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點評:粉絲 像刷卡一樣消費明星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說起粉絲,如果你腦海中還浮現出女中學生為一睹劉德華風采不惜逃課追星的情景,如果你還認為偶像崇拜隻是青春期心智發育不健全的症狀之一——哦,對不起,那你可太out了。起碼在追星的步伐上,你仍停滯在98操作係統內還沒跨入XP時代。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life/xxsh/dwyd/200704/16/W02007041636438026784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lub.'>

追星不是錯

  如今的粉絲,其詞匯意義就好像錢包裏的儲蓄卡信用卡會員卡,你是於丹的粉絲並不妨礙你成為“凉粉”,就好像你有一張招行卡的同時也可以再有張瑜珈健身卡,這是你在家和單位之外的第三種身份,是你出入消費的財力證明,是陷在精神負擔過重的現代社會懂得寵愛自己的表示。

  眼下正火熱上映的香港喜劇片《瘋狂粉絲王》就是一部為粉絲們拍攝的電影,它表達了對粉絲長久以來支持偶像行為的肯定。導演葛民輝在闡述創作意圖時說:“我有一次去哈爾濱宣傳電影,謝霆鋒的粉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就像軍隊一樣,穿著製服,從我們下飛機直到一天半後我們離開,他們幾乎寸步未離。”

  明星粉絲群體大致可分為兩類,像“謝粉”這樣部隊模式運作的屬於傳統型,也就是官方有組織的,成為會員的代價是需繳納一定會費,發放統一隊服和像章,由專人管理。而伴隨“超女”等“民星”的誕生,粉絲們更願意以一種無組織的狀態集結行動。

  粉絲跟年齡也沒啥關係。不見得年齡小的粉絲就更瘋狂,有些大齡粉絲反而顯現出某種宗教迷狂的特質,沉醉得難以自拔。這撥人通常已婚,年齡偏大,以四五十歲居多,喜歡的明星大多是儒雅小生派的,典型代表就是韓國頭號師奶殺手裴勇俊。據南方第一娛記奶豬透露,她某次就因為跟裴大帥哥本人握了握手,而被一眾師奶圍追堵截,想盡方法從奶豬手上“揩油”,仿佛這被摸過的手指肌膚所殘留的餘味,會像花粉傳遞一樣接力下去,結果害得奶豬差點連去洗手間的路都被堵死了。

  時代在開放,人們越來越敢於直白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喜歡誰都可以,至於是含蓄淡定還是激動過火也都沒問題,畢竟癡情不是一種罪過。但像80年代的香港,張國榮跟譚詠麟的粉絲互相對罵,瘋到把冥幣、拜祭用的花送給對方——那恐怕是在信仰和情感雙重匱乏的時代,對娛樂偶像的過度崇拜所演變成的一種歇斯底裏式的精神癲狂。

  如今的粉絲對於他們的偶像,已不太會使用“崇拜”這樣貶抑自己抬高對方的字眼,他們更傾向於使用“喜歡”,使用“欣賞”。

  說白了,粉絲的產生也就是商業利益全麵滲透到追星領域的那麽一回事,就是有錢又有精力去折騰一把的那麽一回事。所以去上海Elite酒吧花100塊錢聽一場性價比超高的陳升小型演唱會,或去北京參加一場齊豫的生日party,都成了都市青年粉絲緩解壓力放鬆心靈的美好體驗。

  所以,請不要妄下判斷:粉絲過多會不利於這個社會的健康運轉。其實粉絲多了,反倒有助於人的精神趨於平和與正常。


  被淹沒的個人理性和集體狂熱

  不過,在粉絲現象和狂熱的偶像崇拜的背後,有一個更值得關注的趨勢——中國正奔騰而起的大眾文化。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在當代中國民間社會起主導作用的,不再是主流意識形態,也不是精英文化,而是大眾文化。 年輕一代更願意向世俗的娛樂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靠攏。

  粉絲的產生緣於對偶像的欣賞或迷戀,這種喜愛如果按照正常走向,其結果類似於“一場毫無結局的單戀”,或是“從熱戀到理性的欣賞”。這場“青春期的毛毛雨”會隨著年紀的增長、心態的成熟而漸漸消散。但粉絲與偶像崇拜,如果逾越了理性和分寸,卻往往體現為集體非理性的躁狂。

  許多年輕人為了保持與同伴的話語一致而成為粉絲,他們追求的可能並非偶像本身,而隻是一種集體歸屬感。而身處群體當中,個人的理性往往被淹沒,轉而盲從於集體性亢奮。當這樣的情感走向極端,就會產生讓正常人無法理解的行為。

