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紛紛:25歲的複旦才女墜樓身亡之謎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這是一個噩耗。

  9月8日清晨,年僅25歲的複旦大學新聞係女碩士楊某從該校北區留學生公寓23層墜落,當場死亡。

  消息瞬間從校園傳向社會,議論紛紛。


  人們難以想象,悲劇怎麽會發生在一個即將畢業的複旦大學研究生,一個才貌雙全,有“複旦才女”之稱的楊某身上?

  為情?這是人們的第一反應。

  為工作?她的同學、實習單位的同事這麽猜測。

  還有……

  一時,楊某墜樓成了街頭巷議的話題,有人甚至聯想到了紅顏薄命。

  眾說紛紜的死因就此演化成一個個問號、一個個謎團。

  與此同時,我們奔波在楊某的同學、好友之中,設法解開這一令人關注的謎團。

  她今年25歲

  楊某,山東青島人。凡見過她的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都是“漂亮”。

  1997年楊某以“高考狀元”身份考入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本科學習,在讀本科期間,據說她的學習成績屬中上。

  她的眾多同窗好友向記者介紹:生活中的楊某,性格略有點內向,但決不孤僻,和同學相處友好。

  2001年,楊某考取複旦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此前有媒體稱:楊某是當年班上唯一考取研究生的人,以此證明她是一個“才女”,但據記者了解,其實並非如此,當年她們班考上的還有一個叫“小娟”的女生。但當年楊某是以漂亮的高分被錄取卻是事實,並著實為她們班,以及她本人在師生麵前撐足了麵子。於是便有“複旦才女”的名聲。

  關於社會上的眾多傳言,記者了解到,今年楊某25歲是確鑿的,關於死前,她上過張國榮的網站,還留下了兩份遺囑,其中一份寫著“頹廢”兩字等等,目前還難以查實。

  采訪中,記者最深切的感受是,不論是楊某的同學、還是老師,對楊某之死,都表現出深深的惋惜。

  楊某的人緣很好,口碑甚佳。

  她是普通的女孩

  站在楊某生前的123寢室門前,對著緊閉的室門,一位楊某生前的好友對記者這麽說道——

  社會上有關楊某的傳言,許多是不實的。她其實是一個開朗的人,但從來不張揚。尤其是大三後,同學空閑時間較多,室友們聚在一起打撲克,她也經常參與。她還是一個很有責任心的人,室友們結伴外出散心、遊玩,她就一人在宿舍守著。所以年級和班級的通知,一般都由她負責傳達,4年中從未有過差錯。

  她有才,但絕不是“書呆子”。雖然來自青島郊區農村,家庭較困難,平時衣著樸素。但她很注意自身形象,譬如為使牙齒能看上去更加美觀,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她堅持戴“牙箍”;她平時很喜歡讀書,專業的、文藝的,包括時尚雜誌。大學四年留給同學印象最深的是她喜歡笑,圓圓的臉上經常掛著笑容。

  她還愛美。如果大家在大操場上集中,她會和同學們一起偷偷地為周圍的男生、女生打分,評“美女”、“美男”。她自己的漂亮則是公認的。

  但她是“一個普通女孩”。與她同學4年的同學都這麽說,對於社會上的種種說法,他們表示不解。

  她戀愛了

  因為漂亮,平時男生大都想接近而不敢接近的楊某,不久前戀愛了。據她的閨中好友說,楊某偶爾談起愛情來,那種甜蜜神情讓人嫉妒。

  據說,她和男友是經人介紹認識的,男的是一個高級白領,月薪一萬元。兩人一見鍾情,並發展順利。原本準備在今年的“十一”,回青島老家見家人。據此可以判斷,兩人的關係已經發展到相當的程度。

  “我始終認為她將來會很幸福的,沒想到竟會發生了這樣的事。”

  一個叫rice的同學在網上這樣描述痛失好友的心情:“前幾天開始我惦記著你們已經開學,應該給你打個電話。可一天拖一天,今日複明日,第一次打沒人接,後來幾天不是沒有了電話卡,就是電話線被別人占用,同時我的手機進水壞掉,直到昨天我才買了部新手機,不料聽到的第一個消息竟是你的死訊……麵對手機屏幕,我的淚水奪眶而出,沒有打成功的那個電話成了我此生無法原諒自己的遺憾。”

  她是一個好學生

  兜了好大一個圈子,采訪了眾多楊某的同學、好友、老師,但關於她的死因還是一個謎。

  曾是同寢室的一個女生在電話中一談到楊某就哭了:“我現在真得不想說這件事,但我可以告訴你,她是一個好學生。”

  新聞學院一位副院長在接受采訪時,使用最多的詞是“不知道”:不知道這件事、不知道這位同學的生前情況、不知道這位同學的父母情況。也許迫於無奈,也許是推托,他最後指點道:到學校保衛處去了解一下,他們也許知道一點她的情況。

  但當記者趕到學校保衛處,治安科科長攤開雙手說:我也說不清楚,能說清楚的人現在不在。而另一個人的回答更幹脆“無可奉告”。

  就在這時,一位新聞中心的老師過來說,我可以向你介紹。“她曾在新聞中心實習過,是一個很好的同學,和周圍同學、老師相處都很好。事情發生以後,我們都感到很驚訝。”

  “完了?”

  “完了!”

  關於其它,比如感情問題,比如工作問題,她同樣不能給個明確的回答。

  或許是見記者在此久久不願離去,一位留學生樓的清潔工上前輕聲地但十分肯定地告訴記者:那天我正在旁邊打掃衛生,沒有聽見什麽很響的聲音,但看到很多警車過來,人是用草席包好後抬上車的。當時因為有電視台記者在場,警車就從留學生樓邊門開走了。

  後來,記者才知道有關方麵“通知”,在情況尚未清楚之前,任何人不得接受采訪。難怪居住在一起的女碩士們都說:不知道有這件事情。或者說:看了學校的BBS後才知道的。一位留學生甚至拉著記者說:真有這件事情嗎?你能否詳細點對我說說。

  她的母親……

  聽說楊某的母親已從青島趕到上海,記者在學校招待所門外整整等候了兩小時,卻無緣見楊母一麵。走進走出的人都不願對記者多說一句。

  據了解內情的人告知:楊某的母親今年50多歲,她由學生會幹部攙扶著走進招待所時,給人的感覺已經顯得十分平靜。但直到記者發稿前,從未見她出過房門一步,飯菜均有專人送入……

  據說,楊某墜樓的當晚,其母在未知情的情況下就從老家趕到了上海,冥冥中似乎感應到了什麽。

  已經4天了。楊某墜樓身亡依然是一個謎。但我們相信:是謎,終有解開的那一天。

  在此我們隻能如你好友那般送出我們的心願:願你在天國從此安寧,和你在QQ上的名字一樣,“逍遙莫愁”。


tigercool影視頻道熱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