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英的知性誘惑 坦言被同性喜歡也幸福
文章來源: 北京青年周刊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剛剛過去的2004年,對於劉若英(昵稱奶茶)來說,是個曝光率很高的一年:北京演唱會、電影《天下無賊》、新專輯《聽說》、正在演出的舞台劇《半生緣》,她一次次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裏。
每一次,她都成功了。和其他女星不同的是,劉若英的“粉絲”大多是同性,和她有著接近的年紀,可能感情生活也像她一樣沒著落或是曾經“為愛癡狂”。
劉若英,已經成為她們的代言人。 從藝十幾年,三字頭的年齡,帶來了許多個不同麵目的“奶茶”。
她並沒有說自己喜歡哪種類型的歌或者什麽樣的戲劇;隻要是讓自己感動的,她都喜歡。
奶茶的性格裏,說不清是活潑開朗多一點還是感性憂鬱多一些,得看時間、看情況、看環境、看心情。於是,感受她的隨性時也能領略到她別樣的“奶茶式幽默”。
《半生緣》,開始過癮地演戲 關鍵詞=普通話+成就感
奶茶的普通話很標準,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是“大家訓練出來的”。老是有人糾正她:“這句話不是這樣說的”,常常笑她亂加“兒”字,因為台灣人講話是不帶兒話音的。這次演《半生緣》,因為無論台灣、香港還是北京,演出都用普通話,所以奶茶更是在台詞上大下功夫:“所有演員都是我的老師。”但兩個導演是香港人,普通話更糟糕。奶茶俏皮地說:“沒法指望他們。”
“半生緣”和曾用名“十八春”相比,劉若英更喜歡前者,因為“半生緣”這個名字更貼切,對於一個人而言,愛情不止十八年,人生不止十八年。
因為奶茶曾演過張愛玲,現在演其筆下的人物,很多人都想知道奶茶如何抽離。張愛玲的銳利和顧曼楨的隱忍,在奶茶的眼裏是不同的兩種感覺,張愛玲筆下的角色會有她自己的影子在其中,但這並不妨礙奶茶對角色的理解和處理。之前扮演張愛玲時,她讀了很多張愛玲的小說,現在就很容易進入角色,她說:“我最早看的就是《半生緣》。”
《半生緣》耽誤了奶茶很多商業機會,但她不後悔,因為這部戲給自己帶來的成就感是錢買不到的:“我很需要有這樣的機會,可以讓自己感覺到作一個演員和歌手可以如此單純。”兩年前奶茶曾對戲劇有很深的倦怠感,覺得自己被淘空了,可演完香港版的《半生緣》後發覺自己又聚集了很多東西,再參加《天下無賊》的拍攝,當時心情是“又可以這樣過癮地演戲了,又可以再出發了”。
《天下無賊》,吃烤鴨吞下所有的苦 關鍵詞=分水嶺+替代品
拍戲與談戀愛不一樣,在奶茶的眼裏演戲事業沒有分水嶺。而且,對於一個演員而言,藝術片和商業片也沒有不同,其中的差別是導演把握的。
奶茶扮演的角色深入人心時,人們不禁會說:“真實的她應該是這樣的。”這倒不是誤解,而是角色創造出來的想像,但也的確是“我”。“因為如果我本身不具備結婚狂的瘋狂,而是靠演技,那就很不好。舉個例子,‘結婚狂’走路外八字,我本身也有點,隻是我平時隻有大概20度,扮演結婚狂時我便誇張到了40度甚至更多。大家覺得我有些知性,但扮演時我會更擴大。”
“我覺得很多東西我都喜歡嚐試,演員就是要嚐試不同的戲路讓觀眾看到不同的自己,老演一個角色觀眾也會膩。《人間四月天》的反映實在是太好了,所以我才有勇氣嚐試《粉紅女郎》。”
