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很多人一學遊泳,就會把自己跟奧運選手做比較,覺得非得達到那種標準才算會遊。但其實,遊泳的價值和目的並不隻有一種。
1. 遊泳的不同目的
安全與自救:對多數人來說,最基本的目標是能在水中安全、不慌張,具備自救能力。
健康與運動:遊泳是一項全身運動,可以強化心肺、改善姿勢與減壓,不需要比賽成績也能受益。
挑戰與休閑:有人希望完成長泳或公開水域挑戰,也有人單純享受水中的放鬆與自由。
競技與專業:隻有少數人會走上比賽或專業運動員的道路,這才需要像奧運選手一樣高強度訓練。
2. 一般人不必像奧運選手
訓練目標不同:奧運選手追求的是「百分之一秒的差距」,一般人隻要「輕鬆、省力、安全」即可。
身體條件不同:奧運選手具備先天優勢,加上高強度訓練,一般學員不可能複製。
學習需求不同:成人學員常希望改善呼吸、耐力,或挑戰海泳,而不是追求完美動作。
3. 應該追求的是「適合自己」的遊泳
會浮、會呼吸、能前進 → 就能保障安全。
懂得放鬆、省力 → 才能享受遊泳的樂趣。
持續調整與學習 → 身體變化時,泳姿也會跟著進化
結論
遊泳不必像奧運選手一樣,因為遊泳的價值在於適合自己。
有人把遊泳當健康運動,有人挑戰自我,有人單純想玩水。
隻要能達到你的目的,就是「成功的遊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