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不一樣的視角看人工智能投資

(2025-09-19 13:11:50) 下一個

如果討論未來幾十年將改變世界的十大趨勢,人工智能是無法回避的話題。自從202211ChatGPT問世以來,生成式人工智能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經濟各個領域智能化的發展信念。至少,在許多投資者眼中,人工智能是未來價值創造的主要來源。至少,它現在已經是股票市場中價格創造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肯定地說,人工智能會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與全球經濟,將在未來幾十年內對經濟價值的創造產生巨大貢獻。近年來,關於人工智能主題的樂觀觀點也層出不窮。人工智能從業者、其他行業、投資者、賣方分析無不表達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樂觀觀點。

不過,每當所有人都陷入瘋狂的時候,即將退休的老人巴菲特那句名言就會在我腦中想起:

別人貪婪時我恐懼,

別人恐懼時我貪婪

我們並不需要恐懼,但是擺脫從眾心理,從不一樣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卻非常有價值。在如此廣泛的樂觀環境中,我們看到了極少數專業投資者不一樣,有深度的觀點。

不一樣的看法

高盛的股票研究主管吉姆科維洛(Jim Covello)闡述了人工智能(AI)投資的問題: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和實施成本巨大。因此,人工智能應用必須能夠解決極其複雜且重要的問題,企業才能實現合理的投資回報(ROI)。然而,目前誰都無法判斷AI是否具備應對複雜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其投資具有經濟合理性。

要知道,現在的人工智能都基於對曆史數據的模型訓練。它是否能終有一日能重現人類最複雜的能力?這是一個問題

更重要的是,科維洛指出,真正改變世界的發明,比如互聯網,從一開始就能以低成本替代高成本方案。而人工智能從起步就成本高昂。

科維洛懷疑人工智能的成本是否會降低到足以讓大規模任務自動化變得可負擔,尤其考慮到GPU芯片等關鍵組件構建的複雜性與高昂成本。

而且,科維洛還質疑AI是否真的會提升使用它的公司的估值。因為說到底,人工智能如何真正幫助企業實現收入增長,或降低成本,也是個未知數

麻省理工學院著名的經濟學家和教授達隆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同樣對AI資本支出在短中期內所能創造的經濟價值表示懷疑。他認為,人工智能正被應用於不太可能產生顯著生產力提升的任務,而忽視了為員工提供人工智能驅動的見解和支持的機會。

而且,阿西莫格魯認為,不要對人工智能對生產力和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做出過於樂觀的預測,許多預測實際上可能被誇大了。

現在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影響,基本都是從賣鏟子的人的理論基礎上衍生出來的。

如果你用ChatGPT或者DeepSeek,會發現隻有問出最合適的問題,才能獲得最好的回答。股權及另類投資投資者Takeheu Capital在討論如何投資於人工智能趨勢的時候,提出了幾個與大多數投資者不一樣的問題。同樣,他也對這些問題做出了不一樣,但是非常值得思考的解答。

當前的AI投資機會是什麽?

這個大的問題,可以拆解成以下幾個小問題

AI的成本會降低嗎?

雖然DeepSeek極大的推動了人工智能成本的降低,但是問題的最終答案依然尚不明朗,尤其考慮到當前在計算能力(數據中心)和微處理器領域的競賽背景下,電力成本極有可能上升,而AI行業對此的消耗極其巨大。

AI的起始成本之高,意味著即使未來成本有所下降,也必須是大幅度下降,才能使任務自動化變得可負擔。雖然我們可以類比上世紀90年代末服務器成本在幾年內大幅降低的情況,但當年用於支持互聯網轉型的Sun Microsystems服務器數量,遠遠少於現在AI所需要的,價格昂貴的芯片數量。更不用說,電網的替換和電價上漲也會產生持續的影響。

AI是否能持續提高使用它的企業的價值?

