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刃男友謀殺親夫:探秘女囚的心理世界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圖一(海澱區看守所看管二科副科長吳青) 圖二 (北京東明成功人生心理谘詢中心谘詢師王穎) 圖三 (北京市公安局海澱分局副局長金誌海) [千龍網記者於振華3月22日報道] 3月初,12名專業心理谘詢師開始長期義務為海澱看守所的在押女性進行心理谘詢與輔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日前,千龍網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自殺自暴自棄、擔心家庭破裂、僥幸心理等是她們最大心理障礙。專家認為,要根治這些心理疾病,必須要對症下藥。   狂砍男友的漂亮女生被捕後要自殺   女大學生尚麗(化名),因涉嫌故意傷害被關押在看守所內。剛來時,她全部用英語回答管教幹部的話,整天望著窗戶發愣,失去了生活的信心。通過與專業心理谘詢師的數次接觸,現在她不僅恢複了生活的信心,每天還開始學習英語。   “尚麗是湖北人,今年才22歲。”3月17日,北京市公安局海澱分局海澱區看守所看管二科副科長吳青在接受千龍網記者專訪時介紹說,2000年,尚麗以全省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某著名高校,在學校她的成績一直非常拔尖,品學兼優,倍受老師和同學們的稱讚。   “由於該校女生比較少,因而女生一般都比較受寵,更何況像尚麗這樣長得很漂亮的女孩子。”吳青說,該校的一個叫方宏(化名)的男生非常喜歡尚麗,經常幫尚麗打飯、洗衣服等,對尚麗百般嗬護,很快兩個人開始戀愛。   “在學習上,為了保持班裏第一,尚麗仍然非常刻苦用功,不斷地給自己施加壓力。一轉眼,他們都上大四了。”吳青告訴千龍網記者,去年10月,尚麗說自己的精神壓力很大,要方宏陪她去朝陽醫院看精神病科的醫生,看完病出來,她對方宏說想砍人。當時,方宏還以為她是開玩笑,沒想到尚麗真的抽出一把菜刀朝他狂砍20多刀,砍成重傷。   “尚麗被捕之後,她才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嚴重後果。”吳青說,在看守所裏,不管是誰和尚麗在一起說話,尚麗說著說著,就會突然伸出手來抓人的臉,她還會突然選擇用頭撞牆、吞鎖等方式來自殺。為了防止尚麗自殺,幹警們給她戴上了像拳擊手一樣的頭套和手套。   “這在心理學上是典型的‘躁狂’。”3月17日下午,北京東明成功人生心理谘詢中心心理谘詢師王穎詳細地告訴千龍網記者,很明顯,在尚麗出事之前,自己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心理有問題了,但是她去看神經科醫生的時候已經晚了。   “我首先請尚麗站起來坐在我對麵,她也願意單獨和我交流,建立谘詢關係。”王穎說,尚麗在第一次接受心理谘詢時告訴她,尚麗從小就看著媽媽經常打爸爸、抓爸爸,以為這就是男女之間的“親密關係“。   長大後,因為尚麗沒有其他的文藝特長,為了得到眾星捧月般的榮耀,她總想在學習上爭第一,害怕自己被人趕上。考上大學後也是如此,她感覺到處是威脅,就從早上6點半到夜裏2點半,一心撲在學習上,拚命給自己加壓、追求完美。她男友以前很愛她,她甚至經常打他咬他,他也不還手。   臨近畢業時,尚麗又感覺男友也不如從前那樣寵愛她了,於是,她以砍傷男友的方式來宣泄失衡的心理。之後,尚麗既擔心男友死亡,又認為自己被判重刑而沒有前途了,因而想一死了之。而恰恰在此時,她報考的美國耶魯大學也向她發出了錄取通知書。   “在了解尚麗的心靈軌跡之後,我一邊幫助她分析她的行為心理,一邊和她共同探討選擇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王穎說,針對這種“習德”和加壓產生的自暴自棄的“躁狂”心理,隻能采取疏導的方法,不僅讓她認識到她的行為給對方造成的傷害,還讓她看到自己的未來,平靜地麵對現實,以避免她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二進宮”女人盜竊為了報複社會   30多歲的胡小敏(化名)是“二進宮”的外地人,她是最“鬧監”的一位。   “胡小敏是內蒙古人,她兩次進來都是因為盜竊,而且進出時間相隔不到10天。”吳青給千龍網記者介紹說,去年年初,胡小敏因為自己丟了一台價值兩萬元的筆記本電腦,就跑到北京某所高校去偷學生的一台價值幾千元的筆記本電腦,結果被學校保安抓住,法院判了6個月。出去後,胡小敏連在“號子”裏穿的衣服都沒換,又跑到同一所大學的同一個教室,去偷一台價值一萬多元的筆記本電腦,這次又被該校的同一個保安抓住,這次法院判了4年。   “胡小敏是一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具有典型的焦慮心理。”吳青說,胡小敏第一次剛進來的時候,由於沒有任何親戚在北京,丈夫也不理他,自己又沒有一分錢,自身還有婦科疾病,都是幹警們自己掏錢給她買點換洗的衣服。她特別擔心自己的丈夫因此而看不起她,跟她離婚,但最後還是離婚了,孩子判給了丈夫。她還自認為長得醜,總是以為同號房的人以此看不起她,鄙視她,誰要是說她一句,她就跟別人吵鬧、打架。   “因為‘鬧監’,胡小敏不知被換了多少個號房,而平常她又很清高。”吳青接著說,她自認為受過高等教育,能寫東西,看不起別人。她還常常產生幻想,幻想自己是個高幹子弟,還把這個幻想不斷地告訴別人。   “其實,胡小敏是在別人家長大,大專畢業後,她在內蒙古一家毛紡廠工作。”王穎告訴千龍網記者,後來,胡小敏離職來北京想繼續上學,結果上學沒上成,反而找了一個男子結了婚。通過第一次心理谘詢後,王穎給胡小敏留下了“作業”——隨心所欲地記日記。   後來,胡小敏將自己寫的日記和《我走向犯罪道路的心理路程》一文交給了王穎,千龍網記者在該文中看到,2000年春天,胡小敏用自己家中的積蓄25000元買了一台筆記本電腦,用了不到半年,被三個東北口音的男子盜竊。   “我出去片刻回來時正好撞上了。”胡小敏在該文中說,她抓住其中的一個人要求他把電腦還給她,一邊大聲地喊叫,結果那個男子惱羞成怒,還一腳把她踹倒在地。“我孤身一人,也沒有什麽人來為我這樣一個懦弱的女人撐腰,來自社會最底層的我,也不懂得用何種正確方式來捍衛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尊嚴。”   “事隔兩年之後,我兩次以同樣的手段在同一個地點盜竊,並不是說我當時存有什麽僥幸心理。”胡小敏坦言,她對電腦並沒有什麽強烈的占有欲,她這麽做隻是想報複社會,因為當時沒有人來為自己伸張正義。   “如果說我第一次是無意犯罪,第二次就是有意犯罪。”胡小敏還在日記中寫道,在她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幹警們真誠地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多變的命運未曾改變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事業的強烈追求,對家庭和社會想盡一份力量的願望。   裝瘋賣傻企圖逃脫罪責的縱火犯   日前,千龍網記者在海澱看守所采訪時了解到,這裏既有被扭曲的靈魂,又有被隱藏和埋沒的善良;既有灰暗的個性,又有作為妻子和母親對生命的渴望。然而,還有一些在押女性產生僥幸心理裝成神經質,欲逃避法律責任。   “劉紅梅(化名)是因為縱火燒房子才進來的。”吳青告訴千龍網記者,劉紅梅是河北張家口人,她和丈夫在海澱區暫住,她丈夫因吸毒染上了癮,每次吸完毒後,就痛打她,她一氣之下點燃枕頭和被子,沒想到大火一下子燒著了房東的房子,接著又蔓延開來……   “剛一進來,她老是整天嘮叨她犯的那點事。”據吳青介紹,劉春梅心眼非常小,老跟同號房的人較真,號房裏的人埋怨她一句,她動不動就抓人、撓人。而她總是自言自語,一會兒說是她自己點的火,一會兒說是她丈夫點的火,反複無常,像有神經質。但是,很多證據表明,她就是點火的人。   “前兩次開展集體心理谘詢時,劉春梅都表示自己不願參加。“王穎說,她在做第三次谘詢時,劉春梅主動要求參加活動,她就讓劉春梅以植物為主題畫畫。於是,劉春梅畫了一座山、三個人放風箏和一場大雨。   事後,劉春梅還向王穎解釋說,畫裏麵是她和她丈夫帶著孩子在春遊放風箏,突然,一場大雨來臨,家裏人都說要躲避,而她卻非要迎著大雨去放風箏。這時,王穎給她解釋,大雨在這幅畫裏麵應該是象征著災難,當災難來臨時,首先應該理性地選擇躲避,而不是因為迎著這場災難再給自己帶來另一場災難。   “劉春梅聽完話當時就哭了。”王穎說,劉春梅還表示要和她一對一地進行心理谘詢和矯正。從拒絕參加心理谘詢,到願意參加集體心理谘詢,再到主動要求參加一對一心的心理谘詢,以及從裝瘋賣傻到目前平靜下來進行反省,都說明她的心理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僥幸心理是在押人員比較普遍的一種心理。”3月17日,北京市公安局海澱分局副局長金誌海在接受千龍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一般來說,在押人員都很關心作案同夥是否進來了,他們都在考慮是自己先揭發別人,還是等著別人先揭發自己,有的就故意裝瘋賣傻,也有的是因為突然失去自由,心理壓力太大,出現神經質的現象。   針對女性特有的敏感和柔弱,該所的女民警積極探索“人性化”、“親情化”的管理方式,推出了一係列獨具匠心的教育感化和挽救的方法。在對在押人員的教育管理中,女民警們以她們特有的細膩情感,通過入微細致的觀察,掌握每個在押人員的心理活動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對在押人員心理施加影響,帶動、感化她們,以達到規範行為的目的。   人性化管理女犯是時代進步的體現   3月24日就要回到社會的李新(化名)12歲就進入了軍隊的文工團,17歲時因腳受傷轉業,是一個文藝工作者。由於她和丈夫涉嫌敲詐罪被判刑,她一直沉浸在深深的自責與內疚當中,她在信任心理谘詢師並講出內心衝突後,心理疾病也得到了根治。   “海澱看守所與北京東明成功人生心理谘詢中心共同組建的‘心理陽光援助基地’,是政府送給我們最好的三八節日禮物。”即將出獄的李新感慨良深地說,她曾經坐在角落裏,看著被鐵窗分割的藍天和陽光,悲觀地感歎自己短暫的人生已經溶進了太多悲歡離合和甜酸苦辣。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讓我感到看守所的生活並不像我想象的那樣恐怖。”李新說,看守所到處滲透著人性的關懷:年三十的晚上,幹警們輪流到每個監室發放瓜子、糖果;初一、十五還讓他們吃餃子、吃元宵等等,這些對普通人來說再普通不過的生活場景,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卻給了她強烈的震撼。   “我們雖然觸犯了法律走進了高牆,但我們這個特殊群體依然渴望親人的關懷、包容和諒解,依然渴望有個燦爛美好的明天。”李新深情地說,事實證明,親人沒有拋棄她們,社會更沒有拋棄她們,在她們感到彷徨、不知如何麵對今天和明天時,谘詢師們又向她們伸出了熱情的雙手。   李新說,當時,她無法麵對年輕又受過高等教育的自己被關進大牆的事實,想到自己的過錯和朋友鄙視的目光,以及母親的淚水,她覺得自己再沒有了未來。而王穎耐心地聽她訴說,親切地和她交談,給她留作業,讓她記日記,跟她共同回憶美好的過去,幫她恢複信心,使她慢慢從低穀中走出來,激發了她正視自己的決心和勇氣。   “雖然每周兩次的心理輔導不能改變她們的環境,但是可以改變麵對環境的態度,避免這些心理矛盾與障礙發展成為導致發生自殺等過激行為的心理危機。”王穎認為,在新的曆史時期,用科學、文明、人性化管理的新模式來教育改造在押人員,是時代進步的要求,也是社會文明的表現。   在押人員因犯罪受到法律懲處,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環境,精神遭遇打擊,容易產生心態變異,產生種種心理障礙。金誌海也向千龍網記者表示,該看守所沒有把這種現象簡單地看是對抗改造,而是把這類在押人員當作特殊病人,耐心地為他們疏導思想。    金誌海說,通過邀請心理老師進行零距離的心理谘詢與輔導、捐款捐書成立監區圖書館、教育演出等方式,心理谘詢師們和女民警們幫助在押人員走出心理誤區,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使看守所成為了淨化心靈的“學校”、醫治創傷的“醫院”、充滿關愛的“家庭”。   據悉,在國內,雖然管教隊伍對在押人員的管理上有很多經驗,但是心理輔導卻不擅長,有時無法解決在押人員心理上的問題。與專業心理谘詢人員的合作將有望解決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