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泉當千

(2025-10-10 10:06:42) 下一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在登封大金店壹家廢品收購部裏購得壹串用製錢編織成的鞭子,壹看,就是鄉間孩童玩過以後換錢花的“玩具”,前麵幾十枚,是常見的道光啊乾隆啊那個年月還隨處可見的清朝錢幣,尾梢部,編結上了壹枚大錢,從廢品收購部出來,我把那些清朝錢幣都扔了,唯獨留下它,這就是現在還珍藏在我手中的三國時期吳國孫權鑄造發行的“大泉當千”。得到它讓我興奮好多天,因為當年在鄭州熟悉的藏友圈裏,藏有這枚錢的,我是獨壹份。

我從小就通過壹套60本的三國演義連環畫對三國的故事耳熟能詳,曹操和後來的不少英雄豪傑都曾贊嘆過的“生子當如孫仲謀”那個孫仲謀,知道他,印象不深,真正對孫權有進壹步的了解,是在這次收集到他鑄造發行的“大泉當千”之後。

公元222年,孫權依靠江南豪族割據東南半壁江山建立了吳國(222-280年),229年,他正式稱帝,設置郡縣、設聘百官,安撫百姓,“鑄山為銅,煮海為鹽”,政治逐步趨向穩定,經濟也得到比較快的發展,在亂世中把個霸業經營的風生水起火火火火火。

但他麵臨的壹個很大的難題是治下人丁缺乏財政困難。東漢末年先後爆發的黃巾軍農民起義和董卓之亂,把個漢光武帝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漢代祖業攪得“周天寒徹”,現在我們稱為中國的這塊地麵上魏蜀吳三個國家加起來人口不到壹千萬,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在這種情況下,孫權雖然也和曹操壹樣實行屯田,且規模很大,僅次於北方的曹操,以這種邊耕邊戰的軍屯方式解決了軍民的生存和吃飯問題,但連年軍閥混戰,“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社會的運轉幾乎到了難以為繼的邊緣。孫權的地盤上雖然有六合的冶山,揚州的大小銅山,不缺資源,但缺勞動力,尤其是從事開采和冶煉這些重體力勞動的勞動力。孫權曾派手下大將恒溫去臺灣,不是去占地盤,而是擄掠勞動力,可見當時缺人缺到何種程度。

人少,盤剝對象也就少,造成東漢末年各個割據勢力麵臨的另外壹個困難是財政困難,整個社會鬧錢荒,貨幣市場出現了五花八門的質量低劣的“惡錢”,如董卓的“榆莢錢”,還有民間的減重五銖、剪邊五銖、侵輪五銖等等,總之就是盡量把壹個錢變多個使用。

靠鑄大錢解決財政困難的,首先是三國中實力最弱小的蜀國,漢獻帝建安19年(公元214年),劉備攻打益州,為解決軍需,鑄“直百五銖”。用鑄造2個五銖錢使用的原料鑄出來的錢,卻要當五銖錢的100倍麵值使用。

這實在和搶錢無異。當然,首先發明這種把壹個錢變著法當若幹錢使用的“麵值貨幣”的,還輪不上劉備,而屬王莽,王莽在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第壹次改革貨幣,發行了大錢、契刀、錯刀三種大麵值新貨幣,分別折合五銖錢五十、五百和五千,此後多次“幣改”,各類大麵值貨幣改頭換麵,卻始終存在。當時就有批評者指出,他鑄造的大錢“大泉五十”重不過十二銖,也就是五銖錢重量的2.4倍,卻要當五十倍使用,因此王莽的貨幣改革被人貶為“瞎胡鬧”。

由於錢幣不斷減重,相鄰的蜀地又通行起虛值當百錢,鑄造自己的貨幣成為吳國比較急迫的事情。《三國誌•吳誌•孫權傳》有兩條記載:壹是“(嘉禾)五年(236年)春,鑄大錢,壹當五百。”;二是“赤烏元年(238年)春,鑄當千大錢”,就目前來看,孫權似乎就鑄造了這兩種錢。

孫權的“大泉當千”是繼王莽之後最大的虛值錢(王莽的大布黃千也是壹當五銖錢壹千,更有泉界俗稱“金錯刀”的“壹刀平五千”,壹枚當五銖錢五千枚使用)目前所發現的“大泉當千”錢,最早的鑄於公元238年,最晚是公元246年,早期的較重,也不到35銖,後期的則不足20銖。也就是說,“大泉當千”最重的版本,不過相當於五銖錢分量的7倍,卻要當五銖錢麵值的1000倍使用。

歷史上往往錢幣減重或者大額錢幣的出現都會引起私鑄(投機行為)。開始,官方鑄造的“大泉當千”徑壹寸四分,重十六銖,還比較規矩,像個樣子,後來,妳也鑄,我也鑄,亂了套了,壹發不可收。這些私鑄錢,更惡劣。有縮量的,有減重的,惡劣到家的甚至有鑄出來的“大泉當千”錢隻比普通五銖錢大壹點,重壹克多,卻要當壹千個普通五銖錢用,江浙民間更有仿製盜鑄的“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錢,造成今天泉界收藏的“大泉當千”版別忒多。五花八門,按大小劃分,有小型、中型、大型。同種型號裏,又有斷千,連千,勾泉,橫豎泉,歪點泉,橫豎遠,橫豎近等多種版本。

事情到了這壹步,用今天的話講,不鬧出惡性通貨膨脹才見鬼了。據說當時有些商販們根本不敢收銅錢,索性恢復了物物交換。

如前文所述,我這枚“大泉當千”是在河南省登封縣的壹家廢品收購站揀選的,登封在中原腹地,屬曹魏的地盤,離魏國的國都洛陽很近,我奇怪,“大泉當千”怎麽會跑到敵國的腹地來,壹個解釋是,當時“大泉當千”鑄造的數量很大,難免有漏網之魚;另外壹個解釋是,當時各個敵對政權之間貿易往來還是比較頻繁的,銅錢實在太重,如果有大宗交易,壹個錢當壹串錢花的大錢攜帶方便,偶爾用壹個,也是有的。

據我所知,曹魏政權是三國中唯壹沒有鑄行虛值大錢的,至於這壹枚大錢是通過貿易?還是走私流入中原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