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夢人

創新,是我生命的底色;發明,是我靈魂的詩篇。
正文

讀中國現代詩人陳玲靜的《沁園春?天柱山》有感

(2025-04-16 17:57:49) 下一個

讀中國現代詩人陳玲靜的《沁園春·天柱山》有感

塗向真(Tu Xiang Zheng)

沁園春·天柱山
陳玲靜

一柱擎天,千鬆拔地,澗瀑縱橫。看山峰如閣,森林遍布;石頭似殿,幽洞叢生。

宛若桃源,猶疑仙境,朵朵祥雲錦繡呈。啟心智、有黃庭紫府,睿氣奔騰。

搖風漾色瑩瑩,撩無數詩人騷客情。歎碑亭神廟,丹楹映日;青龍赤麵,節義忠誠。

奇見詩心,韻藏禪意,惹八方遊人趣興。流連處、愛鬆蒼柏翠,石怪泉清。

天柱山,又名皖山、皖公山,古稱霍山、衡山,素有“江淮第一山”“古南嶽”之譽。作為古皖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心馳神往之地。

盛唐大詩人李白就曾賦詩《望天柱山》:

天柱高不極,四顧寡人遊。
江山如有待,花發一枝春。

這短短四句,氣象開闊,意境雄渾。詩人登高遠眺,麵對峻拔入雲的天柱山,仿佛天地之間隻剩他一人踽踽獨行,孤高而不失壯誌。他看到春意初動、萬象待發,將一枝初綻之花比作自身抱負的覺醒,豪情湧動而情韻深遠。

我曾將此詩化為散文以釋其意——山之高遠,喚醒人心之誌;江山如待,人生之大業似乎就在不遠之處等候召喚;那一枝花,不僅是春的象征,更是理想的綻放,是靈魂深處不可熄滅的火光。

與李白雄放之作相照,陳玲靜的《沁園春·天柱山》則以現代詞章之筆描繪同一座山,卻有另一番風貌。

這首詞開篇即設高峰之勢:“一柱擎天,千鬆拔地,澗瀑縱橫”,點明山之勢、林之盛、水之奔。極目之下,山峰如閣,石頭似殿,幽洞隱現,構築出一個既真實又夢幻的空間。接著轉入意境升華:“宛若桃源,猶疑仙境”,霧靄祥雲間,仿佛步入神界。

下闋則由自然過渡至文化:“碑亭神廟,丹楹映日;青龍赤麵,節義忠誠”,寫出了天柱山所蘊含的信仰之美與精神之魂。從“黃庭紫府”的仙家之境,到“青龍赤麵”的英雄傳說,虛實互映,形神兼具。

整體風格宏大奔放,又不失細膩婉約,既有山川的雄渾,又有雲霞的靈秀,是一首融合視覺震撼與文化精神的詠山之作。

陳詞的藝術成功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 立意高遠:詞作不僅描寫山水奇觀,更寄托對文化傳承與人文精神的謳歌。
  • 語言凝練,意象豐富:山如閣、石如殿、洞如仙境,畫麵感極強,視覺空間層次分明。
  • 結構規整,虛實結合:上片寫自然風貌,下片詠人文精神,貼合《沁園春》詞牌章法。
  • 用典自然,富有文化厚度“黃庭紫府”、“青龍赤麵”等典故點綴其中,不顯突兀,反添神韻。

當然,也仍有提升之處。如結尾略顯倉促,情感未完全封合,詞中雖有情思湧動,但缺乏更鮮明的“主體之聲”——若能加入詞人自身的身世之感、情誌之訴,則更具力量與感染。

天柱山橫臥千年,見證著江淮之間的風雨與輝煌,也承載著無數詩人心中的理想與寄托。從李白的一枝春花,到陳玲靜筆下的擎天之柱,兩位不同年代的詩人以各自的方式,向我們展開了天柱山的兩幅畫卷——一幅是心誌的召喚,一幅是文化的禮讚。

詞雖有盡,而山之意無窮。那一柱擎天的偉岸身影,不止矗立在皖地大地之上,更長久聳立在人類精神的版圖之中。願今人寫天柱,不僅寫其形,更寫其魂;不僅詠其高遠,更融其誌向。正如這首詞所啟示的——山水之間,自有大美;詞章之中,自有大義。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