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周公解夢” 親曆上海首家夢析門診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在昏暗靜謐的氛圍中,夢析醫生開始給谘詢者“解夢”李瑋攝)      視點導讀   兩個月前,上海首個夢析門診在長寧區一家醫院悄然誕生。   夢析門診在上海出現後立即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也成了上海市民和專家討論的熱門話題之一。但有的媒體在熱炒了一番“夢析”的新奇之處後,並未對門診開設的背景和現狀等作進一步關注。   夢析門診是如何開設的?誰能勝任現代“周公”?以“解夢”來治療心理問題在中國是否可用於臨床了?患者到底能否從中真正受益?日前,本報記者來到夢析門診,親身體驗了一番現代“周公解夢”。   記者體驗:夢裏發現胃病?   上午9時,記者來到西郊綠地醫院(即長寧區精神衛生中心)。一幢歐式的病房大樓呈現眼前。夢析門診在門診大樓3樓走道的盡頭,隔壁則是一間普通的心理谘詢室。   記者被王醫生領進門診室。這間房間足有15平方米,寬敞幹淨。一幅藍色屏風內是一片靜謐的天地——淡黃色的格子窗簾,淡黃色的壁燈,淡黃色的沙發床可讓人處於半躺狀態。王醫生告訴我,這樣的姿勢是人體最放鬆的姿態。   按要求,記者躺到了沙發床上,王醫生手拿記錄本坐在記者身邊。在柔和的燈光裏,她輕聲細語地與記者交談起來。   她先是像朋友似的和記者聊天,詢問記者的年齡、職業、以及睡眠質量、家庭情況、人際交往等情況。待記者心情逐漸放鬆下來之後,王醫生開始讓記者進入夢析狀態:“說說困擾你的夢境吧!”   記者便將幾天前做的一個夢告訴了她:“我從一個粉紅色的麵包車裏下來,被人追趕,然後自己撞到柱子,胃裏不舒服,醒來時口中有些泛酸。”(記者當天臨睡前曾吃過一碗小湯圓)   王醫生先聽完後,拿來一張紙,讓我依次畫出樹、房子和人。記者即興畫出了這3樣東西。   “你是一個很真實的人”,她看了我畫的圖後肯定地說。   接著她分析說:“粉紅色的麵包車說明你最近心情比較好,被人追趕說明現實中的人際關係需要注意調整。”   對於我夢境中最後的描述,王醫生很自信地下了結論:“你的胃可能不太好,建議你有空做一下檢查。”她告訴記者,通過對有類似夢境患者的診斷發現,通常有這種表現的人胃部都有輕重不同的病症。   王醫生還說,由於對每位來訪者都要進行比較深入的了解,她一天最多接待6位來訪者,花在每個人身上的時間平均為一小時。她說“夢析”療法不像其他治療方法,它特別需要病人對醫生的信任。完整地解析一個夢,一二次談話是不夠的,在國外強調要長程分析,隻有醫生成了病人的親密朋友,病人才會毫不隱瞞地訴說夢境,並順利回憶之前的經曆。也隻有這樣才能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她說來訪者中不少人都與她建立了長期聯係。   記者得知,夢析門診的收費標準是每分鍾收費一元錢。   夢析門診:來得太晚?太早?   門診如何獲準開設?   “並不是所有醫院都能開設夢析門診。”西郊綠地醫院院長葉善龍介紹說,去年年底開設此門診前,醫院特地與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和長寧區衛生局等部門作了溝通。長寧區衛生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一個醫院要開設特色門診,必須上報衛生局進行醫政審批。長寧區衛生局通過對西郊綠地醫院職業範圍和診療科目的認定,同意他們開設此門診,並做了備案。   葉院長告訴記者,在醫院決定開設夢析門診前,他親自到浙江杭州的夢析門診考察過3次。覺得上海在“夢析”這個領域還是空白,而這個領域是“有市場、有需求的”。他透露,目前每月進入該院尋求心理谘詢的人有學生、白領、公務員等,其中80%的人存在睡眠障礙,他們普遍出現過因夢境不快而引發情緒問題(如焦慮、緊張、抑鬱、恐懼)。葉院長認為,從這個角度說,夢析門診的誕生是一種必然。“社會有需求,我們就有開設門診的必要”。   誰在當門診醫生?   