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lgrim

走遍世事,讀懂文字,感受生活。 思想的旅途,從這裏開始
正文

一部能把人推入宇宙的電影——我看〈星際穿越〉的震撼

(2025-11-15 07:33:27) 下一個

星際穿越(Interstellar)是2014年拍的一部片子,這是我曾經極力推薦要看的一部電影,人生苦短,好書必讀,好友必交,好電影必看,這是我的原則。現在我再看這部片子,依然讓我震撼和感動。很少有電影會讓我在結束字幕升起之後還需要十幾秒鍾,才能從椅子上回到現實世界。《星際穿越》就是那樣的一部電影。

Hans Zimmer 的配樂實在是棒到無以複加的地步,是理解這部電影的鑰匙。第一次聽到《Cornfield Chase》,是在影片一開始——庫珀駕駛著農場裏的皮卡,穿過玉米地追逐那架失控的無人機。那段音樂既輕盈又遼闊,像是命運在給他發出一個提示:這個世界把你困住了,但宇宙還在等你。

而在《No Time for Caution》那段最著名的 docking 對接戲裏,音樂不是伴奏,是推進器。當飛船在黑洞引力攪亂的殘骸裏瘋狂旋轉時,音樂像巨浪一樣把你拍進去——你不光是觀眾,你是在飛船裏一起眩暈的乘客。那一刻我才意識到:音樂不僅能表達情緒,還能表達物理世界的規模。在這部電影裏,音樂和引力一樣:能牽引、能扭曲、能把你從一個維度拖向另一個維度。

我覺得沒有給與Hans Zimmer奧斯卡獎實在讓人遺憾。

這部電影最容易看不懂的地方,在於它的科學不是“裝飾性的概念”,而是劇情本身的邏輯。庫珀踏上旅程,不是為了英雄主義,而是因為地球糧食逐漸枯竭,人類正在以最平靜也最絕望的方式走向滅亡。NASA 在地下秘密重建,尋找可供遷移的新星球,而 wormhole(蟲洞)突然出現在土星附近——這是劇情的第一道科學大門。

接下來,影片的每一個關鍵場景都依賴真實物理:

巨浪星球:因為繞著巨大黑洞運行,時間被極度拉伸。他們在那待了一小時,地球過去了七年。黑洞“加剛圖亞”:不是畫的,是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方程算出來的真實模型。還有五維空間:庫珀墜入黑洞後進入“高維空間”,那裏沒有線性時間,過去與未來像一整個房間一樣擺在眼前。這些並不是諾蘭的幻想,而是 Kip Thorne——一位真正的諾貝爾獎物理學家——親自寫進電影框架裏的理論。這是唯一一部可以拿去給物理學學生當教材的科幻片。

電影裏的情感不是裝飾,而是穿越時空的力量。影片越科學,情感越猛烈。明明講黑洞、蟲洞、五維空間、引力場,但真正讓我淚目的,是一段父女情。庫珀離開地球那一幕,女兒墨菲哭成淚人,死活不讓父親走。等他穿越宇宙再回望,她已經從小女孩長成了老人,而他仍停留在離家那一天。跨越幾十年的父女情,在飛船屏幕和地球上塵封的錄像裏慢慢累積,那種情感密度,即使沒有一句煽情台詞,也足以擊穿屏幕。宇宙很冷,時間很硬,但愛這個東西——好像能破開所有維度。庫珀在五維空間敲動書架,用摩斯電碼跨越幾十年對女兒說“我在這裏”。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人類探索宇宙的理由,從來不是為了更遠,而是為了回家。科學把他們分開,愛把他們連上。這是影片最殘酷、也是最溫柔的部分。

我震撼的不是電影特效,而是裏麵的科學和感情,音樂和故事在這部電影裏同時抵達極限,並在銀幕上匯合:科學給出了宇宙的形狀,音樂給出了宇宙的情緒,故事給出了穿越宇宙的理由。

這種罕見的契合,讓電影不再僅僅是電影,而是一種體驗、一次沉浸、一次讓人胸口發緊的“情緒坍縮”。

看完之後,我真的覺得自己像是從黑洞裏走了一圈。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