這將取決於AI所能帶來的實際生產力提升以及解決複雜任務的能力。至少,從目前看來,這一能力仍不明確。現在尚無證據表明AI帶來的效益能與煤炭、石油或計算機帶來的產業革命相提並論。

毫無疑問,AI將會在部分行業產生變革性影響,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人類的交互方式與信息獲取方式。但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如何使用AI,而在於如何正確投資於能通過AI創造經濟價值的公司。

當前的現狀是,一方麵行業估值過高;另一方麵,AI企業在資本支出上的巨大投入。這種現象與2000年互聯網泡沫有些相似。即使技術本身確實具備革命性,真正的贏家可能要過幾年才會浮現,無論是在供應方還是應用方。

目前投資者的關注點全都放在提供最強大的AI應用的公司上,卻未充分考慮其開發的直接與間接成本,或這些應用將如何被其客戶買單並實際采用。Takeheu認為,除了關注創新程度之外,評估技術解決方案的性價比同樣重要

資本支出是否能帶來回報?

AI的發展需要極其巨大的資本投入。圍繞生成式AI將變革商業、產業和社會的承諾不斷被放大,未來五年,科技巨頭、企業和公共部門將在數據中心、芯片、AI基礎設施和電網等方麵共投入約1萬億美元的資本支出。

但是曆史經驗表明,大規模資本支出往往會拖累股票/股權投資者的回報,尤其是在資金來源極為充裕的情況下。指數化投資的廣泛使用推動大量資本流入科技巨頭。它們憑借自身在指數中的權重優勢,獲得了大量、低成本資本的支持。當然,這也導致資本配置效率低下。

未來幾年,觀察人工智能的投資回報將非常重要。

在美國,還有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就是選民政治。人工智能的進步與數據中心的算力部署息息相關。這些數據中心通常為單一用途設施,耗電量極高,且為冷卻服務器還需大量用水。而它們創造的就業崗位極少。

這可能會阻礙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發展。因為當地政治決策者或許很難說服選民:建立一個不創造就業、卻大量消耗水電的設施。而且這是有益於當地的。同時,數據中心在算力進步的背景下,也存在迅速被淘汰的風險。當然,數據中心仍具有顯著的投資潛力,無論是融資還是資本層麵。例如,為了實現數字主權,各國政府正積極推動本地數據中心的開發與維護。

但若要真正創造長期價值,投資者必須保持高度的紀律性。

人工智能正在如何改變世界?

這是Takeheu提出的一個更有意思的問題。它從非常規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哲學視角。思考的角度對投資者尤為重要。為了尊重願意,我把大部分原文放在這裏。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將在多個領域創造巨大的生產力提升,並帶來與21世紀科技進步相符的便捷性。

AI也可能加速某些其他顛覆性技術的應用,如核聚變等技術。人工智能可以大幅度推動這些行業的增長路徑

但是,如果我們看人工智能行業本身,問題在於:

現在人工智能巨頭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是在提升人類自由,還是在威脅人類自由?

這個複雜的問題,需要人們在未來幾年不斷觀察。但目前Takeheu已經可以作出一些觀察:

截至2023年,全球已有67%人口(約54億人)上網,其中一半人活躍於社交媒體。人類因此能比曆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廣泛地彼此交流,並獲取海量信息。

但問題是,信息內容與交流質量遠不如傳統時期那樣容易核實。接觸錯誤信息或惡意內容的風險正在侵蝕公眾對權威機構所傳達信息的信任。

這種信息全球化及其來源與真實性的模糊性,反而導致用戶的參照體係喪失AI也讓操控輿論的工具更為複雜和精細。

曆史上,債務常常導致人類陷入奴役,並引發某種形式的暴力。如今,我們可以設想一種當代形式的數字奴役,其根源在於我們與數據的關係。

奧利維耶邦賽爾在其著作《免費》中解釋:工業時代以資本與物質財富積累為標誌,而如今的工業革命正在讓物質的經濟價值持續下降,而服務仍保持付費狀態。在這種環境中,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而非原材料。

