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劉德華長盛不衰的背後:努力勤奮鑄就神話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剖析劉德華長盛不衰的背後:努力勤奮鑄就神話(組圖) 娛樂信報 早在8月10日,行色匆匆的劉德華飛抵上海參加他2004中國巡回演唱會的新聞發布會。天王出場時,黑衣,黑褲,白鞋,那張長著鷹鉤鼻、新添了不少魚尾紋的臉一如從前地職業化地笑著。天王很“聽話”地配合著攝影師們,在“長槍短炮”前展示著各種姿勢。我不是華仔的Fans,但看著這個9月27日就要度過43歲生日的“老男人”,還是免不了心疼:“廉頗老矣”。在自傳《我是這樣長大的》第三章裏,他就說“我真的倦透了!”   然而在新人輩出、“各領風騷三五月”的華語娛樂圈,“老男人”劉德華創造了一個奇跡,出道20餘年的他仍然被Fans們當作“東方湯姆-克魯斯”、“憂鬱王子勞倫斯-奧立佛”來追捧。劉德華,像一杯陳酒一樣吸引著我們去細細品味,品味他長盛不衰的奧秘、臻入化境的生存智慧。

  “他很香港”

  《音像世界》副總編吳曉穎和《上海一周》記者盛豔虹都認為劉德華“很香港”,“他不是世家子弟,草根階層出來靠自己奮鬥成功了。普通香港人不覺得自己聰明,覺得家底不厚,對他有親切感,他就像我們鄰居家的孩子。”

  1980年代初,劉德華加入香港無線藝員訓練班,是“無線五虎將”之一,後來拒絕與無線續簽還被雪藏。成龍邀他拍嘉禾公司的《夏日清福》,才幫他渡過了當時的難關。從1981年的電影處女作《投奔怒海》到最新的《十麵埋伏》,劉德華20餘年拍了120部電影。在1985年的《鹿鼎記》中,臉蛋胖胖的劉德華還是跑龍套的。2000年,劉德華才憑《暗戰》獲得第1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影帝,這被一些影迷看作是華仔第一次得到與演技有關的一個獎項。梁朝偉因《無間道》獲得香港金像獎及台灣金馬獎影帝後,與之多次失之交臂的劉德華2004年才以《大隻佬》問鼎第2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

  比起天生就是演員的周潤發、梁朝偉們,忙時一年出4張唱片、拍5部電影的劉德華給人一種“勞模”的感覺,你無法不尊敬這位天分不高但刻苦勤奮孜孜以求的“老男人”。當然,有時你會為“老男人”劉德華感到淡淡的悲哀。

  演而優則唱的劉德華的歌唱之路也是灑滿汗水。早在拍攝許鞍華的《投奔怒海》時,劇組一起唱卡拉OK時,林子祥發現了華仔的演唱潛力所以建議他進軍歌壇。在實力派歌星張學友憑《SMILE》脫穎而出、星耀歌壇後,1984年開始拿起麥克風的劉德華推出首張專輯《隻知道此刻愛你》反應平平。隨後推出《情感的禁區》、《回到你身邊》等不錯的專輯,得到的公眾認可依然很小。一直到張國榮淡出後的1990年,《可不可以》和《再會了》兩張專輯才使劉德華真正奠定在歌壇的地位。

  昨天還是一貧如洗,今天已然輝煌騰達(當然華仔投資不順),鋪墊這種人生飛躍的主要是勤奮和用功。當Fans們仰望著星光大道上的華仔時,當Fans們津津樂道著華仔的成功之路時,內心裏其實不自覺地憧憬著華仔為我們這些普通人提供的無限可能性:隻要你努力,隻要你勤奮,總是可以做出一番成就來,哪怕你出身再平凡。

  熱心的華仔迷在網上整理出了“華仔語錄”,那些催人奮進的話語溫暖著每一個不甘平庸的靈魂:“成功不是必然的,但努力是必需的!”“我或許達不到自己所定的那個要求,但那個要求一定要存在,哪怕我一輩子也做不到。”“自強不息,自力更生,不要以為世界上會有奇跡出現,奇跡隻有是自己努力創造出來的。”

