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軍團博物館5 十七世紀荷蘭藝術
--2025舊金山的小日子係列84
杭州阿立
2025年8月11日
書接上集: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2791/202508/7223.html
接著進去的展廳是畫廊。
十七世紀荷蘭藝術:
十七世紀荷蘭藝術介紹:
Christ at the Column(柱子旁的基督):
彼得·德·格雷伯 (荷蘭,約1600年-約1653年)
《柱子旁的基督》,1632年
木板油畫
博物館購藏,米爾德裏德·安娜·威廉姆斯收藏,亨利·S·威廉姆斯遺贈基金,以紀念H·K·S·威廉姆斯 1995.51
在16世紀60年代末開始的反抗天主教西班牙的起義之後,荷蘭共和國當局容忍宗教多樣性,但隻允許新教徒公開信奉他們的信仰。這幅彼得·德·格雷伯的畫作可能懸掛在他家鄉哈勒姆由天主教社區建立的宗族教堂之一中。德·格雷伯本人是天主教徒,他將基督的苦難和謙卑銘刻於紀念碑之上。 基督腳下的鞭子和他身上的血跡暗示著他在被釘十字架前所遭受的鞭笞。從細長的身影中散發出的光芒引發了虔誠的沉思,將注意力引向每一個栩栩如生的細節。
Portrait of a Lady(貴婦肖像):
Frans Pourbus the Younger,Flemish(小弗朗斯·普爾布斯,佛蘭德斯,1569-1622)
《貴婦肖像》,1591年 木板油畫
《貴婦肖像》是小弗朗斯·普爾布斯的非凡傑作,完成於他進入安特衛普畫家行會的那一年,之後他在歐洲各地成功地成為了一名宮廷肖像畫家。普爾布斯以嚴謹的寫實主義描繪了這位身份不明的54歲女子,她的五官與精心打造的漿洗皺領和軟帽結構相映成趣。她身著飾有蕾絲的錦緞連衣裙,散發著高貴優雅的氣質。普爾布斯的父母都是畫家,他早年就憑借這幅引人入勝的肖像畫及其一對肖像展現了他對繪畫的精湛技藝,其中一對肖像畫與這位女士的丈夫相似,現藏於私人收藏中。
阿立注:關於Flemish,穀哥和度娘各有說法,摘錄於下:
按穀哥:Flemish是Southern Netherlands(南荷蘭)。
按度娘:Flemish佛蘭德斯(荷蘭語:Vlaanderen,英語:Flanders),又譯法蘭德斯,意為“泛水之地”,是西歐的一個曆史地名,泛指位於西歐低地西南部、北海沿岸的古代尼德蘭南部地區,包括今比利時的東弗蘭德省和西弗蘭德省、法國的加來海峽省和諾爾省、荷蘭的澤蘭省傳統意義上,佛蘭德斯(法蘭德斯)包括法國北部和荷蘭南部的一部分。但現今的法蘭德斯,並不代表一個特定的行政區域,而隻是一個文化概念上的區域(比利時王國的北部地區),人口主要是弗拉芒人,說荷蘭語(又稱弗拉芒語)。
River View of Nijmegen with the Valkhof(奈梅亨河景與瓦爾霍夫):
Salomon van Ruysdael(薩洛蒙·範·雷斯達爾,荷蘭,約1600-1670)
《奈梅亨河景與瓦爾霍夫》,1648年
布麵油畫
瓦爾霍夫是一座建於古老地基上的中世紀堡壘,位於荷蘭城市奈梅亨,靠近德國邊境。薩洛蒙·凡·雷斯達爾的視角很可能基於他友好競爭對手揚·凡·戈因更為柔和的畫作。在這幅畫中,明亮的色彩描繪了翻滾的雲朵和倒映在水麵上的柔和光線,漁船和渡輪平靜地穿插其中。這幅風景畫創作於1648年,當時荷蘭共和國剛剛脫離西班牙獨立,描繪的是一個荷蘭人自豪地將其祖先巴達維亞人反抗羅馬帝國的勝利起義與此聯係在一起的地方。
The Calling of Saint Matthew(聖馬太的召喚):
