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藝術博物館11 玉器 藏傳佛教 泥泊爾
--2025舊金山的小日子係列67
杭州阿立
2025年7月20日
文學城:
書接上集《亞洲藝術博物館10 舉世無雙小臣艅犀尊》: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2791/202507/13819.html
(一)玉器
玉是什麽?(What is Jade?):
中文‘玉’指兩種石頭:硬玉(jadeite)和 軟玉(nephrite)。更廣義的‘玉’還包括 蛇紋石(serperntine),石英(quartz)和很多其它種類的寶石(many other gemstones)。
上集差點稀裏糊塗‘理工男’摘帽,改行青銅史、西周象形字,要寫新版《商周演義》似的。不能再糊裏糊塗又改行研究玉石。博物館的詳細玉石(主要是軟玉)介紹我就不翻譯了,問穀哥去。
-----
穀哥首頁給我個AI答複,如下:
軟玉和硬玉是兩種不同的玉石,主要區別在於它們的化學成分、硬度和外觀特征。軟玉,通常指和田玉,主要由透閃石和陽起石組成,硬度在6-6.5之間,具有油脂光澤,質地溫潤細膩。硬玉,主要指翡翠,主要由硬玉礦物組成,硬度在6.5-7之間,具有玻璃光澤,質地通透,剛性強。
軟玉(和田玉):
硬玉(翡翠):
化學成分:主要由硬玉礦物組成。
硬度:6.5-7。
外觀:質地通透,多為玻璃光澤,有“翠性”,顏色豐富,以翠綠色為貴。
產地:主要產於緬甸,少量產於其他地區。
常見品種:玻璃種、冰種、糯種等。
-----
回到博物館。
玉石的加工方法(How Jade is Worked):
中國文化中的玉(Jade in Chinese Culture):
這集開始要嚴重偷懶,一來腦不夠燒了,二來,更重要的是,手機電池開始嚴重告急。走馬觀花,照片隻是隨著人飄過,稍微拍幾張,不檢查、不裁剪、不。。。總之三不管、一問三不知。
釋迦摩尼修行像 近代(1860-1930):
玉器:
玉器展覽就拍了上麵這些,再往前走。
(二)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在中國(Tibetan Buddhism in China):
博物館英文介紹的翻譯繼續偷懶,有請穀哥:
“藏傳佛教對中國和蒙古的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元朝蒙古皇帝忽必烈(1215-1294)皈依藏傳佛教後,將藏傳佛教定為中國的國教。至今仍保留著元朝的建築,例如北京尼泊爾風格的白佛塔和長城附近句容關的石雕。
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和宣德年間(1426-1435),鑄造了一批傑出的鎏金銅像,當時的皇帝也崇尚藏傳佛教。本展廳中展出的永樂年間的雷鍾組,是中國贈予一位西藏喇嘛的禮物。”
“17世紀滿族統治時期,中國統治者再次接納藏傳佛教,並將其定為國教。乾隆皇帝(1736-1795)慷慨解囊,在北京及其周邊地區修建佛寺,並下令製作大量佛像、繪畫和法器,供自己使用或饋贈西藏的高級喇嘛。這些堪稱宮廷級的宗教用品均嚴格遵循佛教經典,並由西藏喇嘛監督製作。”
佛教神祇辛哈瓦克特拉(乾隆時期1736-1795):
阿立注:背景是拉薩的布達拉宮。
獅頭空行母(The Buddhist deity Simhavaktra, a dakini):
