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電郵

打造海外華語多媒體電子旗艦,凸現文化藝術學術高度,觀照漢文化視角,建立首家新移民華裔看美國原始資料檔案館和補充對話體係
正文

07最佳影片排名12《A Mighty Heart》安吉利娜·茱麗講述駐外記者故事-皮特夫婦共同投資

(2007-12-15 07:19:40) 下一個
  • 多影視熱評,電視采訪短片
    http://blog.sina.com.cn/yisuli 


    -皮特夫婦共同投資嚴肅主題,一改人對這對封麵郎生的膚淺印象
     
    上次看安吉利娜·茱麗的電影還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Girls Interrupted剛來美國那陣就看過。關於她的消息其實層出不窮,每一個愛看電影的人都不可能躲過八卦新聞的轟炸,話題圍繞著她最近紋身的圖案和部位,或者婚姻風波,還有聯合國親善大使,當然少不了她以親自生育與收養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擴大跟皮特組建的小家庭。給我的印象,她除了沒怎麽演電影,其他事情都幹得風風火火。也許她改變了信念,不再通過電影鏡頭,而是通過狗仔隊的鏡頭來為這個世界帶來新氣象?

    看過A Mighty Heart以後,我意識到這個印象對她不夠公平。茱麗在電影中出演瑪麗安·珀爾,華爾街日報駐巴基斯坦記者丹尼爾·珀爾的妻子。2002年1月23日,丹尼爾在卡拉奇被伊斯蘭極端分子綁架。每一個有興趣看這個電影的人都知道,大約一個月以後,恐怖分子以砍頭的方式處死了丹尼爾。

    電影的焦點不在綁架和迫害,核心故事是瑪麗安和同事、朋友、美國外交官以及巴基斯坦警方一起搜尋營救丹尼爾。跟其他基於真實事件拍攝的電影一樣,A Mighty Heart也麵臨著一個巨大挑戰:在結局沒有懸念的情況下,如何吸引觀眾?如何虛構真實,從而讓作品與紀錄片區別開來?

    創作者要設法讓真實事件具備戲劇張力,斯泰尼康成為經常用到的手段。他們使用這種便攜式的移動拍攝裝置來增加鏡頭的動感,幾乎每一個鏡頭都出自斯泰尼康。茱麗應該是增加電影吸引力的另一個因素,她的表現相當出色,沒有一點八卦新聞主角的痕跡。

    瑪麗安長著一頭異型卷發,法國父親和古巴母親混血以後,給了她深色皮膚。瑪麗安說英語帶著明顯口音,但很動聽。她為法國一家電台工作,綁架發生的時候,已經有6個月身孕。在一個多月高度緊張的營救過程中,瑪麗安的表現一直都很沉穩,隻有兩次例外。一次因為眾人無法從錯綜複雜的人際網絡中理出頭緒,她失去耐心,問大家,“what the fuck is everyone doing?”很快她就恢複到常態。另外一次是在丹尼爾的噩耗得到證實以後,她衝進房間,啜泣中發出一連串的“no,no,no”。過份的傷感隻能持續一時,我相信,像瑪麗安這樣內斂的情感才具有長久的力度。

    電影在主線以外,穿插著丹尼爾和瑪麗安短暫的幸福生活。兩人相識於巴基斯坦,這個穆斯林國家差不多已經是反恐戰爭的前沿陣地。卡拉奇看上去就是一個第三世界的國際大都市,馬路上跑著的汽車都是豐田、本田、尼桑,還有中國製造的客貨兩用---長安牌。

    華爾街日報屬於美國的三家頂級報紙之一。觀眾如果對著名媒體駐外記者的生活有這樣那樣的想象,那麽丹尼爾和瑪麗安可以幫助他們回到現實。他們做著記者的本職工作,尋找采訪線索,去不同地方見不同的采訪對象,然後在電腦前寫出新聞故事。不管是在巴基斯坦或者巴勒斯坦,他們都會這樣工作。

