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夢人

創新,是我生命的底色;發明,是我靈魂的詩篇。
正文

秋月寄情——讀李鈺連《秋月》有感

(2025-04-29 18:13:04) 下一個

秋月寄情——讀李鈺連《秋月》有感

塗向真(Tu Xiang Zheng)

《秋月》李鈺連


又是一年中秋月,花圓月圓透清輝。
他年月色清如許,今年月色皆已非。
照我西窗花邊閣,照我梳妝鬢霜微。
照我形容洗纖塵,照我花衫不堪圍。
彩雲追月早久遠,鴻雁傳書不思歸。
遠人碌碌徒無為,秋葉隨風任意飛。 

詩人李鈺連的《秋月》為近體詩七言律詩變體偏重情感表達,格律寬鬆自然,屬於現代風格七律

這首詩寫在中秋之夜,主旨是:借月色感懷時光流逝、青春不再、遠人疏離,以及對人生無奈的感歎。全詩通過對比今昔月光映照自身感歎遠人音訊渺茫感慨時光流逝,層層鋪展。

又是一年中秋月,花圓月圓透清輝。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繁花盛開、明月圓滿,月光灑下清亮輝煌的光輝。

他年月色清如許,今年月色皆已非。
過去的年月,月光也曾這樣清澈美麗;但今年重看,卻感到一切已非,暗含物是人非、心境變遷之歎。

照我西窗花邊閣,照我梳妝鬢霜微。
月光照在西窗、花閣旁,也照在鏡前梳妝的自己身上,隻見鬢發已有些微白霜(暗示歲月老去)。

照我形容洗纖塵,照我花衫不堪圍。
月光照著已失去纖塵不染容顏的自己,衣服也因身形消瘦、年老而不再合身。

彩雲追月早久遠,鴻雁傳書不思歸。
彩雲追月的美景早已遙遠(暗指青春遠去);鴻雁傳書的情景也成了舊夢,遠人(或親人、愛人)音信杳然,無心歸來。

遠人碌碌徒無為,秋葉隨風任意飛。
遠方的人隻在世俗中忙碌無為,像秋風中隨風飄零的落葉,毫無依歸,也毫無意義。

詩人寄情於秋夜的月色,緩緩展開一幅寂靜清冷的人生畫卷。
又是一年中秋,繁花在枝頭靜靜綻放,明月灑下清輝,映照著孤寂的人世。回望往昔,那時的月色也曾如此澄澈透亮;而今再度仰望,心境早已物非人非。
倚立西窗,花閣沉默,鏡前月華斜灑,隻見鬢角微霜點點。容顏早已洗盡纖塵,昔日貼身的花衫,如今亦顯鬆垮空曠。
曾經的彩雲追月,已成遙遠的傳說;曾經鴻雁傳書的深情,也早無歸期。遠方的人,碌碌奔波於塵世,終究徒勞無功。
而我,隻能目送秋葉隨風四散,任歲月無情吹散舊夢。
一切如夢如露,如電如煙——今宵明月,為誰圓?

詩人的總體意境是月圓人未圓,歲月催人老,昔日美好遙不可及,眼前隻有孤影與無奈,寄情秋月,感歎人生。

詩人借鑒了古人名著,如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對月懷遠,感慨人生無常)

杜牧的《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秋夜涼意濃,孤獨清冷)

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遠人離別,相思借月寄情)

詩人情感基調側重個人孤獨歲月流逝的無奈;而蘇軾、張九齡則在孤獨中仍懷抱浪漫與希望,有“共此時”的寄托感。

詩人多用現實細節(鬢霜微、花衫不堪圍),突出人生老去;而杜牧、張九齡等古人多以虛景(畫屏、天階、海上月)托情,更含蓄浪漫。

詩人情緒收束徒勞與漂泊,顯得更為低沉和現實;而古人詩多留一線希望,或有浪漫遐想,意境更為悠遠。

詩人用詞清淺,不雕琢,不矯飾,自然流暢,符合中秋夜應有的素樸氣息。

通過月色與自我的互照,映射出人生滄桑感,感情細膩而富有感染力。

以"花圓月圓"起筆,以"秋葉隨風"結尾,情感由欣喜漸轉為感傷,過渡自然,餘韻悠長。

相比古人多借月寄托理想或思鄉,並且更注重現實中老去與失落的體察,更貼近當代人的心靈體驗。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