消費習慣數據的積累與AI處理,使得算法可更精準地推薦產品與內容。用戶所消費的內容數量與在平台上停留的時間,決定了其被投放廣告的時長與價值爭奪注意力時間成為科技巨頭的首要價值創造來源

AI正好使得這一過程更加高效與精準。

這一現象顯然對個人的自由構成威脅。因為AI可能識別認知偏差,並據此影響人的判斷與決策。Facebook曾開展過一項為期一周的試驗,研究人員對近70Facebook用戶進行了實驗。Facebook每天向他們推送具有特定情緒傾向的內容。一些用戶看到的主要是積極快樂的內容,而另一些用戶看到的主要是負麵悲哀的內容。

實驗結束時,這些不知情的小白鼠用戶的發帖行為已經發生了相應改變。經常看到積極內容的用戶更有可能發布積極的消息,而經常看到消極內容的用戶更有可能發布消極的消息。

也就是說,Facebook可以操縱用戶的情緒。

在《新的自願奴役》中,菲利普維翁-迪裏進一步指出:科技巨頭正在顛覆個人與媒體之間的主動被動關係

個體不再是主動尋求服務的消費者,而是被動接受服務主動找上門的對象,這些服務深度介入個人生活,為其量身定製需求,從而激發進一步消費。

科技公司可以利用人類的認知偏誤(如傾向接受與自身觀點一致的信息),將用戶困在信息繭房,使人們隻接觸強化自身觀點的內容,從而破壞社會對話基礎,加劇社會撕裂。

普利策新聞獎得主沃爾特李普曼有一個新自由主義理論,其核心是:通過標準、專家與媒體管控無法適應資本主義體係的公眾。

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也提出控製社會理論。他在1987年接受采訪時說:當你被通知,其實是有人告訴你應該相信什麽。換句話說,信息是一種口令傳播係統它是一種控製機製。

控製的實現方式,就是逐步抹去人性中鼓勵質疑與思辨的實踐

而對抗控製的唯一方式是反信息化。這是一種抵抗行為,藝術也可以是抵抗行為。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很多投資者喜歡藝術。

以生成式AI為例。它基於海量數據生成內容,但數據源卻模糊不清。它有可能替代人類對多角度觀點的閱讀與判斷。這種閱讀與傾聽本應激發開放心態:這個作者為什麽寫這段話?如果他說得不對呢?

但生成式AI通過總結與壓縮信息,為人類帶來舒適,卻剝奪了人類思辨與複審的努力。然而,正是這種努力構成了自由思想的前提。

哲學家米歇爾福柯區分了主權社會規訓社會,後者需要醫院、監獄與學校作為控製空間。德勒茲也認為:科技使得管理者不再需要圍牆,未來將從規訓社會走向控製社會

人工智能的應用,很可能加速這類社會的出現。

人們廣泛認同科技進步總是對人類有利的觀念,也因此忽視了科技帶來的舒適引起的副作用。它讓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微妙聯係變得冷漠,也引發了一係列災難(世界大戰、核武與事故、工業災害、持續汙染)。雖然有很多討論,也始終未能改變技術與利益共謀的本質。

對自然的奴役與剝削,是消費者、企業、政府與金融機構在技術體係下共同利益的產物

有人調侃說,人工智能很難取代人類的自然愚蠢。如果AI能幫助我們補償人性的弱點,那再好不過;但如果AI完全取代了它,那就值得警惕。

現在,似乎所有人都在把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技術意義上的神。人們正在將命運交托給它。不過,人們也希望它的發展能服務於人類,而非毀滅人類。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變革我們的日常生活,這一趨勢既強勁又持久。然而,這一假設並不能讓我們放棄對所謂投資樂園的批判性思維。

對投資者來說,從回報的角度,AI的投入成本是否能夠帶來當前估值所隱含的財務回報

進一步說,對投資者的身份而言,我們是否有能力在麵對AI所提供的種種舒適誘惑時,保持批判性思維與認知能力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