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紫藤閣

想在這兒開辟出一小塊地, 撒上些種子, 抽出黃黃綠綠的芽, 以記錄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還有那偶爾瞬間的心靈顫動
正文

母親來信

(2006-03-21 18:29:09) 下一個

自從上了大學後,除了每年的寒,暑假外,其餘的時間都隻能靠書信與家中保持聯係了。

仿佛成為慣例了,收到的家書中除了偶爾有幾封是由父親寫的外,其餘一般都是由母親執筆的。這原因嘛,一來是爸爸的工作較忙;二來麽,想必是緣自母親耐不住對我的那份思念。父親永遠有父親的威嚴,不是很擅長兒女情長的。每逢拆閱家書,心中總有一份淡淡的溫馨,因為“母親又來信了。”

兩相比較,不難發現父母之愛的不同。父親平日擬慣了公文,語氣中難免帶有淡淡的“官腔”。開頭照例是詢問一番學業,生活的情況如何,中間介紹一下家中近日發生了哪些新鮮事,弟弟的學習進展如何,最後總結出對我各方麵的要求和希望。而母親的信卻樸實無華,那細膩柔婉的探詢就象在家跟我嘮家常似的,帶著濃濃的人情味。

母親的愛總是細致而不無擔憂的,總是敏感於我寫信的間隔太長。“是不是病了,還是發生了什麽事?”她每每不厭其煩的詢問實則載荷著太深的掛念。我沒想象過母親接到孩子去信的心情,但母親自己說她常常是讀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流淚為止。我雖是一個女孩子,但卻是大大咧咧慣了。除非有事,否則總把寫家信當應付差事,潦草完事,有時係,班裏活動一多,就忘了這碼事,白惹母親擔心了無數次。

記得去年返校後,又辦手續又交費,一忙又忘了寫封信回去報個平安,結果收到了家裏拍來的電報,跟著爸爸來的一封信裏把我狠狠地“說”了一通,因為母親在家裏擔心得睡不好覺,整天嘮叨著我怎麽還不去信,是不是在途中發生了什麽意外。念及自己居然不懂得回報母親以經常的欣慰,真覺得自己是極吝嗇了--和那份深厚似海的母愛相比。

有一天輕輕地拆開信,掉出來一張小畫卡,這才想起今天是我的生日。也許,所有的母親確實比兒女更深刻地記著那一天,因為它是兒女生命的起點,更是偉大母愛隨之誕生的一天。可是,天下又有多少兒女時刻記著自己母親的生日?我慚愧無語。 母親又來信了,我輕輕地拆開信,心中湧起一份溫馨。

09/1992  

那日給母親打電話,她說國慶節在弟弟家隻住了3天便再也住不下去了,原因是看著弟弟每天清晨傍晚風雨無阻地接送世文(我弟妹)上下班,實在心疼不過,不如回老家心靜。不禁莞爾。突然想起前一陣看的那部“人間四月天”,徐誌摩的老母看見兒子抱著陸小曼上樓便心疼得躲在房裏擦眼淚,“她怎麽就這樣折磨我的兒子!” 兩相對比,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母親的心嗬,古今相同。 10/20/200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