馬蒂亞斯·斯托默 (荷蘭,約1600年-1650年後)
《聖馬太的召喚》,約1629年 布麵油畫
博物館購藏,羅斯科和瑪格麗特·奧克斯收入基金 1986.27
馬蒂亞斯·斯托默抵達羅馬後不久就完成了這幅雄心勃勃的作品,在那裏他親眼目睹了卡拉瓦喬對同一主題戲劇性的明暗對比。左側,基督轉身挑戰羅馬稅吏利未(後來被稱為馬太)跟隨他。受驚的利未身穿藍色和紅色的衣服,在視覺上將他與基督聯係起來,準備起身離開他的同伴,他們正忙著稱重和記錄硬幣付款。斯托默的《聖馬太的召喚》是對卡拉瓦喬原型的直接回應,同時也融入了他從烏得勒支的同時代人那裏學到的關於意大利藝術趨勢的經驗教訓。
Fruit and Game(水果與野味):
Jan Fyt, Flemish(揚·菲特,佛蘭德斯,1611-1661)
《水果與野味》,木板油畫 約1640-1650年
揚·菲特在他的家鄉安特衛普接受過動物畫家的培訓,並創作了大量作品。安特衛普是重要的商業中心,他在那裏與著名的收藏家建立了聯係。這幅裝飾性靜物畫展現了他描繪紋理變化的卓越才能,從鷓鴣的薄紗羽毛到野兔皮毛的鬃毛。菲特的藏品還包括從地中海進口的檸檬和一個青花瓷碗,後者在17世紀從景德鎮窯爐大量出口。瓷器,對歐洲人來說是一個技術謎團,如今卻成為一種珍貴的商品,以及與世界遙遠地區聯係的象征。
Portrait of Joris de Caullery(喬裏斯·德·考勒裏的肖像):
Rembrandt van Rijn,倫勃朗·凡·萊恩,荷蘭人(1606-1669年)
《喬裏斯·德·考勒裏的肖像》,1632年
布麵油畫,裱於木板上。羅斯科和瑪格麗特·奧克斯收藏
喬裏斯·德·考萊裏是海牙的一位旅店老板,他當時是該市武裝步兵衛隊的一名軍官,為倫勃朗擺造型。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在阿姆斯特丹的職業生涯初期,在為海牙荷蘭首席治安法庭工作時遇到了德·考萊裏。倫勃朗畫了一位手持火槍的民兵,這是德·考萊裏為公民參與感到自豪的一種象征。一束光線投射在他的身體上,使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他的表情上。這幅肖像畫栩栩如生,展現了倫勃朗捕捉人物個性的獨特能力。
阿立注:Rembrandt van Rijn,倫勃朗·凡·萊因是歐洲巴洛克繪畫藝術的代表畫家之一,也是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繪畫的主要人物,被稱為荷蘭曆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在2004年票選最偉大的荷蘭人當中,他排名第九,次於第八的安妮·法蘭克。 他所處的年代被稱為荷蘭黃金時代,荷蘭的科學藝術與商貿成就達到頂峰。
The Tribute Money(貢金):
《貢金》,木板油畫(約1610-1615)by Peter Paul Rubens, Flemish, 1577-1640 (彼得·保羅·魯本斯,佛蘭德斯,1577-1640)
彼得·保羅·魯本斯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學者和外交家,在歐洲各地的宮廷中成就了卓越的職業生涯。在這幅早期畫作中,他巧妙融合的筆觸、絢麗的色彩和富有表現力的人物,將一段引人深思的聖經經文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為了迫使基督反對民法或宗教法,猶太長老們問他是否應該向他們的占領者羅馬人納稅。在這裏,基督在一枚金幣上展示了皇帝的肖像,並指向天空,說道:“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