  在“華語流行樂傳媒大獎”常任評委王磊眼裏,“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陳(百強)”和許冠傑、羅文是早期香港演藝界的標誌性人物。比起這6位通過傳統方式奮鬥出來的前輩,“劉德華比他們晚一點,沒那個時代的烙印,是通過香港正式的造星術造出來的,是娛樂工業造星的產物,是後期香港娛樂業進入規範化的產物。”   健康的藝人形象

  Fans們對明星的關注有著複雜的心態,除了把明星當作寄寓事業理想的對象,還情不自禁地在明星們身上寄托高標準的道德理想。這在明星們曝出私生活醜聞時Fans們的驚愕和失望中體現得再明顯不過。熱情似火的關注達到極限時就是對適量緋聞的期待(而這正是娛樂公司和媒體在造星上的“合謀”),因為明星們單純的工作新聞聽多了或多或少顯得乏味。

  成龍這樣的大哥級人物很細心,但還是露出“金屋藏嬌”的馬腳。劉德華的緋聞實在是少之又少,稍稍能夠作為談資的僅有早年台灣女星喻可欣、來自馬來西亞的朱麗倩和關之琳、梅豔芳。相反,劉德華與阿倫(譚詠麟)、阿Lam(林子祥)、李克勤和阿梅(梅豔芳)的深厚友情倒是Fans們津津樂道的。

  所有這些成全了劉德華的良好形象,1999年榮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他,又在今年7月1日回歸日獲得了香港政府頒發的榮譽勳章。

  在曖昧中“與時俱進”

  哲學大師羅蘭-巴特上世紀中葉為“銀幕女神”嘉寶寫過《嘉寶的臉蛋》,認為嘉寶的麵孔已經上升為一種理念,成為大眾文化所製造的現代神話之一。

  網友莫幼軍對“劉德華的臉”做過精彩論述:華仔的氣質定位,應該說相當“中庸”,也相當討巧,既不是瘦弱的文人型,又不是孔武的肌肉型,既不天真又不滄桑,酷中帶著點純樸,帥中帶著點羞澀,這就能最廣泛地取悅各個受眾群體,具有了極大的普世性。

  對流行文化有一定研究的北大中文係教授張頤武,也認為劉德華保持了曖昧性,集偶像派與實力派於一身,是偶像與實力兩邊通吃。善變的劉德華對市場有高度的敏銳,一直準確把握受眾的趣味變化,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變化速度合拍,與市場走向契合。

  1980年代的香港,克服了當時世界經濟的整體衰退帶來的不景氣,香港電影隨著香港經濟的繁榮而繁榮。劉德華在這個演藝高峰期嚐試了新浪潮電影、黑道英雄片、警匪動作片、文藝片、另類題材及港產娛樂片和擬好萊塢大片等各種類型。

  《家在香港》(1983年)中愛上“姐姐”的那位弟弟的可愛,《停不了的愛》(1984年)中醫生的清秀,《法外情》(1985年)中律師的帥氣,《江湖情》(1986年)中小弟的單純忠心,都傳達著當時港人在經濟景氣時期的明朗心情。

  《飆城》(1988年)中無根者的逃遁,《旺角卡門》(1988年)中責任者的犧牲,《天若有情》(1990年)中戀愛者的放縱,《天與地》(1994年)中執法者的堅定,演繹著那一代年輕人的叛逆和闖蕩精神。《旺角卡門》中,“大哥”劉德華雖然不像周潤發詮釋的經典大哥那樣穿著風衣、叼著牙簽,但別有另外一種味道。

  1997年“回歸”的臨近,曾導致了一些港人某種程度的虛無和錯亂,對前途的重重疑慮引發了一種“大限”意識。《龍在江湖》(1998年)中的華仔一改蠱惑仔當年的年少氣盛,變得膽小怕事、逃避消沉。《賭俠1999》(1998年)中賭俠曆經滄桑,迥異於9年前《賭神》(1989年)中刀仔的耍小聰明、貪財好色。《無間道》在淡淡的宿命感中散發著縷縷生機。

