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壹枚宣帝五銖。
這枚五銖錢,我買的價錢不算低,壹塊錢。那是壹九八八年,我的工資,每月隻有41塊錢,而那時,壹枚康熙羅漢錢10塊錢就可買到,壹枚崇禎跑馬20元,壹枚得壹元寶也不過200元。
但我覺得值。
這是劉詢鑄造的貨幣。那時我在讀電大,剛學過北京大學教授張傳璽主編的《中國古代史綱》,知道壹點這位中國歷史上唯壹壹位在登基之前坐過牢的皇帝的事。
劉詢(前91年―前49年),原名劉病已,是西漢的第十位皇帝。在西漢的皇帝裏,最著名的是漢高祖劉邦和漢武帝劉徹,漢文帝和漢景帝也因開創的文景之治而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甚至連因為昭君出塞而著名的漢元帝和因寵幸趙飛燕而聞名的漢成帝在民間的名氣也比漢宣帝的名氣大。歷史似乎對他不公平,他是歷史上少有的能做到勵精圖治、信賞必罰、綜合名實、政平訟理、吏稱其職、民安其業、郡縣久於其職,因而帶來社會經濟繁榮、國家昌盛的治國能人。
五銖錢在經歷了漢武帝劉徹、漢昭帝劉弗陵分別鑄造、使用、流通的45年後,在公元前73年迎來壹個新時代——我說的是它的購買力。泉界有藏友以其錢文“五銖”二字的書體變化,將西漢五銖分為三期,即武帝時五銖錢,昭、宣時五銖錢,元、成、哀、平時五銖錢。其實,以購買力來劃分不同時期五銖錢的辦法是最公道的,因為貨幣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貨幣的興衰彰顯了壹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
漢武帝後期窮兵黷武,好大喜功,大規模地征戰討伐使得“海內虛耗,戶口減半”。西漢在昭帝年間(公元前86年-前74年),壹直是以壹切以謹慎守成為主,對外戰爭大致已結束,對內則鼓勵生產,經濟狀況有了改善。這壹時期鑄造的昭帝五銖大小和武帝時三官五銖相同,但重量要比三官五銖輕,但又比宣帝五銖略重。
宣帝五銖以工整敦厚著稱,銅質、形製、書體、鑄造均已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從形製上看,精美規整,肉麵光潔,薄厚壹致,錢內外郭略高於錢肉。從書法上看,字劃清晰,鑄造精整,錢文給人以清秀超逸之感。麵文“五”字中間交筆較彎曲,中間兩筆和上下兩橫(劃)相接處略向內攏;“銖”字“朱”字頭方折,“金”字頭較小,呈等腰三角形,而低於“朱”字。此外還有壹個特征,就是宣帝晚期鑄造的五銖錢外郭由外向內呈坡狀傾斜。錢直徑有2.5和2.6厘米兩種,其中最常見的是郭厚1.5毫米,穿寬10毫米,麵郭厚1.5~2毫米,重3.5克左右。
宣帝時期,西漢進入大治局麵,貨幣的使用非常的廣泛,且幣值高,宣帝時期的糧價“穀石至五錢”!是中國歷史記載的最低糧價!五個錢就可以買糧食壹石,和三官五銖、昭帝五銖相比,宣帝五銖是最輕的,但購買力是最強的!可以說,他治下的二十五年是西漢230年存續史中政治最為清平和平民百姓最為富裕的時代。
當時的國內國際貿易都很發達,四海無事,物阜年豐。年年鑄錢,很快發行出去,又很快回流到國庫中來,宣帝末年,庫中存錢八十多億。從2015年11月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十多噸200萬枚隨葬五銖錢也可看出,那時候的西漢中央政府有多有錢。這200萬枚沒有流通過的五銖錢,我想,應該盡是宣帝五銖。
願意掏“高價”買壹枚他發行的五銖錢在手邊細細把玩,也算是我對這位2000多年前的老祖宗的壹種態度吧。
此文2016年發表於世界日報上下今古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