  瘋狂粉絲楊麗娟追星13年,不讀書不工作,還為此賠上了父母的錢財精力,以及老父的性命。這一令人瞠目結舌的離奇行徑,也許隻是一個特例,楊本人以及其家人的偏執病態人格,是否有病理原因,尚有待觀測和研究。以楊麗娟事件作為粉絲和偶像崇拜現象的一個負麵案例,目前來講並不適宜。

  但是,這種粉絲文化的弊端和缺陷卻已隱隱存在。法國學者塞奇·莫斯科維奇在《群氓的時代》一書中寫道:“人們像社會動物一樣聚集一起。他們沉醉於從過度興奮的人群中迸發出來的神秘力量,然後又逐步進入易受暗示影響的狀態,就像那種由藥物和催眠術引發的狀態。隻要在那種狀態中,別人說什麽,他們就相信什麽;別人要他們做什麽,他們就去做什麽。就像在朝聖、愛國遊行、音樂會以及政治集會中發生的事情那樣。”

  這種解釋的要旨,在於對粉絲的理性和自省能力表示懷疑:個人的理性太過弱小,總是屈從於他所不能控製的群體情感,就好像誰都無法控製流行病的傳播,就好像都市女白領總喜歡看流行的時尚雜誌一樣。這確實是一個事實:對大多數人而言,無論你多麽自命不凡,最後還是會回到大眾立場,還是要在群體價值觀中尋求歸屬和安全感。

  如下見解在研究流行文化的學者中占據主要位置:“大眾文化代表了一種貶值的、淺薄的、表麵的、人造的和標準化的文化,這種文化削弱了民間文化和高雅文化的力量,並向知識分子對文化趣味的仲裁挑戰。”“大眾文化每前進一步,民間文化與高雅文化就退後一步,媒體、大眾對苦難的麻木就前進一步。”

  這些還有些超前的觀點,對於大多數不久前才懂得享受和快樂的粉絲來說,多少有些讓人難堪,不過,它所揭示的隱秘真相,卻將不可逆轉地蔓延開來,成為未來大眾文化圖景中的一部分。

各具特色的粉絲名

  粉絲,源自英語FANS(歌迷的意思)。粉絲這一名稱的廣泛傳播,緣起於2005年的超女比賽,如玉米(李宇春的粉絲)、凉粉(張靚影的粉絲)、盒飯(何潔的粉絲)等。2006年的粉絲取名更加多樣化。

  芝麻:尚雯婕的粉絲。取“芝麻開花節(婕)節高”之意。

  雪梨:超女厲娜的粉絲。取厲娜大名和小名中各一個字,厲娜小名叫小雪,梨是厲的諧音。

  飛碟:超女許飛的粉絲。飛碟諧音是“飛DEAR”,字麵意思是“親愛的飛”。

  鐵塔:超女郝菲爾的粉絲。粉絲們開始時高呼“愛菲爾,愛菲爾” ,由此想到愛菲爾鐵塔,於是取名就叫“鐵塔”。

  乙醚:因為趣講三國而出名的易中天,粉絲取名叫“乙醚”。

  魚丸:於丹的粉絲。

  海飛絲:紀連海的粉絲。

  鋼絲:郭德綱的粉絲。

  納米:“快樂大本營”主持人謝娜的粉絲。

  蕾絲:徐靜蕾的粉絲。

  格格:“我型我秀”耍寶小天王師洋的粉絲。取名緣由如下:師洋喜歡《還珠格格》,而且喜歡師洋的也多為年輕女性。

  為什麽會有粉絲狂熱病?


  追星這事,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就是一種投射的表現。內心有什麽,就把它投射出去。

  粉絲們大多覺得自己內心有個黑洞,覺得自己不夠好,在心裏產生了對自己的幻想,所以要投射出去。而那些光環四射的明星就成了投射的對象。如果一個人在成長中受到挫折多的話,就容易在心裏形成“我不夠好”的觀念。為了能顯得“我夠好”,就會向外尋找,尋找那些被媒體塑造得從外貌到衣裝都十分完美的偶像,通過這樣來滿足內心需求。

  楊麗娟這件事,我想她可能是自我價值感特別不夠的一個人,不滿意自己,但是又投射得太用力太過度,走極端了,以致產生幻覺產生自我麻痹,還把這幻想當成了真。投射終歸是投射,它不是真實存在的,隻是牆上的影子,不是生命的實像。

  適度追星是沒關係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生活在幻想裏,比如愛情來了,情人眼裏出西施,覺得對方簡直完美無缺,這就是一種對愛情的幻想。因為我們都是凡人,所以肯定都會有投射,一個真正沒有投射的人那就是覺者了,就成佛了。

  對於那些行徑瘋狂的粉絲,外力阻撓是沒用的。關鍵還是要提升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將心裏的黑洞盡量填滿。

  對於那些有孩子的家長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多鼓勵孩子,不斷地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孩子的成長階段能充滿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