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歷元寶背後的故事

(2025-09-18 15:07:34) 下一個

小小的錢幣,是中華五千年歷史的壹個縮影,準確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的跌宕起伏。有許多時候,正史中沒有記載的塵封已久撲朔迷離的歷史也是通過對錢幣追根溯源意外解開的。

2013年,我曾在中原某地有幸壹次撿漏同時獲得三枚好幣,其中壹枚,是大歷元寶。

“大歷”是唐肅宗長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代宗李豫的第三個年號。公元765年,剛剛平定安史之亂、元氣大傷的大唐皇朝,又遭叛將仆固懷恩引回紇、吐蕃的30萬大軍來侵,危局之下,幸得老帥郭子儀聯合回紇大破吐蕃,化險為夷。驚魂未定的唐代宗為了國運昌隆,邦基永固,於次年改元大歷。大歷元寶,應該就是在這壹段時間(公元766--779年)發行的壹種年號錢幣。

清代著名古泉學家戴熙,在其著作《古泉叢話》裏記載有他如何得到大歷元寶壹事。某日,戴熙與也癖嗜古泉的陳南叔壹同出席壹個朋友的飯局,席間,有壹個客人說,街上人都在爭著看開元錢,聽說是新出土的。陳南叔聽後壹躍而起,說:“有開元,必有大歷,必有建中,子少坐,我去矣。”過了壹會,陳南叔果然購得數十枚銅錢回來,並將壹部分品相不好的銅錢分贈與友人同好。分得了壹枚大歷元寶的戴熙,遂鄭重其事地記錄了這壹經過。那時大歷元寶、建中通寶都為泉界趨之若鶩的“唐錢之極少者”。

但它的出身,卻撲朔迷離。

最早記錄大歷元寶的是五代張臺的《錢錄》,此書雖沒有流傳下來,但南宋洪遵在《泉誌》大歷、建中兩條中都引用了張臺關於這兩種錢幣的記敘。關於大歷錢,“張臺曰:大歷是代宗年號,計此時所鑄。”

遺憾的是,張臺說的太簡單,從他的記述裏找不到壹點關於大歷元寶身世來歷的蛛絲馬跡,隻能讓我們知道五代時候已經有錢幣愛好者收藏有大歷元寶。

最應該記錄此事的《新唐書》、《舊唐書》等唐代文獻中卻沒有任何關於鑄造大歷元寶的記載,像沒有這事壹樣。

有壹種說法,大歷元寶是大歷四年(769年),掌理朝廷財賦的官員第五琦,在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開爐鑄造的。這種說法自南宋年間流傳至今,但卻缺乏考古、文獻的支持,

最不能解釋的,是這種錢幣為何中原地區很少見,反倒是多出土於西域。

近年來,由於大歷元寶、建中通寶出土數量的日益增多,特別是1992年3月中旬在新疆庫車地區壹次出土即多達3000餘枚,持西北地區地方鑄幣之說異軍突起。其中上世紀90年代王永生先生在經過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研究考證並撰文《大歷元寶、建中通寶鑄地考——兼論上元元年(760年)後唐對西域的堅守》,其鑄造者、鑄地、使用性質、流通範圍等困擾錢幣學、貨幣史研究領域上千年的難解之謎才逐漸被破解。

天寶十四載(755年),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詐稱奉唐玄宗旨意,發動名為討伐忤逆朝臣楊國忠,實為謀反的安史之亂,壹時“漁陽鼙鼓動地來”,不及半年,兩京失守,玄宗避居四川,太子李亨(即肅宗)即位靈武,號召天下勤王。據記載,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受詔後,即抽調精兵,組成安西、北庭行營,在至德年間(756—758年)分三批陸續開赴關內。給了早在唐太宗時期就和唐王朝爭奪對絲綢之路控製權的吐蕃以可乘之機。

《舊唐書》卷四十《地理誌》安西大都護府條中記載了“上元元年(760年)河西軍鎮多為吐蕃所陷,有舊將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府,二鎮與沙陀、回鶻相依,吐蕃久攻之不下。”造成當時為內憂外患所困擾的唐朝完全失去了和西域的聯係。孤懸海外、糧斷餉絕的當地唐朝守軍為穩定軍心,安撫百姓,遂采用當時正使用的唐代宗年號“大歷”,仿照開元通寶錢的式樣自行鑄造了“大歷元寶” 以籌軍餉,供駐軍使用。

當時的安西都護府,就在今天的庫車,所以,今天出土大歷元寶的地方也主要集中在當時安西守軍主要控製範圍即庫車及附近地區。這壹段歷史,編篡《新唐書》、《舊唐書》的史官們都不甚清楚,自然就沒辦法記述下來。

大歷元寶自身的幾個特點也顯示出它是特殊時期的壹種非正常鑄幣。壹是錢文書體不甚工整,書寫草率,有匆匆之跡,非氣定神閑之作;二是製作粗陋,銅色昏濁,鑄造不規範,無論傳世還是出土精美者較少,粗劣者居多;三是大歷元寶的用料,多為紅銅,而采用紅銅鑄錢是新疆及中亞地區鑄錢的壹大特點。

大歷元寶的身世確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它是中國最早的年號元寶錢,錢文稱作“元寶”也當始於此。該錢直徑 2.3厘米,重3克上下,大歷元寶四字旋讀。尚有壹種將錢文隻簡化為壹個“元”字的,稱為元字錢,當是大歷元寶省文錢幣的壹種。

我曾在《乾元重寶背東國》壹文中介紹過,我撿漏所得這3枚錢幣,皆不是生坑,在我之前,已不知經過幾人之手。而最讓人思緒萬千處,是乾元重寶背東國是唐朝年間大唐藩屬國渤海國的錢幣,出自東北,其範圍相當於今中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東北及俄羅斯遠東壹部分;而這壹枚大歷元寶則是唐朝安史之亂後西域安西都護府地方駐軍的錢幣,出自西北,這兩枚遠隔千山萬水的錢幣是怎麽走過溝溝坎坎最後在中原地區交集?每壹枚錢幣,背後都有壹個離合聚散、或喜或悲的故事,隻是目前我們不知道。

戴熙在《古泉叢話》裏說,“藏泉以足補史傳之缺者為貴,故異泉可考者上也,無可考者次也,厭勝下也”。其實每壹枚錢幣都和每壹個來這世界走壹回的人壹樣有自己的故事,都會留下和別人不壹樣的痕跡。生活在兵荒馬亂的晚清,戴熙手上那枚大歷元寶在鹹豐十年李秀成率數萬太平軍攻克戴熙的家鄉杭州前,被戴熙找地方挖坑深埋,城破後,戴熙投水而死,從此後,這枚大歷元寶和戴熙其他珍泉壹並不知所終,給後人留下浮想聯翩的故事。我想,等到某壹天,它會重見天日,那,就會是另壹個讓人感嘆的故事。

隻是,希望到時有人把它記下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