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ome what we are not yet

Phire Triathlon - Share our stories and encourage each other
正文

摘自康教授的首大鐵記錄:Ironman的曆史和部分賽前訓練數據

(2025-08-22 08:23:18) 下一個

康毅濱
12.2021

三項全能 (triathlon) 包括遊泳、自行車、長跑三個項目。不同規格的比賽有不同的距離,比如在2000年的悉尼奧運首次成為奧運比賽正式項目的奧林匹克距離三項全能 (又稱標鐵) 包括1500米遊泳、40公裏自行車、10公裏跑步。三項全能在中文世界裏被廣泛地稱為 "鐵人三項"。但實際上,"鐵人三項"的英文名(Ironman Triathlon) 是世界鐵人公司 (World Triathlon Corporation, WTC) 的注冊商標,僅用於WTC舉辦的三項全能賽事。全長Ironman是常見的三項全能比賽中距離最長的一種, 包括遊泳3.8公裏 (2.4英裏),騎行180公裏 (112英裏),最後跑完42.195公裏 (26.2英裏) 的全程馬拉鬆,簡稱大鐵。每一個單項都是極限耐力運動,連續不停地完成更是對體能、速度、意誌力和應變能力上的終極挑戰,隻有完成了這項比賽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鐵人"(IRONMAN)稱號。

直觀一點地以現實世界的距離為例,大鐵總距離相當於從金門橫渡到廈門(不能抱著籃球),然後騎車到福清,最後跑步到福州南郊。

或者是從紐約布魯克林橫渡哈德遜灣最寬處到新澤西,然後騎行穿越整個新澤西到特拉華州首府威明頓,最後跑步到馬裏蘭州巴爾的摩市北郊。

三項全能運動員必須同時進行三個耐力運動訓練,他們會比那些隻在遊泳、跑步、自行車進行專項訓練的運動員得到更全麵和平衡的肌肉和體力鍛煉,因而通常都會擁有完美的體形和體質 (當然這裏麵有個雞和蛋的關係問題)。

1974年9月25日,現代三項全能比賽誕生於加州聖地亞哥Mission Bay,46名運動員參加了首次的短距離三項全能運動比賽。1977年在夏威夷的Primo Village舉行的歐胡拉力賽(Oahu Perimeter Relay)頒獎典禮期間,參加過聖地亞哥三項運動比賽的美國海軍指揮官約翰.科林斯(John Collins)在和大家爭論關於哪種運動更挑戰體能時提出在夏威夷舉辦超長距離的三項賽,作為最終極耐力挑戰比賽。他建議結合已經在夏威夷存在的三個長距離比賽:懷基基遊泳賽(Waikiki Roughwater Swim)(2.4英裏/3.862 公裏)、歐胡自行車環島賽(the Around-Oahu Bike Race)(115英裏;科林斯經過計算後,減去三英裏的自行車賽程)和檀香山馬拉鬆(Honolulu Marathon)(26.219英裏/42.195 公裏),合並成Ironman比賽。1978年2月18日,十五人參加了世界上第一個Ironman比賽,十二人賽完全程。第一名是美國海軍一名叫Gordon Haller的通信兵,成績是11小時46分58秒。第二名是美國海豹突擊隊隊員John Dunbar。 本來他一路領先,可惜馬拉鬆賽段時他的後勤隊伍用完了水,隻能給他啤酒喝,這也成了喝酒誤事的一大曆史典故。 科林斯本人也完成了比賽,成績為17個多小時。此後17小時也成為Ironman鐵人三項賽通常的關門時間。

大鐵比賽剛開始時是十分小眾的一項賽事。1979年的第二屆比賽也隻有15人參加,包括第一位女鐵人 Lyn Lemaire。好在美國體育畫報(Sports Illustrated)記者Barry McDermontt當時正好在島上報道一個高爾夫球賽事,碰上了這些瘋狂的人類。他寫了一篇10頁的長篇報道發表在SI上麵後果然便吸引了幾百個瘋狂人類參賽第三年的比賽。

IRONMAN成為家喻戶曉的主流運動的轉折點發生在1982年。參加比賽的Julie Moss是個主修體育的大四學生。她本來想打醬油參加IRONMAN比賽順便到夏威夷旅遊,回去後寫個美篇博文就可以當畢業論文交差了事。不料賽前從未完成過大鐵距離遊泳或騎車的Julie在比賽中突然發現自己是處於領先的女子選手。可惜到了離終點不到10米的時候, Julie因為脫水而雙腿嚴重抽筋倒地,被她身後的另外一名女選手Kathleen McCartney超過。筋疲力竭的Julie還是掙紮著爬過了終點。這一切都被美國廣播公司 (ABC) 向全球做了實況轉播,成為IRONMAN比賽的第一個經典瞬間。打醬油意外拿了第2名的Julie遠遠比冠軍Katheleen更廣為人知,也成了一個叫Mark Allen的小夥的暗戀對象。夏威夷KONA的IRONMAN世界冠軍賽開始變得一位難求,參賽者必須在其它地方的大鐵取得年齡組前幾名的成績或者連續參加許多屆大鐵比賽後才能獲得KONA參賽資格。KQ (KONA qualification) 成了比馬拉鬆的BQ (Boston qualification) 更難逾越的標杆。

