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從K型經濟持續(高收入群體繼續消費升級、低收入和中產持續緊縮)+“民以食為天”這個核心邏輯出發,給你的幾個結構性投資思考方向(純粹供思考,非任何投資建議):
1. **必選消費 > 可選消費(未來3–5年大概率持續成立)**
在美國過去3年已經驗證:可選消費(旅遊、耐用品、奢侈品)在高收入群體撐著,但大眾的錢包越來越向“吃飽、穿暖、洗幹淨、身體健康”傾斜。
→ 必選消費板塊的利潤確定性 > 可選消費板塊。
2. **“降級消費”比“升級消費”賺得更多、更穩**
- Costco、Walmart、Dollar General、Aldi、Lidl 這類“性價比之王”過去3年股價和盈利都大幅跑贏傳統超市(Kroger、Albertsons)。
- 私標(Private Label)占比持續提升:Walmart的Great Value、Costco的Kirkland、Dollar General的私標,毛利率比國牌高10–20個點,而且在通脹環境下還能提價。
→ 零售商裏“私標滲透率最高 + 低價定位最狠”的公司最占優。
3. **食品 > 非食品日用品 > 耐用消費品**
食品是剛需中的剛需,美國CPI裏食品權重約13–14%,但在低收入家庭支出占比能到30–40%。
→ 食品製造商裏麵:
- 冷凍食品、罐頭、方便麵、零食(Hormel, Conagra, Campbell, General Mills, Kellogg, Mondelez 等)
- 肉類蛋白(Tyson, Pilgrim’s Pride)
- 折扣渠道滲透率高的公司,過去幾年都持續超預期。
4. **“防通脹”資產其實在悄悄切換**
2021–2022年大家買黃金、比特幣防通脹;2024–2025年真實情況是:
低收入群體麵對的是“食品和服務通脹”,而高收入群體麵對的是“資產通脹”。
→ 真正對衝大眾食品通脹的,是那些能把成本轉嫁下去、又有定價權的食品巨頭,而不是黃金。
5. **最狠的“降級受益股”組合(僅供思考)**
- 倉儲俱樂部:Costco(富裕家庭+中產降級雙重受益)
- 超級盒子+社區店:Walmart(美國最強貿易降級捕手)
- 美元店雙雄:Dollar General + Dollar Tree(最窮那30%人口的核心渠道)
- 德國硬折扣雙雄在美國:Aldi + Lidl(擴張最激進)
- 私標占比最高的傳統超市:Kroger(正在和Albertsons合並,合並後私標能力更強)
- 食品巨頭裏私標+折扣渠道占比高的:Conagra、General Mills、Kraft Heinz
6. **潛在風險點(不能隻做多必選消費)**
- 如果2026–2027年美聯儲真的把利率降到2–3次,且財政大撒錢,K型會短暫收斂,可選消費會報複性反彈(類似2021年)。
- 極端的關稅戰(特朗普2.0如果對墨西哥、加拿大、中國食品加稅)會導致短期食品通脹失控,利潤反而被擠壓。
總結一句話思考框架:
在K型經濟沒有根本改觀前,把有限的錢花在“讓美國最底層60%人口吃得起、吃得飽、還想回頭再買”的公司上,勝率大概率是最高的。
再次強調:以上純屬結構性邏輯分享,僅供思考,絕非投資建議,市場永遠有尾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