Simhavaktra意為“獅頭空行母”(The Lion-Faced Sky-Walker),是居住在天界的神奇存在。由於獅頭空行母被認為是覺悟的化身,因此她是冥想時觀想的神祇,幫助修行者掌控自身內心的惡魔。獅頭空行母身披新鮮剝下的人皮,身體周圍纏繞著骨頭,臀部則披著虎皮,象征著我們的感知如何被幻象所掩蓋。在觀想身披此衣的獅頭空行母時,冥想者象征性地剝開了這些幻象。
阿立注:問穀歌,Simhavaktra是藏傳佛教的“獅頭”神祗,尤指“空行母”(a dakini)。
告別西藏,占據博物館二層樓(2樓和3樓)半壁江山的中國部分就算大致走了一遍。走馬觀花,匆匆飄過。過段時間,還值得回頭客,再來細看。
在進入東南亞、波斯世界和西亞之前,中間有一小段泥泊爾展品。
後麵的東南亞諸國,波斯灣和西亞是很大的兩部分。這個係列已經寫的太長了,不想《東南亞諸國》來個上下集,《波斯灣和西亞》(印度展品很多)再來個上中下三集。
泥泊爾就劃入大中華版圖,哦,博物館的大中華半壁江山包圍圈,緊跟西藏(無非中間隔了座喜馬拉雅山)。
(三)泥泊爾
泥泊爾(Nepal)的展品不多,手機電池繼續告急,隻是隨手拍了一個佛塔以及相應文字介紹。
斯瓦揚布佛塔(公元1700-1800):
斯瓦揚布佛塔(Savyambhu Stupa)文字介紹:
繼續偷懶,文字介紹不翻譯了。
有興趣但不懂英文的朋友,請看度娘介紹(見下):
-----
斯瓦揚布納特寺
斯瓦揚布納特寺(Swayambhunath):又稱四眼天神廟,是尼泊爾的佛教寺廟 ,亦稱斯瓦揚布佛塔,位於首都加德滿都郊外斯瓦揚布山頂上。建於公元前3世紀,是亞洲最古老的佛教聖跡之一。
主建築是一座巨型的舍利塔,塔身為圓錐型,底座為四方形,底座四麵繪有眼睛的圖案,這是“智慧的眼睛”,能夠看到世間一切,象征著佛眼法力無邊,能看著加德滿都的每個角落。佛塔由圓錐形13層相輪組成,表麵鑲鍍著銅片和金箔。塔頂是結構複雜的華蓋,華蓋之上高豎著鎦金寶瓶;塔冠嵌有一顆巨大的寶石。在主塔的四周,還分布著一些小型的舍利塔和轉經筒。
斯瓦揚布納特寺的主體建築佛塔造型奇特,具純白色的塔基,金黃色的塔身,高聳的華蓋與寶頂,在陽光照耀下交相生輝。主體塔高四五十米,下部宏大莊重的塔基為一巨大的粉刷白色半球實體,是佛教豐富的象征,代表創造生命的子宮。塔基四麵都有三重簷的金門金頂佛龕,內供著五方如來。第二層是一截鍍金的方型砌石建築,四麵各繪著一雙巨眼,稱慧眼,象征佛陀無上智慧,無所不見;每對慧眼之下還有一個紅色問號形的尼泊爾數字“1”,代表佛的鼻子,據說在佛教中它意味“隻有止惡行善,方能離苦得樂。”,象征大千世界的和諧統一。第三層是層層遞減的13個銅製鍍金圓盤,疊成圓錐形,象征菩薩從因至果的十三行位,四麵飾以佛像和圖案。第四層是象征日、月二光的兩層圓輪。第五層塔頂承托著一個結構繁複的巨型華蓋,用厚木做底,上覆蓋銅質板瓦,板瓦之間又用銅脊瓦接縫,四周懸繞數十掛銅質透雕華幔,每掛下又懸著一口小銅鍾,清風吹來發出陣陣清脆悅耳的聲音,象征涅槃勝果。華蓋頂上又豎起高達數米的銅質鎦金寶頂,稱為塔刹,頂端東部是一個碩大的青銅金剛杵(雷電),是密宗權力的符號,飾以藏族生肖的圖案,猶如王冠上鑲嵌的金頂一般閃閃發光。這種在尼泊爾叫做“柴特亞”式的佛塔,被譽為尼泊爾佛教金塔建築的傑出典範。
-----
告別泥泊爾,進入東南亞諸國展區。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下集《亞洲藝術博物館12 東南亞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