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人生最重要的是成為自己?
“成為自己”(Becoming oneself)是存在主義哲學的核心命題,由尼采、薩特和海德格爾等思想家反複強調。它不是陳詞濫調,而是對人生本質的深刻洞見:人生不是被動接受命運或社會劇本,而是主動塑造一個真實的“我”。為什麽說這是最重要的事?讓我從幾個層麵拆解:
1. **它是自由的本質**:
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提出“存在先於本質”——我們生來沒有預設的“本質”,人生就是通過選擇來定義自己。如果不“成為自己”,我們就活在“壞信仰”(mauvaise foi)中:假裝自己是別人期望的角色(如父母的“好孩子”、社會的“成功人士”),這是一種自欺,最終導致空虛和異化。相反,成為自己是行使自由的唯一方式:承認責任,擁抱選擇,從而活出有意義的人生。想想那些“成功卻不快樂”的人——他們往往在追逐外部認可時,丟失了內在的真實。
2. **它是幸福與成長的源泉**:
心理學研究(如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顯示,人類最高需求是實現潛力,成為獨特的個體。忽略這點,我們容易陷入“比較陷阱”:羨慕他人的人生,卻忽略自己的獨特天賦。成為自己不是自私,而是連接內在與外在的橋梁——它帶來內在平靜(eudaimonia,古希臘的“ flourishing”),並讓關係更真實(因為你不再戴麵具)。曆史上,許多偉人如梵高或喬布斯,都在“成為自己”的過程中,創造出超越自我的價值。

3. **它是應對荒謬的武器**:
加繆在《西西弗神話》中描述人生如荒謬的推石頭上山:沒有終極意義。但正因如此,成為自己才至關重要——它不是尋找“答案”,而是創造意義。通過審視內在欲望、恐懼和激情,我們從被動受害者轉為主動創造者。這不是終點,而是持續的過程:每一次選擇,都是對“真實我”的肯定。
簡言之,成為自己是人生“皇冠上的明珠”——其他追求(如財富、名聲)若無此基礎,都如沙上樓閣。它讓我們從“生存”轉向“活出”。
### 為什麽成為自己需要勇氣?
成為自己聽起來詩意,但實際是場“內戰”:對抗內在慣性和外在壓力。勇氣(courage)在這裏不是魯莽,而是“心”(cor,拉丁語根)的力量——直麵恐懼,敢於脆弱。為什麽如此艱難?
1. **對抗內在的“虛假自我”**:
我們從小被教育“適應社會”,形成層層“麵具”:討好型人格、完美主義。這些是防禦機製,但剝離它們需勇氣——承認“我其實不那麽堅強”或“我不愛這份工作”,這等於麵對虛空。榮格稱此為“陰影整合”:擁抱黑暗麵(如嫉妒、失敗恐懼),否則它會潛伏破壞。過程痛苦,因為它顛覆舒適區:像蛻皮般,舊我必須“死去”。
2. **抵抗外在的“他者凝視”**:
社會是“鏡像之屋”——父母、朋友、媒體不斷投射期望:“你該結婚、買房、升職”。薩特說,他人的目光將我們“物化”為對象,這製造“恥辱感”。成為自己意味著說“不”:拒絕“正常化”的枷鎖,選擇非主流路徑(如單身藝術家而非穩定上班族)。這需勇氣,因為它可能招致孤立、批評甚至失敗。但正如尼采所言:“獅子必須殺死龍”,龍的每一鱗片寫著“汝當”,殺死它才能自由。
3. **麵對不確定與責任**:
成為自己不是藍圖,而是未知之旅——沒有“正確答案”,每步選擇都伴隨風險(“萬一錯了呢?”)。這要求“存在勇氣”(Kierkegaard的“飛躍”):躍入信仰自己的能力。現代例子如創業者或轉型者,往往經曆“黑暗之夜”:失業、關係破裂。但穿越後,是重生。
總之,成為自己需要勇氣,因為它是“反本能”的——本能求安穩,它求真實。建議從小步開始:列出“真正讓我興奮的事”,然後行動(如辭掉不喜歡的工作)。記住,勇氣不是無畏,而是帶著恐懼前行。人生短暫,何不勇敢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