記者在親曆“夢析”療法時曾詢問過王醫生:是否隻要是醫院的醫生,都能來夢析門診當醫生?她的回答是否定的。她說,能擔當這項工作的醫生,首先必須持有市衛生局頒發的心理谘詢業的上崗證書,其次要有豐富的精神衛生工作經驗,再次要對這項工作十分熱愛,善於與人溝通。   聽說夢析門診裏共有3名醫生,這些醫生是如何選拔出來的呢?   夢析門診主治醫生張同延教授坦言,國內目前還沒有關於“夢析”療法專門的課程和教材,國家也沒有相關的評定和考核。因此,他在西郊綠地醫院做過幾次有關“夢析”的講座,並從中選拔了綜合素質較好的3位醫生陸續到浙江省立同德醫院進行了半個月的臨床進修。   什麽是夢析醫生最重要的素質?記者問道。“是實踐。”張同延教授不假思索地回答。在他看來,一個好的夢析醫生除了上文中王醫生所說的素質外,臨床的實踐經驗非常重要。   求診者是否需要甄別?   記者了解到,夢析門診開設到現在,有個新的現象值得關注——來夢析門診就診的患者中出現一些做生意的私營業主,這些人群對夢的解析寄予了比較功利的期望。那麽,是不是誰都能來夢析門診就診呢?   心理學專家、資深企業培訓師陳小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私營業主也是普通人,也有不同的氣質和性格,比如焦慮的人在經營中也會比較焦慮。他們也和平常人一樣需要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另一方麵,經營畢竟有經營的規律,“在商言商”,有些問題和心理因素的關係不大,更沒有科學證明,夢的解析和生意好壞之間有因果關係。   葉善龍承認,醫院目前對夢析門診患者的劃分還未細化,但醫院正在創建研究課題小組,對就診患者的分類和甄選製度將會盡快建立。   門診如何麵對爭議?   按照張同延教授的觀點,夢析醫生的資質是靠在臨床中不斷積累的經驗而形成的。   上海首批獲得國家心理谘詢師資格證書的楊敏,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疑問:究竟應該先有夢析門診,再不斷完善夢析醫生的資質?還是應該先培養有完備資質的夢析醫生,再開設夢析門診?她認為,如果醫生是單靠對患者的“夢析”實踐積累臨床經驗,顯然不太妥當。   葉善龍表示,“開設這個門診是一種創新”,盡管目前還沒有完備資質的夢析醫生,但這樣的探索還是必要的。他同時承認,門診開設至今,是有一些來自精神衛生學、心理學專家持不同意見,就連西郊綠地醫院內部的醫生之間,在門診開設初期也對此有所爭議。   “我覺得這是一種探索和發展,即使有失敗的地方、有遭人非議的地方,這都屬於學術上的爭論,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與其去過多地爭論什麽,倒不如積極地去做些實踐。”葉善龍這樣評價夢析門診目前的處境。   夢的分析——路漫漫其修遠兮   “夢是有象征性語言的,這不是一般人能夠讀懂的,需要長期從事夢分析的專業人士‘翻譯’出來。”上海市心理學會副會長、複旦大學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孫時進表示,“夢析”醫生應有深厚的、長期的臨床經驗,並且與來訪者要有比較深入的接觸和交流,這樣才能讓來訪者真正認識自己,從而達到治療的作用。   從心理學角度說,人不一定非常了解自己,或許要通過其他方式來了解自己,比如夢的分析,這是人們深刻認識自我的手段之一。孫時進認為,通過“夢析”了解自己,對自身的發展是有一定好處的。   談到上海“夢析”領域的大環境,孫時進坦言“還遠未成熟”。葉善龍也回應說:醫院準備在年內請全國心理學、精神衛生學領域的專家來滬聯合講學,結合醫院夢析門診的實踐經驗,探索一條比較係統、規範的“夢析”研究和實踐體係,並希望通過中華醫學會等權威部門的認證。   孫時進這樣評價夢析門診,“夢析”的研究和發展,要走的路還很長。但“我希望看到這樣的現象”,如果是本著科學的態度進行有益的探索,就是值得肯定的。(稿源:新民晚報)(作者:李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