暗戀Julie的Mark Allen是老爸眼中永遠成不了大氣的loser。遊泳運動員出身的他總是關鍵比賽掉鏈子,後來改行練鐵三。雖然在其它級別的三項比賽表現亮眼, 但是在鐵三終極殿堂的KONA他還是一如既往地連續6次掉鏈子,不是在最後階段跑崩,就是在騎車時爆胎。而當時的天王巨星是在8年中獲得6次冠軍的Dave Scott (除了有兩年因傷沒有參加)。1989年,已經追到女神Julie的Mark Allen和Dave Scott展開了終極對決,兩人在140英裏賽道上一路肩並肩寸步不讓。最後一英裏,Mark Allen甩掉Dave Scott衝過終點。從此以後Mark Allen一發不可收拾,連拿6個KONA冠軍,平了Dave Scott的記錄。這個比賽史稱IRONWAR (鐵人之戰),並被寫成一本暢銷紀實文學(強力推薦閱讀)。


Julie爬過終點線的鏡頭在1997年重現,處於第5位的Wendy Ingraham在終點前5米處追上第4位的Sian Welch,但兩人都嚴重抽筋倒地。頭腦稍微清醒的Wendy開始爬向終點,並回頭拉住Sian越過終點。

這一個個難忘的瞬間, 也是IRONMAN的魅力所在。對頂尖職業選手而言,以第一名通過終點也許是運動生涯的頂峰。但對於許許多多的普通人,那種永不放棄,一切都有可能(Anything is Possible) 的精神才是IRONMAN運動的精髓。

2021年8月29日緬因半鐵後兩周我忙著各種賽前賽後積累下來的工作,訓練斷斷續續。雖然是賽後應該有的恢複期,但是沒有了每天有規律地運動,反而整天沒精打采,效率低下,睡眠質量也下降了。

9月14日,離大鐵比賽整整10周。 我開始每天全負荷不打折扣地完成楊教練安排的訓練任務。雖然訓練強度大,但是每天都精神抖擻,工作高效。天天6點前準時自動醒來開始訓練,晚上11點前安穩入睡,看來打鐵確實能讓人上癮,藥不能停。得意

接下去幾周,除了去希臘開會的9月底最後一個周末,每周都有15-16小時訓練,包括周末兩天10-12小時長距離訓練。那兩個半月裏的每個周末,我幾乎都是伴隨著初升的太陽開始周六的長騎,或者第一個來到周日早晨還空無一人的遊泳池跳入池中開始4000或5000碼的長遊。騎車或遊泳訓練結束後還有1到4小時不等的板磚跑。所有的訓練都是一個人按照教練要求完成,沒有群騎或群跑,也沒有觀眾的加油或喝彩, 那些孤獨的時光都是靠戴在右耳的耳機聽Podcast或Audiobook度過(左耳要聽周圍聲音以確保安全)。

9月18日周六,騎行58英裏,3小時14分。跑步7.3英裏,8分20配速。然後回家一邊上繪畫課一邊在跑步機上跑了6英裏。

9月19日周日,遊泳4000碼,每百碼2分25配速。好久沒遊這麽長,遊了2000就已經精疲力盡,後麵4x500硬著頭皮遊完。跑步15英裏,配速8:58。

10月2日周六,騎行76英裏,4小時24分,開始測試大鐵騎車部分需要補充的固體營養,教練的大力丸秘方。跑步15.7英裏, 配速9:05。因為與周末超長訓練時間,經許老師特許從這周開始繪畫課自己看錄像補上。

10月3日周日, 遊泳4000碼, 配速2分20。跑步16英裏,配速9:49。

10月9日周六,改到灝哥主場Mercer Park訓練,頂著大風在騎行100英裏,5小時50分。出發時碰上跑線上倫敦馬的越野隊友們,路上隔著遠遠看到灝哥也在艱難地頂風爬坡中。