    電影中有一段餐桌邊的討論。幾個當地人開玩笑說,你們美國人到底對巴基斯坦了解多少?一個印度女記者說,那不正是新聞記者的作用嗎?我們要幫助人們了解。當地人說,你這是浪漫化的想法。人們讀過報紙以後,隻會更加玩世不恭。

    也許有人會得出結論說,丹尼爾的悲劇正說明了記者作用的局限。在複雜條件下,即使理念正確,實際運行中卻不能避免脫軌的悲劇。理論上說,他肩負著使命,用自己的報道幫助讀者了解恐怖活動的實質。恐怖分子殺害他的時候,卻給他加上了中央情報局間諜的罪名,其實他隻是一個美國記者,剛好是個猶太人。

    跟斯大林的共產黨員不一樣,沒有人認為記者由特殊材料構成,隻不過好記者必須要具備某些不同尋常的氣質。麵對巨大的個人悲劇,瑪麗安表現得超級堅強,她沒有喪失對新聞這個職業的信念。惟有通過交流和溝通,人們才有可能創造一個美好世界。

    悲劇也沒有在瑪麗安心裏種下仇恨的種子。接受電視采訪的時候,瑪麗安說在丹尼爾遇害的這一個月,還有其他巴基斯坦人死於極端分子之手,大家都會一樣痛苦。極端分子希望借此恐嚇世界,但我沒有被嚇倒,你們也不應該被嚇倒。

    電影結束的時候,鏡頭中瑪麗安帶著已經能走路的孩子在巴黎街頭步行,她仍然做記者。音軌上是一首完整的歌,In A Manner Of Speaking。

    分類:影視
  •  
    2007-11-30 12:16:06
    sofa!
    very nice review btw.
  •  
    2007-11-30 12:57:31
    恭喜!您這篇博文在圈子“感動的電影”由“遊泳魚”加為精華博文!
    來自圈子:[感動的電影]
  •  
    2007-11-30 14:34:18
    恭喜!您這篇博文在圈子“第七電影社”由“王凱”加為精華博文!
    來自圈子:[第七電影社]
  •  
    2007-12-01 08:21:15
    本文在《飄在美國》博客圈加精推薦!

    《飄在美國》時刻關注著你的精彩博文,再接再厲!
    來自圈子:[飄在美國]
  •  
    2007-12-01 14:05:11
    每次讀你的博文都被你精辟的語言所吸引,看過你的影評,總是有一種衝動,想找到這部電影來看看,但我知道,從你文字裏我得到的一定比我自己看過領會的多。

    “也許她改變了信念,不再通過電影鏡頭,而是通過狗仔隊的鏡頭來為這個世界帶來新氣象?”嗬嗬,說的太好了,我也改變信念了,打算通過你的文字來了解電影,而不是我自己的眼睛:)
  •  
    2007-12-03 09:02:32
    與你不同,我對各國駐外記者始終存有偏見,因為他們過多關注於政治、報道帶有過多意識形態色彩,並且過於徧頗。

    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我都難以在他們的筆下看到一個真實和相對全麵的另外一個世界。放大鏡下的蟑螂無疑是陌生的龐然大物,能認出它的人都是怪人。

    但美國電影好看是無疑的,最起碼在電影院的那九十多分鍾是種享受。
  •  
    2007-12-06 03:39:33
    哈哈,還是看電影好。
    2007-12-06 03:43:15
    很有道理,從我自己在這裏采訪的感受來看,社會文化差異確實對記者的工作有很大影響。逐漸加深了解以後,對一個不同社會的認識會非常不一樣。常駐中國的外國記者會越來越多,希望他們對中國越來越了解,更全麵地了解。
  •  
    2007-12-09 07:39:01
    我來遲了一點兒, 《堅強的心》
  •  
    2007-12-11 04:02:35
    喜歡讀你的影評,既有觀感又有技術方麵的點綴,聽說這是所有報考電影學院的研究生必須做到的。考慮職業變換,作個影評專家?
  •  
    2007-12-11 08:49:02
    謝謝鼓勵啊...我主要是沒有太多時間來看和寫,雖然我自己也很喜歡。
    我喜歡看小眾電影和紀錄片,絕大部分地方的電影院都不會放,但dvd都能找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