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件憾事

(2025-09-16 18:13:56) 下一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有那麽幾年,每隔幾個月,我就會跑到豫東南的上蔡縣一次,有時當天去,次日回,有時則會住兩天,到農民家裏收銅錢。

上蔡曆史很悠久,遺存很多。想當年,李斯對其兒子感慨的是:“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二千多年後我經常出入的卻是上蔡縣的西門,那裏有個臥龍崗。公元前531年楚國滅蔡國後,上蔡一直為楚國乃至後來的漢唐宋元的中原重鎮,給蔡國故城以西1至5公裏的崗地上,留下了千年形成的一處重要貴族墓地,2006年,才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崗南北走向,東西寬約4公裏,南北長20餘公裏,散布著好多個村莊。夏天,每當大雨後,常常會有一種奇形怪狀的貝形銅塊被水衝出來。銅塊橢圓形,大小有如人的小手指頭,幣麵文字形狀怪異,似文又不像文,似人臉而又猙獰可怖。當地群眾,有的說是“骷髏頭”,有的說是“鬼臉錢”。

那銅塊,確是楚國的貨幣,鬼臉錢,也有人稱作“蟻鼻錢”。

楚國的貨幣,有金幣、布幣、銅貝、銅牌,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位國家種,是最豐富多彩的。其中銅貝鬼臉錢發現數量最大,麵世最多,可見在當時屬於楚國的主要流通貨幣。鬼臉錢大多屬於大路貨,內中也有一些非常珍貴的。

當年,我買到不少鬼臉錢,這期間,還遇到一個少見的殊布。

布幣,分原始布、空首布、平首布三大類。我遇到的這一枚,屬於平首布。平首布又分為:橋足布、銳角布、方足布、尖足布、圓足布、類方足布、類圓足布、三孔布、長布、連布。除了戰國時期的韓、趙、魏,中山國鑄造流通過之外,楚國、新莽時期的王莽也鑄造過。

楚國布幣,與中原三晉通行的平肩方足布,形製大致相似,但形體狹長,首有穿孔,特征是平首、平肩、平襠方足,四周有郭,中間一道豎紋。因麵文有“釿”字,常歸為釿布類,但其形製文字不同於中原的橋足布,具有楚地特征。現在已知的,有殊布當釿背十(七)貨、殊布釿四背一貨三釿貨、四布當釿三種。前麵兩種為長布,四布當釿為小布。

殊布當釿:銅質,布上的文字,舊釋有“商貨壯布”、“殊布當十化”、“旆比當十斤”、“扶比當十斤”、“旆錢銅十斤”、“扶戔當釿”等多種釋名。昭明先生專著《中國古代貨幣》“楚國貨幣”章釋作“殊布當釿”。但對麵、背文的釋讀至今還有爭議。

殊布形態特殊,體長腰瘦,雙足似燕尾垂掛;首闊呈倒梯形,上有“圓穿”,通長約10厘米,重33克左右;鑄製精整,文字和緣廓皆深竣。殊即大,殊布即大布的意思,背文篆書“十貨”二字,標注此布一枚可兌換鬼臉錢十枚,按鬼臉錢一枚重3.5克計,比價亦相當。也有一說謂殊布一枚當四枚“四布當釿”,值四十個鬼臉錢,存疑。屬楚國的大麵值錢幣當為定論。

殊布當釿在《曆代古錢圖說》中定級並不高,屬中級水平。然而其作為戰國精美而且較大尺寸之布幣,今仍然不多見,實際上應屬於比較有價值之品。目前市場價格在2萬元左右。

殊布釿四:銅質,麵文“殊布釿四”,背文“一貨三釿貨”,在錢文釋讀方麵還有爭議,為發現的新品種,早期圖譜無載。形製類似殊布當釿,高約53mm,是楚布中最為少見的品種,市場價值在5~10萬元。

四布當釿:器型與長布相似,正麵中線兩側為“四”、“布”,背麵中線兩側為“當”、“忻(釿)”,合起來為“四布當釿”。銅質,常見4.5厘米左右,小者長3.5厘米,重不到10克,有單布和連布。連布,因有兩枚小布足部相連因而得名,為楚國貨幣中的珍品。

但我遇到的,卻和這些都不同。

至今想來,那村,那人,那幣,仍然是曆曆在目。是下午,跑了一天了,有點累,我正在村頭休息,一個老鄉走過來,從口袋裏掏出來一枚幣,遞給我。

“我有個這錢,你看看。”

他給我的,是一個,而不是我在鄉間東奔西跑時常見的一把或者一串。就是這一枚,當時就讓我眼前一亮。那一次,我跑了兩天,還沒買到一枚中意的錢幣,一見到這枚,眼睛都綠了。

