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惡搞前輩相約胡戈 打造名作《大史記2》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眾所周知,胡戈做的視頻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在惡搞了大導演陳凱歌一把的同時,還順帶著將央視的名牌欄目《法治在線》也調侃了一把,與陳凱歌的義憤填膺要將胡戈告上法庭的激烈情緒相比,央視方麵卻大度地表示不會追究此事,並對陳凱歌的“小肚雞腸”表示了不屑。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央視方麵有這樣的“肚量”也並非意外,因為早在胡戈“惡搞”之前,央視方麵早已經是這種“惡搞”方式的“鼻祖”了,他們推出的《大史記》係列也是個涮人的作品。作為前輩,《大史記》的“製作人”日前對胡戈的“饅頭”也提出了中肯意見,認為這個視頻其實還存在不少製作上的毛病,而胡戈也老實地承認:“這個片子是得到《大史記》係列的啟發而做的。”記者昨天了解到,下一步,《大史記》的作者將和胡戈一起聯手製作一部真正的《大史記2》。   《大史記》開始慢熱   《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走紅後,“惡搞”的視頻短片成了網友的新寵。而讓胡戈得到靈感的“惡搞”前輩《大史記》係列更是成了搶手貨。記者昨天在一個名為“分享互聯網社區”的網頁上看到,點擊下載《大史記》係列的記錄竟然刷新到5萬多次。   《大史記》將《荊軻刺秦王》、《霸王別姬》、《刮痧》、《有話好好說》等當代流行電影以及《董存瑞》、《苦菜花》、《智取威虎山》等老電影的片斷巧妙地組接在一起,反映了那一年度國內外的社會現實,其戲謔和反諷的意圖十分明顯。   《大史記2:分家在十月》又稱《講述電視流氓自己的故事》,講的是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部鬧分家之際,人們勾心鬥角的故事,劇情充滿了調侃和尖刻的嘲諷,長達30分鍾。該片的母本取自兩部前蘇聯經典革命影片《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1918年》,也許是因為涉及真人真事,該片沒有署名,不過劇中人物卻幾乎全和央視評論部的人能對上號,主角的名字被換成了崔永元、水均益、白岩鬆、陳耀文、柏楊等,不過在每個人名字後麵又加上了“斯基”兩字。   《大史記3:糧食》則是根據1959年經典電影《糧食》改編的同名搞笑短片,不過它出現的時間卻比《大史記》與《大史記2:分家在十月》都早。   崔永元親自為《大史記》配音   記者從央視的一位內部人士處得知,《大史記2》是央視新聞評論部春節團拜會上的保留節目,片中崔永元斯基的配音甚至也是由崔永元自己完成。   原來,央視新聞評論部每年年底都會舉行一次春節團拜會,雖然這是一個內部的活動,但它同時也是一個激發員工創造性的極好平台。早在1999年的時候,《百姓故事》節目組的一位同仁經幾個月打磨出了一部根據1959年經典抗戰電影《糧食》改編的同名搞笑短片。短片拿到春節團拜會上放了後,效果不錯。此後幾年的春節團拜會上,拿電影惡搞來說自己的事,就成了新聞評論部的一個傳統,而短片也是越來越無厘頭。2001年,《分家在十月》製作出來後,被人津津樂道,每名工作人員還都發了一個光盤,不知道是誰將片子傳到了網上。   《大史記》作者請胡戈一起“惡搞”   作為惡搞的前輩,《大史記》的作者盧小寶和《分家在十月》的作者,這幾年來當然都非常關注網絡惡搞“大史記”。“饅頭”出爐後,他們也在第一時間就看過了。兩人的評價更理性也更中肯。《分家在十月》的作者認為,“饅頭”的故事側麵反映了作者寫作能力並不強,專業技術並不精良,製作比較粗糙。“比如說,真田廣之變成了城管,但是這個包袱用得太直接,反而讓人覺得不是很好笑。”   雖然《分家在十月》的作者對“饅頭”的評價不是很中聽,但是在陳凱歌和胡戈的糾紛中,他對於“饅頭”的前景卻非常擔憂,他很擔心胡戈被打壓之後,“中國人連這點幽默感都沒有了”。而盧小寶則透露,他已經和胡戈聯係上了,現在兩人已約好關注陳凱歌的反應和“饅頭”反響,做一個真正的《大史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