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菲特的鐵粉可能都記得這張經典的棒球圖片。這就是巴菲特“棒球理論”的起源。
?
圖片中的人物是波士頓紅襪隊的傳奇球員泰德·威廉姆斯。他是曆史上最優秀的擊球手,也是最後一位單賽季打破0.400(40%)擊球率大關的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球員。他的高擊打率秘訣是:不要每個球都打,而是隻打那些處在“甜蜜區”的球。
巴菲特的棒球理論也類似。他認為投資者應該像優秀的擊球手一樣,隻在自己最有把握的“擊球區”揮棒,而不是盲目追逐每一個機會。巴菲特的“擊球區”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要點:
1.?耐心等待機會:投資者應像優秀的擊球手一樣,耐心等待那些進入自己“擊球區”的機會。這意味著隻關注那些在自己能力範圍內、並且非常有把握的投資機會。
2.?避免頻繁交易:投資者不應該因為市場上有許多投資機會就感到壓力,從而頻繁交易。相反,應該隻關注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投資機會。
3.?專注於高概率事件:投資者應該專注於那些高概率、高回報的投資機會,而不是追逐每一個可能的機會。這就像一個優秀的擊球手,隻在最有把握的情況下揮棒。
4.?紀律和自製力:強調紀律和自製力。投資者需要有足夠的自製力,不被市場情緒左右,隻在自己最有把握的時候采取行動。
這套理論,被無數的價值投資者視為經典。
不過,被很多人忽略的一點,是泰德·威廉姆斯獲得這個成就的時間。他突破.400擊球率大關的時間是1941年。那個賽季,他的擊球率高達.406。
但是,80多年過去了,之後的職業球員再也沒有達到過這個目標。
說到這裏,看看投資領域。你是否發現也有相似之處?最近出現的偉大/有思想的投資大師,數量似乎遠遠不如曆史上的英雄輩出的年代。
棒球世界的解釋
初看這個數據,第一個想到的問題自然是,為何棒球領域0.400的記錄如此長時間地無人突破?
是人的技術水平比以前變差了?難道不應該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嗎?
嚴謹的看這個問題,可以看看進化生物學家斯蒂芬·古爾德對這個問題的探討。
?
他首先認識到,擊球率並非一個絕對統計數據,而是相對數據,即擊球手與投手兩個對手方之間的相對數據。他認為,之後的擊球手在技術上並不遜色於那些偉大的.400擊球手時代的擊球手。事實上,經過嚴格/現代化訓練的現代球員,平均水平比他們的前輩要更高。.
他說:“將.400的擊球率重新定義為充滿變化的整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擊球概率曲線(鍾形)的右尾。它的消失必然標誌著擊球技術以某種形式的(相對)退化。這種減少是如此普遍,規律性如此明顯,以至於我們必須洞察到係統隨時間變化行為的一般性規律。”
當表現最優秀的個體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遵循相同的規則時,複雜係統會得到改善。隨著係統的改善,它們會達到平衡狀態,變化也會減少。
隨著遊戲的改進,鍾形曲線向右移動,右尾也必然會縮減。”
職業棒球員們會不斷觀察、思考,並努力尋找方法來玩弄或操縱比賽規則,以獲得合法的優勢(如擊出弧線球的新技巧、搶球的新方法、在準備投球時旋轉身體以欺騙擊球手的新招式)。
一旦一個優勢有效,消息傳開後,這些發現會滲透到整個體係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最終結果必然是鼓勵球員們在比賽的各個方麵都更加接近最佳表現。
在穩定規則下,由相互競爭的個體單元組成的係統,為了勝利而相互競爭,單個玩家都在努力尋找改進的方法,從而導致整體上趨向最優解。隨著係統接近它的極限,達到最優秀的可能必然減少。
一項體育運動在規則穩定且人人都能參與的情況下持續的時間越長,頂尖選手就離極限越近,因此我們就不應期待記錄會突然被大幅打破。
或者說,偉大擊球手的消失,是整個棒球體係競賽中,更高效的副產品。
投資也是一種相對性的努力
投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相對性的努力,是買賣雙方之間的博弈。約翰·鄧普頓、約翰·內夫、克裏斯·戴維斯、安東尼·波頓、彼得·林奇等等傳奇投資者都創造了持續的阿爾法(超越市場平均收益)的業績記錄。在投資界,他們就是那個時代的.400擊球手。
然而,如今,“明星”基金經理已經少之又少。除了永立潮頭的沃倫·巴菲特,以及曾在柏基的詹姆斯安德森等少數投資人,其他的投資大師似乎都已經是上一代人。
古爾德對.400擊球手消失的解釋,似乎也適用於曾經聲名顯赫的投資大師的消亡。
專業投資者總是在尋找合理的優勢,他們要麽改進之前的投資方法,要麽發現更穩健的投資框架。例如,因子投資,無論是質量、成長、價值等,在投資領域已變得無處不在。隨著因子投資逐漸滲透到整個體係,這種方法所產生的阿爾法值(即超額收益)會逐漸降低。
一旦微小的阿爾法收益來源被揭示,其他投資者就會紛紛效仿,市場實際上會逐漸消除這些優勢,使其不複存在。
盡管執行方式和操作手法已經有所改變,但投資本身卻是一個越發成熟的領域。互聯網、平台可訪問性的提高以及成本的降低,為全球競爭者提供了公平的競爭環境和更低的進入門檻。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群體建立在前幾代投資方法和理念的基礎之上,每個參與者在交易方法上變得更加明智和高效。
因此,投資這個係統已變得越來越優化。
如今的主動型基金經理並不比過去差,也不比過去缺乏才華。而且,他們可能更有才華、更見多識廣、裝備更精良。明星基金經理仍然存在,並且會繼續存在。
隻不過他們現在的人數太多。這導致尋找阿爾法收益的來源越來越難。
霍華德.馬克斯的偶像,金融史學家彼得·伯恩斯坦(Peter Bernstein)說:“競爭太過激烈,沒有人能達到.400的擊球率。我像鷹一樣關注棒球數據,世界似乎也變成了這樣。市場上到處都是聰明、熱切、充滿動力、見多識廣的人。要想成為贏家,或者保持贏家的地位,都是很難的。“
伯恩斯坦的下一句話是:“還有一個基準問題。基金經理麵臨著巨大的壓力,要求他們降低跟蹤誤差。他們沒有動力去做出達到.400擊球率所必需的大賭注。而除非你下大賭注,否則你很難大幅跑贏市場。“
例如,對主動管理者來說,高質量的集中投資組合,能夠提供跑贏大盤的機會。但此類投資組合可能會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表現不佳,或波動性很高。連個因素都會導致基金經理的職業風險極大。
另外一方麵,“不要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裏“,“分散化投資“似乎已經演變為”盡可能分散“。而過度的分散也導致投資組合很難去獲得阿爾法收益,反而向指數靠攏。
按照參考古爾德的觀點,投資體係正變得越來越高效,基金經理的相對表現越來越接近平均值(也就是代表市場的指數)。
以短期,相對於指數的表現作為業績考核指標,能夠持續跑贏指數獲得阿爾法變得難上加難,盡管許多基金經理非常有才華且非常敬業。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投資組合的“指數化“逐漸成為趨勢。
緊跟指數,別犯錯。
巴菲特的投資三要訣:不要虧錢,不要虧錢,不要虧錢
在不少人那裏成了:不要出錯,不要出錯,不要出錯
隻要不犯錯,就容易保住位置
隻要你什麽都不做,就不會犯錯
?
等等,這不是體製內生存的不二法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