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究竟為什麽這樣紅?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當年韓紅初出道時,我正在sony music工作,聽到最多的,是某些同事對之嗤之以鼻的嘲笑--僅僅是嘲笑,他們甚至不屑於認真談論其音樂。   當然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人欣賞著韓紅的音樂,並盡其所能的幫助其推廣,據我所知,其中最不遺餘力的當屬北京音樂台主持人鄭陽。   後來韓紅果然就紅了起來,就其音樂及其唱功本身來說,她紅得令人心服口服。   我感到有趣的是,同處在一個時代,同處在一個所謂的“音樂圈”,為什麽會既有如鄭陽那般慧眼識珠者,又有不少魚目混珠者?   我的結論是,韓紅是一麵鏡子,在某種程度上,她能檢驗業內人士的市場判斷力。   而現在,一麵更大的鏡子出現了,他就是刀郎。   在西安那個彩票管理中心賈主任當著全國人民的麵斬釘截鐵的用人頭擔保“寶馬事件絕對沒有作弊”的時候,劉亮是當時的熱點人物,那時北京還很少有人知道刀郎是誰;及至到了賈主任同誌向全國人民痛哭流涕道歉時,北京越發鋼筋水泥化的大街上已經開始飄蕩“2002年的那一場雪……”,並隨之一發不可收拾--事實上,又一首紅遍全國的流行歌曲未經宣告卻已經誕生了。   這是一個比李婷、孫甜甜奧運奪冠更大的冷門,但我不認為刀郎之成功,是因為他比雅典的賈占波更幸運。   當然許多人並不這麽想,比如有歌手認為刀郎成功是因為他搞傳銷,更多的歌手則堅信,刀郎的作品簡直就是垃圾,他之所以成功,大概就和劉亮抽中寶馬一樣,莫名其妙。   不過刀郎終究還是紅了,而且紅得發紫,紅得讓人目瞪口呆意亂情迷,於是各種分析就出來了,我隨便總結了一下,這些分析大體隻有一個意思:   刀郎的走紅,如果真的不是天上掉餡餅的話,那麽無非就是他的推廣做得高明,並活學活用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精髓,引伸出來,我不知道是不是也可以這麽說:刀郎的走紅,是托了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福?   我想起了中國足球。每一次國家隊習慣性的大賽慘敗,足協都會作出深刻的總結,總結的結論無非是二流論啊,球員教練水平低啊,洋教練水土不服之類的,總之就是推卸責任,以至於,幾乎每一次深刻的總結之後,都要不可避免的換來更浪漫的一次失敗。   回到刀郎。據我所知,刀郎的歌最初是在廣州紅起來的--我不好意思稱廣州這個大都市為農村;另外,刀郎之所以不做宣傳,原因特別簡單,那隻是因為最初他沒有錢,而等到有錢以後,歌已經紅得遭人嫉妒了,歌已經紅到令雖然江郎才盡地位卻依然尊崇的張藝謀怦然心動的程度了,還有什麽可宣傳的?難道幫勇敢的“西域刀郎”作宣傳?   有一種接近真相的說法是,刀郎紅在滿世界的唱片店都在為他義務播歌。是的,這已經接近了真相,真相的背後是:如果滿世界的唱片店都不是雷鋒或者白求恩大夫,他們憑什麽天天播刀郎的歌?   唱片業內資深且才華橫溢的尹青小姐私下如此感歎過,像刀郎這樣一窮二白的歌手能紅成這樣,我們做企劃宣傳工作的人應該為此感到羞愧!   我很佩服尹青對工作嚴肅認真的精神,並且我相信,因為此,她和她所在的正大國際,這個創造過好幾個不大不小奇跡的公司,還會作出更好的成績。但就事論事,我還是認為尹青對自己過於苛刻了。   事實上,刀郎之傳奇般走紅,和企劃宣傳、推廣炒作等等毫無關係,他僅僅是因為自己的作品、以及自己的聲音,就征服了這個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的市場。   我一向以為,現階段,一張唱片的成功不過如此幾個要素:1.作品,2.歌手演唱實力,3.市場推廣。其它,包括所謂的製作精良等等,都不是核心要素。而這三大要素所遵循的,很可能並不是經濟學上所謂的“木桶原理”,恰恰相反,在某一段特定的階段,我甚至會認為它遵循的是一個“反木桶原理”,即:一隻木桶的容量,由它最長而不是最短的那一塊木板決定--天啊!天底下哪兒有這樣的木桶?不過你想想,天底下又哪兒有我們這樣的唱片市場?   不過無論如何,我堅信,對於唱片業來說,不管是哪個階段、哪個國家的唱片業,一首好歌都像美國人眼中的錢學森一樣--他們說,一個錢學森頂五個師。   這句話用唱片業的語言來說,大概就是:一首好歌,頂100萬的宣傳費!   這樣就容易理解刀郎的走紅了--刀郎為什麽這樣紅?我想說,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獨特的嗓音,演繹了兩首經典的歌曲:《2002年的第一場雪》、《衝動的懲罰》。   當然你也可以認為這些歌都不值一提,就像某一個業內人士所說的那樣:當初他出名前讓我聽他的歌,我沒覺得好,現在他紅了,我還是認為他的歌不好。   我又想起了對韓紅的作品先天下之欣賞而欣賞的鄭陽,同時我還想起了一段往事,以此作為結尾:   豐臣秀吉統一全日本後,意欲入侵朝鮮。得到此情報,1590年,朝鮮派了一個代表團前往日本,調查入侵的可能性。   回國後,代表團向國王提交了兩份截然不同的報告,團長認為日本人一定會入侵,副團長認為不會。國王問二人對豐臣秀吉的印象,團長說:“光彩煥發,具有膽略。”副團長的印象則是:“他雙眼像老鼠一樣,毫無威嚴。”   國王采納了副團長的意見,於是疏於防範,而日本人的入侵很快到來,朝鮮一敗塗地。如果不是明政府出兵相救,後果真會不堪設想。   看來對事物的判斷的確屬於大智慧,軍國大事如此,唱片業大概也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