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毅濱
9 月 20 日,Michelle 在 Ironman 70.3 New York Jones Beach 完成了人生第一場鐵三比賽。去年她在這裏做誌願者,把獎牌掛在我脖子上,並報名參加今年的比賽。一年後,她自己參賽,如她所願讓我給她掛上獎牌。然而,這看似順理成章的一切,比我們當初想象的要艱難得多。
6 月 28 日,一次離奇的事故幾乎讓她的鐵人夢想戛然而止。那天她在家附近停車場以慢速練習單手取水,車子突然停住,人被甩出,自行車壓在身上,鋒利的齒盤在膝蓋上劃開一道半月形大口子。她沒帶手機,隻能一瘸一拐推著自行車走 400 米回家。我聽到外麵好像有Michelle大聲嬉笑聲,然後突然意識到這是她很久沒有的大哭的聲音。我抱住Michelle,試圖讓她平靜下來,而我自己都不敢再看一眼傷口,還是來探親的姐姐提醒趕緊叫救護車。醫護人員不停地提醒她深呼吸,不要因為哭得太厲害供氧不足昏迷過去。
負責救助她的普林斯頓醫院急診護士是 Villanova 大學護理學院的畢業生 Elizabeth Wilkins,曾在軍隊醫院處理過很多戰場創傷,經驗豐富。她用 MRI 確認關節未傷,徹底清創並細心縫了 12 針,整個過程近 6 小時。當時我心裏充滿愧疚,覺得是自己讓 Michelle 走上鐵三之路才讓她受傷。Elizabeth 卻堅定地說:“不要自責。每天我們走出家門都在承擔風險,但這不該阻止我們去擁抱生活。” 她的專業和冷靜讓我們心安許多。妻子雖然也害怕,卻從未責怪我。6 月 30 日我生日那天,Michelle 還寫了卡片安慰我,說她一直以我為驕傲,並希望有一天能像我一樣成為一名 Ironman。
當時我以為她會錯過 7 月 20 日的新澤西州鐵三,甚至無法出戰 9 月的 IM70.3 NYC 和 10 月的芝加哥馬拉鬆。7 月 2 日,骨科醫生、杜克醫學院畢業的 Dr. Jonathan Haskel 詳細評估後確認關節和肌腱無損,預期能完全康複。我懸著的心終於放下。隨後我開始為她製定可以重返賽道的計劃,Michelle也完全信任我,全身心地投入康複和訓練
我們調整了裝備和訓練。花了近 $1800 升級 SRAM 電子變速,隻留一個前齒盤,操作更簡單,最大程度降低機械故障風險。比賽營養策略改為第 18 和 28 英裏停車補給,避免單手操作。訓練上完全取消單手控車和趴把練習,但保留 aerobar,用來安裝免手持飲水係統。我們還把賽道上約 6 英裏的有很多水泥伸縮縫的危險路段標注打印,貼在車把上,比賽時由我帶她通過。
其它路段則讓她騎在前麵,我在後方六個車位外守護。訓練重點轉向騎行和力量,因為她遊泳基礎好、馬拉鬆已跑過,而髖關節老傷限製了跑量。我們每周至少兩次戶外騎行,把距離逐步提升到 50 英裏,並通過力量訓練增強核心與下肢,降低受傷風險。Mercer County Park 的寬闊順滑道路和低車流成了最安全的場地。我還給她配備了後視雷達和鏡子,確保轉彎掉頭安全。
她的恢複循序漸進:7 月 11 日拆線,7 月 14 日開始上肢訓練,7 月 28 日首次遊泳。7 月 29 日,她在普林斯頓高中繞場 11 英裏,那時還穿著跑鞋不敢用鎖鞋。7 月 31 日騎 16 英裏。8 月 7 日在 MCP 用鎖鞋騎 21 英裏,雖然緊張但已進步。8 月 9 日 30 英裏,信心恢複。8 月 11–20 日我在亞洲出差,用 Garmin 和 Life360 實時追蹤她的騎行安全。8 月 12、15、19 日她獨自完成 26、35、25 英裏。8 月 23 日我們一起完成 45 英裏,9 月 6 日再次並肩騎完 52 英裏。9 月 13 日,她在賽前一周完成 30 英裏。
8 月 26 日,我們參加 Valley Forge 1500 米公開水域賽,原計劃之後再騎行和跑步模擬奧賽鐵三。騎行時已近黃昏,天色漸暗。我在前領騎,看手表數據時用一隻手握把,沒有注意到前方一段瀝青路因變形而凹凸不平,整個人被甩出車座,膝蓋、手肘和手掌都擦傷,左手腕拉傷,直到比賽日仍未痊愈。慶幸的是,這次摔車的是我而不是她。
終於到了 9 月 20 日。比賽當天整體順利,天氣幾乎完美,唯一的挑戰是海風讓水麵波濤洶湧。Michelle 在遊泳中吞了不少海水,導致騎行和跑步中各去了一次廁所。我們一起下水,她比我快 6 分鍾完成遊泳。我在第 7 英裏追上她,在那些布滿混凝土伸縮縫的顛簸危險路段帶她安全通過。跑步時,我提前跑到每個補給點,確保她能拿到冰塊降溫。在最後一英裏,我提速先衝到終點等她,大約一分鍾後,Michelle 也順利衝線。
人生的成長並不靠年齡,而是靠經曆傷痛與考驗。Michelle 的受傷與複出,是她成長道路上一次難忘的曆練。而我也回想起自己 15 歲時的經曆。那年我在中國念高一,因為在土地籃球場打球時一顆小石子紮進腳底,引發嚴重感染,腳底腐爛出一個大洞。幸好遇到一位老中醫,靠中草藥反複換藥,傷口一點點愈合填平,三個月才痊愈。就在那段時間,全國化學競賽臨近,我痛得徹夜難眠,有所有的理由放棄參加競賽。但在比賽當天,我的化學老師和父親冒著熱帶風暴,用公交和自行車把我送到考場。我堅持考完,最終拿下最高分,被選拔到北京國家教委理科實驗班,這個機會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人生中的這些苦難與挑戰讓一個人真正成長,也塑造了我們去麵對未來更大風浪的勇氣與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