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爆:張惠妹1.5億過埠 百代天後宮規模成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百代、華納、索尼-BMG、環球。不管是五大還是四大,國際唱片公司一直是最受關注的對象。其國際品牌深入人心,雄厚的資金和資源也讓同行望洋興歎。但麵對中國內地這個特殊的市場,四大公司未必像在海外那般勝券在握。

  國際唱片公司機構層層,神經遲緩。而中國流行文化界的發展和變換是迅速的、冷不丁的。當本土高層紛紛離職自成一派時,四大又要麵臨全新的對手:民營唱片公司。

  最近,華納的藝人紛紛跳槽,百代倒成了天後宮,失去周董的新索手上倒是還有一批影視歌手,環球開始後知後覺地打選秀歌手這張牌……藝人是娛樂圈最光鮮的糖紙,從四大著手,搜狐娛樂為你解析唱片公司的曆史、現狀、走向,換一個角度了解樂壇。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070402/Img249126667.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lub.'>
張惠妹入百代,天後宮易主!


  張惠妹入百代,天後宮易主!

  關於張惠妹(張惠妹新聞,張惠妹音樂,張惠妹說吧)要嫁入百代的消息前些時候就已傳得沸沸揚揚,比較普遍的說法是,除去3年3張專輯,1.2億的簽約金,如果再分享其10月底巡回演唱會的利潤,簽約金就將高達驚人的1.5億。而據搜狐娛樂從某音樂圈知情人士處獲得的消息,關於1.5億“過門費”的說法並非謠傳,“實際上,張惠妹嫁入百代的事情已經基本上定下來了,就等著找個吉日,簽約了。 之前台灣媒體那邊的傳聞,也基本上沒杜撰的成分。”

  張惠妹天價“入會”已成真?當搜狐娛樂致電百代(中國)宣傳負責人張先生的時候,張先生卻表示:“目前為止,我們這邊都還沒得到消息,一切都沒有確定。”

  其實,不管張惠妹過埠的消息是否屬實,這幾年間聲勢日漸壯大的百代(中國)早已成了不少業內人士羨慕的對象。不論是擅長舞曲的蔡依林,創作力豐厚的戴佩妮,實力加偶像的孫燕姿,還是王牌女子組合S.H.E以及歌壇的常青樹林憶蓮,百代(中國)的“天後宮”已基本成型,而就銷售量和口碑上來講,百代(中國)的天後陣營都十分完善。

  而百代(中國)顯然也不存在“陰盛陽衰”的困擾,被譽為“R&B教父”的陶喆、“創作小天王”胡彥斌(胡彥斌新聞,胡彥斌音樂,胡彥斌說吧)、許巍、花兒樂隊、古巨基、任賢齊,平心而論,百代(中國)的男歌手方麵也不遜於女歌手。

  其實,說起這“天後宮”本源於華語唱片界對曾經的華納唱片的稱呼。之所以說是曾經,那是因為原本華納旗下的那英(那英博客,那英新聞,那英音樂,那英說吧)、孫燕姿、張惠妹如今都成了或即將成為百代紅桃queen的人,而郭富城去了大國文化,孫楠很可能要單幹。俗話說30年河東30年河西(當然有時根本用不了那麽長的時間),如今的天後宮隻能是易主給百代了。

  8年墨守成規,能否一飛衝天?

  跟華納一樣,百代在1994年就進駐了內地,不過當時隻在上海有一個辦公室。時任百代音樂中國區首席代表,現上海星世代影音娛樂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毅回顧當時的情況說:“我一個人來到上海,從零開始,包括一桌一椅,什麽都得自己幹。沒有人給你承諾,公司可能第二天就會停止,無論是體力還是心力都非常辛苦。95年公司才有了另外一個員工,到96年才有第一個宣傳。”實際的情況是,1994-2002年,8年時間,百代才簽下了第一個內地藝人鄭鈞(鄭鈞博客,鄭鈞新聞,鄭鈞音樂,鄭鈞說吧)。