知道馮導前些天說:“《天下無賊》不用看兩遍”後,奶茶說:“那可慘了,我看了兩遍。不是我在意票房,隻是覺得我的影迷至少該看五遍。”
看過《天下無賊》的人一定對奶茶吃烤鴨的那場戲念念不忘,奶茶是這樣想的:“一個女人懷著孩子,心愛的人死了,一個人承受那麽多的苦,她吞烤鴨的時候更像是吞下所有的苦。所以我是很專心在吃的。但的確吃得很撐,後來都吐了。
早在入行作助理的時候,陳升就跟奶茶說:“做這行你要記住,一定要成為無可替代的。”但現在奶茶坦言自己還沒有到達這個境界。而現在大家的需求已經沒有不可替代的了,很多不適合自己的角色也會有人來請,有適合的角色別人不一定想得到,這種怪圈一直存在著,重要的事是清醒地把握自己。
2004,在台灣已經沒有朋友了 關鍵詞=曝光率+喝倒彩
一月在做《張愛玲》的後期和2003年唱片的內地宣傳;二月是《20·30·40》的宣傳,以及參加柏林影展;二月底演唱會彩排;三月上海演唱會,演唱會結束後進入《天下無賊》劇組;六月份在台灣演了《半生緣》;七月份作唱片;八月出唱片及宣傳;然後是《天下無賊》的拍攝和宣傳,以及北京演唱會,現在是《半生緣》北京的演出。
“其實我每年都是這麽忙,隻是去年的曝光率比較高。”相對於1998年發《很愛很愛你》之前的低穀時期,奶茶坦言:“演員是個很被動的職業,那一兩年我沒碰到合適自己的本子,現在則有很多選擇的機會。”
要問奶茶去年的眾多表現中自己最滿意哪一個,她認為各有各的不同,但演唱會和舞台劇的成就感最大,因為它是一個立即的反應:“上場十分鍾你差不多就能感覺到這場你搞不搞得定。”電影是另一個層麵的感受:大家常說“電影百年”,因為它可以被記錄,能反複被回味,而舞台劇就很可惜,演完就沒了。
“去年最大的遺憾就是太少時間與家人朋友在一起”,回台灣時想與朋友吃飯,被同伴嗔怪“你現在還有朋友嗎?”奶茶去年真的太忙碌了。
但奶茶依然很開心:“我終於登上了北京的舞台。”
有媒體稱奶茶在北京演唱會上被喝倒彩,她笑著說:“我不知道他參加的到底是誰的演唱會。可能是一開場我上去時,問大家能不能聽得到我的聲音,因為那裏是第一次做三麵看台的演唱會,如果有音響問題我們立馬就調。他可能以為那個就是喝倒彩。我也不去追究,而且他應該不是買票進來的,我也不希望他看完。”
感情,對婚姻有很多渴望 關鍵詞=同性粉絲+另外一半
有人說:“劉若英的異性‘粉絲’太少。”奶茶不在乎,“大部分同性都是相斥的,我演的是一個女生,唱的是一個女生,如果能得到同性的肯定,這種感覺很棒。女生多些沒有關係,畢竟總是有人支持的。”
“我就是一個很愛唱歌的人,人們現在越來越不容易被感動,我希望我能用我的歌聲感動他們”,而悲傷比較容易感動,再加上聲線的緣故,所以奶茶會更多地唱一些略帶憂傷的情歌——“你要了解自己適合什麽樣的。我喜歡流行歌,我大學學古典音樂的時候依然喜歡潘越雲。”
“我對婚姻有很多的渴望和想像,但做決定時要看我另外一半,不能因為我想結婚而他不想便跟他分手。”
感情上被動的奶茶,“基本上是個為愛付出全部的人”,一旦那個人出現時,想都不用想,“就是他了”。如果結婚後對方希望奶茶退出娛樂圈,她不會說“不”。“以吃喝穿來講,我是個很好養的女人,我更在乎感情夠不夠好。生活簡單就好了,沒有奢侈的東西無所謂,但如果有貂皮和鑽石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