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12日,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給當時的總統布什,副總統切尼以及國務卿賴斯發了一封郵件。標題是:預測未來
拉姆斯菲爾德在信中說:“我偶然看到了這篇關於預測未來的難度的文章。我想你可能會覺得這很有趣”。
這封信非常簡短,拉姆斯菲爾德分享了五角大樓一位名叫林·威爾斯(Lin Wells)的人對“四年防務評估”的思考,審視國防戰略以及判斷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麽。
?
林·威爾斯的紀要內容如下:
-----------------
在1900年,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的安全政策製定者是英國人,你會警惕地看著你的宿敵法國。
到1910年,你將與法國結盟,你的敵人將是德國。?
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打完並取得勝利,你將與以前的盟友美國和日本進行海軍軍備競賽。
1930年,海軍軍備限製條約生效,大蕭條愈演愈烈,國防規劃標準規定“十年內不打仗”。
九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了。?
1950年,英國不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原子彈時代已經到來,美國在朝鮮半島采取了“警察行動”。
十年後,政治焦點集中在“導彈缺口”上,戰略範式從大規模對抗轉向靈活應對;(當時)很少有人聽說過越南。?
1970年,我們(美國)參與越南戰爭的高峰期已經過去,我們開始與蘇聯緩和關係,我們讓沙特阿拉伯成為我們在海灣地區的門徒。
1980年,蘇聯在進攻阿富汗,伊朗正處於革命的陣痛中,有人談論我們的“空洞的力量”和“脆弱的窗口”,美國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債權國。
1990年,蘇聯解體不到一年,駐紮在沙漠中的美軍即將表明他們絕不是”空洞的力量”,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那時幾乎沒有人聽說過互聯網。
十年後,華沙成為北約的首府,不對稱的威脅超越了地域限製;信息、生物技術、機器人技術、納米技術和高密度能源的平行革命預示著幾乎無法預測的變化。
所有這些都在說,我不確定2010年會是什麽樣子,但我相信它與我們的預期相去甚遠,所以我們應該相應地製定計劃。
-----------------
威爾斯在這封信中回顧了20世紀每十年的政治形勢。與十年前相比,每種情況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即便是在巔峰時期的美國,掌握最全麵新的信息,也無法預測未來10年的經濟或地緣政治發生什麽變化。人類社會以指數級的速度快速變化。而預測往往依靠線性外推,這導致預測永遠跟不上變化。
威爾斯在信中說“我不確定2010年會是什麽樣子,但我相信它與我們的預期相去甚遠”。他不用等那麽久的時間。拉姆斯菲爾德給布什的這封信發出去幾乎整整5個月後,兩架飛機撞上了曼哈頓的世貿中心雙子塔。“911” 的爆發再次顛覆了世界,這對美國隨後十年的國防安排產生了深遠影響。
?
其中最重要影響之一,就是美國把精力放到了中東,讓大洋彼岸的中國有充足空間發展10多年,直至最近再次被美國作為頭號對手。這也是2001年的美國國防部遠遠“預測”不到的。
投資中的預測未來
威爾斯的紀要隻有短短一頁紙,但是,這封信讓投資行業感同身受。因為投資行業似乎也要對未來進行預測。
很多投資行業的人以預測為職業。人們希望能準確預測利率、通脹、選舉、公司收益……。這些都是希望以想象中的未來在決定投資組合。
但是威爾斯說,曆史告訴我們,這種預測很少是對的。
與國防部一樣,投資行業中的專業人士在預測方麵也非常不靠譜:
2001年的人們享受著資產證券化的產品創新,很少人能提前預見到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
2001年的人們正拿著諾基亞,索愛炫耀,很少有人能預見到史蒂夫·喬布斯的蘋果引領智能手機革命;
很少人會預測到馬雲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最後真的實現了;
也很少有人預測到,2018年,特朗普第一次貿易戰後的中國製造和出口的路越走越寬;
2022年,人們都在美聯儲加息的陰霾中,沒有人想到ChatGPT橫空出世,讓市場再次發現了新的科技革命;
在今年初,很多人還在預測特朗普上台後會讓減稅、重商大行其道,誰也沒想到上來後先用關稅重重的打了市場的臉;
更不用說,中國的人工智能DeepSeek也震驚了全世界,掀起中國人工智能的浪潮。
著名經濟學家John Kenneth Galbraith說過:世界上有兩類預測者:
無知的人,
不知道自己無知的人
大多數預測者喜歡把“預測未來”看成是“最近的過去”。他們認為通常事情會循著原有軌跡前行。另外,大多數人會以當前為基礎進行預測,把當前的觀察以一定的程度進行變化。按照霍華德馬克斯的說法,是以“模型”進行預測。
如果預測未來很容易,那麽獲得優秀的投資業績就會變得簡單,會有很多人都能賺大錢。但實際上,但是,現在的變化很多是非線性,而且經濟和市場夾雜了太多非理性因素,這讓預測很難正確。
巴菲特對預測的看法是:
預測通常更多的告訴我們預測者本人,而不是未來。
?
如果預測不可靠,我們應當做什麽?
威爾斯的最後一句話說出了重點“我們應該相應地製定計劃”。
前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說過類似的話:
計劃是無用的,但計劃不可或缺
作為投資者,製定一個可靠的計劃和投資流程,並遵守知行計劃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之前有過探討)隨著時間的推移,評估決策過程的好壞(而非結果)不斷改進,可以鼓勵進行更深思熟慮的決策。
另外,需要構建一個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長期目標相一致的平衡投資組合。保持紀律,避免情緒驅動的決策。橡樹資本的霍華德馬克斯就此分享過:
人們常常會說:“如果你無法預測,那你要如何準備?”
答案是:如果你認為自己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麽,那你就是個傻瓜。
因此,“準備”並不意味著針對某一個特定的結果做準備,而是要建立一個投資組合,或采用一種生活方式,使自己能夠應對一係列可能的結果。這才是成功的關鍵。
所以,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裏,隻為單一結果做準備是一種錯誤。作為投資者,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為多種可能的結果做好準備。
我們希望構建一個投資組合,使其在我們認為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下表現良好;在其他我們認為可能發生的情況下,表現也不會太糟糕;即使在那些我們認為不太可能發生的情況下,也不會遭受毀滅性打擊
而且,盡管未來不可預測,但是清楚自己現在的狀態是可以做到的。馬克斯也說過:
麵對周期,我們或許永遠不會知道要去往何處,但最好明白我們身在何處。
即使我們不能預測周期性波動的時間和幅度,努力弄清我們處於周期的哪個階段並采取相應的行動也很重要:
當市場已經到達極端的時候,保持警惕;
相應地調整我們的行為;
最重要的是,拒絕向導致致命錯誤的群體行為看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