  徐毅頗為感觸:“百代在挖掘推廣內地原創音樂上的動作有些慢,可能是因為百代總部覺得時機不到,麵對一個獲利不大的市場,他們在猶豫是不是要大力氣投資。國際公司就像國營公司一樣,要牽涉到海外,爭取做案子必須提前一年,但一年之後藝人去哪了就不一定。”

  盡管如此,1997年,百代仍天價簽下了王菲,並開始重金打造的那英。由於2002年之前,百代在中國還沒有形成真正的規模,還不算一個特別完整的唱片公司,即使百代公司對內地藝人感興趣,也是簽到港台,然後再往回推廣,那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盡管“道路曲折”,但那英的“曲線突圍”還是相當成功,百代終於擺脫了沒有一線女歌手的尷尬,為建造自己的天後宮邁出了第一步。

  2003年,隨著上海藝風攜著許巍過戶百代旗下,百代終於正式完成了在內地“安家落戶”的工作,百代(中國)的名號誕生,從此,擺在百代(中國)麵前的雖說不上是什麽康莊大道,但已不再是羊腸小徑。

  怎麽“土”怎麽來,百代的好奇

  其實,真正讓百代獲得天後宮美譽的,還是近兩年的事情。隨著蔡依林和孫燕姿的相繼加盟,加上百代(中國)已經擁有的戴佩妮、林憶蓮和代理台灣華研的S.H.E,百代(中國)的天後宮已經初具規模,剩下的似乎就是市場的開拓了。

  開拓大陸市場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樂評人王小峰和彭洪武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大陸市場非常不規範。盜版、免費下載極大地破壞了市場,使得整個市場的氛圍都很不健康。”而另一方麵,唱片公司也必須得換新的模式來適應這個市場,徐毅說:“歐美的音樂文化走得比較早,成體係,很成熟,但是這些成熟的東西也會給自己帶來障眼法,過於相信自己的那一套了。這就好比你從大城市到鄉下,總有優越感,老覺得這不好那不好,這種優越感會影響你的判斷。”

  前華納中國地區的副總,現今太合麥田的老總宋柯在談到華納曾經的輝煌時,表示過“華納當時之所以在內地的市場開拓得比較好,就是因為請本土的人做高層。通過本土的高層,本土的藝人,本土的合作廠牌,本土化的過程更加有效率。”百代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

  作為從台灣來到內地打天下的百代(中國)的老總黃偉菁,在談到自己四年多的內地唱片市場的經驗時,特別提到了兩點:“學習的態度”和“好奇心”。

  “我覺得因為台灣和內地的環境不同,不管是生活習慣還是什麽,都有區別,所以我覺得學習的心態很重要,港台有港台的模式,內地有內地的模式。除此以外,好奇心也很重要,譬如,我看一個綜藝節目,我就會想,為什麽這個節目這次會請這個藝人,以前不請呢?為什麽某些藝人的唱片賣得好,他的宣傳方法有什麽特別之處呢?除此之外,了解內地年青人的想法,媒體的狀態,內地的宣傳方式,這對於整個決策都很有幫助。”

  其實道理很簡單,國際化大公司對非本土市場的認識化差異必然帶來步調的遲緩,影響對市場的開發與拓展,而這正是百代、華納、新索、環球等“四大”公司共同麵對的問題。

  正如徐毅所說:“一開始他們沒人認為在中國的投資可以有回報,但那時候我是極力要去做這些事情,並一直在爭取,一直到2000年才得到第一筆預算做鄭鈞。不少國際大公司對內地音樂和市場的認識,顯然與我們期待的不在一個層麵上。說實話,以前四大也沒有把內地當作一個開發的市場,隻是當作一個回收的市場,現在內地變成了最大的市場……”

  那麽百代總部對內地市場到底有多少認識、有多準確的認識,又有多大力度的支持呢?這一切的認識又隔著多少層的級別、多少份一層層向上的報告?顯然,從台灣來內地打天下的百代(中國)老總黃偉菁的“學習”與“好奇”也不得不受製與這些“多少”。而更值得指出的是,內地的樂壇並非隻有“四大”,還有許多無本土化之憂,更加靈活的本土公司。

