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電郵

打造海外華語多媒體電子旗艦,凸現文化藝術學術高度,觀照漢文化視角,建立首家新移民華裔看美國原始資料檔案館和補充對話體係
正文

張奧列專欄: 悉尼歌劇院的中國人

(2006-03-11 04:27:13) 下一個
  悉尼歌劇院的中國人           ★★★
悉尼歌劇院的中國人
[ 作者:張奧列    來自:張奧列專欄 ]
    你知道嗎?充滿著西方文明象征的悉尼歌劇院,活躍著一批才華橫溢的華裔藝術家:男高音丁毅、女高音俞淑琴、女中音馬柯露、男低音藍小明、作曲於京君……他們如何躋身於世界藝術殿堂?當然靠的是才華,靠的是努力,靠的是機遇,每個人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
    其中三個人物卻特別典型,一個是悉尼歌劇院終身藝術家——俞淑琴,卻飛出歌劇院自由發展;一個是悉尼歌劇院合約藝術家——丁毅,卻一躍成為歌劇院第一男高音;一個是女中音馬柯露——以中國式的微笑征服西方觀眾。
   
    俞淑琴:飛向中西合璧的藝術人生
   
    俞淑琴是1987年赴澳的中國留學生,雖然出國前是東方歌舞團的專業歌手,出版過5張個人唱片,但和所有中國留學生一樣,都經曆過打工的艱辛。那時候的留學生,原中國各專業團體的藝術家,街上隨便一抓都有一大把。中國經驗、中國經曆全派不上用場,絕大多數人隻好改行打工謀生,至多到酒吧、俱樂部客串。英語不靈的俞淑琴,卻一邊打工一邊跟老師學聲樂,硬是考上了悉尼音樂學院歌劇表演係。
    她不僅要用英文上11門課,還要學法文、德文、拉丁文、意大利文,而且每周還要到朋友家做清潔工掙生活費。幹完活拿了錢她就寫個收條,那時一些英文字還不會寫呢,朋友卻把那些條子留著,說:“你看著,等你成名以後我就拿它來拍賣。”
    俞淑琴果然在西方舞台成名。她畢業後考上了著名的無伴奏重唱團,也參加了澳洲皇家歌劇團的演出,還拿了十多個音樂比賽獎。其中3個國際性大獎使她終生受益。一是奪得美國大都會歌劇院大獎賽澳洲區冠軍,讓她在世界上最棒的大都會歌劇院排演。二是獲得多明戈世界詠歎調大獎賽澳洲區女聲第一名,有機會到奧地利得到歌劇大師多明戈的指導。三是摘取英國皇家歌劇院聲樂大獎賽澳洲頭名,到倫敦攻讀歌劇碩士生,與西方一流藝術家打交道。她的出色表現有目共睹,悉尼歌劇院於1996年正式聘她為全職的“終身藝術家”。
    在悉尼歌劇院,她出任了不少主要角色,站在西方的舞台上用西洋唱法演繹著西方文化。但作為一位華人,她一直不忘推廣中國音樂。在一次音樂大賽頒獎場合,她作為嘉賓上台獻唱,在別人唱了許多詠歎調之後,她突然爆冷來個中國經典名曲,結果獲得的掌聲是最多最熱烈的。
    2001年聖誕節,俞淑琴被澳洲媒體選為當年度澳洲最佳藝術家。正當她的事業蒸蒸日上之時,誰也沒料到,她卻出人意料地辭掉歌劇院全職,選擇了自由藝術家這條路。為什幺?她不想被限定在某個位置上,而想用更多的精力去做中西結合的研究,開拓自己的獨唱領域。
    走出歌劇院,她有了一個更大的空間,更大的舞台。澳洲廣播公司ABC為她錄製發行了兩張中國民歌CD唱片《花月頌》、《花月魂》。這還是ABC第一次為華人歌唱家錄製個人唱片。這兩張中西結合唱法的唱片,甫上市就爬上澳洲經典音樂暢銷榜,震撼主流樂壇。
    《花月頌》在澳航飛機上播出,乘客中有位華盛頓喬治城大學的教授,閉目養神中忽然被悠揚的東方音樂所喚醒,喜歡得不得了,一下飛機就叫了輛的士趕往悉尼歌劇院,與俞淑琴聯係上,並為她穿針引線在美國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喬治城大學、國防部等舉辦了6場個人演唱會。俞淑琴中西結合的演唱,被美國人譽為“南方來的奇跡”。
    中西生活,中西歌唱,使俞淑琴飛向了中西合璧的藝術人生。
   