  劉德華在其第100部電影《阿虎》(2000年)中,以牛仔裝、休閑鞋、吸煙、泡妞、打假的固有形象示人的熱血青年劉德華成了執著的父親。

  演黑幫老大比周潤發有差距的劉德華,在21世紀開端時在喜劇領域上也有開拓,雖然他和周星馳還是有差距。2000年,劉德華主演的《孤男寡女》引發了香港電影愛情輕喜劇熱,2001年《瘦身男女》中男女主角的胖胖裝讓人忍俊不禁。

  一個公允的評價是,劉德華的演技不是最好的,但他是最用功的,他的戲路之廣香港影壇無人能及,他連接了即將結束的周潤發時代和即將到來的周星馳時代。而且值得特別強調的是,好演員劉德華1991年自組天幕公司,對陳果執導的小眾電影《香港製造》、《去年煙花特別多》等進行了大力扶持,為香港電影的多元生態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愛人民就有人民幣”

  “五千年的風和雨啊藏了多少夢,黃色的臉黑色的眼不變是笑容……”,一曲《中國人》自1997年推出後紅遍大江南北,身著長衫的劉德華也總是讓我們把他和“愛國”聯係起來。

  《上海一周》記者盛豔虹感觸頗深的是,在今年的戛納電影節上,《十麵埋伏》的主創人員中隻有劉德華一個人自始至終穿著中式長衫。今年4月二度榮膺影帝後接受美國《時代》周刊和美聯社聯訪時,劉德華明言“我一直在拒絕好萊塢”,“你認為他們?好萊塢?真正懂得和尊重中國電影嗎?”“我認為我們現在拍攝的電影不比美國的差。”

  在吳宇森、周潤發、李連傑、成龍等頂級香港本土人才紛紛流向好萊塢和韓國電影崛起的背景下,劉德華的留守讓本來就有著敏感的民族自尊心的中國人感到欣慰。

  藝人的愛國當然有由衷的愛國情做基礎,但不自覺中他們的生存智慧也透露著精明的政治頭腦和商業頭腦。前不久的演藝風波中張惠妹小心翼翼的辯解,和她對大陸市場的重視不無關係。“抗議歌手”羅大佑此前在個唱上剪掉美國護照在內地媒體上也成為美談。劉德華早年的獲獎清單中,我們看到台灣是發展的一個重點:1989年獲台灣表演藝術金龍獎最佳演員獎,1990年獲台灣金曲龍虎榜,1992年獲台灣年度十大偶像第一名。

  1984年到1988年,劉德華的專輯《隻知道此刻愛你》、《感情的禁區》、《回到身邊》,都還是粵語版。但從1989年的《愛的連線》開始,他的專輯大都有了國語版。就是譚詠麟、張國榮、張學友、梅豔芳這樣重量級的歌手,也不得不承認劉德華是香港歌手成功打入國語歌市場的第一人。早在1993年1月,劉德華就開始代言雅馬哈摩托專門投放在中國大陸的廣告。2000年,《人民日報》社評選“海外百位傑出華人”,劉德華榜上有名。9月初一個關於華仔的最新消息是,“劉德華為奧運獻禮,邀請50位健兒免費觀看演唱會”。劉德華在大陸國語歌市場的成功也激勵著後來的新人。

  北大中文係教授張頤武笑言“愛人民就有人民幣,愛這個國家就有人民幣”。他認為現在大陸市場是華語電影和音樂的絕對中心,香港藝人是看準了這個大勢的,他們當年多往台灣發展但現在紛紛轉向大陸。張教授對“香港精神”做了一番“形而下”解讀,“香港精神就是生存精神,看勢,你強就往你這邊靠,這是人性最基本的表露。藝人好像在香港大多傾向大陸,那往往因為大陸市場對他們有好處,他們從這賺到真金白銀。”

  雲集了大陸和香港六大影帝梁朝偉、黃秋生、陳道明、曾誌偉、黎明和劉德華的《無間道Ⅲ終極無間》,被張頤武教授稱為一個明確的隱喻:大陸因素在香港不可忽視,劉德華代表了香港人向大陸向國家靠攏的傾向。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