10月10日周日,遊泳4000碼,配速2:12。4000碼遊泳已經感覺不那麽難熬。接著在雨中跑步18英裏,配速8:13。中間一段速度是驚人的BQ配速,不過過了半馬距離後腿腳開始沉重,鞋子和襪子也開始磨腳,無法把速度保持下去。今天還試用了大鐵比賽官方指定賽道提供的Maurten 膠,口感很好,可是和緬因半鐵比賽一樣吃完半小時後感覺要拉肚子,看來還是得背上自己的虎媽Huma或者GU膠以免比賽時出狀況。

(10月10日的高速板磚跑)

10月16日周六,騎行112英裏,6小時23分。碰上大風加上秋天罕見的幹熱天,正好模擬了亞利桑那大鐵騎車的實況。

10月17日周日,遊泳4200碼,配速2:10。穿著多次測試後選定的Saucony Endorphin Pro 2碳板跑鞋和UnderArmor跑步襪以3小時52分完成26.2英裏全程馬拉鬆板磚跑(順便完成線上新澤西馬拉鬆), 配速8:49。這周末終於把三項的訓練拉到了大鐵全程距離,雖然是分兩天完成。

10月23日周六,感覺Mercer County Park周圍公裏車流太多太快不安全,回到Mercer Meadows訓練。騎行75英裏,4小時22分。在這之前兩天在Pocono Mountains, 帶著實驗室全體成員 lab retreat,周五下午爬Mount Tammany, 晚餐之後我獨自先趕回來準備周六訓練。今天似乎狀態不佳,騎車越騎越冷,提早收工回家在跑步機上繼續完成8英裏板磚跑。

10月24日周日,遊泳5000碼,配速2:08。跑步18.8英裏,配速9:34。

10月30日周六,騎行100英裏,4小時22分;跑步8英裏。今天的長騎和跑步完全按照比賽的過程進行,進一步完善裝備和吃喝的最優化。將近6小時的100英裏長騎中途完全不停, 包括終於克服心裏障礙學會在騎行中邊騎邊噓噓,感覺自己終於像Pro一樣bad ass了加油。 把車清洗幹淨後送到REI做賽前最後一次檢修(tune up)。

10月31日周日,遊泳5000碼,配速2:08。跑步18.8英裏,配速9:32。

11月6日周六,騎行48英裏,2小時54分。跑步13.2英裏(線下普林半馬), 配速9:07。今天早晨出門騎車時攝氏接近零度。車窗結了厚厚一層霜凍。全副武裝騎了10英裏後漸漸身體暖和了,把外麵一層脫了繼續騎又有些太冷。

騎到40多英裏時後輪感覺一陣顛簸,知道是內胎癟了。這是今年騎車第一次破胎,而且今天是賽前最後一次用這輛車訓練,明天就要送去專門的自行車物流公司運到亞利桑那州了。如果不是今天破,就是在比賽賽道上破了。正好平時都用舊車練習換胎,今天正好是個機會練習用比賽用車換胎。花了6分鍾左右時間,和舊車還是有些差別,幸好今天練習了,不然比賽時更慌了。換完後又騎了一圈,感覺沒問題了,就是用二氧化碳壓縮氣瓶充氣有些不足。怕再出什麽幺蛾子,決定提早結束騎車回家。

回到家裏,剛剛把車推進車門,隻聽嘭的一聲,前胎也癟了。

希望如教練所說,我今天把今年爆胎的份額都用了。亞利桑那大鐵的路是有名的容易爆胎。不管怎麽樣,比賽時我得準備至少三個備用內胎和氣瓶。

換上新內胎後把車送到TREK Stering NJ 利用Tribike Transport的服務把車運送到亞利桑那比賽場。接下去是賽前兩周幸福的運動減量taper。

11月7日周日,遊泳5000碼,配速2:09。在晚秋的繽紛紅葉中完成了大鐵訓練最後一周peak week的最後一項,3小時18英裏長跑, 配速9:35。

20年前我在紐約史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門口圍觀2001年9-11事件後的第一個紐馬,第一次冒出某天我也要跑馬的念頭。6年前我第一次跑半馬就跑崩。3年前我開始和普林路車群隊友們群騎時還剛剛勉強能跟上大部隊騎30英裏。2年前為了鐵三開始學習自由泳時隻能龜速遊25米就要喘氣半天。大鐵三項的每一項在當時都是天方夜譚的距離。如今我完成了大鐵的所有訓練,信心滿滿地期待兩周後的比賽。隻要有足夠的恒心,自律和努力, 一切皆有可能。


PhireTri 注:
2021年11月21日,康教授在Arizona州的Tempe以13小時23分44秒的成績衝過Ironman終點線,第一次成為鐵人.

自從一年前的10月初報名參賽,他的訓練裏程包括:
遊泳 179368碼(164公裏)
騎行 3159英裏 (5055公裏)
跑步1078英裏(1724公裏)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