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夢人

創新,是我生命的底色;發明,是我靈魂的詩篇。
正文

東坡遺跡與詞魂同在 ——讀牟國誌《憶東坡?蘇跡懷古》有感

(2025-04-20 12:22:15) 下一個

東坡遺跡與詞魂同在

——讀牟國誌《憶東坡蘇跡懷古》有感

塗向真(Tu Xiang Zheng)

孤山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風景區旁,是西湖的一個著名景點

牟國誌(惠州)

憶東坡•蘇跡懷古

拜謁叩孤山,雁塔牽遙史。垂首六如亭旁塚,梅雨繽紛祭。縱眺玉橋橫臥,流連柳岸蘇堤,弄月吟丹荔。尋芳擷秀,雲履山川遣椽記。 

在暮雨空濛的江南,牟國誌先生以一闋《憶東坡•蘇跡懷古》追尋千年詞宗蘇軾的遺跡,展開了一場超越時空的精神朝聖之旅。這首詞以典雅渾厚之筆,書寫對蘇軾人格與精神的緬懷,也折射出現代文人對理想人格與文化信仰的堅持。

詞作以“拜謁叩孤山,雁塔牽遙史”起筆,從孤山訪墓,到追憶雁塔題名,瞬間將讀者帶入千年前的文化回聲之中。


“垂首六如亭旁塚,梅雨繽紛祭”,在細雨紛飛的時節,詞人佇立在蘇軾墓前,寄托無限哀思。“六如”寓意人生如夢如幻,亭與塚同構詞人對蘇軾身後寂寥的體察。


接下來的“縱眺玉橋橫臥,流連柳岸蘇堤,弄月吟丹荔”,寫盡當年蘇軾在西湖的風雅日常,橋、堤、荔枝、月影皆入畫來,一派詩意盎然。


“尋芳擷秀,雲履山川遣椽記”,點出詞人足跡遍及山川,不僅是身體力行,更是心靈與文化的虔敬跋涉。

下闋情感漸深,“雙江樓聳,鬥柄文光起”引出空間與星象的對照,象征蘇軾之文如北鬥,照耀古今;


“鶴峰迎客留憩,豪飲林婆喜”則記述民間傳說——蘇軾與林婆把酒言歡,恰見其平易近人的風采。


“開榭壘房鑿井,遊湖垂釣行舟,擬作終生計”,寫蘇軾貶居惠州時躬耕自足之樂,映出他豁達超逸的生活態度。


結句“英才多入舛途,惟向蒼天涕”最為沉痛,歎古今多少誌士皆遭誤解,詞人仰天而泣,不僅為蘇軾,也為自己與千千萬萬曆經磨難而心懷光明的靈魂。

 “憶東坡”一詞牌並非蘇軾所用,而是後人創作、以其為題意而立的新調。正因如此,這首詞本身就帶有紀念與致敬的意味。整首作品對仗工穩、節奏流暢、意象豐富,頗具南宋薑夔婉約中有沉思、豪放中見內斂的神韻。

詞作上下兩闋分別從“探訪蘇跡”與“思索蘇魂”出發,層層遞進,將曆史、現實、人物、山水融為一體,結構之嚴謹、情思之綿密,皆為佳構。

牟先生此詞,實為對“文化人格”蘇軾的深度膜拜。他所欽佩的,不僅是蘇軾“文章照鬥柄”的天才,更是其屢貶不屈、與民同樂的君子風範。


這份仰慕,承載著當代文人在多舛世道中對理想人格的追尋。詞中“英才多入舛途”雖為東坡命運之寫實,亦是詞人對當代現實的無聲叩問與憂思投影。

情感維度上,整首詞可歸納為四層遞進:追懷——仰慕——感喟——共情。


從蘇跡的形象到蘇魂的回響,詞人不僅“記其跡”,更是“融其神”,最終在仰天一涕中,與蘇軾精神完成共鳴。這正是詞人內在精神自我完成的象征。

這首詞在藝術處理上尤為精巧。典故用得自然不露痕跡,如“六如亭”“鬥柄文光”“林婆喜”皆見典故修辭之功。語言上,“弄月吟丹荔”、“雲履山川遣椽記”等句既富古典之意趣,又充滿畫麵之美感。

不僅如此,全詞在音節節奏、字句鋪排方麵也體現出高超修辭控製力,讀來頓挫有致、情景交融,是一篇集文學、曆史與情懷為一體的佳作。

蘇軾一生跌宕,其人格魅力貫穿文史。烏台詩案中,他因言獲罪,卻未低頭;貶居黃州,他自耕自食,寫下《前後赤壁賦》,成千古名篇。


惠州林婆為其送飯的傳說,生動體現蘇軾親民之德;而“東坡肉”至今流傳不衰,更說明他將文化與生活完美融合。


古人稱“蘇文照鬥柄”,意指其才華如北鬥星般高懸天際,為後世所仰。蘇軾不僅是詞人,更是一個文化信仰的象征。

而蘇軾最著名的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亦表達了他對曆史興亡、人生命運的深刻省思: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一詞調極盡豪放之姿,正如牟國誌先生借“憶東坡”抒寫東坡魂魄,亦將古人情誌注入今人筆下,達成一種曆史與現實的交匯。

牟國誌先生的《憶東坡•蘇跡懷古》,不僅是一次詩詞創作,更是一場文化精神的傳承。他以一詞為舟,載著後人對蘇軾的敬意與自身的共鳴,跨越時空之限,叩問曆史與人心。

正如蘇軾所說:“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而在這首詞中,我們看到風雨中的東坡依舊從容,那一抹溫潤的月光,依舊照耀著所有仰望它的人。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