也參加了柏林電影節的青年論壇單元。這一次,基本上他是來威尼斯看電影和交朋友的。
  
“紀錄片在很多影展並不受重視,這是一個寂寞的領域。”杜海濱在威尼斯得到的,顯然是貴賓級待遇,除了電影節主席陪同走紅地毯,他還被安排在記者會後,跟法國新浪潮老導演克勞德·夏布洛爾做一個簡短的聊天。
  
夏布洛爾此次展映的是新片《雙麵嬌娃》,影片依舊是他擅長的懸疑風格——一個年輕女孩在一個年老作家和一個年輕富翁之間輾轉而引發的犯罪。夏布洛爾跟杜海濱聊得高興,轉身把伍迪·艾倫的派對請柬給了他。
  
杜琪峰、韋家輝的“驚喜電影”(最後時刻確認入選競賽單元的影片)《神探》是杜海濱看的第二部電影,“神探”是一個既可以說精神分裂,又可以說是有特異功能的警察。“看他的片子非常累,因為對白是粵語,很多地方聽不清楚,但是我依然能感受到他影片的激烈節奏。”
  
讓杜海濱最興奮的,是認識了李康生——台灣導演蔡明亮的禦用演員。2003年李康生自己擔任導演,拍攝《不見》,此次攜新片《幫幫我愛神》角逐金獅獎。
  
《幫幫我愛神》圍繞三個台灣都市人展開:因金融風暴破產而吸毒的傑,被人強暴後做生命熱線義工的琪琪,在傑家樓下賣檳榔的小楦。
  
杜海濱非常欣賞這部影片:“李康生不僅繼承了蔡明亮的風格,還有更大膽的突破。他描述了台灣一個快要破產的人。這個人不停地把家裏一些值錢的東西拿去當鋪當掉,當他變賣完所有的家底後決定自殺,他關上門窗,打開煤氣,慢慢躺下,荒誕的是因為長期以來的窘迫,煤氣罐裏早已不足的煤氣並不能使他一了百了。影片的結尾,無數過期失效的彩票從天而降,像雪花一樣飄下來,背景是穿越城市的快速路和亮著燈的居民樓。你可以清晰地感覺到生活在當下台灣社會中的人們虛無和壓抑的精神世界。”
  
映後杜海濱應邀參加了李康生、蔡明亮的派對,飯桌上他主動提出跟兩人合影,還如數家珍蔡明亮的每部影片,這讓蔡明亮十分高興——《幫幫我愛神》因大量正麵全裸情欲鏡頭,以及過於沉悶的劇情,受到媒體質疑,甚至被調侃為“退場王”。
  
《哥倫布之謎》是杜海濱看的惟一一部非華語片,講述一個醫生和他妻子,試圖證明哥倫布是葡萄牙人的故事。導演是99歲的葡萄牙導演曼諾埃爾·德·奧利維拉,他1994年就獲得了威尼斯終身成就獎。
  
“一個老導演,從日常生活中看待曆史和空間變化,非常好,非常安靜,分段敘事的電影。那場觀眾滿場,老人拄著拐杖出來,觀眾起立,大概十多分鍾的掌聲,看那場電影你能感覺到人們對電影的那種宗教儀式的神聖感。”杜海濱說。  
  
  戒多色少  
  
  
對於《太陽照常升起》,杜海濱喜歡薑文“不減當年的熱情”:“我喜歡電影的後半部分,薑文讓我多少感受到一些南斯拉夫導演庫斯圖裏卡影片的荒誕和誇張,那些段落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
  
美國媒體對“太陽”的報道並不多,但出現的評論,都表達了對“太陽”的讚賞。
  
《好萊塢報道》(Hollywood Reporter)的裏·本內特讚揚“太陽”是“一場視覺盛宴”。
  
《綜藝》(Variety)資深記者戴瑞克·艾力欣賞“太陽”透露的時代、政治氣息:“影片中的風景、愛情和曆史色彩多樣,依靠著個人對魔幻的畫麵表現,表演的包容度以及對20世紀毛澤東時代精確的理解,演員加導演的薑文,試圖努力推動大陸電影遠離蒼白的藝術電影。”
  
杜海濱惟一沒有趕上的華語片是李安的《色,戒》——他趕到威尼斯,影片已經首映完畢,華語媒體對《色,戒》的讚美,更像是使用形容詞的比賽。
  
《色,戒》因為大膽的性愛鏡頭,在北美被定為NC-17,這意味著影片在美國成為了17歲以下觀眾不得觀看的“兒童不宜”片。
  
李安接受《紐約時報》記者訪問時,堅持情色場麵是必要的:“這跟《臥虎藏龍》裏的武打場麵沒有區別,他們在這裏展示出人性。”
  
香港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李焯桃,撰文對李安的“人性”給予了肯定:“平日極度壓抑行屍走肉的易先生,終可通過肉體原始的歡愉,找回一點真實存在的感覺。”
  
李焯桃不吝對《色,戒》的稱讚:“李安這回最大的突破,正是勇於探討極端處境下的人性,直視人生中性、暴力與死亡的真麵目而不怕難堪。”他認為,張愛玲看那段孽緣,認為關鍵的是有沒有動真情,是十分女人的角度,“李安從男性的角度切入,明白性愛的本能動物性,對兩個長期活在恐懼和緊張之中的人有強烈的宣泄快感,但同時又引發新的壓力和焦慮”。
  
在華人世界看來,《色,戒》獲獎是:毫無懸念;對歐美媒體來說卻是:出人意料。
  
意大利《共和報》(La Repubblica)的評論不乏刻薄:“沒人想到李安的電影會獲獎,哪怕是小獎。”
  
《綜藝》的戴瑞克·艾力認為《色,戒》“戒多色少”,“除了有讓女性正麵全裸的不好名聲外,電影劇情幹巴巴,沒有像《斷背山》和李安其他作品中,那種對情感的深度提煉。”
  
9月9日,路透社的報道《威尼斯電影節:讓人不解的選擇和發酸的評論》稱:“李安又拿到威尼斯大獎,驚奇的評論家們想知道他是怎麽做到的。2005年他是一個廣受歡迎的贏家,但2007年不是。記者和評論家坐在媒體區,看著大屏幕上的典禮,當宣布李安獲得金獅獎時現場發出了噓聲,當好萊塢影星布拉德·皮特獲得最佳男演員時,這個噓聲更大。”
  
看上去隻有《好萊塢報道》的評論比較正麵:“李安的悲劇式的間諜故事,讓人想到的是士兵對戰爭的看法:長時間的讓人厭倦的生活在片刻極致的高度興奮中得到釋放。”
  
在路透社看來,參加金獅獎角逐的影片“沒有特別讓人喜歡的”,相比而言,法國導演阿布代勒·克西西的《種子和騾子》應該拿到金獅獎——有關在法國的阿拉伯移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困境,影片此次獲得的是威尼斯評審團大獎。
  
評審團主席張藝謀沒有解釋為什麽將金獅獎授予《色,戒》,他在發布會上向媒體表示,“《色,戒》所有評委都很喜歡,我們認為它是最完美、最完整的電影。李安將多國資源很好地整合在一起,也是評委會青睞他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