  “國際大公司這幾年在內地的成績不是特別明顯,我同意這個看法,不是說四大沒有優勢,關鍵是本土公司掌握了大部分金曲,這使得整個格局在改變。而且內地唱片公司中,太合麥田、華誼兄弟等多多少少都跟國際公司合作過,養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他們在管理越來越正規,而國際公司對此還要一段時間的了解,這個熟悉的過程不知道還要多久。” 徐毅的擔憂也許不無道理。

鐵打的營盤,越來越好的兵?

  近來,娛樂圈裏眾多的跳槽事件是鬧得沸沸揚揚,而公司內部的地震也引人關注。對於天後宮挪位,徐毅認為:“唱片界除了優勝劣汰,還有一種說法是風水輪流轉,看似這次是轉到百代了。 但實際上,這些都是和人有關的。這幾個藝人原來再華納都是跟著陳澤杉工作的,陳澤杉去了百代,她們合約到期後也就跟著跳過去了。這是建立在對他人的信任,以及工作能力的信任上。尤其在唱片界這個名利場裏,這種信任是非常寶貴的。有這麽好的管理人,天後宮跟著他挪位,也是理所當然。”

  而搜狐娛樂從另外幾位圈內人中得到的說法還有“百代管理層的穩定和歌手定位上的細致精確。”——前文中那位爆料者透露說:“相對其他的國際四大唱片,百代(中國)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正式成立的四年多以來,他們基本的管理層沒有什麽變動,構成一直很穩定。而其他的四大,新索和華納的管理層都換了幾撥了。”

  管理層更新過快,帶來的影響,正如王曉峰所說“每跳一次槽,都會出現資金重組等等方麵的情況”,這無疑對公司和歌手的影響都很大——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蕭亞軒,轉投華納後,由於公司高層的頻繁變動,兩年沒發唱片,人氣跌到穀底。

  說到這兒,我們就不得不提一提曾任百代亞太區總經理的姚謙。姚謙向來被稱為樂壇伯樂,眾多女歌手正是在他的一手調教下,脫胎換骨:劉若英和趙薇一舉跨越了演員和歌手之間的藩籬;江美琪在他的手下找到自己的定位;林憶蓮借助他的打造,成功轉型;至於蕭亞軒,則是姚謙手把手將她從新人捧成了天後。而他的離開也許就是百代相對穩定裏“最大的疼”吧。不過陳澤杉的加入又不能不說是一種“彌補”,也許真應了那句人才也需要流動?當然這是鑒於合理流動的基礎上。

  簽誰誰就紅,精準定位的功?

  至於上麵所提到的“百代歌手定位上的細致精確”,一位跟百代有過合作的音樂人表示,“女歌手裏麵,蔡依林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她以前在索尼(現在的新索的前身)的時期已經很紅了,不過那時候她的風格還不夠鮮明,唱片的成功跟周傑倫(周傑倫新聞,周傑倫音樂,周傑倫說吧)的傾力製作有很大的關係。百代給她出的這張《舞娘》的成功,應該不算是在音樂性上,而是強化了她的個人風格,完全把她往舞曲皇後的方向打造,像mv裏的彩帶舞,小巨蛋演唱會上的體操動作。當然,這種風格定位很成功,但有它的弊端,今後的蔡依林必須時時刻刻翻新自己的舞藝,添加噱頭來滿足胃口被吊起來的歌迷的需要。”《舞娘》帶給蔡依林的成功,應該說是十分明顯的,不僅在台灣的銷量第一次超越周傑倫,sp彩鈴成績也曆史性進入極少傳統唱片女歌手能夠涉足的前十。