按度娘: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教名伯多祿·保祿·魯賓斯,17世紀佛蘭德斯畫家,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外交使節。魯本斯是佛蘭德斯畫家,是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魯本斯出生於德國錫根,在他的父親去世後,12歲的魯本斯跟隨母親回到了西班牙統治下的家鄉安特衛普,並在那裏接受了天主教洗禮。而宗教也成為魯本斯畫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個主題。
下麵兩幅大作也是彼得·保羅·魯本斯的作品:
Portrait of Sara Breyel(薩拉·布雷耶爾肖像):
《薩拉·布雷耶爾肖像》,木板油畫 by 彼得·保羅·魯本斯,約1611年
薩拉·布雷耶爾的肖像與其丈夫羅吉爾·克拉麗絲的肖像相得益彰,都展現了克製與財富的共通之處。兩位畫中人都穿著老式漿洗的衣領和樸素的羊毛服裝,但薩拉的手鐲和金色紐扣,與羅吉爾的毛皮鑲邊鬥篷一樣,彰顯著她奢華的品味。她手中的手帕——以迅捷而自信的筆觸構成——代表著家族財富的來源:絲綢貿易。這對夫婦通過資助西班牙大公青睞的方濟各會,提升了他們在安特衛普的社會地位。布雷耶爾的家徽是由另一位藝術家添加的,但與這幅肖像同時代。
Portrait of Rogier Clarisse(羅吉爾·克拉麗絲的肖像):
《羅吉爾·克拉麗絲的肖像》木板油畫 by 彼得·保羅·魯本斯(約1611)
這幅肖像畫是彼得·保羅·魯本斯受西班牙南尼德蘭總督宮廷外一位讚助人委托創作的罕見作品。畫中描繪的是羅吉爾·克拉麗絲,他是魯本斯在安特衛普的精英社交圈成員。克拉麗絲是一位富商,他和他的父親在這個繁華的港口城市建立了利潤豐厚的絲綢貿易生意。魯本斯剛從意大利歸來,畫中克拉麗絲的姿態莊重威嚴,其靈感源自拉斐爾創作的文藝複興時期傳奇教皇朱利葉斯二世肖像畫,魯本斯曾在羅馬仔細研究過這幅畫。
Susanna and the Elders(蘇珊娜與長老):
瓊·範諾特(荷蘭,約1620年 - 約1675年)
《蘇珊娜與長老》,布麵油畫(約1670年)
在《舊約》中,這幅畫中畏縮的裸體女子蘇珊娜在她私人花園中沐浴時,被兩位長老偷窺和搭訕。當她拒絕他們的性要求時,他們指控她通奸,但虔誠的以色列人丹尼爾發現了他們的謊言並救贖了她。與倫勃朗圈子裏的其他人一樣,瓊·範·諾特的繪畫部分基於真人模特的素描。蘇珊娜的身體表達了她情感上的不適,一隻手抵擋著那些好色的男人,而她則用交叉的雙臂遮住自己。範·諾特生動的筆觸和柔和的膚色反映了彼得·保羅·魯本斯風格的持久影響。
The Holy Family(聖家族):
雅各布·喬丹斯
(弗蘭德斯,1593-1678)
《聖家族》木板油畫 by 雅各布·喬丹斯(約1620年)
年輕的聖母瑪利亞用雙臂環抱著嬰兒基督,她的丈夫聖約瑟夫和母親聖安妮親密地倚在他們身上。雅各布·喬登斯運用粗獷的筆觸和溫暖的色彩,描繪出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與觀者的目光相遇。他們的活潑與場景所傳達的嚴肅信息形成鮮明對比:基督的花環預示著他在受難時將被迫佩戴的荊棘冠冕,而他手中的念珠上懸掛的十字架則象征著這一點。此外,天使手持的葡萄象征著基督的祭祀之血,在天主教儀式中,人們以葡萄酒的形式來尊崇他。