那是枚布幣,隻見它:莽莽綠鏽,踏實緊密,如甲似胄,鏽及骨裏,翠色純真,古樸可愛。鏽色對頭,光澤對頭,聲音對頭,形製對頭,銘文對頭,味道對頭,身份正宗,無可置疑。下麵,就是看它是“何方神聖”了。

那時候,我每次下鄉,都帶著丁福保的《曆代古錢圖說》,按上麵的圖文對錢,按上麵的定價付款。這裏麵有個“秘密”:丁福保的標價,是按民國二十四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前市麵上流通的銀元標價的,那一元,是指一枚袁大頭,價值要比現在正在流通使用的人民幣高的多的多。但它有個障眼法,因為《曆代古錢圖說》上,有不少錢幣,標價都在百元以上,三百五百,甚至上千的,也不稀罕,有一些孤品,甚至是無定價,因此,並不顯得價值被低估,不懂行的,根本看不出來。

但是這一次,和以往不同,我在書上沒有找到和它一樣的錢幣。《曆代古錢圖說》上,有殊布,手邊現在沒有這本書,憑記憶,我記得似乎是一枚,最多兩枚,標價也不高。但是《曆代古錢圖說》上的殊布和眼前這枚幣相去甚遠,對不上。看它的形製,文字,倒是極仿王莽十布裏麵的“大布黃千”,拿來和“大布黃千”對,細節上又稍有不同。我一時搞不懂他拿的這是一枚什麽幣。

但知道是一枚好錢。

好想好想把它買到手。

行話說,對不懂行的賣主,情緒要鎮靜,要欲擒故縱,不可操之過急。但真遇到這情況,就不像說的那麽簡單了。他也很操心,看我翻了半天書,也沒找到和他這枚一樣的,他的表現就不一樣了。

我出了價:“10塊錢吧!”

我盡量做出漫不經心的架勢,上來先給他個很有誘惑力的價格。這個價格,不算低,是當時泉界一枚普通鹹豐當百的價格,也是我經常碰到和普通小製錢不一樣的大錢時,農民的要價。有許多時候,是我不給,最後不成交,而這次,是他不賣。

他不吭氣,搖搖頭。

沒辦法,隻好加價,咬咬牙,翻了一倍,給20,他仍是搖頭。他愈是不賣,我愈是急著想買,愈是繼續加價,最後,出到了100塊錢。這在當時,是我兩個多月的工資了,也是我身上除了回去的路費,所有的錢了。

我越出價高,他越當寶貝,高低不賣了,

來時,他是隨便把錢幣放在他的上衣口袋裏,現在,他是小心翼翼的藏在內衣裏,臉上帶著滿足、幸福的笑意,走了。

我好失望。

後來,我在陝北,在浙西,都碰到過這種忙半天,為別人義務鑒定錢幣挑選好錢的事情。但從來沒有這一次經曆給我印象深刻。

那天,我是帶著深深的遺憾,離開了上蔡。

回來,我把事情經過講過藏友聽,那時,大陸錢幣收藏剛起步,錢幣知識很單薄,都說是王莽的大布黃千。但我知道,不是。

過了多少年,知識稍長,才知道,我碰到的,是一枚可遇不可求的楚國殊布。

八十年代,大陸還沒有大興土木,無論城市和鄉村,基本上還都是原模原樣。九十年代後,尤其進入新千年,中國突然之間變成一個大工地,挖河築壩,修路架橋,摩天大廈雨後春筍一般在各地冒出來,日新月異。有太多沉睡千年的寶貝在熱火朝天的重整山河中被驚醒好夢,許多過去不上譜,不在冊的錢幣被發現、被收藏,單是殊布,新發見的,就有殊布釿四、四布當釿、殊布當釿連布、四布當釿連布、殊布當釿麵、背皆銘“十貨”之錯範者等等,亦有鐵鑄品,均罕極。

但它們,都和我遇到的這枚殊布不同,它背麵,我記得很清楚,沒有銘文。

我想,我碰到的,很可能一枚錯範殊布當釿,有麵、背皆銘“十貨”之錯範者,就一定會有背十貨漏鑄者,這種錢,多是孤品,可遇而不可求,我遇到了,卻沒把它買到手,實為憾事,

唯一可以使我自慰的是,經過我點撥,那位老兄知道了這枚錢幣的價值,會小心珍藏,傳世也好,“玉在匵中求善價”也好,總之不會再把它當作廢銅爛鐵處理掉了,也算為國家保存了一件寶貝。隻是不知道,40多年後的今天,它在哪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百無一用落花生 回複 悄悄話 文章曾發表於世界日報“上下今古”專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