    丁毅:一躍成為首席男高音
   
    丁毅也是一位澳洲人從總理到百姓都知道的,在主流社會頗有影響的華人藝術家。
    丁毅原是西安出道的北京中央歌劇院演員,2000年與悉尼歌劇院簽約,成為歌劇院的合約男高音。從西安、北京一直唱到雲集一流藝術家的悉尼歌劇院,丁毅當然不是等閑之輩。但初期語言不通,加上一副亞裔麵孔,要在西洋歌劇中立足,自然要比常人付出更多。有時排戲,導演會向他大喊:“嘿,丁毅,此刻忘掉你是中國人!”有位藝術指導,更是訓斥他,別提多尷尬了。所以初期丁毅隻是Cover(替補),但是他的天賦他的努力,使他很快脫穎而出,一炮而紅。
    2001年排演《茶花女》,原先的男主角突然病倒,他是美國的大牌明星,誰能頂替?劇院急得一鍋粥。當時在澳洲還名不經傳的丁毅,臨危受命,僅排練一天,便帶著曲譜倉促上陣。觀眾一見臨陣易將,小小騷動。劇院上下都為他捏出一把汗:別把戲演砸了。
    好一個丁毅,一上場,一亮相,一開腔,意想不到,全場震住。那音色的高昂激越,那氣聲的爆發力,那演繹的豐富細膩,不由你不傾倒。幕前幕後都鬆了一口氣,當時有人預言:美國男高音將會繼續“病”下去。果然,他再也沒有在劇中露麵了,丁毅理所當然占據了主角位置。從此,澳洲歌劇界回響著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人,丁毅!”
    丁毅被確認為悉尼歌劇院首席男主角,是在2002年擔綱主演經典浪漫歌劇《托斯卡》之時。那次原演主角的男高音狀態下滑,距演出5天之前劇院決定換人,由丁毅試試頂上。離彩排隻有三天,如果丁毅實在不行,隻好從國外重金請人了,這是丟麵又丟錢的下策。結果彩排之時,歌劇院副院長親自到場驗收,指著丁毅拍板:“就是他!”
    精彩成功的演出,也令那個不客氣的藝術指導一口一個“親愛的”叫喚他。藝術總監在謝幕後的慶功酒會上告訴丁毅:“明年起你不再是替補了,而是歌劇院第一男高音。”
    2004年9月,丁毅在上海大劇院舉辦了他闊別祖國三年的首場個人獨唱會。澳洲總理霍華德特意為丁毅獨唱會致詞:在澳洲的觀眾已經非常幸運地欣賞到丁毅先生在悉尼歌劇院所進行的一係列西方歌劇的演出,希望這次上海的演出也圓滿成功,值得懷念。中國駐澳大使也致詞祝賀:心至誠,聲至美,友誼使者頌。澳洲著名女高音Nicole Youle更是專程趕到上海友情出演,為丁毅助陣。兩人合唱的《我愛你,中國》,默契高雅,天衣無縫,簡直讓觀眾、專家驚訝得難以置信。
   
    馬柯露:中國式的微笑
     
    2004年新春,中國駐悉尼總領事館舉行了隆重的新館開館典禮,五星紅旗徐徐升起,兩位悉尼歌劇院的男女華裔歌唱家唱起了雄壯的中國國歌,及奔放的澳大利亞國歌,嘹亮的歌聲,激情的演唱,令在場的中澳嘉賓無不為之動容。
    站在男高音丁毅旁邊的女中音,就是悉尼歌劇院終身藝術家馬柯露。
    1993年移民澳洲的馬柯露,曾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後從事聲樂教學工作。但從踏上澳洲的那一刻起,她就重蹈了所有中國早期移民共同的艱辛經曆,即一切從頭做起。學習英語之餘,她也學會了並從事踏衣車、熨衣服的勞累工作。但她並沒有放棄歌唱的興趣,拜澳洲老師學習聲樂,並報名參加了威樂比市合唱團。後來還報讀了悉尼音樂學院研究生課程,在這所音樂藝術家的聖殿中,她重新接受西方正統音樂藝術的洗禮。
    她四次報考悉尼歌劇院,最終獲得成功,1997年受聘為悉尼歌劇院終身藝術家。
    悉尼歌劇院是世界歌劇行業中的佼佼者,每年有近20部不同劇目上演,演出場次近200場,還有幾十場音樂會,演出任務繁重。上演的劇目中有英、法、德、意等不同國家的經典作品,這對於生長在華語國度的馬柯露來說,難度該有多大呀!
    馬柯露的家居離市中心的歌劇院有一小時車程。她上午排練後,為了休息保護嗓音,以便保證晚上演出的順利進行,下午要返回家中,一天路上兩個來回就是四、五小時。她把這些時間當作背記樂譜的時間,困了就在火車上打個盹,有時睜開眼發覺過了站,還得換車折返。事業和家庭,就像人生旅途奔波的兩個終點站,她一年一年就這樣堅持了下來。
    馬柯露渾厚寬鬆的音質,沉穩真摯的表演風格,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人們開始逐漸留意到悉尼歌劇院上演的每一部歌劇中馬柯露的身影。除了職業演出,她還經常參加華人音樂社團的活動。1999年,江澤民主席訪問澳洲時,馬柯露應邀獻上了優美的歌聲,其藝術才華再一次得到認可。
    2003年,馬柯露首次舉辦了個人獨唱音樂會。這個名為《秋葉音樂會》的個唱,是她演唱藝術趨於完美的一次更高境界的追求。她把音樂會選在威樂比市政廳舉行,因為這是她在澳洲參加第一個音樂團體重拾信心的地方。這裏有她當年的威樂比市合唱團的指揮及團員朋友們,這裏也有許多華人觀眾。站在這個舞台上,她有一種難言的激情。
    澳洲廣播公司ABC的著名音樂評論員親自為馬柯露音樂會作主持。馬柯露選唱了11首不同風格的曲目,有意大利羅西尼的詠歎調,法國歌劇《卡門》的詠歎調,亨德爾的巴洛克風格的作品,古典派莫紮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選段,浪漫派梅耶貝爾的歌曲,以及中國歌曲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充分顯示了她出類拔萃的演唱技巧。
    在熱烈的掌聲中,澳洲觀眾對她的評價是:“自然含蓄,謙虛友善,一位潛力無限的歌唱家,還有那令人無法抗拒的中國式的微笑。”
    帶著中國式的微笑,馬柯露活躍在西方歌劇舞台上。 
    悉尼歌劇院的中國人,總以一種不服輸的勁頭改變著西方藝術界對中國藝術家的看法,他們也以自己的藝術實踐感悟著一種文化滲透和文化跨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