The Crowning of Mirtillo(米爾蒂洛的加冕):
《米爾蒂洛的加冕》,布麵油畫 1650年 by Ferdinand Bol(費迪南德·波爾,荷蘭,1616-1680)
倫勃朗的得意門生費迪南德·博爾以明亮的色彩描繪了這幅出自荷蘭流行的意大利戲劇的片段。這部悲喜劇以田園詩般的荒野為背景,講述了牧羊人米爾蒂洛與仙女阿瑪瑞莉絲的禁忌之戀。左邊的米爾蒂洛偽裝成少女,與阿瑪瑞莉絲的侍從們進行接吻遊戲。在這對戀人熱情地親吻之後,阿瑪瑞莉絲為米爾蒂洛加冕為勝者。在阿瑪瑞莉絲的隨從中,博爾畫了一位皮膚黝黑的女性,其靈感可能來自阿姆斯特丹黑人社區的一位真實成員。盡管在荷蘭共和國奴隸製是非法的,但畫家們經常將黑人描繪成白人臣民的仆人。
The Thunderstorm(雷雨):
《雷雨》1641年 布麵油畫 by Jan van Goyen (揚·凡·戈因,荷蘭, 1596-1656)
揚·凡·戈因在荷蘭獨特的風景畫傳統的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以近乎單色的色調描繪了低地平線的自然主義場景。在這幅異常巨大的畫作中,他展現了自然界的磅礴力量,帆船在波濤洶湧的海麵上迎風破浪。凡·戈因交替描繪烏雲與穿透雲層的金色光芒,運用大膽抽象的筆觸,描繪出劃過天空的閃電。在海上貿易帶來的經濟繁榮時期,凡·戈因推廣了當地風景,這片土地是荷蘭共和國爭奪西班牙主權的危險之地。
The Marriage of Tobias and Sarah (The Marriage Contract):
《托比亞斯與莎拉的婚姻(婚姻契約)》布麵油畫 約1673年 by Jan Steen (簡·斯蒂恩,荷蘭,1626-1679)
在這幅聖經場景中,虔誠的猶太人托比特的兒子托比亞斯在鄉間別墅裏迎娶了莎拉,向日葵花環下。向日葵是從美洲進口的,象征著忠誠。托比亞斯站在天使拉斐爾身旁,象征著信仰,目光投向天堂。旁邊,新娘的父母正在審閱由公證人起草的婚約、一位當代人物以及藝術家的自畫像。斯蒂恩將這個故事轉化為對荷蘭家庭國際化生活的探索,家中擺放著從殖民企業中淘來的商品:土耳其地毯、中國瓷器和印花棉布,這些商品都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廣泛交易。
Portrait of Marie-Claire de Croÿ, Duchess of Havré, and Son:
《瑪麗·克萊爾·德·克羅伊(阿弗雷公爵夫人)及其兒子的肖像》
布麵油畫 1634年 by Anthony van Dyck, Flemish (安東尼·凡·戴克,佛蘭德斯,1599-1641)
安東尼·凡·戴克以其精湛技藝享譽國際,曾是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的首席畫家。在短暫返回南尼德蘭期間,他創作了這幅莊嚴的瑪麗-克萊爾·德·克羅伊肖像。德·克羅伊聲稱擁有祖傳的貴族頭銜,這促使西班牙國王於1627年冊封她為阿弗雷公爵夫人。因此,凡·戴克將她描繪成身著寬鬆長裙、戴著蕾絲領子,並模仿布魯塞爾宮廷當時的流行款式。她身旁身著華服的男孩很可能是她的兒子菲利普-歐仁。凡·戴克這幅色彩豐富的宏偉雙人肖像,彰顯了他賦予畫中人物的威嚴氣勢。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下集《榮譽軍團博物館6 18世紀英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