  這位音樂人還透露:“百代中國打造的最成功的男歌手應該還是胡彥斌、花兒和許巍。這三組人,都是唱作人,自己會寫又會唱。所以怎麽定位,把他們從唱作人中區分出來,是個難題,實際上百代中國這邊當時也費了好一番功夫。後來,把胡彥斌往全能型音樂人方向打造,風格時尚多變。許巍呢,推的就是‘絕版青春’的概念,這個概念成功得很意外,當年,借著這個概念在北兵馬司弄的小型演唱會居然很少見地賺了錢。

  這兩個歌手,百代那邊從來不宣傳什麽緋聞,覺得與他們的形象不符。對於這點我倒是挺佩服的,至少他們對於宣傳這塊兒很清醒,不像現在一些搞宣傳的,動不動就整什麽緋聞。而花兒樂隊,百代給他們的定位是‘娛樂化’,你看,他們唱了這麽多年的‘沒心沒肺’的teen rock,還是很紅,主要是現在的內地市場,他們這樣風格的樂隊基本還是個空缺,包括他們現在出席公開場合的各種特逗,特搞怪的造型,和他們的風格都很搭調。”

  熟悉業界和華語市場的歌迷圈裏,一直有這種說法:“這幾年百代,似乎簽了誰,誰就會紅,林憶蓮跳到百代,複出極為成功,《至少還有你》唱到街知巷聞;趙薇簽百代出的第一張唱片《飄》,一開口,讓人都不敢相信是她的聲音;最有意思的就是古巨基,從百代轉投華納後,其事業跌到穀底,而火速回到百代後,他居然再次在港大熱,十分不可思議。”當然,這裏歌迷的說法多少有點“神化”的味道,但造成這種“巧合”不無原因。

  百代突圍,不可不說的隱憂!

  坐擁大牌歌手無數,形勢一片大好,是否意味著從此可以高枕無憂?答案當然是否定。對於正處在迅猛上升期的百代來說,大牌歌手越來越多,既是資源優勢,也是隱患——除去王曉峰、彭洪武等樂評人指出的“內地唱片市場不規範”可能帶來的隱患外,曾任國際四大唱片之一華納唱片中國區副總經理,現在太麥的老總宋柯就頗有感觸的表示過:“國際公司,級別比較多,有總部,有亞太部,事情需要向上匯報,沒有中小型的唱片公司那麽靈活,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而海蝶唱片的老總畢曉世的一番話,也是比較有警示作用:“國際大唱片公司最大的優勢在於品牌,這能吸引消費者。但是,一個決策的實施,往往要經曆很多環節,不斷向上反映,並且,大牌藝人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多,人力、財力的投入也大,現在的唱片市場,並不能保證每項投入都能有回報。

  這些問題,百代(中國)的老總黃偉菁也應是十分明了了,她自己也表示:“如今公司的藝人越來越多,怎樣解決好內部人員與藝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和合作,對於公司的所有人來說,都將是一個挑戰。

  近10年來,五大國際唱片公司在管理和操作模式上,給整個內地唱片業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也培養出了一批目前在內地行業內領先的管理層人才。不過與之不相匹配的是,目前國際四大(索尼已與BMG合並)唱片公司在內地的規模仍然有限,在挖掘和推動國內原創音樂發展上尚未做出特別突出的成績,甚至開始落後於本土民營唱片公司。

  而麵對本土化十分明顯的內地市場,特別是網絡、數字音樂帶來新的變革後,大公司在版權資源和傳統發行渠道等強勢項目上所占的優勢也尚未凸顯出來,逐漸暴露出其本土化不夠、靈活性不足的缺陷。就算是擁有天後宮的百代也必須麵對並解決的難題。

  後記:華納“天後宮”如今何在?

  在這篇文章裏,反複提到的天後宮,其實源於華語唱片界對曾經的華納唱片的稱呼。幾年前的華納,聚集了包括那英、鄭秀文(鄭秀文新聞,鄭秀文音樂,鄭秀文說吧)、孫燕姿、張惠妹在內的天後,以及郭富城、孫楠兩大天王,但如今已是風雨飄搖,紛紛離開。華納唱片現今的發展如何,為什麽曾經的“天後宮”如今已成“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