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友發來一封伊妹兒,言其上世紀80年代,曾以2.5元人民幣的“高價”從錢幣市場淘到一枚厭勝錢。此錢以黃銅鑄造,大小如鹹豐當百,中圓孔,正反隻有兩圈字,加句讀,錢文如下: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台貴陝雲章。
這是一枚鑄造於清朝康熙年間的厭勝錢。
厭勝錢也叫押勝錢、壓勝錢,並非流通幣,是漢族民間一種用作壓邪攘災和喜慶祈福的古錢幣。從傳世實物和典籍記載看,我國古代的厭勝錢是一個品類繁多的大家族,從讚頌吉祥的“祝壽錢”、“洗兒錢”、“撒帳錢”,到厭魅解厄的“辟兵錢”、“神咒錢”、“八寶錢”;從祈嗣求子的“男錢”、“女錢”、“秘戲錢”,到嬉戲娛樂的“棋錢”、“馬錢”、“燈謎錢”……幾乎遍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明清兩代,是厭勝錢幣的鑄造和流傳達鼎盛時期,內容幾乎涉及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其形製、銘文、紋飾都達到精美絕倫的境界。那麽,這枚厭勝錢,是要表達什麽內容呢?
它和一段曆史相聯係。
滿清入關前,史稱“後金”,曾鑄行老滿文“天命”、“天聰”兩種銅錢。1644年入關後,建立大清王朝,自順治帝福臨起到宣統帝溥儀止,共計九代十個皇帝十個年號,均鑄有年號錢,其中,最有故事的,一個是順治,一個是康熙,一個是鹹豐。
大清錢幣,有個和以往曆朝曆代非常不同的個性鮮明的特點:錢幣背麵用滿文表示該錢的鑄造局名。從1645年起到1911年止,清朝用滿文表示的錢局有50多個,
這些錢局,隨著清代各個時期各種情況的變化,經常有調整,各個錢局鑄錢的數量、質量、規模和時間也有較大差異。各個時期所設的錢局數量大致如下:順治有22個錢局;康熙有24個錢局;雍正有19個錢局;乾隆有26個錢局;嘉慶和道光各有19個錢局;同治有18個錢局;光緒有23個錢局;宣統有6個錢局。其中,以鹹豐朝的錢局最多,宣統朝最少。鑄錢最多時間最長的則是戶部寶泉局和工部寶源局。
順治年間和康熙年間的鑄幣除了麵文采用漢字,錢幣背麵有用滿文表示該錢的鑄造局名外。還有一種背麵使用滿漢兩種文字紀地的錢幣。其中以“康熙通寶”最為齊整。
康熙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鼇拜,成年後先後取得了對三藩、明鄭、準噶爾的戰爭勝利,驅逐沙俄侵略軍軍,以條約確保清朝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控製。執政61年間可圈可點並不斷被後人提起的一是平定三藩之亂,二是1689年和沙皇俄國簽訂的明確劃分中俄兩國東西邊界的尼布楚條約,三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複台灣。這枚康熙年間的厭勝錢,正是清初統一台灣的曆史見證。
厭勝錢上的錢文: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寧河南廣浙,台貴陝雲章,就是康熙年間設立的錢局。
鄭氏政權時期,台灣使用的,南明桂王永利年號錢,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收複台灣後,為了統一貨幣,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福建巡撫張仲舉奏請在台灣設立鑄錢局,經題準後,即設爐開鑄背有滿、漢“台”字的康熙通寶錢。該錢有大小不同的版別,大者稱重錢,每文重一錢四分,小者稱輕錢,每文重七分。需要說明的是,錢幣上的“台”字,是一個繁體台字,我國古錢幣上的文字,為了省事,減少工序,多愛刪繁就簡,借用字很多。大陸文字改革後,“台”“ 臺”不分,合並使用,這個臺字,符合台灣的台字的本意,沒有借用。
“康熙通寶背臺字”雖然是台灣鑄造使用的錢幣,但在大陸也很常見,至今遺落大陸民間的,還有許多,時有所見。可見當年台灣和內地的經濟往來非常密切。
康熙統一台灣這樣的大事,不會不在厭勝錢上有所反應,於是,一種錢幣正反兩麵都是隻有文字的厭勝錢就誕生了。同、福、臨、東、江等二十個字,是康熙二十七年設台灣局後全國二十個錢局的名字簡稱。把包括“台”字在內的二十個錢局名鑄在同一錢幣上,即說明祖國的統一和各地政治經濟文化聯係的緊密,也有力地證明了台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