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 https://x.com/shanaka86/status/1980762642244596201
貝萊德的 1000 億美元比特幣奇點:無人預見的融合
世界已經改變,隻是無人察覺。
2025 年 10 月:
貝萊德(BlackRock)的 IBIT 比特幣 ETF 管理資產(AUM)突破 1000 億美元 —— 比曆史上任何 ETF 都更快。
但這個數字隻是噪音,真正的革命在於機製本身。
2025 年 7 月 29 日: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批準了 “比特幣實物轉移(in-kind transfers)”。
8 月至 10 月: 超過 30 億美元 的巨鯨持倉 免稅 轉入華爾街的基礎設施中。
他們沒有賣出,而是完成了融合。
這不是“比特幣被主流采用”,
而是——貨幣架構正在實時重寫自己。
?
不可能的困境,被解開了
15 年來,比特幣最大持有者一直麵臨一個殘酷的物理法則:
要麽獲得流動性,要麽保持主權,永遠不能兩者兼得。
目前共有 2,051 個地址 持有 1000 枚以上比特幣。
合計價值在 9000 億至 1 萬億美元 之間。
僅稅務陷阱就讓這些資金寸步難行——
一旦賣出,意味著 40% 的資本利得稅消滅。
實物轉移(in-kind transfer)打破了這一枷鎖。
巨鯨現在可以將比特幣直接存入 ETF,
無需觸發納稅事件,同時立即獲得:
• 以 4–6% 利率進行抵押借貸
• 代際財富的遺產增值(step-up basis)
• 各大券商的投資組合保證金(portfolio margin)
• 無需交出私鑰的機構級流動性
貝萊德持有 802,000 枚比特幣,儲備經加密驗證。
巨鯨保留數學上的所有權證明,
同時接入萬億美元級的金融基礎設施。
權力結構已被顛倒。
?
打破經濟學的數字
• 1000 億美元 AUM —— 用時不到 10 個月
• 超過 30 億美元 巨鯨資產完成轉移
• 機構持倉占 比特幣總供應量的 6–8%
• 企業金庫在 2025 上半年新增 24.5 萬枚比特幣
這不是散戶的恐慌性買入(FOMO),
而是係統性地吸收比特幣的深層流動性,
將其納入可編程的抵押體係中。
鏈上巨鯨活動下降 8–12%,持倉遷移後賣壓下降 5–7%。
比特幣穩定在 10.7 萬美元,杠杆卻倍增。
賣出從未發生,稀缺性被武器化了。
?
範式的逆轉
傳統金融通過集中托管黃金而征服了黃金。
但比特幣的加密結構首次讓以下成為可能:
“去中心化的稀缺性”重編“中心化的流動性”。
每一筆以比特幣作抵押的借貸,
都由法幣貶值來償還債務,
而抵押物(比特幣)在升值。
這種“債務—稀缺”共生關係,
將權力從貨幣發行者轉移到可驗證的資產持有者。
當巨鯨以 5% 利率 抵押借款,
而比特幣年增值 50%+,
他們將永不賣出。
持有成為數學上不可避免的結局。
?
文明的引爆點
這座橋梁連接了 3.85 萬億美元的加密世界 與 147 萬億美元的傳統金融。
不是吸收,而是變形。
比特幣正成為後主權債務體係的基礎抵押層。
代幣化儲備 取代 主權債券,
由數學支撐的稀缺性 取代 由承諾支撐的貨幣。
在地緣政治上,
美元霸權開始侵蝕:各國開始囤積比特幣儲備,
薩爾瓦多在擴張,受製裁國家繞過美元結算體係。
貨幣重置(Monetary Reset)不是即將到來,
而是已在無人關注的基礎設施中執行。
?
二元結局
成功(50% 概率):
年資金流入超 600 億美元,比特幣漲至 25 萬美元,
杠杆倍增而無拋售壓力。
機構持倉超過 10% 供應量,
“混合主權”成為主導貨幣模型。
反彈(30% 概率):
美國國稅局(IRS)重新將“實物轉移”歸類為應稅事件;
或發生托管漏洞、監管俘獲。
去中心化自我托管再次興起。
無論哪種結果,
這一實驗都將回答:
“可編程稀缺性”能否與中心化基礎設施共存,
還是這種融合將孕育出全新的事物?
?
無人敢說的真相
貝萊德的 1000 億美元,並非關於比特幣的價格投機。
而是關於:比特幣正成為未來債務重置的基礎抵押物。
當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
以比特幣的“永久性”為前提構建產品,
並以免稅方式處理 30 億美元巨鯨資產轉換 時,
他們不是在“下注”,
而是在為那個時刻提前布局——
當唯一能被密碼學驗證的稀缺性
成為唯一可接受的抵押形式。
融合,已經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