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羅漢錢,壹般來說是有特指的,就是專指清朝康熙年間鑄的壹種特別的康熙通寶錢,這種康熙通寶個頭大小和壹般的康熙通寶差不多,隻是“康熙”的“熙”字左邊少壹豎,銅的顏色特別黃,相傳鑄這種錢的時候,把壹個金羅漢像化在銅裏邊,壹個錢裏含有三成金,所以稱作“羅漢錢”。
在民眾普遍不富裕,物資匱乏,生活單調的清末民初,天天打交道的錢幣裏麵藏著這麽壹種另類錢,顯得“確實有點可愛--農村裏的青年小夥子們,愛漂亮的,常好在口裏銜壹個羅漢錢,和城市人們愛包鑲金牙的習慣壹樣,直到現在還有壹些偏遠的地方仍然保留著這種習慣;有的用五個錢叫銀匠給打壹隻戒指,戴到手上活象金的。不過要在好多錢裏挑壹個羅漢錢可很不容易:興製錢的時候,聰明的孩子們,常好在大人拿回來的錢裏邊挑,壹年半載也不見得能碰見壹個。製錢雖說不興了,羅漢錢可是誰也不出手的,可惜是沒有幾個。”
趙樹理壹九五三年發表的小說《登記》,把羅漢錢當年在農村受到的待見基本上交代的壹清二楚活靈活現。至於為什麽會在鑄錢時候把金羅漢鑄進康熙通寶,他沒說,但當時民間流傳有多種說法,壹說是清朝康熙皇帝派年羹堯元帥西征平叛,在進軍途中因軍餉不足,無奈之下向當地佛寺征借銅佛熔化鑄錢,並許下心願,待班師回朝,定將全數銅錢收回,並加倍鑄還金身。為了有個識別,將原“康熙通寶”的“熙”字去掉左邊壹豎以做記號。另外壹個說法是康熙年間,平藏的清兵為籌措軍餉,把西藏廟宇裏鍍有金身的佛像熔化以後鑄成錢,所以稱為“羅漢錢”。再有壹種說法是道光年間,西湖名剎凈慈寺在維修時,於羅漢佛內發現這種不同於常品的“康熙通寶”錢,和尚將這種錢分施給善男信女,說菩薩肚裏的錢能保佑人逢兇化吉。於是,“羅漢錢”壹名普遍叫開了。
這些說法都有點撲風捉影。真相是,“羅漢錢”是康熙五十二年春三月為慶賀康熙皇帝六十壽辰時,朝廷特命寶泉局專精鑄壹批小銅錢,有點類似今天專為某個重大活動鑄造的紀念幣,稱為“萬壽錢”。因為是為康熙皇帝六十壽辰而特別鑄造的,選材用料都特別講究,所以,錢的顏色也就看起來特別黃,仿佛裏麵含有金,和羅漢、銅佛沒有半毛錢的關係。所以,這種康熙通寶並非真正的羅漢錢。
但在中國歷史上,卻不乏真正的羅漢錢,這些貨真價實的羅漢錢,受到當時人們的喜愛,也受到後世泉界錢幣愛好者的追捧。
例如,歷史上有名的 “三武滅佛”事件中,銷毀的銅佛,大都用來鑄了錢。其中值得壹說的,是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
宇文邕是壹位勵精圖治、負有遠見的皇帝。北周時期,全國有寺廟四萬所,僧尼占全部人口的七分之壹還多,佛教興盛嚴重影響了社會物質生產和國家財政收入,於是,武帝宣布廢佛,碎佛像、焚佛經,銅佛破毀後就拿來鑄幣,鑄造出來的“五行大布”非常精美。
有壹位大膽的僧人問武帝:“佛是救世主,施恩布道,陛下取消佛道,不怕受罰麽?”周武帝答道:“隻要百姓幸福,國家興盛,我寧可受盡苦難。”
無獨有偶,五代後周第二個皇帝周世宗柴榮毀佛鑄造“周元通寶”時,和他說的差不多。
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戰事頻繁,經濟雕敝,周以前的幾代統治者對鑄錢毫不關心,鑄錢極少,市場流通的錢幣緊缺。那時佛教盛行,寺院林立,各寺院紛紛溶錢大鑄銅佛,壹些商人看到銷融銅錢鑄造銅器銅佛是比較合算的買賣,紛紛“換易好錢,藏於私室”,以至雜以鉛錫的私製劣錢充斥於市,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後周世宗柴榮即位後,針對這種情況於顯德二年“敕天下寺院,非敕額者悉廢之。”廢掉佛寺3336,並敕令悉毀天下銅佛像鑄“周元通寶”錢。熔毀佛像,這在封建帝王時代是壹件十分敏感的大事,朝廷上下腹議者不少。世宗對侍從大臣說:“妳們不要為毀佛而疑慮。佛用善道來教化人,假如立誌行善,這就是信佛了。那些銅像豈是所說的佛呢!況且我聽說佛的宗旨是在於利人,即使是腦袋、眼睛也都可以舍棄布施給需要的人,倘若朕的身子可用來普濟百姓,也不值得吝惜啊。”
緣於此,“周元通寶”成為五代時期鑄行最多、質量最好的銅錢,現在反而市價不太高,壹枚也就百十元。但因為“周元通寶”錢是毀銅佛鑄造的,明清時期民間流傳壹種說法,稱用“周元通寶”算卦非常靈驗,甚至“握之可禁瘧”,“兼治難產”,說的煞有其事,以至“周元通寶”自身也因成了有靈之物,壹段時間內身價倍增。後世仿鑄的花錢也很多,我收集的錢幣中,就有壹枚後世仿鑄的周元通寶厭勝錢。
這些花錢,有的背麵鑄成龍風、人物等吉祥圖案,有的背麵鑄成龍鳳呈祥、平安富貴等吉祥文字,錢型巨大。周世宗重視鑄錢,錢的形製基本壹致,因此凡是遇到形製特殊的周元通寶時候要仔細鑒別,它們均是明清時期假托鑄造,不是當時原物。
北宋名臣司馬光評價此事說:“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這樣的錢幣,才是真正的羅漢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